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4月27日宣布,将希腊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下调为“垃圾级”。至此,希腊任何依靠自身度过这场危机的希望基本完全破灭。在债券市场即将向希腊关上大门之际,希腊除了祈祷能够及时获得欧元区其他成员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及时救助资金外,所剩选择已经不多。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背负巨额债务的希腊政府将不得不开始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失去的十年”可能将成为希腊未来的一种写照。6 e, o6 ?6 ]5 j- H9 k
& {6 N- }1 z$ C u* f" h4 v0 T 信用评级机构“落井下石” ! @0 r' h9 C4 Q' M( C1 P0 @0 C& ~. C2 T& N+ U7 W
通过希腊债务危机可以再次看出,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从它们的从业宗旨和基本理念出发,基本不存在“雪中送炭”一说。不管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次贷危机之前,还是在希腊等欧元区国家大举借债“挥霍无度”之时,评级机构都未能及时预警其中的风险,反而“锦上添花”,继续对相关投资产品维持较高的评级,给广大投资者和举债者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但危机真正来临之时,评级机构仿佛一下子觉醒,又开始“报复性”下调相关投资产品评级,直接导致危机在短期内进一步恶化。这个时候,不管是对于持有相关投资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还是对于原始的举债人来说,都会发觉自己被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尽管评级机构完全有理由证明及时下调评级的必要性,但总不免让人怀疑,此时采取这种行动,除了让危机迅速升级,到底对市场、对投资者、对希腊有什么意义? 7 J1 g* R% t' w0 L4 |1 u% |; D# z; X0 S5 O* K! f4 A: h- b
希腊主权债务从“投资级”沦为“垃圾级”,对希腊政府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一击。因为,由于法律和相关规定的限制,很多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投资级”产品。希腊主权债务评级沦为“垃圾级”,将自动使大量机构投资者拒绝购买希腊国债,而余下的投资者,将会要求希腊政府提供“高的离谱”的风险回报。最新数据显示,希腊政府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达到18%。作为比较,德国政府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不到4%。在如此高的融资成本之下,希腊政府即使可以继续拍卖国债融资,也将是饮鸩止渴之举,因为此时拍出的任何国债,都意味着希腊政府将在未来因为利息负担面临更大的债务压力。' I( G) o! h8 @6 U6 Z$ F9 U5 x
3 U. n- l: O' R) [2 g( e5 f
IMF救助机制“失灵” : t, `! r; w3 g0 K' o- f+ G- q: `, ` k" s7 n
在遭到债券市场“严厉惩罚”的同时,希腊政府度过危机的另外一个希望——“欧盟-IMF”救助机制,目前也运转十分不正常。4月11日,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宣布就援助希腊的细节达成一致,除希腊之外的欧元区15国可最多为希腊提供300亿欧元贷款,IMF还可以提供150亿欧元。但此后,德国由于国内选举原因,默克尔政府一再强硬表示,不会为希腊政府的“挥霍无度”埋单。与此同时,希腊政府与欧盟和IMF在援助条件问题上,特别是希腊政府今后应采取的财政紧缩措施方面,迟迟达不成一致。450亿欧元的援助,目前还停留在口头,希腊政府何时可以得到这笔“救命钱”还不得而知。/ o' r/ W6 j+ I: C# g3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