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86|回复: 1

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节录)---妙境法师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说:
- ^  D3 t! Z% v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曰、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7 U' j' c/ P! I. {: T2 d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 G  E3 Z/ f) }- s7 h: u1 \3 N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往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己,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大正12350上). r( Z! c# S  E6 A) X. `" }2 C! ~. ]
  文中「一心不乱」之义,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义记》说:) v' i, x& q  U# z( }% t/ Q  _7 l
  「若能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也。」(大正37307上)& W2 Z( A8 ~) n* z" d
  慈恩寺基法师《阿弥陀经疏》:0 s* @" e' d- ^; c: B$ i" n8 m
  「执持名号,诵念无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经时也;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大正37325下)# Q4 U1 ?, ]- e9 d/ ]( F4 H4 l
  上引二大德所释一心不乱之义,似均认为未到达三昧的程度。奘译本,临命终时,还须要大圣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始得往生;而什译亦隐含此意。若是解为:执持名号至于爱见烦恼均已净尽,名为不乱,自应无论何时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不须如来慈悲加佑,才合道理。
* E* _" |6 d3 j- W8 h  |1 l 《大毘婆沙论》云:) F! `9 z  @+ H# X
  「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大正27652下)
! n6 G* U; B# g+ S) \& b" H  须陀洹果只断见惑,尚且临命终时,心神明了,何况爱见二惑均已净尽之人住最胜舍?!故知临命终时还须佛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则平时执持名号的一心不乱,只是专注不散而已,应不出于欲界定、未至定之间,尚未能达到色界初静虑。何以得知?观吾人之内心所以颠倒者,为有欲的缘故。初静虑以上已离欲恶不善法,则平时或临命终时,何有颠倒之事?若解为已入圣境,未免太过了!故有诚意念佛之人,念到似乎不须作意,其心自然念佛名号,一心不乱,应即是欲界定,或未至定的境界。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长老关于淨土念佛的问答8 B; l1 w! W" [0 C/ d
問:如何念佛才能有把握當生成就,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9 V( h; x1 _0 y; b9 U' F( Q7 A) g: }& a1 }% L* n
師:就是先修奢摩他止,令一心不亂(先不提心不顛倒)。這樣可能會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成就未到地定後,每天常常入定,在定中念佛,有可能會見到阿彌陀佛,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若再能進一步學習《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奢摩他裡加上觀(觀察思惟般若空義),那就是念諸法如的佛了!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樣念佛能到第一義諦去,能得無生法忍!

