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Acup2 于 2014-5-5 13:26 编辑
. d8 b7 k* S6 P2 C" ], L, r
) o3 W$ |; S- m' }! J9。回归中医
+ k E4 O2 z7 n9 B8 i% _
* ^* \0 b5 B; x2 h9 G5 P+ w n) f, [( @- u- i
这个国家不是移民国家,所有毕业的博士都得找出路离开,除非你以什么名义移民了。八九年露丝运动时,许多人就是以这种理由申请了移民。梁宁没有这么作。他觉得如果移民就以其它方式移民,何必硬要国家背黑锅呢,国家那顾得上咱们这种小民,上街喊了几句口号就政治迫害你啦?0 C9 r7 E; @, @' { q
, J k9 J$ Q& T! }9 l( `
自己博士毕业,孩子也半大不小的近十来岁。回国与否成了大问题。像自己这样的人,有人回去了,有人留下了 (多去了美国)。留下的(指去了美国)为多。犹豫之间,加拿大有导师找他,希望他能到加拿大继续同样的科研。没有多少耽搁,梁宁就以博士后的身份来到了加拿大。他又以三年两篇比较像样的文章发表结束了博士后阶段。
2 O/ s( p+ i8 D& [" t$ v9 w/ a( o$ n: c+ ^8 c" S
一直从事医学生化方面的科研,接触的基本上是数字性的科研资料,而不是像分子生物学那些图像性的资料。数字性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学处理才能作出试验结果。梁宁发现同一类型的资料,杂志上不同的文章会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来作统计分析和归纳。而不同的统计学统计方法有可能造成结果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你的结果为 yes, 你可能会选择能让你的结果显示正面的那种统计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结果为 no, 你可能会选择另外一种统计学方法。当然,在统计学范围内,当然是有定论的,就是说对于给定的科研数据,你只能用某种统计学上认为是正确的方法。但是在科研应用范围,就不是人人都这么作了(有意无意)。著名杂志 Cell上曾经有一篇文章分析过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现状。该文指出进一步发表的文章没有用统计学做过统计,而做过统计的那些文章,近一半文章的统计学方法选择是错误的。
9 ~1 Z. K2 d0 d2 r
/ _8 i9 J- Q2 c+ X" h. w: f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有关科研都支持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的原因的观点。俄罗斯有过一个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文章,探究血液胆固醇和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俄罗斯的资料和美国及其它国家的资料完全相反:血液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生率却越高(一般认为是高密度脂蛋白越高,即好胆固醇越高,冠心病发生率越低)。美国和欧洲的联合调查团曾赴俄罗斯实地调查过是否从试验设计到操作,到资料分析等步骤上,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有所失误,进而造成这样重大而相反的科研结果,但他们一无所获。他们只能归结为俄罗斯人饮大量红酒,是否红酒对心血管的好处抵消了低密度脂蛋白对心血管的损害。
4 s# E+ s0 R6 r0 r) j/ @# g+ a. w
就此,在一次美国举行的特大型世界心血管会议上 (近五千与会者),梁宁曾站起来问会议主席,为什么不把俄罗斯的文章提出来讨论?会议主席支支吾吾王顾左右而言他。
0 ^: Q% ]5 P! q* n+ F+ x5 Y! U9 t
梁宁的研究方向就是这胆固醇和冠心病的关系。如果现在你问梁宁,你是否相信胆固醇有可能是导致冠心病的原因?梁宁会说:No.! C) t: w9 Z, L; _0 C7 L9 O; M
4 n4 }. k0 s+ g( s博士后的后期,有一天,有人在走廊了贴了一张信息,也有人将之复印了下来,分发给大家。那是一份讲研究机构不同身份的人的心态的东西。里面谈到当教授,当博士后,当博士生,当技术员灯的不同心理心态。基本上讲,这些在大学搞研究的人们,多都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个科学工作者,见了人喜欢谈自己的课题,如果别人也表现出对自己课题的兴趣的时候,那更是兴奋,会喋喋不休地大谈特谈。而实际上他们的工资并不高 (博士后年薪大多在四万到六万之间),并不知道社会上并不把他们当多大回事。
" ~; n& c' S6 N1 s3 p3 A* }1 ]/ F' V8 m
这一点可以从另外一个例子佐证。梁宁曾在Whitecourt 一个健康食品公司工作了一年。公司的老板原来是个农场主,高中毕业,但现在管理这上千万资产的公司。在一次公司聚餐会上,他就说他绝不赞成他的儿子上大学,更不用说博士了。说着这话,他看了看梁宁。继续说:博士也得在我们这里打工,而我们不用给谁打工。
# g' Y e9 `2 M' }. M u
2 z( C$ O& ]% q5 O- H. J8 x! }他丝毫不顾及梁宁的感受。而梁宁的自尊心的确受到了很大打击。要知道,梁宁在那个公司的职位是高年资科学家呢。这在中国,该是多大的社会荣誉呀?
