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1-12 19:23 编辑 ( m# S1 p; m$ S% O9 C) u V. N
2 N# I Q. w9 d/ p' D
杜凤江先生书法《山居秋暝》* {/ g: p3 O& }" |% O O
% ]9 q, W& H# W0 r( `《山居秋暝》
6 C4 x* S9 T* h$ Q* d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 H3 |& ^. x6 a. M1 ^; i; Q( Y原文:
4 q; W; T" R& I! B8 k! y7 z3 v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F& r: \& _% L5 z. d$ J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O* T* X' j o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 E0 k- r7 F# c5 Q4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_3 ]- t' ~, f( u5 v7 B. y. n( R
$ O# G4 m4 _; I# g. f
鉴赏" `9 e& J$ g* g5 x8 {/ ^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 a: k' V- y, v' `7 [7 h9 _" I$ |5 k, U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 \4 d& r0 {& T! t9 d# y
* f9 ~" g" n8 o0 p整体赏析, R* G& D- D7 p0 Z q! [8 G
" H) I6 ^ e. V M, h( v D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0 S* ~$ N5 [6 X' ?! y& c5 h8 o4 C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3 j( K+ U: V: O“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h% @$ R* z- B, i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5 a+ V5 u4 \/ D! _, n1 d9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5 j2 k a5 f/ y1 o) X2 q: V3 d% X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 P/ m" ~& b1 O; [% g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