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韩杰8 N4 m; x! V% ]# I+ n" p* c! J" Y
以前从中国移民美国被认为是「人往高处走」,有的华人为了子女和未来,放弃大陆的发展机会,咬牙留在美国。 # d3 E. m P$ w/ h; l$ u. A
7 B, C( i* [/ ^8 h; k如今中国大陆经济起飞,许多留在美国的华人发现「过去不如自己的人」现在都升官发财,比自己的情况好得多,强烈的失落感使得一些华人产生心理疾病。
v; I! [. z( R9 n% z' a& B! u# s6 u3 ?
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华人移民美国人数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当时中国大陆属于「第三世界」,从中国移民美国被认为是「人往高处走」,留在美国的优越感,使他们克服语言不通、文化不适的困境。有的华人为了子女和未来,放弃大陆的发展机会,咬牙留在美国。# n1 p3 `* T$ b, w& q% H
5 E ?. X6 T- z# w
, G2 t& \ c( W0 v+ q
1 [, ~* W1 a2 ~8 w7 `3 `(纽约市心理健康协会经常在华人社区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华人新移民适应美国社会。罗洁提供)
- M& v, ^& x. z8 l9 [; c2 {1 O \* V9 _/ _
7 [: [2 t) O/ ?9 w4 w7 j纽约一些华裔医师表示,几乎每一个移民都有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大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和生理调整后,都能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一些人适应期延长,甚至无法适应,产生极端行为。例如,2008 年11月14日,矽谷高科技公司华裔员工吴京华被解雇,当天下午枪杀公司创办人和两名高级主管。「这些事件显示美国华人产生适应障碍、内心压抑的极端例子。」
' G- i9 [: v. y0 g; t8 e
' B) I1 x& M `2 d% Q3 c5 s更有甚者,过去十来年中国大陆经济飞速发展,给人民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许多留在美国的华人回头一看,发现「过去不如自己的人」现在都升官发财,有的把子女送到欧美留学,比目前的自己好过多倍。人比人气死人,强烈的失落感使得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有人甚至需要看心理医师。 . T# e3 ~+ K7 N% w
+ o5 h& m1 {, t1 ~* ]- i这些医师认为,既然来到美国,就要面对现实,不要嫉妒别人,自己才能快乐。看到过去不如自己的人超越自己,首先要表示祝贺,应主动和别人保持联系,寻找发展的机会。他们建议,产生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是正常的,但长期如此,自我折磨,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如果出现症状,应该及早看医师。」有的只要心理治疗,有的则需要吃药。 6 m8 ~3 d0 g* P* d1 V4 R- p5 \5 A9 f
M# k' \3 T; M
适应障碍 因人而异
: Q4 {, J3 }+ ]3 q
* J) }5 |3 Z: b- z2 I. _9 i纽约市执业心理医师金晓春博士称,适应障碍是新移民中常见的疾病。华人移民美国就面临重新适应的问题。「所有的移民都会遇到困难、挫折,只是反应的不同。」有人就很快适应新环境,有人则很难。
3 R1 Y8 U9 E! h, L2 a* u$ d6 U% n' Q1 X2 t6 S
移民能否适应及适应快慢与他们移民前的社会地位、学历和心态有关。他举例说,有些农村地区的人来到美国后适应较快。这是因为他们中许多人原来处在中国社会的底层,许多人学历不高,在当地找不到工作。他们来到美国后,能找到工作,感到比以前好。许多人经营餐馆、超市,获得成功。「他们就会认为美国比中国好,没有适应障碍。」
+ j z3 m% q! Z" ]! m
. @2 g' Z2 y: l0 @1 @. [他说,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专业人士则适应困难。例如,有人过去是教授、医师或干部。为了子女的教育和未来来到美国。当时,美国对他们有吸引力。但是,他们在美国不能继续做教授、医师或干部,只能从底层做起,重起炉灶,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 Z2 q: e$ ^1 }6 M' t6 F- O- O" L. W0 R3 v& H- a9 r& Y: e
性别在适应环境上也存在差别。他认为,华人女性比较容易适应,男性适应较差。在中国大陆,男性的地位比较高,权力较大。在大陆,丈夫打妻子可以容忍,但在美国不行。来到美国后,男性失去过去的优越感。许多华人女性挣的钱比男性多,地位也相对提高,很快适应。所以,「许多女性认为美国比中国好」。 2 c9 R, `+ z4 z3 K, _5 a( w
