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87|回复: 3

【轉載】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5-2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佛教博大精深,可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宇宙人生的真理。雖然這是一篇以佛教角度去寫的理性的文章,但其理性化是要佛教徒著重『信』、『解』、『行』、『証』的過程去完成信仰的目的。
* |: \) p( W7 ~! e; w' w4 Y/ ^' s% u8 b9 c  l  r. x% `
===============================================
! p) E7 A  \9 ]# p8 k3 Z$ ^& ?尢智表居士著' N. y" e+ H7 g# i( u
1 g5 A* O6 W3 L
, X8 ?1 J  w" A: Z/ h
一、研究佛經的目的4 _6 b% }9 ~( b; r) D
二、研究的經典0 U7 J, _( ~0 N: i5 F
三、研究佛經前的印象
6 ?! Z0 g  J* r$ y, q5 P) m4 I7 G7 G四、佛經的文字和外表
) q* B5 q, y5 c" G0 ~五、佛經的理論和內容  ]1 ~2 T7 [7 h/ G& I1 q, X
六、佛教的實驗方法
" E+ S7 f" {0 y- ^) t5 _  C0 s七、佛教的實驗效果8 x6 E  m' X/ v; P2 b

$ l1 m- Q  ?6 e/ z' q; t* f3 O7 J; q8 t2 L- R( `
5 \, y" m  b5 T! O
一九四六年七月,漢口正信月刊發表了尢智表居士所著的「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一文,我讀了之後,不勝歡喜讚歎。尢居士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身份,懷著求知和好奇的心願,以科學方法研究佛經。他的態度是公正的、虛心的,因此他所作成的研究結果的報告,沒有一字不根據事實真理,沒有一句不符合科學原則。真是字字珠玉,語語金石。
0 {: w9 Q8 K* Q2 i. ^: i6 Y, h : i7 M+ v) j  I
以科學理論為方便,向廣大的知識份子弘揚佛法,是我數年來的夙願,現在尢居士卻圓滿和實踐了我這個願望,怎不使我歡欣鼓舞呢?我正要設法與他通訊建立友誼,不想尢居士卻先我著鞭,已來信商討有關佛法與科學的問題。從信中我知道他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後來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無線電工程,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等職務。0 ?$ ?- u/ s: n9 B

4 E  c0 o/ @3 P1 D4 K智表居士的信奉佛法,得力於他的叔父尢景溪居士的培育。尢老居士是前清秀才,對佛學造詣很深,特別精通楞嚴、天台、及賢首的教旨。他對智表居士耐心地進行了佛法的啟發教育,終於使智表居士的善根成熟,進一步更能現身說法,向愛好科學的人們報告他研究佛經的心得和經驗。我想智表居士對佛法看法的轉變經過,是值得引起一般被所知障蒙蔽,對佛法不肯虛心研學的人們的警策。
, g1 K( ^0 O  K8 Z6 t
2 r# J4 B! u: ^) K+ n) O) _0 h「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現在要出版單行本了。這本書之受讀者的歡迎和擁護是不難想像的。智表居士的努力和發心,確如金剛經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得如是無量福德。」為了隨喜智表居士的難得行願,我想在這裏敘述一下發起因緣。希望得閱本書的讀者們都能信奉佛法,力行佛道!
) y$ \' @* j/ t2 I1 Q, L+ R - F2 t% d& W3 o9 J% j) s9 d6 t' z. p
量訊月刊編者按:王季同居士字小徐,蘇州人,前清時留學英國、研究電工,並在德國西門子電機廠實習,曾發明轉動式變壓器。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著有電網路計算法(是用英文寫的),在電工上有很大的價值。他對佛學研究的功夫正和他的電學一樣精湛,著有「佛法省要」和「佛法與科學的比較研究」等書。一九四八年在蘇州逝世。這篇序文是編者根據原序節錄的。
( \  P5 _  U5 J7 X% x9 L8 b 6 U. X7 i  s! g( l4 l
王季同+ r) b& n9 T; p# _

. _- o$ \$ V6 l+ I$ U, F+ B一、研究佛經的目的
1 d- P( u. o4 j6 r3 b; E( y + `1 q4 e0 V) }
甲、為了要明瞭佛經的理論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和現代的科學衝突。
8 l" w. M' J. ?