3 h9 ?1 ]" b3 m& u" Z1 _0 }0 W6 t/ s/ U4 H4 r' V7 }
就现在看,梁宁认为那些只考虑在大学混日子的人,如果不觉得自己有当教授的可能,却还在大学找工作的人,只能是在职场上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就算是个油田的电工,年薪也在十万以上呢。; l4 Q8 a$ ]" T
( w/ r8 C3 m/ f, s j5 |" s他前后在埃德蒙顿,温哥华,蒙特利尔都待过。多年的读博士,让他对于年年担心是否能申请到科研资金的日子及其厌烦。还有就是他觉得如果继续科研生涯,他最多能成为一个助理教授,而成为教授的可能性极小。他不善于交际,谁说国外的教授将科研做好就行了?一点都不需要社会交际 (科研圈子内)? 另外他目前接触的科研项目和仪器设备都不可能出比较有影响的科研文章 – 他这么想。还有就是自己是公派留学生却没有回国,总觉的有些对不住国家。他想,如果自己成为一个助理教授,并不能给中国增多少光,而从事中医,独特的中医疗效也许更能让国外对中国医学刮目相看的吧。
6 o+ D/ X% T. X: o4 Q+ q5 b# ?5 q* _+ y
. H. l+ M. K" X; m. y$ p2 k他的这种想法并非心血来潮想当然。一是梁宁以前用中药给病人看过病,有一定效果,虽然那效果现在看来真不怎地,但是有当地一个老中医成功的例子; 二是他觉得西医对于许多病的疗效不了了之,而中医很有可能解决之; 三是他生性自由,不愿意被约束,愿意自己掌握自己的科研行为,而不是处处受到导师的限制。也就是说想当个老板,而不是雇员,哪怕是个小老板呢。其实最最重要的,能让他决定脱离科研,转为从事中医的原因,是刘力红的书 <<思考中医>>。 r s% z# L2 @6 k( l% H8 g
# j/ g# W( G6 u5 y
梁宁认为历史将会也应该将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定义在中医史上拨乱反正,祛云拨雾的地位。
& M, }; R' p3 \) y2 ], A4 Z) P" C' l) Q4 f" Y8 C# I
读过<<思考中医>>,梁宁突然明白了: 第一,中医并不是现在用的医学院教材上的那种中医。教材上的中医那不是真正的中医,那是中医的杂乱拼盘,是误人子弟的东西。第二,中医学子必须从学习经典著作开始,而不是执着于学校的教材哪一套; 第三,经典著作有 <<伤寒论>>,<<温热论>>,<<四圣心源>>,<<黄帝内经>>… 等等,而 <<伤寒论>> 无疑是最重要的临床工具书。阅读,理解和应用 <<黄帝内经>> 上的理论最好在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后进行。否则,只会是纸上谈兵,只是从书本到书本。第四,学习 <<伤寒论>>,不仅要学习和理解 <<伤寒论>> 本身所介绍的临床应用经验,还必须参照历史上各代名医应用经方的经验,拓展和加深对经方的理解。第五,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行为。如果没有临床实践机会,学这些经方,指望着自己或亲友有病的时候能给他们开方子治疗是不可能的。第六,以经方为本,并不排斥应用时方。经方和时方对不同的疾病各有优势,不可执着一边,具体病人具体病情要具体对待。
8 f( o: R5 }# v+ f1 |; w4 f
* F0 U- h+ f' W到现在,梁宁已经回到临床,当然是中医,已经数十年了。基于以上的基本认识,加之这些年的临床工作,他深信这些经验总结是极其正确的。4 P5 c5 s( w& Q% r$ q6 n