0 v, ?9 M: X, W: f' z# Z在心理上,人的性格对适应也有关系。例如,有人的性格比较僵化,适应起来困难。有的人放不下身段,就会产生挫折感,难以走出死胡同,最后患上心理疾病。而有的人则比较灵活,能上能下,既可以当老板,又能做工人。「他们不是只能干一个角色,换个角色也行。」这些人的适应起来比较容易。
8 J9 E% Q0 \" d* P% v; P* H
2 X7 {+ F( u( f反差较大 造成失落
9 L0 K5 _2 }$ v5 a8 r# n
2 M& k: r9 l: `, |金晓春说,中国和美国存在较大的差别。在中国大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存在差别,但是没有到移民美国这么明显。他说,反差大小对人们的影响不同。有的人感到有点失落,有的人则失落感很强。
E" _1 n% V/ B2 |% J, h( N
' [, }, h b" d6 j! G: G% P不同的人对反差反应不同。例如,中国农村的人来到美国,看到什么都好,对未来充满希望,心态也好。「他们很容易改变自己,适应美国。」1980年代的中国还很落后,留学美国主要是公派,想来的人多,而名额却很少,能来的都是「优中选优」。许多人毕业后留在美国。
9 H, ]5 T+ Z( ~: b0 H+ c- M: r) j
% Q, \$ `: ^6 C但是,那些当年没有机会出国的人,却抓住中国大发展的时代契机。这些定居美国的人,回过头一看,发现当年的「失败者」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变成校长、部长和大老板,而留在美国的人却生活平凡,感到非常失落。他说,这主要是美国社会比较成熟,一夜致富的机会少。
6 ?$ @, W& E/ }9 p$ f5 F6 C7 y# `
7 N) Y# s& I3 V" r& a- a于是,有些华人开始怀疑自己人生道路选择是否正确。他们认为,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好才对,从这个想法中走不出来,整天后悔,心理失衡。最后,有人患上忧郁症、焦虑症,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他认为,这些人没有进行客观比较,老是和最成功的人士比,没有和差不多的人比,导致反差过大。 . C' E& _, G9 ]$ w6 n
7 H8 R4 }5 b* e" Q, j* C0 O- n% E8 b他说,实际上美国也有机会。例如,美国的科研条件较好,想做科学家的人完全可以去做。想做生意的华人在美国一样能实现目标。有的华人想当作家,在美国也能够当成。但是,想在美国当官的人可能做不到中国那样的高位。但如果想从政,华人也是可以的。最近,纽约市选出华人主计长、州众议员和市议员。因此,在美国从政也不是没有可能。
+ l2 G0 \( u: v x. \" U6 c2 U+ L$ o" `7 e6 V3 N
精英来美 失落感强
" |: C, j2 w4 [ |; ^7 C/ W
2 x6 [5 }9 A( p9 d6 t( N* P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医师称,某些在中国最具希望的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失落感最强。例如,有人曾经被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来美留学后留下,却只能从事一般性的工作,当时觉得自己做了「正确抉择」,但多年来没有进展。 & Y ], M$ Z' o4 S
3 l) P# _( }- w# B
香港出版的「李克强传」一书说,现在中国大陆最看好的总理候选人李克强,1982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也曾经计画到美国留学。但是,北京大学一位负责人却建议他留在学校团委工作。「李克强当时情绪不好,因为许多同学都到美国留学了。」 % [9 C k8 h7 k6 M4 H
. d0 I& a' [& X书中称,那些和李克强同样担任团干部的人经过激烈考试竞争,如愿到美国和欧洲著名学府留学,成为令人羡慕的佼佼者。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佼佼者都在世界舞台上消失,而没有出国的李克强却成为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 w/ V3 C7 w/ z9 C: n* Y: ~
+ ]: B6 p' d: n# }' w2 f" X+ M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称,他于1980年代后期通过层层选拔考上中美生化联合招生的项目(CUSBEA),公派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的单位有数十人在美国读学位做研究。露丝事件发生后,单位负责人曾经来到美国,和每个留学生见面,希望他们毕业后回国工作,表示「一定重用」。
4 N1 ]& K7 m: f5 c0 e
