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1|回复: 0

[前人字画] 启功先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附超高清墨迹版)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5-11-28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5-11-28 16:46 编辑 & H$ i4 F* K0 o# R' e

# d$ K3 X. t- z* _: G) E3 W" q       启功先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附超高清墨迹版)) y% d$ K. }7 B1 |2 M9 x

) M. w" C4 ]$ ~* \- ?' L' c  }       《灵飞六甲经》是一卷道教的经,在明代晚期,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7 i+ q: S" D: q5 {3 S
( X7 M1 {1 j- J8 I) L
  《灵飞》本身的书法,在唐人写经中,允推精品,试用敦煌所出那么多的唐人写经来比,够得上《灵飞》那样精美的,也并不太多。在清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法的优劣,几乎与文章的优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极好范本。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渐多,不断泐损,随着出现了种种翻刻本。《磁蕙堂帖》翻刻的笔画光滑,又伪加赵孟烦跋,在清代中期曾成为翻本的首领,事实却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离更远。' h2 O! d; `+ }/ ?
( K, F' J. t. Z4 {0 Y; I7 c- Y
  嘉庆中嘉善谢恭铭得到陈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云楼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一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目失真。3 a# y  _8 ]; C2 p. Y
8 U4 j" J, `9 Z8 z
  这四十三行在清代后期归了常熟翁氏,从影印文恭公同和的《瓶庐丛稿》所记中,得知在翁家已历三代。文恭的玄孙万戈先生,前几年来北京,欢然互叙世代交谊处,我第一询问的即是这四十三行,万戈兄慨然以摄影本见赠,还亲自抄录了陈氏累代的题语和文恭的若干条跋记。庐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笔法墨法,始知无论《渤海》、《望云》都一样走了样.尤其墨彩飞动的特点,更远远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现万一的。这次万戈先生把它交给《艺苑掇英》,发表,使这四十三行《灵飞》,真面目与世相见,实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 f+ a$ v3 n  n" R$ p: F. ~* b/ l0 F
  我所说的重大意义,不仅只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得见著名的唐人真迹这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是翁万戈先生除拿出《灵飞》外,还把家中世藏珍品,加上自己历年收集的,一同印出与海内外同好共赏,岂不堪称一件无私的盛举:  * d7 }, a0 Z, L) e
  # H% b- {: n8 P& S0 x4 p- N
  从《灵飞》的书法论,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都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此外对学书者有更重要的启示两端: 
9 N8 b3 t2 J, z0 z5 S; `" n
7 w3 s0 h' _# S5 Y  K7 v1 ^  U8 w  一是明白了任何精工的石刻,也难把墨迹中最重要的活气显示出来,这可譬如看乐谱上排列的音符,即使是记得再细的,把主旋律外的各个装饰音都写上去的,也不如听一次演奏。这不但《灵飞》墨迹与刻本有别,一切石刻都与原写墨迹有别。看了《灵飞》墨迹,可以一豁然心胸。这项启示的价值,又岂止在欣赏《灵飞》一帖为然?它有助于学书者临习一切石刻时,懂得石刻与墨迹的关系是怎样的。不致再把死板刀痕,看成毛锥所写的完全效果。  ; K1 J$ F0 ~0 L- \( ?. O! v
  
! W7 E& t7 I- L, [: m2 L: k5 P# \  二是自从《灵飞》刻石行世后,对于清初许多书家,都起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奋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灵飞》的势力相对的有所减弱,但在科举废止之前,考卷的领域中,这种影响还没有全被北碑所取代。这里要附加校正说明的:清代馆阁卷折吸取《灵飞》刻本的一个侧面,并不减弱《灵飞》在书法真谛上的地位。到今天真迹出现更可一洗把《灵飞》与馆阁卷折齐观的误解。
% h$ h- I9 Q# N" T" t) S/ _4 m* a/ l3 v, h
  清代中期陆续有少量的唐人写经墨迹出现,书家对这种墨迹的重视,也逐渐加强。例如王文治得律藏经,屡次谈到印证其笔法。成亲王、吴荣光也屡次题跋赞赏一个分了许多段的《善见律》卷。这些写经墨迹,也曾被摹刻在几种丛帖中。但它们的声威,都不及灵飞的显赫。原因何在,当然《渤海》】传播的既久且广是一个因素,而仔细对校那几种写经,它们的风采变化,确有逊于《灵飞》处。即在今天,拿敦煌所出、日本平安朝所遗的写本来与《灵飞》比较,《灵飞》仍然可以敢当那一比,而不轻易出现逊色。那么这四十三行经得起多方比较的杰出艺术品,在今天印出,我都替那位无名英雄的书手,感觉自豪:  7 p7 i( Q0 v! |' H% N/ Y8 W* o* R. g
  