0 y- B& J- X7 ]+ w3 i2 ~1 o若是修奢摩他的止,到了未到地定或初禪以上時,那就不是死後,而是現在就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若不這樣努力,只是持名念阿彌陀佛,我認為很辛苦!想用這個方法達到欲界定都不容易,更何況未到地定!所以,你問我:「如何能有把握當生成就?」我認為,就按照這個方法比較好!
  g4 Z- h, N- {  H9 x. g  t3 \" o  u$ e+ M
問:若從修定的角度來說,所謂持名念佛,一般的習慣是口念,而且要念出聲,若念得順會金剛持。但這樣的方式,能不能入定?
9 y  g% Z: K4 a4 a! D* [" n! r8 S1 L7 x# E& p/ |" W
師:因為前五識、前五根還在動,所以不能入定。若此時心已經靜下來了,最好是心裡默念。如果心更寂靜,能夠一心不亂時,就把佛號放下來專心修止。此時可以用阿彌陀佛作所緣境,也可以用佛名號作所緣境。$ t( r0 Q! f6 b( Z( {7 Y* g6 X4 y
初開始可以念1、2、3,再慢慢地念三句阿彌陀佛;然後再數4、5、6,念三句佛號;最後數7、8、9、10,再念四句佛號。念的速度一定要慢一點,前一句佛號念完後,不要立刻念第二句,中間隔點距離,使令心裡寂靜住。這樣念佛,容易得一心不亂。待成就一心不亂時,就是繼續地保持令心明靜而住,不再念佛名號了。' K, Z) q" }, z. ^9 U# F7 y& s
這時,假設靜坐一個鐘頭,乃至十個鐘頭,若出了定後,可以再念阿彌陀佛,然後起座拜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當然,若能讀大本的《無量壽經》,那就是修止觀了,和小本的《阿彌陀經》所說的法門不一樣!
/ @! g" A. o  {) }" D% Q6 k0 ?( G, I" W# P1 e. b( O
問:淨土念佛法門,與修止觀是否有相同之處?
6 P3 H5 b) B2 t# s2 D! M. @. Y5 y
5 B( T2 m/ W; H, ], E, F, J# d6 v師:若遵循小本《阿彌陀經》的教授,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與修止觀的法門是不同的。我們讀《十六觀經》,上品上生、上品中生者,必須通達第一義諦,此則是修止觀的法門了。念佛與止觀法門皆是有深有淺,但修止觀也好、念佛也好,平時日常生活裡,煩惱少即容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也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所以,都能往生淨土!若平時心裡常常地散亂、常常地顛倒,想往生阿彌陀佛國是有困難的。所以,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是念佛法門與修止觀所共有的。9 o% t6 V, O& w( R* K
問:師父曾經說,目前的持名念佛的方法,如果達到不念而念──不須用力佛號就能由心自然任運、源源不斷地生起時,即相當於欲界定等持的程度。這樣,可不可以說持名念佛的法門,傾向於修止?
6 u! {" F: X# n( n9 p% j: D5 N, Q師:念佛達到這個程度的人不多,即使達此程度,能維持不退亦不容易。有的人一個時期精進勇猛: ?7 S. Z& p' w; G2 J' Z4 c
,達到這個程度,但過一個時期就懈怠了。又,有的人能不斷地勇猛精進、一心不亂地念佛,達此程度而不退,但又未必能心不顛倒。一定要深入地學習經論,才知道什麼叫作顛倒、什麼叫作不顛倒。如果不學習經論,不知何謂顛倒或不顛倒,這樣想依上品往生還不容易。
2 v0 Z; D5 ?; P7 _! X

  M" m( E- F9 |7 U問:師父曾教修數息的行者,先默念「1、2、3」,然後不數數,任運地呼吸三次,內心專注於息;在這三次呼吸的過程中,不要有妄念,目的是讓明靜的時間加長。然後再念「4、5、6」,然後再呼吸三次……。若以佛號作為修止的所緣境,依上述的方法,把佛號一個字一個字距離拉長,念得鬆一點,中間不要打妄想,讓明靜的時間加長,這樣可以嗎?' u, Y% Q* |  B1 b  v/ y

* a" @, `9 e! j師:可以這樣做!如果能精進地使令心不散亂,保持內心的清淨,然後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地這樣念,也是不錯的!但就是不容易長時期地維持下去,時間長了可能上火,此時可以轉注意臍輪的起伏。  C5 L( Y6 `0 }1 H& P$ U

, H/ u' l0 T5 h4 ~" E0 h問:如果修念佛法門的人精進用功,達到上述的程度,他要怎麼樣使自己的功夫進步?& Z0 K6 L$ r# y( m3 Y

) e& O% z/ F7 [# b" b. ~; z師:還是要轉用靜坐修止觀的方法。若老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這樣念,一個七還可以維持,若七七四十九天、一百零八天,要常年地這樣念阿彌陀佛而佛號不斷,恐怕有困難!但用止觀的方法修奢摩他,達到欲界定九心住中最後的等持時,想入定五個鐘頭、十個鐘頭都不是難事。這時心寂靜住(即一心不亂),想念佛、發願往生,比僅是持名念佛來得容易而且有把握。( m7 b) H' y* Q' O  w9 B! O
當然,我們可能認為很難:「教我坐在那兒不要動?做不到!」但實在來說,常常地訓練這一念心明靜而住,如果成功了,可以得念佛三昧,與只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有點不同。所以,應該這麼做!
7 X# {0 E/ v' ?9 d; m  c' H& @