# \% x) T6 ]0 c. a8 N* \3 ?# T后来,竟只有一人响应号召回国,其他人都留在美国发展。许多年过去了,回国的人现在是部级干部,掌管著一个重要部门。而没有回国的人尽管衣食无忧,但都没没无闻。「尽管我们都有绿卡、美国护照、生活无忧,但是地位和贡献上和那位回国的同学无法相比。」他现在只好常提醒自己「想开点」。 & ]* E, P+ J) S) A! u8 u2 a
5 |$ ^& u* T0 E. J- Y3 L
一些华裔心理医师说,不仅中国大陆精英存在失落感,一些华裔专业人士也有失落感。例如,一些中国大陆专业人士来到美国后,尽管以特殊人才获得居留身分,但是在美国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许多人存在适应障碍,产生心理疾病。」例如,有的大陆很有名气的画家,在曼哈坦街头给路人画素描。有的夫妇同来美国,其中一个不能适应,坚持要回中国,导致分居两地,最后以离婚收场。 7 o! M' y/ ~, w. M/ D
~+ q( u# F1 f9 K少年英才 没有成材 ' G0 }: \; u3 B& x* f
% x, y. F* d4 l9 g4 I
一名华人医师介绍,患上心理疾病的甚至还有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生。这些「神童」当年拿全奖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有人却适应不良,最终「无法完成学业,成为无业游民,甚至连身分都失去了」。 0 K! Y A: A! p' f
& z8 e7 g& ]2 }3 v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是中国刻意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摇篮。少年班的入学年龄限制在12岁至15岁之间,能够进入少年班不是平凡之辈。美国著名院校也看好这类学生,给予他们全额奖学金。一位看过少年班病人的心理医师说,这些人小时候只管读书,父母甘愿做孩子的保母。「如果他们对别人没有礼貌,别人都可以理解和原谅,因为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 + [2 u8 {" \! S# k( g. M# K% n
o$ F# Y$ a2 [) w
但是,尽管他们学业优秀,但是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这名医师举例说,美国教授不会要求学生学习,不管学生做不做作业,全凭学生自觉。因此,有的习惯于教授管理的中国学生失去方向,开始玩电脑,作业交不出来。教授一批评就受不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受过批评。「他们的心理落差很大。」 9 A7 Z; l f/ ?9 j; b- W9 n
1 o5 N6 W$ `3 @( C/ \
有的学生不会处理挫折。「教授的批评让他们感到自己失败了,无脸见家人,就躲了起来。」因为他们的学业不能维持,学校就取消其奖学金。失去学籍就会失去学生身分。他们不敢告诉家人,就「自己消失了」。「现在,连普通的工作也做不好。」有的人现在后悔来到美国。 & J% j- @. a; l
6 r0 k3 e# ?( E" ?; y7 z, G& o. E
华人思维 适应困难 / X6 f4 Z* s5 ]
. w* P$ M! w' K; p/ f7 F在纽约执业15年的心理医师胡祁认为,华人不能适应美国环境是因为华人的思维方法「存在问题」。他说,美国到处都是机会,关键是华人有无本事、能力如何。「有些华人思维僵化,加上语言、文化差异,很难适应美国情况。」 8 O: [" p8 k) g" ?& X* W5 W' G
2 P. G! I& f7 X# v* i
他说,华人心理上存在几个特征:一、无视心理问题。大陆华人受唯物主义影响,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管心理。「他们对心理疾病视而不见。」二、否认自己患上心理疾病。有的华人到他的诊所看病。他认为来看病的人「有病」,但是病人认为自己「没病」。三、推卸责任。一旦遇到问题,丈夫指责妻子不好,妻子指出丈夫不对,「故中国人上诉上访的特别多」。四、容易嫉妒和仇恨。他们看不得人家好,容易嫉妒。如果超不过人家,就充满仇恨。他说,相较而言,欧美社会要好一些。 2 E" B- D! D: n
' D6 h7 I5 P0 y8 H9 T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反差对比更大。现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许多华人「回去,感到已经不行了;留在这里,也感到不满意」。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看到别人海归成功,心理不平衡。自己想回国,但是位置已被别人占了,产生失落感。他认为,适应环境的关键在于自己,不在外边。如果看到别人成功,要称赞别人,建立关系,寻找发展机会。
. O" |! E4 d: P! n) J5 |' _
6 m/ F9 K* V4 [4 S+ s/ `" q2009年夏天,胡祁回国探亲,发现过去的大学同学混得不错。有人发财了,有人高升了,住在大房子里。他认为,目前亚洲尤其是中国有取代美国之势,但在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上仍然不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9 Y( A7 d; d ^& i1 L+ ]9 T( A: u' U. R# O1 o0 O! |+ n
