加国热线 2008-09-24 01:28:04 / ~# @6 ^: j7 e3 h. n
外甥女在电话里跟我谈心:“我长大了想当作家或者律师,演员也成,反正只要是那种又赚钱又自由的职业就行。我最喜欢自由自在,一个人住一个大城堡,有一条小狗陪我就成了。”我一时不知道对她说什么好,因为是国际长途,讲一个故事或者是一个大道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我也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她太年轻,没有亲身体会的东西,讲给她也不见得有效果。姐姐说,她女儿最佩服的人就是她的小姨(指我),一个人走四方,天马行空,潇洒又自在。我想说,不知道想家的时候眼睛都会红的人算不算得上潇洒?- [5 Z w1 S: g# |4 m
% H& a4 r2 G1 W0 s1 A1 w' x 出门在外,最无计可施的大概就是孤独的感觉了。我从前也和我的外甥女想得一模一样:“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走得远远的,才够独立够潇洒。出国的前几天,带着姐姐的孩子去吃汉堡包,竟意外地碰到了多年不见的同学阿敞。说起高中同学,恐怕没有一个人会不记得那个笑语连天、风风火火的“假小子”文体委员阿敞了。大学毕业后,听说阿敞嫁夫随夫,去了德国,一别多年,谁知刚刚回国就给我碰上了。 1 U) V( c& B( p4 {% L% D 5 G4 D+ h" P. ~! P; M: { 阿敞的样子没有变,只是比以前清瘦了许多。不知是因为时隔多年陌生了,还是年龄增长的缘故,阿敞始终保持着文文静静的坐姿,说话的声音软软绵绵的,显得有气无力的。也许是讲多了外文,阿敞的中文竟常常有些词不达意,更显得磕磕绊绊吃吃艾艾的。原先那个热情似火、一触即化的老阿敞竟是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后来和阿敞的好朋友聊起阿敞,她也说不知道是什么竟然将阿敞彻底变了个样儿。 j4 A) w" r" o. v) r
$ z# [- R1 T4 {* \
来加拿大几年后,亲身亲历,渐渐悟出了阿敞的“性格变化”之谜。想我初来加时,完全是六亲无靠朋友全无,多数时间与影为伴,渐渐地也变得寡言少语、萎靡不振,偶尔有人邀约,又疑神疑鬼凄凄惶惶,宁可独处。病情之重,曾认真地考虑过去医院检查是否患上了“幽闭恐惧”或者“自闭”什么的。1 C( U i2 {' X. {3 E6 x) {* Y
% u0 ]8 L8 d8 a3 d6 F
虽然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家人朋友也一天天增多,但是那些孤独岁月对性格潜移默化所造成的影响,好像疤痕一样,总是留在体内。日久天长,性格也似乎由“外向”变成了“内向”(如阿敞一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孤独寂寞的结果不是抑郁症即是性格变异。在国内时,抑郁症这个词似乎只有关医院和医生的事情。中国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人独特的社会关系:三姑六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街道单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无形的人际编制的“网”里,就好像《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的世界:“……就连在自己的屋子里剪个指甲也有人从窗户眼里看着……”。恼虽恼人,可是一个人若要花力气来应付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在家顾影自怜胡思乱想的时间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h6 U1 \8 c2 D5 J) w9 K
! C: B4 {0 o. e t, ]4 {8 d 人们既渴望伙伴又不愿破除包裹自己的茧,封闭隔绝的结果就是一个越加寂寞的社会。为什么在西方像“老友行”(Friends)和“人人都爱雷蒙”(Everybody Loves Raymond)这样的连续剧,经久不衰,创下收视的纪录,原因就在于剧中人,无论是像雷蒙和他的家人之间的鸡争鹅斗、吵吵闹闹的家庭生活,还是像六个朋友之间热热闹闹、亲密无间的“群体”生活,都是人们在现实中所寻找、渴望而又缺乏的“伙伴”关系。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只好寄托在理想中,“朋友”一剧竟上演了二百多集才罢休。9 [$ I- ~8 U* }' U8 V1 Y7 c
' ]8 U0 l- j, m: g' g
由此可见,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人需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种种联系、哪怕只是听到同类的声音、看到同类的存在,都可以从中得到莫大的安慰。完全脱离了和外界的联系,人将不人也。我在国内的时候,对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惟恐避之不及,现在想要一点点,竟是不能够了。在这边,我的小叔是一个高中生。他的爱好是音乐、影碟和游戏机,反正是那种只要戴上耳机做的事情他都乐此不疲。有时候,他戴上耳机玩游戏机,一个人昏天黑地地玩上一个下午。游戏机里冒险英雄汤姆.琼斯一身武装、从埃及到中国再到苏联,一路披荆斩棘、不知疲倦地克服着一道又一道障碍──一支枪,一个人,听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声音。6 t# c. s) x O2 U, A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