( w+ B( M; q5 D! A4 x乙、為了要明瞭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現代的生活。: e% v! ]$ m$ t) p- }8 ^
  t$ s! T4 `' z% q7 [
丙、為了要明瞭佛教對於人生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利益。
: _" |5 p, G9 z$ V* Z7 F 3 B) g" t' H2 d$ r. ^5 m% a* z- w, l
二、研究的經典
3 ^8 [1 a# N# Y7 x% v, J8 |
% `& D; j4 Y0 {1 `$ j楞嚴經、心經、金剛經、法華經、中論、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成唯識論。1 r0 H% z" A9 z% r" [' k

# M* v+ q' `0 M8 D' a8 f3 |三、研究佛經前的印象" C4 t. ^3 [- Z& U

, q9 {8 t% L) j* W在我們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對於世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多少要和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宗教家等的態度不同,那不同之點是在:甲、不以感情用事,乙、純從客觀,丙、重分析,有條理,丁、重實驗。因為要具備以上的幾種特點,所以對於缺乏這些精神的學問,總有不屑一讀不值研究的偏見。不要說對於專重信仰的宗教毫無信仰,就是對於哲學,也很少興趣。因為自然科學對於任何問題的解答都有確切的答案,凡是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而且是全體科學界所公認的。例如化學中的化學公式,原子量,各種定律,以及物理、算學中的種種公式定律,都是確確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學也叫做確切科學。但是哲學、文學、藝術等就完全不同,既不能用數字來稱量,來比較,也沒有公認的標準。科學家對於它們雖未嘗沒有欣賞的興趣,然而總覺得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場所。而且近年以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大有借重及乞靈於科學的情況,例如羅索用算理來充實空虛的哲學;音樂、繪畫則乞靈於聲學、光學、化學以改良樂器和顏料;宗教亦乞靈於建築師去建築宏偉的教堂,用電光樂器去莊嚴它的內部;文學家和新聞記者則乞靈於自動排字機、打字機、照相機、電報、電話、電影、無線電廣播、無線電傳真等工具。所謂「科學萬能」已成為人類公認的事實,而不是科學家的自傲語。$ O# i/ ~& X% x# i: P
% z1 [# X1 N& z
科學家既掌握了這許多法寶,許多神通,當然不會對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是宗教之一,當然也不是例外。那麼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我,又怎麼會研究起佛經來呢?原因是這樣的:我有一位研究佛學數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問起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沒有興趣。我想,我學的就是宇宙間的真理,難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學嗎?我就回答:「很有興趣。」接著還反問他:「應當向什麼地方去求?」他回答道:「應該向佛經中求。」我說:「宗教不過是止小兒啼的,畫餅怎能充饑?我是絕對不看佛經的。」他就為我指出:「你的執見太深。你常說科學家注重客觀而不注重主觀,那正和佛教的破我執相同。現在你有了這一執著,學問怎能長進?由此看來,你的科學學識,也不見得透徹。」我被他這一頓訓斥,自覺慚愧,只得答應有空時就去研究。後來他就拿一本「佛學大綱」(謝蒙著,中華書局出版)給我讀。他說:「你對於佛學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輪廓,然後再看內容吧。」他又指出:「在看書之前,第一個條件,先要胸無成見,不作宗教觀,不作哲學觀,不作科學觀,應徹底的客觀。」我以為這幾句話是任何科學工作者所不能否認的,所以就誠懇地接受下來,閱讀了一遍。讀完這本書以後的印象是:甲、佛教不是專重信仰不講理論的宗教,乙、佛教的內容之豐富,不減於我所學的各種科學,丙、佛教中種種神話在沒有證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暫時應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經論再說。
4 Q1 a/ I! ~* a+ c : Y0 G% {( N" m
四、佛經的文字和外表; d2 s+ |; x7 t; ~# ?; W
5 C* ~7 C* g+ q# p2 j: `- R