华人文化 遮掩问题
* n: q* o U% ?$ Q1 w
6 I- m& i8 L Q% P& @, T胡祁说,华人羞于暴露自己的心理疾病。「来到我这里的都是喊打喊杀的人。」他们要自杀,要行凶,家人无法解决,才带病人看病。但即使这样,病人也不愿意来,「不愿意听我说」。不仅病人不愿意,家属也不愿意听。「我对大多数华人帮不上忙。」
, \% h+ I2 a- [/ x7 `2 w1 W; Z' d$ |+ i
他说,出现适应障碍的人各种情况的都有,如学生、老板、普通老百姓和领救济金的人。他承认,他更愿意看其他族裔的病人。华人都是找外在的原因,不愿意说出自己真正的问题。他说,心理疾病最容易掩饰,只要不说话就行了。「这是华人文化价值观使然。」
+ h2 f! u8 \; ^+ Y0 E% ~" [; e7 x# n, _' c2 z8 h; S/ H* J
不久以前,一名福州籍学生在纽约跳地铁自杀。他说,报导显示此人早已患上忧郁症。「他适应美国存在困难,想自杀。」他说,实际上在美国很容易生存,有人就靠打餐馆为生,身分都黑下来,但照样留在这里。因此,他认为,这些自杀者患有心理疾病,适应社会出现困难。「外在压力不是主因,只起促进作用。」 2 V0 W4 ?1 f+ y9 N. M- _. u5 H
# Q9 X9 r, w# u2 x% D* Z3 c0 V关注心理 积极治疗 . y' a; h$ }1 T1 j$ ?
! h* X$ D2 M$ R胡祁现在仍然记得在十几年前遇到的一个案例。当时,新泽西州法院请他去鉴定一个华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他说,这个病人来自福建,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后来到常春藤大学攻读电脑博士学位,「这人绝对是一个人才」。 & { n+ r1 ?8 K4 v! r& m
: O& L7 J; Y* d) u来美不久,他和一名早年移民来美的同乡结婚,但不久把妻子杀害。他在妻子身上砍了无数刀,并将妻子拖到大街上,一路走一路喊「我爱老婆」。他检查后发现,丈夫有病,不能适应美国社会。他从常春藤大学不能毕业,后在一家证券公司找到工作,但不能适应,最后在家无所事事。 6 t y$ P9 E D2 Q+ {% F& r' C
) y" l K9 y8 e- N2 `2008年12月中旬,媒体报导一个住在维吉尼亚的白华通婚家庭悲剧。当时34岁的白人丈夫把郑姓华裔妻子杀害,然后自首。俩人还育有刚满周岁的儿子。媒体尚未报导杀人的原因。他分析后认为,从美国人的习惯来看,如果夫妻不合,提出离婚就完了。「杀人一定有许多原因。」 " l) E7 {3 ^0 \% P& l0 g+ ^1 |5 \
6 h$ V+ g( m3 Y8 Y
他认为,美国华人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小事不解决,就会酿成大事」。因此,华人总是经常发生突发事件。他建议,华人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遇事想开点,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不能怪别人,不要嫉妒别人。
$ ?" i, C% \8 L$ }! Y- {# G% z
+ ^3 K; Y. y) U' F8 D2 ?无优越感 后悔来美
: y6 ^4 _1 l' j+ P
" q+ e6 h: c( E& `4 C纽约市心理健康协会设有「心理安康一线牵」中文咨询热线。健康协会亚裔外展教育主任罗洁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有的华人打电话说,他们当时为了孩子的前途,放弃大陆的一切来到美国重新开始。谁知多年后,儿女一事无成,现在后悔来美。有的人过去在中国地位很高,现在也不敢回去,「与别人相比,没有优越感了」。有人抱怨自己在美国语言不通,「不知道来美国干什么」。也有人甚至说,自己「来美国来错了,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
5 [* A; H2 }( a& d3 N. @. Y5 V$ X$ v
她说,这些人打电话来,不会直接说自己「心理失衡」,而是讲述自己的困难。例如,有人有美国学历,本来认为前途光明,但是突然被公司解雇,自己根本没有预料到。「过去,他们总认为自己很能干,只有别人才会失业,没有想到裁员会裁到自己头上。」 ( o3 m/ o: r& E7 g6 p
2 b2 I" S" W3 M2 L1 u有人因为失业,想把房子卖掉,但是总是卖不到过去的高价。因此,他们情绪很低落。有人买卖股票,但损失惨重,认为上当受骗了,抱怨美国的证券市场。有的原来是工程师,已经失业很久了,不愿意做卖面包的工作,只好待在家里。「过去,他们每年都回大陆,很有优越感,现在不回去了。」
" V1 Z, `* l" c) P2 e6 P/ s' k- L" N2 l
