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形意拳劲法是指形意拳在实际运用中的暗劲、明劲、化劲、横劲、竖劲、蹋劲、扑0 j! S8 s2 c1 Y1 l0 _
劲、绝劲、裹劲、舒劲。这些劲道基本属于内家的劲道。0 ?1 h1 w: \! p5 P" F
一、暗劲 暗劲必须是在练习的第一步明劲功夫以后进行的第二步练法。暗劲是指在内里: C. T9 n% R9 S) C8 \
含藏劲力而不使手上有丝毫表现(指明劲),所以说“暗劲在肘”。暗劲乃是易筋之过# f) Q; u6 U8 G* n2 j& j& e+ [8 w
程,谓之练筋入槽和伸筋拔力。暗劲在练法上,无论是在三体势中,还是在劈拳出暗劲
$ C5 G9 U8 ~# t的练习中,手上一定不能表现出劲力来,而是要接近于松软状态。然而手上看不到劲力! B1 r! |2 l: u
,并不等于上肢松软,相反在尺骨中所暗藏的劲力应该要远远超过手上的明劲。明劲是
2 P7 d6 W; r( _筑基壮体之道,暗劲是长筋腾膜之法,明劲主于攻打,暗劲主于克制,明劲主于刚,暗
4 @" ]8 } M7 I& V0 Y; g) U6 u1 W劲主于柔。8 l4 c+ z" f' V1 }! ^$ _5 _
二、明劲 明劲是显形于外的劲,既是形意拳“由内着眼,从外着手”的一种功夫,也
8 x9 _( [3 H! Y9 J, m是筑基壮体、易骨示增力和整发合劲的锻炼过程。8 l+ v* T3 Q4 t; k5 y& N; m" V
明劲在三体势中的练法是主于合而刚,在五行拳中的练法是主于整而发。在明 f; \6 {" T* w3 Q: \+ V; i+ o
戏的练习中,又有僵中之刚和柔中之刚两种区别,僵刚与柔刚主要的区别部位在于上肢
: {4 W7 y* A! p4 J. H2 v& V和手。僵刚是初学形意拳者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学者还未换过劲来,一时
2 n( B- } V6 L: X% F; a. J还不能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
3 S @1 `1 |! V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 M0 A, x9 O" w9 B& F# @, C8 q
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因此要求学者在练习之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
5 L- l8 L- m0 ^,换为圆活灵巧之劲,其具体方法主要有:- S$ H/ ?* C1 w$ n i5 u
第一、松肩。肩关节是上肢中的根节,根节肩峰骨放松落下之后,才能使肩井
* u0 h# s1 _6 a, n4 w* l穴得以开放,肩关节也才能得以开扩,使气血流畅、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
- p9 W1 @9 g% O0 N) R& t不僵不滞,转动灵活的目的。
! y# j2 }% N1 E; C7 L( M 第二、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主要是尺骨)蕴藏一定的内劲,8 [) V5 H+ X' D, z1 p
以使用权手上的劲力,逐步向肘部转移。2 Q0 ~& Q7 [% a
第三、塌腕。要反劲气、意识主要地注在神门穴上,使劲力内含并集中于掌根- V" Z: N, [7 @4 F0 R( z
的小田之后和高骨部位,以使手的劲力分清阴阳,划清虚实。9 g7 E: v8 Q8 T5 E P7 b) Y( L1 Z% Z
第四、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
( N* i7 O) W! L/ X% p9 V+ H分伸出,此种练法既谓之换劲,也谓之“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之功夫。它与“全力注
' z% V% p% q/ `, T; [掌心”,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运用上和练法上的要求不同而已。即练时宜柔,用时要8 |/ l$ i4 |8 ^; i4 {8 g
刚。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练时手上之劲力要有阴阳虚实之分,用时则要阴阳相
+ c) E3 O. ~' i- t合。
. Z2 |* z, W) l$ h: b" c6 b 第五、拇指根部关节不可用力向外撑。
* }! m8 c$ U5 N6 r7 E3 h9 t/ L" l 第六、拇指不可横而平,而宜屈而伸,使用权虎口部位如月牙之半圆形。+ \, }: W# k! S
总之,只要在练习中勤体会、细研究,就会有所进步。! v# H. {4 @+ F) x, G R: [# |
三、化劲 1、明劲的运用特点是“硬打硬碰”;暗劲的运用特点是“圆活灵巧,外柔内& h- g( Q& s6 R: m4 ?