* F, v6 ^+ A% ]) d6 J) A問:要用一生的時間修學四念處,若臨命終時未入聖位,所用的功夫是否白廢? ; @" i7 @0 Z+ X7 A

6 J$ P, d2 h" V+ _, D答:沒有,只要你真實一天能用八小時修四念處來調伏內心的貪嗔癡,假設能有十年的時間,應該是所有的煩惱都停下來了。就算是沒得聖道,煩腦不重了,你心不散亂心不顛倒,臨命終的時候,你修四念處的正念一提起來,就是不散亂也不顛倒;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阿彌陀佛國了,怎麼能說白廢呢?功不唐捐的!我感覺你的字也寫得很好,文學也不錯,應該再深入地學習佛法,四念處會修成功的。
$ J% ^+ |1 @4 n9 u8 c+ y" w

. b7 p5 v! l# r& i) J, g) L& r    《金剛經》就是四念處!你若把《金剛經》的道理能貫通了,常這樣子用功修行,不可思議啊!有可能在一百天內有好消息,三年就可能得初果了,真的啊!不是說謊話,真是有這可能的。 3 V! v0 q: m/ _! r/ q5 l$ o
$ F+ }' W% _( x5 c* J2 @) \, z3 {
    我頭幾年看見社會上這些有才華的人,「我想要做省主席」、「我想要做台北市長」、「我想要做總統」,他有這願力以後,發出來的行動,我們在旁邊看,他們用多大的力量做這件事!你估計一下,如果想要修學聖道,你輕描淡寫地可以得聖道啊!也應該不次於他們追求世間名利的那種幹勁兒。只是拿出點零碎的時間,怎麼可以!
+ K8 Y" V. B. w7 h
# p5 l2 k! w' v7 A9 U4 o) b8 z6 {+ F" R( X8 r4 J# r( c- w3 u& F
問:佛號是否也可理解成咒語,倘若可以,依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持大悲咒的力道強者,沙門四果不修即得,可見大悲咒可令人證果,那我們是否可以推論持名念佛也可以證果。 ; o' p3 n8 s0 Y* b9 R

6 `+ `. f# K* W+ v& \& M  v5 s答:是的,持名念佛也可以證果,但是你的智慧不夠就不能證果,我們看《大悲心陀羅尼經》上,念大悲咒是有條件的:要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念大悲咒才符合觀世音菩薩的規定。我們發無上菩提心了嗎?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雖然屬於大乘,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很少!很少!很少!所以念大悲咒能得四果,那你要發出離心,我們佛教徒誰發出離心了?多數是不及格啊!所以這樣的程度念大悲咒,初果尚不能得,何況四果!
& I# O  ]8 o, V* J" p1 P( p) Q+ E
- G) J; T' m; d* f* O3 h/ L) ~' ^/ T問:曾引《大集經》說明欲得念佛三昧應修習四念處,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經文,似未提到四念處,二處經文有無矛盾之處?如何匯通? " w4 w4 F1 V8 Z5 x# x1 J( J

& ]& Z/ ]8 S/ M1 w2 j答:應作是說,譬如我們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讚歎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然後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國。而大本的《無量壽經》有點不同,雖然也是讚歎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的殊勝,但是它說修六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回向願生淨土。此經說念佛不只是念佛名號,也包括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含義是更深廣了,那就是不同於小本的《阿彌陀經》了。所以這一部經、那一部經,各說一些不同的法門,都是沒有矛盾。因為人的心情不同,善根不同,隨眠不同,所以佛也說各式各樣的法門以度化之,這是根性的問題。. k6 l5 q" r  \2 }5 K, t) ]
6 l5 ~$ F1 S/ f& X6 |; r7 Y
問: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不知是否為出離心?求出離世間,和念阿彌陀佛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有何不同?7 }( D' q" Y" J- \8 t% ]