她经常到纽约华人社区举办讲座,帮助华裔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她说,有的老人讲到儿女不好时,后悔自己牺牲太大。他们原来希望移民美国,让子女来美国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十几年后发现,大陆发展得太快,「许多人发了大财,自己一无所有」,故心理产生不平衡。 6 p- p" E& O r* X/ g2 d
: N: \' v( |# b- W1 `
失落过程 五个阶段 / A! \! }7 ~3 B! e5 \. Y& m( {
0 P* ]4 f3 E2 O8 p$ Y6 `具有纽约大学心理社工硕士学位的罗洁说,一些华人感到住在美国的优越感没有了,产生失落感。她说,这种失去某种东西后产生的失落感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但是,每个人走过这几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同。 % @ Z& ^* ^/ b" c4 C1 L% e, Y
/ Q5 n9 m+ t; h# c( E) _+ [9 Q第一阶段是不相信。他们听说某人在中国事业成功,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他们反问:「大陆会这么好吗?」第二阶段是讨价还价。他们会指出中国尚存在很多问题,美国在许多方面仍然超过中国。第三阶段是生气。他们会发脾气,怨别人,如丈夫指责妻子「都是你要来美国的」。第四阶段是忧郁。他们后悔错过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人哀怨,没有心情工作,对什么都无所谓。第五阶段是接受。他们会认为,回去已不可能,就在美国安居吧。
- c8 i# D& u8 j' f: b1 o. q9 a0 `; G( V! P$ O7 J7 {& P3 N
她说,人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不同。有人可能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有人在第二或第三阶段,有人到了第四个阶段,产生忧郁症。例如,有人很快走完所有阶段,决定在美国扎根,作长期打算。
3 _; Q& y$ k5 A3 d
( W. `& R3 z3 b2 [9 Z/ o美国华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很大。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认为,父母应该独立,像其他美国老人一样。因此,许多华人还是想念中国那种几代同堂的生活,感到美国不好。有人在美国退休后,回到中国大陆定居。但是,他们在大陆也不适应了,抱怨大陆的医疗设施跟不上。
3 o M# w+ B% V' E+ u+ l
. I! z( z9 \2 W* e. T/ M" T她认为,这些人光看到别人风光的一面,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和承受的压力。「他们没有看到,并非中国大陆的每个人都发大财。」如果老是这样不满足,很难好好地在美国生活。来自广州市的罗洁说,尽管中国大陆发展起来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然后再回去发展。
5 e7 \: P3 m+ _, k4 X$ o
* a7 L- N% S1 @ T) Z7 |心理疾病 应该治疗
8 \, i6 h3 a' b1 g/ g& E( i; s9 |+ E# M8 W% v
韩裔心理医师金炳皙说,他在纽约康尼岛医院担任心理科医师,也在纽约法拉盛开设私人诊所。在医院里,他有一些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华裔病人。同时,许多来自中国东北朝鲜族也找他看病。他说,来到美国的「韩国人自视很高」,认为美国比韩国好,因此他没有见到由失落感导致心理疾病的韩裔病人。 ' J2 ^! U% v, K: o
) n9 S1 L/ Z7 h8 X% @2 v! q+ \8 j他在2002年出版一本专著,书名就是「美国梦之路:美国移民生活的心理健康」。在书中,他把导致心理疾病的精神因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压力、焦虑、渴望、冲突、自卑感、孤独、忧郁和认同危机。这些心理疾病可以表现出以下的身体症状:失眠、头痛、胃肠道症状、头昏、心血管症状、性欲下降、无力感、尿频和喉咙肿胀等。 # M5 h: G7 q/ Q. |2 |9 ?. Z
' r# P6 C) g. k7 p
他认为,韩国人和华人一样,都是不愿意看心理医师。「如果谁去看心理医师,别人就会认为他们是疯子。」因此,如果韩国人患上心理疾病,他们愿意看中医,吃草药,用针灸。朝鲜族来找他看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喝酒驾车,被警察抓住。「他们想拿回驾照,必须要经过心理医师检查,看看有无心理疾病。」 1 f, X- j9 [# K* }
9 s. a% L" W9 c; l) X/ S
一些接受采访的心理医师认为,心理疾病常常表现在语言、行为上的过激行为。这类疾病治疗起来比较简单。如果不严重,开导一下就行了;严重的病人需要吃药,但「病人要决心改变自己才行」。因此,他们建议「有病要看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