我讀了「佛學大綱」之後,雖沒有引起我的信仰,卻引起了我看經的興趣。我問叔父:「佛經那一本最好?」他說:「你所知障重,應先看『楞嚴經』。」我接著問:「什麼叫做『所知障』?知識越豐富越好,為什麼說它是障礙?」他說:「你先入的科學知識,塞在門口,便吸收不進科學以外的知識,所以叫做障。如果不執著各種的先入之見,再看佛經,就沒有所知障了。」我想這也是對的,因為愛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頓的舊知見掃除,怎能發明相對論,去修改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叔父給我看的「楞嚴經」是一部明朝真鑑法師著的正脈疏。關於佛經的內容且不論,我先從皮相上考察佛經的文字組織,就發現了左列的幾個特點,這使我很為驚異。
) @3 r7 T( u$ B! h& D* { 8 j7 B4 O1 F& q9 ?+ {6 i1 P
甲、六種證信序
/ `) j: F) g( v1 x5 W9 @! _6 l
* |4 x# o. \0 W2 u" }' z所謂六種證信序,就是:信、聞、時、主、處、眾,六個要素,例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裏「如是」是表示「信」,「我聞」是表示「聞」,「一時」是表示「時」,佛是「主」,在舍衛國是「處」,與大比丘眾是「眾」。不單是「楞嚴經」的開頭是具備這六個要素,其他佛經,除了節錄和初譯的幾部外,都是一律如此。在別人看來,也許沒有什麼感想,但在我寫慣科學報告文章的人看來,卻不啻是一個奇蹟。為什麼呢?凡是寫科學實驗報告,必須將實驗的主持人、同伴人、時間、地點、實驗的目標,和所用的儀器材料一一開明,然後再寫實驗的本文。這至少表示說話不是隨便,而是有可查考的。除了科學文字以外,如法庭的起訴書、判決書,我認為也是科學化的,譬如一個殺人案子,起訴書上一定把主犯、被害者、時間、地點、見證人、告發人,開列明白,不能絲毫含糊。結集佛經的人為了要鄭重其事,取信於人,所以每部經的開端,都有這六種證信序。我們學科學的人,對於四書、五經、老莊、諸子等書,總覺得它編制體裁的雜亂,缺乏科學精神,也從沒有看到一本結構嚴整得像幾何學這樣的書。我因此常武斷的說中國書都是不科學的,但現在我看到這六種證信序的起筆,就不敢這樣武斷,對於佛經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 A8 q& m- \1 X1 c" u8 p
( W9 O* C" M$ D& H
乙、注疏分析的精密3 H  l' T% L3 j- g
1 w' ^( a1 Q% {% P5 Z
科學家是最注重分析的,有分析而後有歸納,有歸納而後有條例,有條例而後能推演,而後能以簡御繁,而後能設計製造,演成現代的各種工程。我在讀經之前,本來就想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為若干章節段落,那知真鑑法師已替我做了這項分析的工作,而且他分析的細密,遠在我預期之上。照普通書籍的分析,整整把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又分為四五章,每章又分若干節,每節再分若干目,能這樣從篇至目分為四級已經算是最細密的了,就是一般的科學書也不過如此。那知真鑑法師竟把全經分成二十二級,你想奇也不奇?他的方法很為巧妙,用天干地支二十二個字作標記,第一級用「甲一」、「甲二」表明,第二級用「乙一」、「乙二」表明,第二十二級就用「亥一」、「亥二」表明。這種標記是科學文字所沒有用過的方法。我曾經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一位電話工程師。他有一次做了一本很厚的自動電話機說明書,章節分得很細,也有十幾級之多,可是還感覺到標記不夠用,不容易標明階級的高低。他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我就將真鑑法師的方法教他。因為這本說明書是英文的,所以我教他用(A1)(A2)(A3)(B1)(B2)(B3)(C1)(C2)(C3)作為各級分段的標記。他聽了,歡喜讚歎,馬上就採用了。
7 R# }" r! v* K( r8 k1 c) H0 k
3 \+ y9 v& A2 ~7 U' ?( S' ^% Y真鑑法師把全經分為(甲一)序文,(甲二)正宗文,和(甲三)流通文三大段,每大段又分幾個小段,這樣繼續分析到最後第二十二級,可以說已是細密之至,可是他連經題和譯人也列為註解的對象,並沒有把它們遺漏,這也是令人驚異的。從前朱熹註四書,只分得「右經某章」,而沒有把章再來細分;他只註了經文,卻沒有註經題。在沒有科學頭腦的人,以為題目就是題目,還有什麼可以解釋的,那裏知道題目是極關重要的,它的涵義,一定要詳細說明。一本物理學或化學的書,對於「物理學」或「化學」的定義闡釋,是不肯輕易放過的。而最不肯輕易放過的,莫如佛教中的講經法師。據說天台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的經題,竟講了三個月之久。由此可知。真鑑法師的註解經題,在佛教中,早已視為分內事,不足驚奇的了。. Z# z0 [6 G" s& E
* ~4 s' }& B) v+ _0 P1 m+ _8 \4 O; O
丙、句法與文體的特創
