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女娲,中华女神
3 G& W. R9 f: B: {& y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V7 H c6 b" w: o) r; s3 I0 U
3 F) y$ z3 k2 q& n0 y0 }/ Q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 z) z/ S7 n& w7 r4 O- b: E. j6 y, ^: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m. l! R5 T' @) F) H# H: v* x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b% z R: ?/ f" H- i* D' m0 R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0 F1 [ K. ~2 s! V' e& B( S1 _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 f/ z O# |) L1 F5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 F3 U/ r- j0 M1 h! y4 X《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7 L- t. c# _, K3 N+ R《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3 n4 N" n8 _4 t2 h/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4 a* J4 b5 w9 R5 H& S/ x, b《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E6 [& W, g3 L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 H3 @7 }3 s6 S4 ?《汉书人表考》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娲。”
. _# s8 O) D: B' n《开辟演义》则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册。”7 Y' E3 I% _ p# W) Z, h
, Z, }3 A; p4 U! h5 W3 q. i
据史书资料,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与平凉市静宁县的交接处即陇西成纪(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 陕西平利县,河北省涉县,山西晋城泽州,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等有女娲活动的记载,足见女娲在黄、淮、海流域有广泛的活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E& j; V3 m% Q" G* Y, d" N) V
女娲最后选择人类生存条件较好的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建都,现在城北10公里的聂堆乡思都岗村有相传为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1980年考古发现此处有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女娲死后也葬于女娲城(故西华县又名娲城),现有女娲陵,距其兄伏羲墓地太昊陵(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37公里。# I; H$ z9 {- u, O0 k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华夏母亲,中华女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