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3-16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 W7 U2 N9 p8 @) t我们上面所说的,和治病的一些举例都是寒痹痛一类的疾病,实际上临床上还有一些热痹痛的患者。一般的情况来说,病人患热痹痛的,较多是早期的,病来多急,伴随着热病的一些症状,如发热口渴、关节疼痛等症。治疗方法是遵循“热者寒之”的原则。# L$ K4 y' @" _$ h$ @, ]7 b
下面举例说明一热痹痛患者的治疗经过。) ~" Z8 m: j5 d. Q3 H4 K. W
1991年的夏初季节,有一位年青人约二十岁,由他表哥等两人搀扶着来看病。只见病人行走艰难,脚不能抬高拖着地面,一点点慢慢地走,口不断地呻吟,面色青白近腊黄,坐下时要很慢,稍快就会叫痛。看样子全身都很僵直。问病人,病是怎么一回事,病人有气无力地说,全身很痛,很硬,关节腰都不能弯,稍有动作就非常痛。睡觉时不能自己起来,痛得无法睡。观其四肢关节血色大脱,苍白,特别是关节,趾节很难弯,只能直。问他得病多久,说两天了,病是突然变成这样子的。问口渴么,说口很干。问吃饭多少,说吃不多口无味,很难吞下,只能慢慢地吃一点汤,吃了觉满。问身上有没有出汗,说几天都没汗出。问大便不,已多日不大便。观其舌苔白腐少粘腻碎裂不均,舌质红燥。脉象浮弦数偏滑大。诊析:此太阳、阳明经合病也。病若不速治,易化阴症难治。彼风寒湿侵袭足太阳膀胱经,卫外功能失职,腠理不能开泻,故无汗出。邪无出路,与正相争则发热。太阳经不解又侵入阳明经,故口干渴,脘满,不大便。此风寒湿杂合化热痹之初也,此是重症,难治之症。我在治病之前问病人,为什么不到大医院去看。他回答说这种病到医院去看不好。为什么,说他家有一个在某医院当院长亲戚的亲戚得病开始和他一样,现在僵直地趟在床上。又说他们那里有好几个,得了这病现在都不能好。所以不去大医院。又听有年纪的人说,有人以前得此病用草药治好了,可现在找不到会治病的人。情急之下因我会草药,抱着试探的心态来找我看,病人对我会不会看病一无所知。因他家住福州,到三明来干活,和大家一起睡地床,没几天他就变成这样了。我很认真地分析病情,认为是《伤寒论》的大青龙汤症。此病当急,一汗,二下通便,使邪有去路,三要会吃饭。若不很快地会吃饭,人无体力支持,谈何治病。因此处方大青龙汤变通。9 h8 Q& F) f7 K" P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制草乌10克 党参10克 知母10克 麦冬10克 石膏30克 连翘10克 甘草10克 日一剂,水煎,分多次服下,另复合维生素B按说明使用。
- M d% e9 ~, s4 j8 g! J" \# P次日病人来诊,问其药后变化,说全身还是很痛,僵硬,昨睡觉会比以前好点。身上微汗出,热已退去很多,饭有吃一点,但人很软无法站立,大便已通下一次。观其舌腐苔较前退,津液有点回,舌质红较前减。脉象大数较前减,略有缓意。其十指关节由昨日的苍白变成瘀青黑。病人邪虽少退,正气已虚,若不扶正何以祛邪,若不祛邪何以安正。此当彼此顾及。前方变石膏为20克,加黄芪20克,竹叶10克,白蔻仁5克,按前服法再一剂。
: k3 ^$ s8 w# N; P \# m. }次日病人来诊,问药后变化,说身汗较多一点,发热好象没了。口已不渴,胃口比前好,睡觉有多一点。脉象又比前缓和些,初按觉软,中则觉弦,重则觉有空感,此为肾气不足之象。观其舌薄白有津,舌质变成淡白色。全身僵直有所改变,有点可弯曲。人还是觉得无力。十指关节的青瘀黑色已退淡。诊毕分析此时邪虽少退,但正气虚弱已比较明显,故祛邪固本当同时进行。处方:2 e$ ]( h# r( d6 N) b( L' p
麻黄8克 桂枝10克 制草乌10克 党参15克 黄芪30克 巴戟天10克 当归10克 丹参10克 枣皮10克 淮山20克 甘草10克 砂仁6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连翘10克 水煎服,日一剂。; x8 T$ F: N% Z" L
次日复诊,舌苔白,舌质淡红,津不多。脉象趋于缓和。观其指节已变为淡红色。此乃阴毒消退,阳气复来之象,卫气功能所致。患者现可自行走,其说全身也不怎么痛了,活动也好多了,身上还是有出汗,分析病情之后,嘱咐原方再服一剂。+ {/ q" |& N# o