9 t" t* ?6 d" y; {0 H( C5 c
$ n! Q- N9 m5 O+ T/ D佛經的造句,顯然是受到梵文的影響,既不是六朝的駢四儷六,又不是唐宋的古文,略近於兩漢的質樸,沒有佶屈聱牙之弊,而有通俗流利之勝。人們都說佛經難讀,其實並不是為了文字的古奧,實在是因為佛經的說理本來深奧,就是用現在的白話來寫,還是同樣的難懂。譬如我們所讀的科學書,以文學的眼光來看,是再簡單通俗不過的,而一般學生為什麼都覺頭痛。算學中用了種種符號,如∵(因)∴(故)=(等於)∫(積分)等,以代替文字,就是要避免文字的麻煩。物理化學中的種種公式,都是簡化的文字,祇因為理論深奧,所以文字不得不力求簡化,使得學習的人容易瞭解。佛經的文字也有同樣的用意,例如密宗用梵文「阿」字代表不生不滅的玄義,正和數學中用i參代表虛數的用意相同。此外還有一個相同之點,就是科學的文字都有它笨拙的地方,不能如一般文學的纖巧靈活。我因為有六年翻譯科學書籍的經驗,深知這許多地方,為理論的嚴謹所限,不得不犯重複、顛倒、呆笨,和在文學的觀點上所認為拙劣的毛病。然而從說理方面看,那還是沒有失卻文學的美感。就以開經第一句「如是我聞」的結構來說,這完全不是漢文的習慣句法。照中國文法,應作「我聞如是」。在初期所譯的佛經,確也有譯作「聞如是」的,但從鳩摩羅什法師譯經以來所有經典,一律用「如是我聞」開端。這種特創的句法,他的動機決不像現代翻譯者的採用直譯法,故意將中文歐化以銜新奇,而實在有他重要的理由。就像上文所述,「如是」二字是表示「信」的成就,因為比較重要,所以置於「我聞」之前。由此可見,佛經往往為求譯文忠實,就毅然擺脫文學上種種規律的束縛。又如佛經中的偈,在中國文學上是一種特創的文體,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既不論平仄,又不論音韻,乃是一種無韻詩。它的用意似在便利學者的記誦,猶如珠算的口訣。舉例來說,如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偈,就不受平仄壓韻的束縛,但終以含義的美妙,反顯得文字的天真自然,於無音韻中,偏能字字擲地作金石聲,就是文學大師讀了,也會五體投地的。至於禪宗語錄那又是另一番氣象,這和佛經相較,佛經是一種簡鍊的白話,而語錄則是活活潑潑的、當時民間生活中應用的白話。宋儒的語錄就是仿照禪宗語錄而發展的。在我沒有讀佛經之前,早已見過「不二法門」、「當頭棒喝」、「深得此中三昧」等成語,但不知出於佛經,這時才恍然明白佛經文字影響我國文學之深。' J4 p- G0 {/ |4 q' |0 }# f

5 L6 o% ?' x* H丁、譯名和定名的嚴格
' q+ P5 S7 U4 ?& e3 O6 B# r4 z 9 ?3 @9 `' o$ C
我曾經在二十幾年前替中國工程師學會編訂過電工的名詞,當時的感想是:1、各書的譯名太不統一;2、音譯意譯毫無標準;3、各種科學的專門辭典還沒有編成。後來看到日本的「佛教大字典」和丁福保編的「佛學大辭典」,就感覺到佛學名詞之多,實超過任何專科辭典,而學術界的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那真使人慚愧無地了。之後,又看到佛經中有所謂五不翻和六離合釋的兩種規定,更使我感覺到佛教有很多地方,是科學所不及的。五不翻是意譯和音譯的標準。試問我國科學界有沒有定出這種標準?「電動機」是意譯,「馬達」是音譯,而二者並存。有的作「公分」,有的作「格蘭姆」,有的作「克」,弄得學者茫然。以譯名和定名的嚴格來說,我國科學家還遠不如佛學家。至於六離合釋則是定名的六種法則:1、持業釋,2、依主釋,3、有財釋,4、相違釋,5、鄰近釋,6、帶數釋。例如「發電機」,「發電」是「機」的作用,「機」能「發電」,所以是「持業釋」。又如「磁鐵」是有「磁」性的「鐵」,所以是「有財釋」。這種嚴格分析名詞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個專門名詞,不至於被人誤解曲解,而影響到理論的正確性。關於這一點,不僅使我國科學家感到慚愧,就是外國科學家聽到了,也會拜倒蓮座下的。所以我個人認為,佛教六離合釋的定名方法,的確是現代科學家所應該學習採用的。% g# g9 ?: t5 d* n; B# V3 V# N
: a4 @; }7 N& z3 ~. I
關於我國譯經的情況,我在研究佛經的時候,也附帶的注意到,我以為很可以供有關方面和各大學教授的參考。譯經的工作,從鳩摩羅什法師起到玄奘、義淨等法師止,中間有過大規模分工合作的譯場的組織,譯場中有主譯、譯語、潤文...等等的職別。一部經的譯成,是經過好多次考訂,不但在義理上要求和梵本如形影樣相像,就是一些發音的細小處也辨別得非常清楚。我怎麼會知道的呢?是從英譯的名詞和漢譯對照,兩者完全符合而知道的。例如「摩訶衍」、「般若波羅蜜多」、「阿彌陀佛」、「僧伽」等名,和現在英文的譯名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現在國音有些差別罷了。例如「南無」在唐時就讀作「曩謨」。請想一想,一方面從梵譯華,一方面從梵文譯成巴利語,再從巴利語譯成英文,中間經過幾度的轉變,而華英對照,仍如形影不異,那不是奇事嗎!幾年前,我國有一位作家,曾用英文寫了一本有關中國的小說,經國人譯成中文,結果面目全非,成為文壇話柄。其實不但這本書是這樣,現在有些譯作,也是很難還原的。由此可以推知當初譯經工作實在是最嚴格的。這種嚴格的精神,非但在譯文方面是這樣,就是抄寫、印刷、圈點也沒有一點放鬆的。佛經校對的精細,圈點的正確,都是在任何學術書籍之上。怎麼知道的呢?就以每種經論末頁必附有全書字數和圈數來說,這是其他古典著述所沒有的。在我國採用新式標點之前,佛經中早已改良,把刻在字與字中間的圈為讀(即逗點),以邊旁的圈為句。字數圈數尚且這樣重視,錯字之少是可以理解的了。
