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板蓝根颗粒
S5 Q, q$ T% f- h3 o8 Q1 |* t- B8 k& {0 N
2 D5 C4 M/ g0 M5 Y5 m ·方舟子·7 ]4 s1 G3 s |' S0 j; y
8 l$ H8 w, G, G5 |8 D$ I( a【标明的成分】% G5 H; F$ z5 S5 ]
/ m8 T# r6 o5 m1 x: W 板蓝根。
4 r) l- F1 u' F p0 o1 `% v
! A1 N: b1 n. Q【声称的功效】
; Z0 D5 r5 i0 o# W- ~) }+ Q9 f( r$ G$ C) ?& G" [9 w" e* s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防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4 ], P# z( g, @0 T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扁桃体炎、慢性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口炎、非
! F) r! J# I2 \ N4 W/ P6 p典型肺炎、传染性肝炎、暴发性红眼、白喉、水痘、扁平疣等疾病。
6 f* _1 [" `* Q
" e' m! b8 V2 l L& w6 G# R) a【真相】
L& i: b0 H% h* y+ q4 V3 Y7 }. }/ W
板蓝根一般指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但在南方也以另一个科的植物—— C7 @$ X8 [- }# y4 I3 p' ], q
爵床科的马蓝的根做为板蓝根。
3 l* v! I5 A. I; t/ s5 B
9 K! _& w3 N! g& a+ M" Z+ C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仍缺乏特效药。因为碰巧用“病毒”来翻译virus,5 k7 @/ _2 y# W) @6 I* ^. G
带了个“毒”字,于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就被中医用来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
& T6 _) V2 k' P7 U% m似乎“解毒”就是用来解决病毒的,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中医所说的“毒”+ m$ O2 x$ W3 o) J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与病毒本不是一回事。在这类中药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
+ X: D8 i+ n. l! Q' h8 k# Q板蓝根那么神通广大,那么声名显赫,几乎被认为能防治一切病毒性疾病乃至
7 w x" Q2 ?0 U1 U3 l& m9 @& q4 e细菌性疾病,甚至能对付萨斯这种新兴传染病。但是板蓝根被用以治疗的那些" f; K9 R( v0 {
病毒性疾病,多是能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并无确切的药理研究和严密的临床试
( C1 i! u% S4 Q: o) ^验证明板蓝根对哪一种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有疗效。虽然有一些简陋的体外实
8 y5 e; L: w3 |5 n& `- }验表明板蓝根能够抑制许多种病毒、病菌的活性,但是这种实验不足为凭,因. Y. o0 W6 |" \, ^ H0 {/ ~
为病毒、病菌在体外并不难被灭活,用类似的实验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中药都能; m+ u) U: x) J7 \$ P6 ]+ z
抗病毒、抗菌。
# u& N; }, }- Y
! ~! q% p) B! o. H* M5 w 因为板蓝根是“解毒”药,所以许多人就以为它本身没有毒性,长期服用+ l3 M7 Q- M& ^3 U4 s, ~8 m. ^
它来预防疾病。这可能是最被滥用的中成药。《神农本草经》也将“蓝实”
! @! O& N! G8 m- P(菘蓝的别名)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
! {" t' Q2 X! E1 \9 Y, H) J' p1 E3 N& P
板蓝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 p7 U4 m+ E ~
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1]。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
2 d7 r- S' y" e6 O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2]。也有服用板蓝根出现药疹的
: `8 v) X+ ?" ^- q* Z报道[3]。
/ T2 P p9 @' ?9 f w( W; P
+ G8 h; o8 H" J4 Y) s( c 另外,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过敏性休克较常见,并5 B% J1 S+ O8 r: [7 l: n. ~
有因此致死的报道[4][5][6]。板蓝根注射液也能导致肾损害[7][8]。
# L8 G' ?; S6 J1 S$ ? V$ p" Z9 i+ g! |* Y
【文献】
1 X$ t1 l) z; ^, c9 d# h7 B0 D% K3 W- W# X. l
[1]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95% N8 Z. u, d J" Z' P$ z7 T8 K# y
[2]张英从,陕西中医,1997, 18( 11):522; j% U7 O2 `, l! r
[3]吴波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4
2 Q: m g9 S# A1 p; o[4]曹静康等,江苏医药,1997,23(4):2290 l1 h o# Y. P- j) z
[5]孙志红等。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1):76
5 H$ D1 c K% B! t$ K2 G[6]袁菊生,现代应用药学,1991(2):34) \! {3 r" B' E% Z5 L G
[7]于晓东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89,4(2):109; g; x0 O/ x$ U
[8]郭越光,甘肃医药,1986,5(4):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