刚”;化劲的运用特点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神灵体活,变化莫测”。2、化劲的功
! j) ]- C* O6 q) W夫,是精、气、神三者与形体高度统一的运用,它在运动中表现为“转动无常无定势,
! z- j$ ]3 }9 n8 Q- m5 z6 h& j$ R变化无形于劲气”,全体在运动中无声无息,灵敏圆活,连绵不断,行如狸猫,身似蛟
6 I4 M/ r7 F) b7 }龙,手似蛇行,蜿蜓曲折,昀无所滞,气似游云,动如翻浪,全在神气,而不在劲力。5 {. I) I6 b$ I( Y* V2 n
3、明劲之运用在于顺,暗劲之运用主于横,化劲之运用则主于从。明劲主刚,暗劲主柔
: K7 ^% n) h4 F- _; l1 h,化劲主随。故化劲有“以巧破千斤”之喻。对于以上三劲,练时必分,用时必合,练# ~/ P+ A7 J- i! y% c5 G/ ^ p6 W# E8 c
好化劲不愁沾,练好暗劲不愁克,练好明劲不愁发。即谓之“沾实用力须展放”。三劲
$ ?0 B* b3 v$ I$ p# v6 |/ x不分则无意这所托,三劲不合则无整劲所发,练时总要将三劲互为变化,方能得以变以6 N1 G/ Q* Y4 ~- b) u
合应心,刚柔应手。- |/ e: |* {2 U, _3 E2 c; @
四、横劲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这劲,是每一出拳伸掌、转换进步都不可脱离的
" x. y! e/ B! Y$ B! d劲。横劲的运用,是在每一动作中的,起手时有横向联合,入手时与有横;身起时有横
" P* D. o* J5 I6 G2 Q% t4 ]3 w/ X. ]: g,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总之,凡动则由横所手,由横所起,故
4 R( ~! }% V. n2 K3 ?1 H横为诸拳之母。
; Y% c6 S4 x) Y$ I( G/ G% |五、竖 劲 竖劲,又称顺劲。顺劲的开成,从上肢来说,是从肩井穴、曲池穴致电神- v! o6 p C4 ?, @# y L
出鬼没门穴三者相合为一,并向外发,即谓之竖劲;从身躯来说(包括头部),上至百) C: \' w! s! l& c5 I/ p
会,下至尾闾,纵向相拔,也谓之竖劲;从下肢来说,自胯至足底涌泉穴的相合之劲,( ]8 n' W' a( g- b; f6 T5 |7 B
也哀思之竖劲。枫劲主合,竖劲主开,横向联合劲主顾,竖劲主打。重横而不重竖,多2 v' J4 g$ H) R
偏于保守,缺乏进攻的能力;重竖而不重横,多偏于盲目。所以必须是阴阳相合,刚柔5 }% { E% L4 i
相济,攻防兼备,横竖并用。方为完美,正象拳经中云:“先打顾法后打人,遍身是法
3 x5 m4 b5 b! O! x3 w。”2 ~. P p" P R# H1 z2 ?/ r# [( ~6 G
六、蹋 劲 踏劲指的是足在进步落地时,要以足前掌和涌泉为主向下直踏。踏劲在形3 U" @: b- Y0 `! S
意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劲节。在练习时,下踏要好象鸡走路一样,要有蹭劲、搓劲和向
# b0 z; d q: X2 C下的钻劲。若无踏劲则无“如踏毒物”之狠,若无钻劲则无“入地三分”之稳,因此踏. g7 N4 T z2 D' M, f
劲在运用时,发布是运时轻屡,落时沉稳。踏时狠毒。0 e9 _" S1 f( p% g; j$ ]& [$ d$ e
七、扑劲 扑劲犹如狸猫扑鼠、猛虎扑羊,要体现出快速、疾毒冲扑的劲力来。扑劲在
2 M$ x6 a1 \3 V0 Z3 s. H$ F练习时,须是意领、气催、头攻、身进、前足踏、后足蹬、手要锐利、臂要力撑、腰要5 {; P4 L- v/ a, ]( M/ Q, U4 f3 ]