3 W* j9 `+ C' y& h. W7 b/ z0 V
2 c/ _* o2 ^+ _$ v$ N. Y五、佛經的理論和內容
: f; ]3 P5 g# U; o( v6 r" b+ b 7 o4 V! r$ n" G: K4 a8 q
上文僅僅講到佛經的皮相,還沒有接觸到經文的內容。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關係的,要是名詞混淆,句法錯亂,訛字連篇,章節不明,那麼我早就把它置諸高閣了;祇因為佛經的皮相端莊美麗,正和菩薩的相貌作和諧的對比,所以我對於研究佛經的理論,自有不能自已的趨勢。我最初所讀的「楞嚴經」,本是一部辭藻豐美的經典,優美的筆調既足引人入勝,而其組織的嚴整,說理的精妙,更使人愛不忍釋。所以楊仁山居士在舊書攤上看到了這部經,竟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才走。古人詩說:「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糠枇書。」我對此也有同樣的感覺。我又把它當作一本「實驗指導書」,因為這部經的結構確乎和指導書有相同之點。普通一本指導學生實驗的書,總是分為下列幾段:
' k) a8 Y1 P/ ?3 w1、實驗的目的,
9 U3 u$ g3 J6 w0 w5 ?+ _. s2、應用的材料儀器工具,4 c; i! W, i( {
3、實驗所依據的理論,
3 `; Q% k* {" g3 }+ l. F+ Z. h3 y4、實驗工作的方法和步驟,& T$ d+ p9 u. y) N# Y
5、從這一實驗應得怎樣的效果,
0 ^9 \2 Z- [2 v. r! J) T6、實驗時應該注意或預防的事項,
! @! D3 ~; O% q8 y! H0 Y+ f7、最後是結論,說明實驗的結果,可以證明某種理論的正確,或者有什麼實用的價值等等。「楞嚴經」也可分成以下幾段:1、說經的緣起(即序文),2、說明修治的對象(例如七處徵心等),3、修行的理論(例如十番顯見、會通四科、圓彰七大等),4、修行的方法和步驟(例如二十五圓通及道場加行各段),5、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約眾生以顯各益、約國土以顯普益等段,就是對國家人民的利益),6、修行時應該注意或預防的事項(例如談七趣五魔以警墮落等),7、最後說明此經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 }3 a; ?( m, T% Y# O4 ]) C3 d

# j5 g$ p& v! u- \3 O實驗指導書是科學家獲得科學知識的經典,佛經則是佛學家獲得佛果的實驗指導書。我讀了「楞嚴經」以後,看到它的內容這樣科學化,不由得不驚歎,深悔從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齊觀的錯誤,那知它原來是一種可以實驗,可以獲得實際效果的學問。從此我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因為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則信解並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說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執相的,佛教是破一切執著的。總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個很大的鴻溝,那是讀過佛經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我又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是哲學,因為哲學是不能證驗的,佛教是有證驗的;哲學是說食不能充饑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學是用分別心得到的遍計所執性,佛學是用無分別智得到的圓成實性。至於佛教與科學的關係,到這時為止,我非但沒有找到衝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所說的相同的地方。至少佛經的組織是科學化的,而科學也是重客觀破我執的。自從讀「楞嚴經」以後,我更增加了讀經的興趣,因此再讀「心經」、「金剛經」、「法華經」,以及「中論」...等四論。看的經論漸多,而與科學會通之處也更多。我所學的科學知識幾全做了佛經的註腳,變成了佛法的護法,而佛法對於科學卻反有指導和糾正的地方。現在就我所體會到的寫在下面:
0 |, o" d6 a# [9 S
! m5 h4 v2 b9 B' g8 ]甲、一切物質的空假中三觀
" w9 L8 Z. A$ X) ~7 t2 V3 |/ h 8 m( q; @6 F: k# D7 {# M( F7 Y0 ?