又服药后周身汗出。指节红色已退。各方趋于正常。前方略加调整又服一剂。* a2 f, G$ n6 m: [" c/ p! V6 @! }
服药第六剂时,其家人从福州赶到三明,要把病人接回家,当看到其病已好转很多,很高兴,到我这里来说了一些好听的话。他们都深知其病的利害,因为他们的亲戚当中有几人起病和他相同的,现在都变成类风湿关节炎,有的几乎瘫了。病人要回家,要我为他多开几个处方,我说没必要,只是将前方稍有改动,再服用一段就可以了。此药回去先服三剂,后二天服一剂,后三天服一剂,后五天服一剂。服药间切记前嘱,药服后二小时避风,汗出,用干毛巾擦。近一星期因病未洗澡,回家后不能马上洗澡,只能用盐开水擦身即可。当病情稳定月余后,再酌情考虑。嘱咐后处方如下:
5 V# J+ V/ u, G" N3 b: x6 ]" D0 M麻黄5克 桂枝10克 制草乌8克 黄芪30克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枣皮10克 白芍10克 制首乌10克 甘草10克 砂仁6克 当归10克 丹参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连翘10克 陈皮3克
$ u' z6 R& h! I6 w( `7 z此病人回家后,没有再见到他,一年后见到他的表哥说,回家后病人没有其他治疗,病已康复。, l6 W6 e3 d p+ v& H: G
此病属热痹范畴,其标热,本寒,治标治本适病而定。本病初急重,一日一方,是因病而治。本病的治疗也是标本兼治,治标不忘治本,治本兼顾治标。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遵循阴阳对立统一性之理论,把握时机,合理用药,是关键。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物质,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的存在,有正必有负,有善必有恶,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生命的发生和存在,皆是阴阳二气统一的结果,这就是传统中医朴素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对古人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有利治疗现代人的一些毛病。
- _: ~8 Z Q+ ]1 C; y
% U; M( m# \5 ?/ M. y2 W# k7 g ) d. o' K9 l0 X" U; U% A% d% `
在实际临床中,热痹痛的发病时间不会太久,病到后期皆转为阴症,即寒痹。痹之解说因人之理解不同而运用。痹痛日久邪气深入,肌肉麻木不仁,痹病临证表现很多。五脏六腑皆有痹,肌肤、经脉百节皆有痹,诸多痹症皆因一寒字使然,皆一阴也,皆阴寒凝聚,水、饮、痰、湿、瘀血,杂合阻碍经脉,以至血脉不通,百节失养,脏腑升降不能,诸病丛生。痹入脏则精气不藏,入腑则运化不能,开合失职。以上理论和例举的痹痛治疗只能说明部分。治痹痛,我的体会当扶阳抑阴,调养气血,舒通经脉,促使阳生阴长,麻痹痛才会渐至消退,百脉通调,脏腑肌肤百节得以滋养。. }+ `8 _/ `9 |% t- R( u
, Y# s7 a& J9 _8 I L$ i0 k
1 S# `0 U4 `3 ^8 { n以下就民间一些治疗痹痛的草药组方,以供对草药有兴趣的同仁参考。对民间的草药,我们不能用书本的理论片面来看她,应用实际运用效果的眼光,务实地、客观地、合理地给予认识。/ u P7 x/ A: x; X, Z( J
1,穿山龙 石楠藤 加水酒煎服,可治风痛,腰腿痛。. M; M/ Q- b* U1 [% X6 E& j. K5 ^
2,梅花入骨丹 虎杖 九节茶根 白背叶根 梵天花根 水酒煎服,可治关节炎。5 S3 j4 w5 I( ]
3,梅花入骨丹 铁包金 牛奶子根 水酒煎服,可治风痛和关节炎。# W, q7 t2 C% x6 b" M1 K