挺拔,才能民出全体的前扑整劲。扑劲分单扑和双手扑的运用,单手扑为劈拳(或称扑% ]1 A$ ^; _6 {- x- F6 a! z
面掌),双手扑为虎形。单手的扑劲和双手的扑劲者是起于涌泉,发于尾闾,主宰于腰
9 F7 ]2 ~; Q& }1 h' [,上提于脊,透发于胸,由膊而膀,由膀而肘,由肘而手发出的。
% G$ Z3 k2 z% {3 k0 L, U八、绝劲 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在太极中称为颤劲。绝劲是内
- n' d% _) O5 r% L9 b9 m家拳中取胜于人的重要劲节和技法,它所运行的距离最短,爆发的冲击力最大,所以也
/ j7 [$ C! ]& o* L是最容易造成敌人伤残的劲节。绝劲的特点是:果断凶猛、刚脆爆突。故在《拳道集录
# c" g1 U: E9 v. w" t, D3 y》中云:“以柔用刚方为真急,以柔用急方为真刚”。“柔若绳之系,汉如冰之清”,
8 s/ i. h; @2 U9 j& y! i) z犹如山崩地裂一般,爆发只在一瞬间。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9 g! k5 l. `. p8 Q
的集聚吐发。当然也不能脱离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的重要要领。- _- W7 Q! e3 }5 I9 O9 J, Z% t0 q
总而言之,踏、扑、裹、舒、绝五劲,在形意拳中又称为五绝。下肢踏劲要钻,上肢裹
, R1 B# j4 |3 j劲要合,全体扑劲要猛,经筋舒劲要拔,劲气之绝要毒。踏要绝,扑要绝,裹要绝,舒
% P3 o# q! b& Z0 u3 b1 q' H要绝,绝要绝,一绝才能无所不绝。拳经云: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物也,
; R8 J" ~% f5 F6 K; I( M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绝者抖绝也,一绝无所不绝也。此乃形意拳踏2 h3 o: F- c8 }$ ?
、扑裹、舒、绝五字诀,谓之五毒,也谓之五恶。! }$ N ^. ^# f: @9 i8 |
九、裹劲 裹者合也,犹如包裹之不露。裹劲主要运用的是横劲,它来源于全体中的
* [( ?3 ?" F- e! V拧转相合之劲气。裹劲在形意拳中,主要运用于顾法,因此裹要含、要合、要吞、要横) e% s6 `! U h9 N, D2 ?
。同时,裹劲也运用于打,其打法主要偏重于摆劲等。因此在运用上是顾中有打,打中
- D- U R$ |9 r. y& N. a有顾,先顾后打,遍身是法,练时宜分,用时宜合。裹劲的来源是:根基在步,主宰在 E: a/ t) [9 Q! e# g. Y
腰。转换在膊,抖绝在臀,体现在臂尽在全身。所以不能单使用上肢中的劲力,而须要2 j1 n* X( r& \/ c2 Q+ @
全体内外合一,爆发出身劲。然后将爆发劲力集中在尺骨和肘部,方能使裹合劲力增大# a& o9 X* J, t9 Z
增猛。' k& @- \. ^( j5 S2 x
十、舒劲 舒,即舒展、伸长。舒劲主要来源一个撑字,撑有伸筋拔力之功。要使用6 \ D3 K: s8 g! f' A6 F
权上肢中的经筋(韧带)舒展伸长,才能增大和拔出劲力来。舒劲的特点是:弹、韧性
: }6 D: W! i0 ^大,伸缩力强。能够增大寸距离间的抖绝劲。舒劲的运用是在裹劲沾粘的前提下,由撑
; w4 k1 t2 Z" T2 \3 v而起,发于扑劲颤中,抖劲之前,故有伸长击远之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