2 e6 z: V6 w- _. x/ R$ x# l4 }  世间事物没有十分完美无缺的,看这四十三行,总不免有不见全文的遗憾。但从另一角度看《渤海》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无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还有无文字,中问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较少被人注意的。如从“偿鼎一脔”的精神来看这四十三行,字字真实不虚,没有一丝刀痕石泐,实远胜于刻拓而出的千行万字。而《渤海》所缺的十二行,即是这四十三行的最后十二行,拿它与《渤海》全本合观,才是赏鉴中的一件快事。
8 M: b2 b# {$ A' h/ d; F
% T; T7 l& T( J2 q! S  至于什么钟绍京书等等臆测之论,实是自古鉴赏家的一项通病,无款的书画,常要给它派一个作者,有的在卷外题签或在卷后跋中指定,这还不伤原迹;有的即在卷内添加伪款,破坏文物,莫此为甚。《灵飞》从元人袁桷指为钟绍京后,明、清相承,有此一说。至今若干唐人真迹已为世人共见,那此一推测已无辩驳,而古人所见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为奇了。、清相承,有此一说。至今若干唐人真迹已为世人共见,那此一推测已无辩驳,而古人所见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 [( G* @  ^  \- f) @  u: F- [
; ~7 M) m* `3 Y( T0 E  P4 z' G$ F  ?相关评论:0 W  e1 v+ \1 i/ G$ Y
《灵飞经》全名为《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经卷。在明代晚期,一部唐朝开元二十六年的手写经卷被发现,明朝时流入董其昌之手。就是这部经卷,笔法隽美,结构严谨,风格古雅,使清朝数百年的文人墨客、学生士子心追手摹,影响了满清整整一个朝代。
7 q) E) a# r% A8 c+ A- q
! s/ Q3 S3 w3 p' U0 y. ~( U% R  这部经卷流传有序,在翁同和的《瓶庐丛稿》中记载了《灵飞经》原帖已在翁家逾三代。尽管原帖尚存人世,能一睹原帖面貌者,千年来可谓寥寥无几,人们只是从《磁蕙堂帖》和《渤海藏真》丛帖的翻刻中得窥一豹。明清时由于影印技术尚未出现或未成熟,人们用刻石的方法把《灵飞经》镌刻在石版上,《灵飞经》的翻刻拓本广泛传播,供人们欣赏和学习。由于四十三行的真迹为私人所藏,从没影印和出版过,人们所能见到的是石刻拓本,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原帖的存在,更无法知道原帖的墨韵和神采,今人有幸,通过影印和出版物,可以得窥密藏。
" \3 W2 A0 u* e8 R/ b6 @$ H  上个世纪末,翁同和的玄孙翁万戈先生曾到北京过访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将翁家世藏珍品的《灵飞经》摄影件相赠,后又将四十三行《灵飞经》真迹发表在《艺苑掇英》上,世人始见庐山真面目。四十三行《灵飞经》原帖的影印出版,是原帖书写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第一次昭示GF人,实是书法界一件盛事。/ i8 x! s4 p: n
" N* h* B$ }! R; O
  关于《灵飞经》四十三行与整个《灵飞经》全卷的脱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启功先生在《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一文中是这样记述的:《灵飞经》“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后来董家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后来又合又分,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y2 h7 ~2 G9 ]- M0 D" h

) G/ {8 k1 a9 x6 w  世间流传的《灵飞经》石刻,独领小楷刻帖几百年风骚,让人们惊叹它的刻工精细,更重要的是这部帖的美让人如醉如痴,当我们今天通过摄影印刷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渤海》还是《磁蕙》,与原帖相比,都走了样儿。这部经卷的神韵墨彩是石刻所无法表达的,也就是说,石刻无论怎么精细,都无法再现墨迹的神采,斧凿与毛锥的区别显而易见。自从清代包世臣极力提倡北碑,人们对于碑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然而,碑与帖本来是一对孪生兄弟,由于工具的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而已。
" i5 H& W9 ]8 @4 P0 X/ P; n0 Z, y
' T: h: ~; s! l6 S* C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f6w6S97FpewveJsI#rd
《灵飞经》1.jpg
《灵飞经》2.jpg
《灵飞经》3.jpg
《灵飞经》4.jpg
《灵飞经》5.jpg
《灵飞经》6.jpg
《灵飞经》7.jpg
《灵飞经》8.jpg
《灵飞经》9.jpg
《灵飞经》1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9 04:28 , Processed in 0.12323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