「金剛經」是一本流傳極廣的經,但其中有許多語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Ⅹ代表佛法,那末就可變作這樣一個公式:「所謂Ⅹ者,即非Ⅹ,是名Ⅹ。」這個Ⅹ可以指眾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機器工具,各種科學工藝,以及精神的物質的種種名詞。在一般人看來,這樣說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為Ⅹ決不能變成非Ⅹ,就以代數來講,也是Ⅹ不能等於-Ⅹ(Ⅹ≠-Ⅹ)。但我因為受過科學教育,決不像一般人立刻下個斷語,經過思考以後,結果終被我用科學的事實解答這個謎語。有一次有位工程師問我這話應該怎樣解釋。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說,現在就拿這茶杯當Ⅹ吧,那末根據這一公式就應該這樣說:「所謂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同時還說明,茶杯的定義,應該是圓筒狀可供人飲茶用的瓷器,這樣除了瓷之外,那裏還有茶杯的本體?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飲茶,是叫茶杯,明日飲酒,不就變成酒杯了嗎?這樣看來,「茶杯」畢竟是個假名罷了,它的本體是空的。第一句「所謂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觀」,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觀」,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觀」。認定茶杯為實有,這是世俗之見,祗有研究過科學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也祗有懂得佛法三觀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體雖空,可是茶杯的用,還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為茶杯;雖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邊,這就是中觀。空假中三觀合一,才能如理觀察,對於那茶杯就能獲得最合理而透徹的瞭解了。這位工程師認為上面的解說是對的,可是他以為茶杯的本質是瓷,茶杯雖空,瓷是有的,茶杯雖假,瓷是真的。我說,瓷的成份不外氫氧鋁矽,除了氫氧鋁矽外,瓷質在什麼地方呢?現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中的Ⅹ,就成為:「所謂瓷,即非瓷,是名瓷。」再進一步,氫氧鋁矽是由原子核和電子,集合而成。電子繞著原子核而轉,正像行星繞日而轉。那末氫氧鋁矽,也不是氫氧鋁矽,不過是原子核和電子罷了。因為這四種原子還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觀來看的。這樣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總之,有名稱的事物都可以這樣來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這位友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
8 H- C! _$ a0 b( J2 F! M # |6 r2 H) E# P& \* ~1 h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P% B" M- j" t: T; G6 f# e4 x " s; P3 h1 F  G- o: Q
這是佛教宣傳最廣的兩句標語,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現在就以原子核來說明這個理論。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間,有著顯著的進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彈的發明。一個原子的質量是集中在原子核。電子的質量祇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於原子彈的發明,才證明物質可以變為能力。依照舊說的物理學有兩個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質不滅律,一是能力不滅律。物質與能力是兩個家族,永遠常住不滅。這個觀念原是和佛法違背的,因為佛教是說一切法無常的。現在這個違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質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質就是佛經所說的色,由物質可變為非物質的能力,那不是物質的本體可說是空的嗎?再看變成能力之後是怎麼一回事吧,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之後,這少量的鈾(其化學符號為U235)變成工作的能力,把廣島的生物變成死物,把一所建築變為無數的微塵,把一塊大石從東邊移到西邊。簡單的說,就是活變為死,一變為多,東變為西。再簡明的說,就是變了一個概念。又查物理學上對於能力的定義,原是力和距離的乘積。力是物體行動的表現。動是空間與時間聯合起來的一種概念。時間是從物體行動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謂時間、動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顯發,沒有一個是獨立真常,可以拈出來給人看的。3 f) ~) e0 u) @
8 g$ ^6 }- Z6 {; X$ z: c
但是空又為什麼就是色呢?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質的能力變為物質就是空即是色了。現在英國科學界已有確實的證明,能力可以變為物質,但從那一種能力變成那一種物質,以及用那一種方法步驟,卻是到現在還不得而知。將來或者可能從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糧食、衣服和人人所歡喜的黃金。或者利用長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轉的能力,或地球對於日球的位能,都沒有不可能的理由。我說到這裏,不能再往下說,恐怕人家會疑我癡人說夢。但這都是從科學實驗得來的理論,即使不信佛說,難道連科學都可不信嗎?如果科學可信,那末「法華經」所說從地涌出多寶塔高五百由旬,廣二百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里),又涌出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也沒有不可信的理由,因為空即是色,一切物質是可以從空無所有處隨緣變現的。