) R. ?# t3 ~- s1 |答:「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這是出離心。要解脫世間的苦惱,願意到涅槃那裡得到安樂,你有這樣的意願,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厭離娑婆,大體上是相同。但是有一點不同。你厭離娑婆,願意到阿彌陀國去,到了阿彌陀佛國,你還是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般若,在那裡還要繼續學習戒定慧才能得無生法忍的。我們今天漢文佛教,多數是弘揚淨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多數的理由就是娑婆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厭苦求樂,是這樣心情。實在這樣的心情對於淨土來說,還有點距離的,不是十分契合淨土法門。但是阿彌陀佛也接受,也接受你這個人不及格。你若念阿彌陀佛,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臨命終時心不瞋倒,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去,到那裡,你聽阿彌陀佛說法的時候,還要再發出離心,還是要修學八正道,才能得無生法忍。現在說「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你是在這裡修學八正道,修學般若法門得涅槃,這是這樣情形。這樣說也可以說是相似,因為到阿彌陀佛國,也決定是和在娑婆世界不同,在娑婆世間我們今生能信佛,也很用功;但是,忽然那一天,我不信佛了,都可能這樣子!我從生到死一直信佛,來生你若沒到阿彌陀佛國,你在這邊你會再信佛嗎?不一定!但是若到阿彌陀佛國的沒有這問題,因為那地方有佛、有觀世音菩薩坐在那裡,諸上善人?在一處,決定是信佛的,決定修學聖道的,決定得無生法忍、做大菩薩的,也決定是這樣的!從另方面說,我們沒有到阿彌陀佛國,我們在這裡我們就修學八正道,和往生阿彌陀佛國還是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如果你沒有成功的話,我只是有願,我願意到涅槃那裡去,我不願意在生死裡受苦了,我願意修學聖道,我要用功修行,也可能成功、也可能沒成功,可能有這個情形。這情形,如果你死掉了的時候,如果你修學的聖道有二種情形,你照樣臨命終的時候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如果你修學八正道,常常修止觀,令心不散亂,令心不顛倒,修止是心不散亂,修觀是心不顛倒,你在生存的時候天天這樣修行,天天訓練自己的心不散亂、不瞋倒,臨命終時,自然心不散亂、心不瞋倒,那麼念阿彌陀佛,就到阿彌陀佛國去了。這是一種情形。第二種情形,你修止觀修得不成功,不能調伏煩惱,你也用功修行但是還沒有到調伏煩惱的程度,臨命時怎麼樣呢?就不知道了,不決定!也可能再來人間,也可能到天上,這是說不定!如果你能夠修止觀,修學金剛般若法門的話,內心不散亂不瞋倒,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也可以,願意到彌勒菩薩去也可以,到藥師佛、十方淨土都可以去,願意到那兒就到那兒,但是最好還是到阿彌陀佛國去。這樣到阿彌陀佛國得無生法忍快一點,比只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快一點,比他得無生法忍快一點,但是都沒有關係,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要緊,只要到阿彌陀佛國就決定成功了。「我只念阿彌陀佛,我不學習經論!」如果你念得成功還可以;如果你沒念成功,你不一定往生,如果你不學經論,你得不到智慧,你很難調伏自己,生存的時候我能念佛,也還可以講經,但是遇見問題時,心裡就做不了主了,佛也念不來了,也有這種情形。有了這情形,你臨命終就不能往生,要是學習經論,從經論上得到智慧,你能修止觀的話,能調伏煩惱,遇見問題時,問題不能干擾你,你能看破,能看化了它,你繼續地修學聖道,這是修學止觀和一般只念阿彌陀佛的人不同的地方。如果你止觀,不要說達到無生法忍,你現在能常常地靜坐修止觀的話,能調伏煩惱,這樣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可以決定的,因為你已經調伏煩惱,能放下,是能調伏的。求出離世間,和念阿彌陀佛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有何不同?就是有這麼多的情形,也可以說是相同,也可以說不同。) C$ W( c# B% l3 T$ q2 v0 Q&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8 09:31 , Processed in 0.09971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