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晚上9点多钟的时候,电视台有一个古典音乐的短暂的节目;看到9点40左右,有一个音乐大师被介绍完毕。由于大陆不大懂西洋的这些古典,所以只让王雪纯在那莺声地说几句花絮,剩下的,就是原来的节目形态了。$ g+ e5 J8 n# _" b4 i
其中,一个弹钢琴的,俄罗斯的阿什肯纳齐,说起了贝多芬的音乐情怀,他给了一个修饰性的描述,我听他那英语是:悲剧性的崇高。
B( r; t N& Y4 |% g) }$ @阿什肯纳齐边说边弹了一点儿贝多芬,那种音乐气质中,确乎散发着悲悯的气息-------但我以一个中国人看------悲欣交集的“悲”,大悲的“悲”,有着更高的思想的凝望和去处。
9 A3 w* [% I9 c我试着说一点儿我认为的佛教。8 Z. G& s( F5 N! E
净空的老师还要往上一些,实际和北京很亲切。在怀柔,你会在爬上红螺寺的同时,看见印光老师的影子。这个寺的美学精神,在我看,更是建筑学意义的。例如,几千年后的2006年,我买了票进门去;一汪绿的竹子,锁在眼前。于是低头回避它的细语,拣着一条小路躬身穿过。在这样的过程中,它们的摇曳与丰富的声响,让人可以接着往前走。
4 D+ u: h( ~# b6 C4 k然后就是爬山。
( `, D) h1 v+ o% N9 q5 b+ V这样的高度,对于一个寺庙,未尝不是一个前提;因为喘气,弯腰,浑身屁股疼,还要环顾,同时慢慢建立升高的喜悦,就让人明白千佛一面的佛,居在一个山顶,是让人寻一个高度。! z+ F: G' ~% g1 _4 Q
进门的竹林,我看是魏晋。它有一个难点,是很多人戛然止在这里--------因为,我们看到佛教的语言-------它的表达是一个高级的语言文本。) H/ a) o5 G' M* H6 l0 T0 W0 c7 Q
我当然认为佛教的教是教育。净空是一个饱学的中国老师。他从儒家进入,是启动东方文化的资源。他试图先得出一些浅的道理,如他先让进行的《弟子规》教育,表明了他对待时代中国的最为无奈的医治。然后,他交代“业”的哲学核心,并顺便把宇宙放大为若干个交织的时空--------当然,为了科普的一般性-----这个哲学在寻常的信佛的老太太那里,掌握到的是轮回和西方世界的知识。! i2 X, J$ c% ^5 q/ e! l
那么,佛教想干什么?6 k) S, w; y. n5 {# l( k$ C S
我想它的教育是这样的一种门径:从儒家的海洋上岸,面对2种基本的秩序。一方面,悲悯的悲,慈航的航。还有,佛教试图把握思想的无限性。它给出的哲学命题,是:时空以外的可能性眺望,多元是几元,生命在宇宙中的编码形态,冥想或禅的意境。) }* }1 Z0 V7 t8 {$ b9 T, C. D
秩序一,导引人民群众的生活路线。秩序二,决定智慧的终极关怀。" n* D* v- h, O# ]
但我还是看着那些竹子。我说它们是魏晋,因为它们的表情和门槛,是那么陌生地和2006年剥离开来。
+ x8 y* M, G/ H. @$ d, O佛的教育,在21世纪寻找一个怎样的语言。是弟子规吗,是给超女的粉丝们饭后的甜点吗。
7 Y+ @$ x/ h5 ]/ y我瞪着这第一个门槛,去留徘徊。
" s6 C# [/ w, H& i& A6 K. ^5 X当然,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它在思维史上是一次成功的打通。它在科学史上是没有过的自圆其说;它的话语权掌握在精英的手中。它真正的受众,只有一小撮儿。
" D- T6 d- }+ [粘到枕头上能睡着吗。佛教管不了这个。我想,记住贝多芬的,也是记住了连手机都挂着的“献给爱丽丝“--------至于悲剧性的崇高,我想起马克斯。韦伯的一个调调儿-------他说,贵族是反博爱的。
) k5 u4 s$ T7 T Z佛教的2难是:决心面向普罗大众,实际攀爬,高山仰止。
! d" E8 }" q; e9 d' d7 g0 [/ U6 G但人类思想的特质,永远是向着寂寞和高度,凝望和行动。
' d5 l* R# S. l& V! T$ w/ R悲剧性的崇高,可能只有上坡路。2 J! l% G! n2 x% X7 B' D
因为,它没山顶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