- V: y3 h  O! K
6 W4 @2 h& s: x3 H) @我用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力的例子來說的色即是空的意義,恐怕有人會誤認現象的變滅作為本體的斷滅。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的毀滅只是現象滅,本體不滅,因為就在物質毀滅的同時,能力產生了。一滅一生,只是轉變。因此滅不是真的滅,生不是真的生。因為物質能夠轉變為非物質,所以它決不能有固定不變的本體,同時也不能說它沒有本體。因此佛說物質的本體是空。空並不等於無,乃是說本體不可以言語文字來描述,它可以自由靈活地應付一切的轉變,不受任何限制、損壞和染污,但不能被第六意識(即人們的思想意識)所認識,只能用智慧來觀察。因此這個本體並不是像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這個色即是空的口號,一向被認為是不科學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這是我所以要用物質變滅的例子來說明它符合於現代科學的理由。5 W; j3 O8 H. T1 G% S1 [4 Z
, _% L0 D! S  l" B: @
丙、因緣和合論與因果律
' Q, Z5 k5 B, }! z
  x( ^8 k6 i7 }) H5 Q1 g8 k' w佛說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質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我們站在科學的觀點看,精神現象本不是研究的對象,這裏暫且不論。現在祗從物質方面來說,農夫把一粒穀種到田裏,受著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養,就生出一顆稻來。這是農民的生產。稻並不是從無而有,那是以穀為因(佛經裏叫做親因緣),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為緣(佛經裏叫做增上緣)而逐漸生長的。有因無緣,有緣無因,都不能生長的。這就是佛法的因緣和合論。紡織廠一面進棉花,一面出布疋,這又是一種生產。布疋的產生,是以棉花為因,機器人工為緣。一切農業、工業的生產,處處體現了佛說的因緣和合論的正確。不僅人工的製造是這樣,所有自然界物質的變化,生物的演進,都可用因緣和合論來解說。祗因為是因緣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體是空,由此而會通了上文所述的空假中三觀和色空不二的理,成為佛教談空說有的一貫的理論。佛經裏有一偈,說得很透徹:「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個因緣和合論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權萬能,和舊科學家以原子為原始單位不可再分的種種邪見。這些邪見所主張的因,佛教稱為不平等因,祗有因緣和合論的因是平等因。上帝如果是萬物生成的因,那末上帝也一定是某種因緣生成的果。原子也是這樣。現在已證明原子中有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中又有質子和中子,質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變成能力,這樣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沒有終盡的時候。2 Q! e  n( M$ I5 Z7 O. \# ~
7 _1 D+ }8 q% l( e8 K. b+ o& \
從這因緣和合論就成立了世人皆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推而至於人生,就成為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的學說。這是佛教在中國宣傳最廣而最深入民間的理論,甚至非佛教徒也有這樣的信仰。這個理論依唯識學來講最易瞭解,因為唯讖學是一種心物結構學,是現代心理學所望塵莫及的。唯識學分析各種心的成分,超過於化學家分析物質成分的細密。從化學上我們得到很多有機無機的各種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種元素的化合物。唯識學家則能指示我們某一動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煩惱,有五十九法之多(請參看「百法明門論」)。所以唯識學應叫做「心理化學」。因此我想在這裏誠懇地勸請我國的心理學家,抽一些時間去讀唯識學,來擴充他們的領域。依唯識學講,我們舉心動念,在八識田中就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就會生長成為生物的身體器官和四周的環境。善的種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優美的環境,惡的種子就生成低等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環境。以科學來判斷,從這渺茫的一念,轉變為有形的物質,是不是有這樣的可能呢?我以為是可能的。這裏不妨推究一下物質和能、力、動、空間、時間等的關係。我們知道,運動是時間變化和空間變化的結合(物理的公式是V=ds/dt),如果沒有時間的概念就得不到運動的概念。沒有運動的概念,也就無所謂運動的變化,也就是沒有變速的概念。換句話說,沒有運動的變化,也就沒有力的概念,因為力的表現就是物體運動的變化(F=Ma)。進一步說,沒有力的概念,也就沒有能量的概念。因為物質是以運動和相互之間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如果沒有了運動和能量的概念,我們就不能設想出一個物質的世界來。由此可知,空間、時間、動(或速率)實是構成能力和物質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時、勢速,那不過是古今的名稱不同罷了。