4,臭牡丹根 土牛膝根 穿山龙 钩藤根 梅花入骨丹 治关节胀痛。/ `# Y1 c+ ?' _: Q* m) Q
5,山葡萄根 寻骨风 苍山子根 治风湿骨痛。/ O6 Y4 [' y9 Y, I% M i
一般来说,民间用草药来治风痛或关节炎,煎药中常入猪骨头等以加强效果,这也是一习惯。以上几个草药组合,只能说明一点,实际运用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风藤”“黄栀子根”酒炒入骨头水煮治月内风,“梨荷枫”“七叶连”等等治风湿痛的草药多不能举,只是各地异名甚多,各人的用法多有不同。草药若用之得当,效果很好。% O' W% E" u: R, j
我常在农村,或到深山找药,和当地人谈说草药,他们都会说出本地的一些草药运用。他们所说的草药都是很好的,也可以说是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经验。他们不知草药的运用程度,不知有些人的风痛吃草药好了,有些人吃草药关节炎却不会好,不知其所以然。有人以为是草药无用,实际上草药是很好的,只是辨病不准,是人的认识问题。药这个东西,只要用的适当就是好药,运用不当,就没有好的效果。用草药也要运用整体观和辨证观这一基本理论,因时,因人,因药,平衡阴阳的关系,才会用之不殆。
$ J7 O+ d, f/ A; U5 _9 m$ u; K- J! i' b6 u: Q
: k, x3 Z: ` o G
治痹痛方法多不胜举,因其寒,用药多是辛温香燥,治时当顾及养阴。一切在于把握阴阳平衡,无犯虚虚实实之戒。有一次,我听一位病人和他人说话,“我吃了一年多的中草药,关节炎是好了,可是胃却吃坏了,现在常会胃痛”。此话虽非对我方说,我也不是想听人说话,但在行走中却听了一段很有哲理性的话。此语告诫医者应该怎样治病。我也常听到一些这样的话“我关节炎,一吃中草药胃就受不了,有时实在是关节痛,只能硬着头皮吃几包药,就不敢再吃了。”说起这些,是医者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有人说吃中草药没有副作用,这说法是错误的,是不懂中医阴阳对立的基本理论。可以这样说,这种副作用和现代化学药物比起来,相对要少的多,中草药的过失比较好调整,不象有的化学药物藏在体内难排出。& t. l: N! _- S# b
! ]$ `& h& L p( R 4 L& C5 \# `" J+ H! N
我不知在哪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医案。书中描述在古代有一个人的母亲得了风病,腿痛的比较厉害,特别夜间更是时常痛的无法入眠。看了不少医生,病有增无减,后来碰上了一位有智慧的医生,为他母亲开了药吃了几包,多年的痛风毛病就好了。医者说此病是阴血亏虚,经络失养,治当养阴生血,血行风自灭。用药当酸甘化阴,枸杞 当归 枣皮 甘草 白芍 秦艽 石斛 玉竹 药方大约如此,这位医生对此病的用药平和,不用苦寒阴药,顾及胃气,不忘扶阳,阴阳协调。分析病情能抓住重心,医术功底深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这医生的思路,我也治过了类似这样的痛风病。象这类阴虚痹痛的毛病,在当今的现代人中还是有的。在治病的实际运用中我常会想到内经的这样一段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我对此语印象特深。这是宇宙的真理,是无穷智慧的源泉。何谓阴阳,何谓万物,何谓变化,何谓生杀,何谓神明,何谓其本。她告诉人们灵活,正确认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层次和多角度思维方式。
# r: g" L9 h8 p& A3 f5 V
% h6 t& i3 T. A; ^+ u$ W# X文章到此。水平有限,定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1 j: K t8 A7 A! s, b
7 a1 u& x8 p# u" N陈新华' `! N+ C0 F U: B
2002年4月18日初稿于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