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71)  鸡蛋( 4)
|
7月初的这几天,中国列车时刻表的重大调整一直都是新闻。作为转变的一部分,这正在改变人们在中国乘坐火车的习惯。所有关于调整的新闻中,一篇报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上海到北京之间一条长达30年的老线路退休了,这点很好地体现了过去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 S# I. E. k6 T' ?5 q' A( H; m0 J' N6 z
中国今天的铁路系统远不同于我1987年第一次来中国时的状况,当时1462次列车刚刚正式开通三年。过去三十年,这趟列车是上海到北京的主要车次。那时乘坐火车是长途远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尤其是省与省之间的长途旅行。
( y$ R; n, d6 |
T- r1 C3 @) n8 w 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到九十年代初,坐飞机都很奢侈,只有享有特权的人才能坐飞机。那时火车对于许多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坐长途汽车。我妹妹曾经将之比喻成“被炸毁的汽车”。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中东地区遭到恐怖袭击之后,我们有时能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车辆。' D+ H( m" c- U6 m
9 |; j9 g* I4 W* k 今天,这种摇摇晃晃的汽车已经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的长途车,接近于在许多西方国家看到的车辆。飞机也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乘坐的,但在很多时候,人们依然会选择坐上20个小时的火车或汽车,只为比飞机票节省几百元的出行成本。2 t% s* R+ K' H! j2 f+ d
% f1 s& X D- `: ^' r4 D0 `( M
让我们回顾下1462次列车,最后一班从上海开往北京是6月30日。这条线路有着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运行30年累计发送旅客约7400万人次,并多次荣获著名的“红旗列车”称号。1 j1 X g' o& M! z- e+ A, a9 [
* ]9 b; v# D# t* l) |/ \: Y# Q 我怀疑乘坐1462次的乘客实际数量可能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因为早期许多乘客通常用站票或站台票上车,可能没有被统计到官方数据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乘客通常与实际购票的乘客一样多。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我坐火车硬座时,车厢里挤满了人,几乎占据了所有可能的空间,从过道到厕所周围的区域。
. J" F. y; X5 p8 [1 Z2 p; R
$ B9 x- |, `% w6 M 当我读到1462次被划分为普快列车时暗自笑了笑。普快是当时火车分类的三种等级之一,为某个车次制定停车频率。最快的列车是特快,停的站最少。直快列车位于两者中间,以“直接快速”的方式将乘客带往目的地。最慢的是普快列车,在沿线的每个小城镇和村落都停车,意味着即使最短的距离也会花上好几个小时。
/ E _. x' ~! I/ K0 P) `( G
2 b. W, }0 I' R0 b" [ 1462次列车到底有多慢,我不得不自己做一些研究才能知道,因为我看的报道中没有提及时间。当我最终发现从上海到达北京需要整整21个小时时,我也并不感到惊讶。相比之下,直快列车需要14个小时,而如今的高铁需要5到6个小时。- f, o% B2 n @1 R! M
6 H6 D& W8 S% u* a! e
之后,我也注意到1462次车的票价仅需88元,直快的票价是179元,高铁的票价超过500元。我确定,许多退休的人有空闲时间,但预算有限,因此他们依然喜欢1462次等普快列车,我的许多学生也常常乘坐这种慢车,为了节省钱。* K& n8 ]. r2 `+ U% T' ~6 M
/ C! z2 x. k0 d, {! s7 { v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乘坐这种老式火车,我的记忆非常多样。一方面,在火车上总是能碰到有趣的新面孔,因为当时大家乘坐火车旅行。但火车上没有空调,再加上时间长、缺乏娱乐活动和车厢中浓重的烟味与汗味,这使得旅途没什么乐趣,而且通常最多也就是喜忧参半。
4 l. w0 [& o9 }5 E0 h$ p1 }1 d1 O6 W2 `3 W6 \/ `
“快进”到今天,当数千公里高铁交织于中国,缩短了旅行时间,比如1462次21小时的时间被缩短了一半甚至更多。当然更大的图景是,几乎没人愿意在火车上过夜,除非别无选择。这解释了为什么1462次等列车在未来几年可能注定会消失。
- Z3 \( v! b- [) S% T6 r
- p) @. k. f6 @' F 失去这些笨重的恐龙,有些人可能会有怀旧的感觉,对于这种经济的旅行方式消失,非常关心预算的旅游者会感到伤心。但在我看来,当这些老式列车最终消失时,我根本不会怀念它们,而且很高兴看到它们沦为历史,它们本来就应该进入历史。+ V5 H! s7 X/ ]9 [8 H3 ^
3 b+ M) ^( Q. N5 n9 A
( q/ \+ Q$ h7 B0 |0 w作者:阳歌 - T& l9 ~ i6 G" e2 \) R
美国人,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主修中国近代史。曾任路透社台北记者站新闻部主任、路透社香港记者站大中华公司新闻首席记者等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