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singyang 于 2009-5-5 10:08 编辑 3 b! F1 ~6 }& Z$ e2 y
- {) O" V' ^( |% A/ H
四气五味是中医研究药物药性的一套理论。它通过对药物寒、热、温、凉的药性和酸、甘、辛、苦、咸的药味,来分析药物的作用特性。后世又发展了药物归经学说,丰富了中医的药学理论。不过今天不谈这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说些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就是我们天天吃的、用的东西,从中医分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9 H& M2 e4 w' q! B7 _. T; X ; `8 E9 v2 i% B8 l. `0 o) v 其实,食物和药物之间,在中医看来,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例如,当病人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顿、脘腹凹陷、胃中漉漉、脉象细数时,该开什么药呢?如果辨证辨不出来,病人再说一句“我饿了”,再笨的人都知道送碗米饭过来,而不是去煎八珍汤。人参、当归纵然补气血再好,也不如四两米饭对证。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物何尝又不是药物。其它如海藻治瘿,糙米治脚气,都是家常的食物,却都不是其它药物所能轻易替代的。所以,食物并不是简单的为我们提供营养,实际上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 U9 }- U0 E. I: d: D1 y4 @5 H
$ l6 d/ o' X) b7 \3 Q& k 但可惜的是,人们对食物的知识了解得实在很有限,而且大多数只局限于西医的结论。但西医的方法往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他们过度的强调蛋白质、糖、维生素等单独成分,而对食物的综合特性缺乏描述。以下我们列举一些日常的食物,描述其中医特性,希望对爱好健康的人有所参考。
" _* `8 P% B A+ s 现在生活水准日益提高,餐桌上往往是菜多饭少。表面上看可以加强营养,其实味厚反而伤胃。再说营养超过了人体的需求,就成为痰湿浊滞潜伏在体内,成为日后发病的隐患。再说,就“营养”的概念而言,符合人体需求的就是营养,否则宁可说是糟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米就是最好的营养。其中尤以米粥养胃之效果最好,天下药物无胜于此。' P6 B) R. C; g- F- M8 U
& P7 Q& v# @& G* o 另外由于大米之性至为平和,所以对各种寒热不调,内风外毒,脏气不和,营卫不足,都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健康来源于平衡,而胃气则是平衡的支点。所以,请各位务必重视胃气,重视我们每天的食物:大米。
前面谈了些水米油盐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必须摄入的食物成分。它们虽然很平常,但却很重要。不过话说回来,仅这些是远远谈不上食物调理的全部。《内经》有言,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各种蔬菜、水果、肉食类,都能补益精气,但各有偏性,其中道理,又不可不知。下面择其要者,略谈一二。 2 D! L& r( f3 r 2 u+ Y- H V6 L* I8 R9 F5 f6 G' m2 n. B
水果类
2 V5 e. W2 L' o- J: F 之所以把水果类放到前面来谈,我看也是时势而然吧。今人和以前的食物相比大不相同。国人在以前以素食为主,而现在肉食类的份量在每个家庭的餐桌上是显著增加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许会和美国一样,鸡肉比白菜还便宜。肉食的增加当然可以提高营养水平,不过顺带的问题也就出现:积滞内生,三焦不通,经脉痹阻,体内“交通”告急!肥胖症、糖尿病、中风、心脏病、脂肪肝,试想想有多少病是吃出来的。再者国人的饮食长期适应素食,一下子多出这么多蛋白质,真不知往哪搁!西方人的情况也不乐观,虽说他们一直以肉食为主,但长期缺乏运动,超负荷工作,又不象中国人这样历来就懂“惜精保气”,结果气不胜形,外强中干者比比如是。# A. w# J$ ^8 n9 o# Y. ^8 f
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大家都去做和尚,都来吃素。在营养所能平衡的范围内,尽量调济各种成分,使之能对形体机能产生最大的益处和最小的损害。怎样平衡?让我们关注一下平时不太关注的食物——水果。8 |) @5 Q/ a2 @; Y
水果的共同作用大致说来有两个:一是生津液,二是消浊滞。这两点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大率肉食之类,中医皆认为是“厚味”。味厚则伤阴,多食则发渴,久食甚则变为消渴热中之证。而生津润燥止渴,则是水果之擅长。久之则阴分充实,虚火不升,实火自降,五脏安和,六腑通畅,皆其养阴之功。此外厚味属浊,在滋养形体的同时也容易堆积体内“垃圾”,堆在哪里哪里就出问题。现代医学研究了很多清除“垃圾”的对策,以我看来都不及水果直接而有效。诸位是否注意过食物之中惟水果之类生食而不需熟制?其中自有其道理。按中医的话说,“生通熟补”。这个“通”就是流通脏腑经脉的意思。而且水果之性大多属气清味薄芳香之品,本性即善于流通。古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自然赋予植物流通天地之精气的本质,每种植物都有天生对抗腐败的机能。当机体能充足摄入这些活性之汁液时,痰浊积滞不消自消,脏腑百脉不通自通。2 ~$ h( F2 p4 x" D. H) e
当然事情都是两面的。水果虽能生津散浊,毕竟凉性居多,平素胃寒便溏或有水湿者少用为宜。那么有没有温性的水果呢?其实还不少。比如荔枝,入口清爽,其性却是大热,多食极易上火。所以水果这个大家族中,每种的个性是有不同的。 c6 W6 J: s$ O9 f
这种不同一方面表现在寒热温凉上,二则体现在脏腑走向上(这个概念用中医的术语来说就是“归经”)。例如前面说到的荔枝,从脏腑上说入心(包络)、肝为主。所以吃了上火,也表现为心火、肝火为多。不过上火毕竟是副面效应,从正面的角度上来说,它能补养心、肝的营血,润津液,利心智。对于心、肝脏不足者是比较适宜的。龙眼与荔枝性子大抵类似,惟甘润之性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