0 F" W f( a* D8 M$ b. J4 E8 b) l' a梁宁诊所的中药用的是从国内运来的颗粒剂,也就是药厂已经将中药 (单味药或成方) 用水煎好后高温干燥成颗粒剂。不是原始的需要病人回家煎的原本药材。他选择这种中药剂型,是因为发现国外的病人不愿意在家里煎药。煎药后房子里面的药味很大,家里人受不了,抱怨连连。你看,西方人平日里 “我爱你” 天天吊在口上,但到了他们需要为对方作出牺牲的时候就成了你是你,我是我了。8 \/ z2 \5 T7 p* E
8 r3 d) l! X) }+ c" N1 Q5 A7 r
用颗粒剂简单,病人只需要用水将药粉加水溶解开就可以喝。这对于快速生活节奏的西方人来说很适合。颗粒剂的溶解程度因厂商不同而不同。梁宁用的是三九牌的。还有一个原因让梁宁用颗粒剂的是梁宁会让病人在扎针前就先喝一杯中药,然后扎针。他发现,如果方子用的正确,病人在喝了中药后十分钟内就能感觉的药物的治疗效果。比方说来看头痛的,腹痛的,十分钟之内病人能感到痛的程度已经大大下降。
5 \ I5 ^1 w7 v- a9 X- C7 U5 \7 |8 R3 C; O9 K5 E& Z2 M7 ?
用颗粒剂的弊端是进货价比原药材高。当然了,药厂已经将要煎煮加工包装,他们得收加工费。 这样,梁宁就不得不提高颗粒剂治疗的疗效。如果有疗效,还是有许多病人愿意买颗粒剂中药喝。刚开始的时候,梁宁也怀疑过,是否将单味中药煎煮后,再混合成药方服,其疗效会不如将所有的药全部混合在一起再煎煮的服用方法。临床实践表明这不是个问题。关键是你的药方是否对路,而不在于是否用将中药混合后再煎煮的传统方法。+ ~: Z) l2 c& m( ~) g7 s
" V+ v7 J0 i9 s3 P( w+ @服药量是个麻烦的事情。对于小方子,就是那些只含六味,或样数更少的中药的方子,梁宁一般让病人每次用三勺 (每勺中药颗粒剂重两克),一天三次。如果方子比较大,中药样数较多,比如用许多时方派的方子的话,就每次四勺子或五勺,一天三次。很多时候需要将两个方子同时用,比如用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就用一勺麻黄汤,在加一勺桂枝汤。方便的很。病人的皮肤痒能在十分钟内减轻。常见的这种搭配有葛根汤-小柴胡汤各半,小柴胡汤-五苓散各半,或桂枝去芍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组合等等。
3 K' a8 `, M, V6 r, C+ @4 @$ S1 ]
+ k0 w' z: U: T" k国外的病人大病还是去医院看病,特别是患了重病,比如心梗,癌症,大出血,休克,高烧等等。一般不来诊所看。所以梁宁的多数是些车祸或劳力所伤的脖子痛,腰腿病,坐骨神经痛,脚痛 (典型的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不多),多发性风湿性肌肉痛 (MS); 或失眠,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青少年座疮; 或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 或偏头痛,眩晕症,肢体震颤; 或希望减肥的,想来戒烟戒酒的; 或感冒持续数周不停的,慢性咳嗽的,等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很多,但病人不愿意花钱看中医,因为用西医的费用可以报销。其它种类的疾病也不时能见到,但是一般不会扎堆来,所以不容易建立临床经验。
, ]& `9 e( q3 n&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