方、時、勢速是列在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裏面的。所謂心不相應行法,就是不單獨與心法相成,必須等到心色相對而後形成。我們對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對的時候,就有時方勢速隨著起來。有時、方、就有勢速,勢速與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與空間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質。物質和心念相對又造成新物質。總之,現代物理學已證實物質和能力可以互變,不僅把能質通譜成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為一體。物質既然和時空發生密切的關係(舊物理學是認為各不相關的),而時空又是心物的聯繫,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存亡的意義。所以一念起則時空動力能質也隨著都起來,由此證明舉心動念確可造成物質的環境和身體器官。至於那一種心念造成那一種物質,經過那一種程序,現在物理學界可還沒有舉行實驗,不敢妄測,將來等到能質交變的方法公佈以後,或許會有確切的答案。佛說天堂、地獄、人間、餓鬼、畜生皆由心造,一切善惡罪福都是眾生自作自受,並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與現代科學的論點符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婦的迷信了。2 o$ }2 u/ a: @3 [+ e7 }- k
" ?# k; \$ `! _+ h
丁、三自性7 ]0 p% I6 I4 D" B

1 O; B7 M% g/ M: E) f佛說世間一切法相可分為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緣和合而起,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A,必由其他事物BCD等因緣和合而成,而B又由CDE等因緣和合而成。如果我們在AB等事物上,作種種主觀的計度分別,生起種種意見,或成立種種學說,這就叫做遍計所執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這種主觀的分別,祗存客觀的事理,那就是圓成實性。以科學來講,依他起性就是客觀的事理。例如從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而成立動的概念;由質量的運動,而成立力的概念;又從力與空間的關係,而成立能的概念;這都是依他起性。如果從這能力上面作一種計度分別,說能力是常住不滅,而立「能力不滅律」,這就不一定是可靠的真理了。現在科學界把能力與物質通譜以後,已知能力可以消滅而變為非能力,所以這個定律已經是不適用了。佛學並不反對客觀事物的存在,所謂「森羅萬象,一法所印」。所以說依他起性是有的,但對於主觀的計度分別或不完全的歸納所成立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5-2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老弟你闲暇时阅读中国大陆方老师的著述《佛教哲学》一书。/ L9 o+ O0 R$ ^& S
' ]9 e, w1 p/ ?2 @) x* |0 @% O! ~% N
可参考链接http://guoxue.ruc.edu.cn/xydt_displaynews.asp?id=4901 l6 s& u1 ]: ^
% j. a0 m- r0 A
方立天先生在国学论坛作学术报告
4 S1 S* D6 Z3 n! ]& h5 U# Z
: ]. ]& J. ?2 l$ T  I6 d题  目:佛教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 ~9 Q6 j# a" n主讲人:方立天先生
3 I% h+ Z) c9 ^0 }! s! d时  间:2009年4月22日18:30~20:30
" O' D2 H1 z- }' ]. [' y( f: v地  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
: h# i9 j3 u5 n& O
% e+ P# N7 M7 ^  |2 V1 R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1933年生。1950年参加工作。195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助教、讲师,1984年经特批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优秀科研奖。主要从事中国佛教、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慧远及其佛学》、《法藏》、《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和《方立天文集》(六卷本)、《寻觅性灵——从文化到禅宗》等。《佛教哲学》获1986年中国图书荣誉奖、1995年国家教委全国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佛教普及读物之一。《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首届中华文化优秀著作一等奖,被誉为“中国佛教哲学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30篇。论文《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指教!9 J4 r! z% M" U1 J6 B+ l# q2 l

* F8 @4 V: B. ^; P+ [7 r8 H『法無定法,應機者妙』。請問「佛教中國化和中國化佛教」與這篇文章有何關連?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5-2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今天晚了,我明早5点得起床打工必须睡下了。改天方便时再向老弟请教,晚安!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30 16:12 , Processed in 0.12451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