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7-29 08:15 编辑
V$ H# C( W8 C. Z g
: `% k& s/ K0 l" q2 } 兰花之美,君子之德——宋代至今大师画兰1 i+ s$ Q: v. C g
. }5 \7 b# s! } f8 Z$ G在中国,兰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
$ y1 i/ a# g; V9 Q5 ~( b
* Y2 Q1 M n9 d( T1 a历代仁人志士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在赏兰品兰的过程中悟出了一种融华夏的道德修养、人文哲理之妙谛。因而,兰有:国香、人格之花、民族之花的美称。
+ |; N" _+ F. T4 T4 \7 h 9 M; B0 a" I! @% R
“兰章”常喻诗文之美,“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 M% L5 E( Z, C" I0 r
1 [6 Z) f X: W4 C$ m* A7 p$ G6 A4 Z“中国兰”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和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 Y! Y6 X T/ M, E" s# E
. ~5 C2 }: j* ~! X) U% U▼ 明 造渭 《双清图》
' i" } N d$ V“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兰花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自古以来人们就视兰花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 d6 q0 J: Y0 P9 L
1 ?. H: F5 A8 q4 ~▼ 明 造渭《兰香图》
, {7 N( I* R9 Z( m, Z兰之精神、兰之情怀、兰之境界、兰之艺术,都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脉络中。其品格风范已成为中国理想人格的象征。8 O3 U$ O0 J0 r& I+ @* O
* B- h8 I" s+ q2 \% b
▼ 明 夠克弘 《玉堂芝兰图》. C8 z$ P# k( c5 F, H N
我国古籍有关兰蕙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可见于《诗经》。
- j$ A8 q0 K, @+ u3 V / X4 {3 e& w7 p" K
▼ 清 高凤翰 《兰石图》$ W, h2 t" _( O/ w5 g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2 U: x$ P8 r. x! u @9 y8 z
把兰花加冕为王的也是孔子,他有“兰当为王者香”之语,对兰美德推崇备至。+ G5 z. f( ~8 n3 B* y
越王勾践也曾在渚(zhǔ)山种植兰花以示明志。
7 @; ]$ ~8 c, w. \$ a5 g i3 O. M+ l9 J7 ~: w( l( {
▼ 清 钱载 《兰竹图》
6 K. Y) k9 a# {& ~5 G!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兰为喻,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
8 v0 f0 |( H. a“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地袭用、传播,并在儒家的各种典籍中被广泛地作典故引用。( [9 g, n5 C: h
% r3 N1 k( D7 v
▼ 清 樠士慎《兰竹图》$ X c% O" ?$ ` X( d! n, g
/ c; J7 F7 s4 Q( W# L . n* j) R, S; k# Z1 R% I
宋代画兰之风兴起,南宋赵孟坚的两幅春兰画卷的真迹,至今仍存。宋亡后他遁隐于世,画兰以示清高。据说兰花从此成为忠贞的象征。而他的堂弟,众所周知的赵孟頫,由于在元朝做官,有弃宋之嫌,故从不画兰。
' {+ {) A/ y5 X4 Q
) _) r+ C/ ]6 o▼ 南宋 甠徍婛 《兰竹图》
- \& Q2 Z( y3 K4 y: |郑思肖尤擅画兰,宋亡之后,元朝统治者慕名请他作画,遭到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是暴露根部的,且不着地,旁人问其故,他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借以抒发其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传为千古佳话。
$ h5 Z7 F- T4 l9 Y$ e
. Y2 H- T2 i2 z2 Y8 ^; ?▼ 元 郑思肖所画兰草
: Y( @, u* w: e兰花以其独特的幽香,亭亭玉立、刚柔兼具的形姿,征服着亿万人的心。她给人以高雅、纯洁、美好的精神享受。8 l& u; a& h4 f( Q6 r/ r5 I8 s
$ O% N8 m) S$ O; y- C▼ 清石涛 《兰竹图》% K! X0 d& E5 F g
兰花生于深山,隐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她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志的大德君子、临危而不移其情的志士仁人。 6 V! P* @1 d V
$ n# H4 V2 U% R' K3 Y8 a9 J# R% d8 [▼ 清 夠稺《兰花图》# o! L4 N! b7 v. Z' q% M
纵观中华儒、释、道文化源流,虽然旨趣各有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因此兰文化传承了中华儒、释、道三大文化脉络之精髓,而今已成为浩瀚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5 A3 \% p2 n8 v, d3 Q- R- r6 j8 D- a1 T% H
▼ 清 蒲华 《空谷幽香》3 Y8 u4 \# M" \; B$ Z
4 I/ F& ]( ~! o c6 e- @2 m5 u( [5 K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l6 E& \) ~# ]& P( M( n
& a" p0 x7 v [, h) h1 s2 D$ w& {苏轼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I5 O7 K4 r3 s! a
$ _4 D+ y. f( s4 H4 R
清人郑燮有诗曰:“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
( B6 q! q' b) ?/ O2 Y& ], g4 O, i5 P7 h% X5 ?4 W8 Y( n& s
▼ 清 郑燮《兰石图》
' }+ j) C7 L+ z# ?2 j
6 g w+ ]/ c3 V3 T$ d2 a4 ?朱德曾说过:“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要从各方面看。物质生活丰富了,还有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好的摆设,也是文明的一个方向。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可观了。”
9 j3 a/ l2 \3 e* Z% e* l; E5 K
9 z3 K \) u2 Y3 J. e! d▼ 张大千《兰花》8 F4 K+ u6 m& T" E
" H `* m" x3 }7 W) v6 `
与其他花卉相比,唯兰花四季能花,并独具幽香;唯兰花品种繁多,其叶艺、花艺高深莫测,带给人们以无穷的追求和乐趣。 " h( b7 g) C4 K- K/ g$ t
2 {7 x" `7 B+ U: Z+ a0 @( f0 e/ Y6 |
▼ 齐白石 《兰花图》; \" P, G- h9 k4 Z4 d4 J) s
人们把对兰花美感的追求,用文化的方式从自身的社会中反映出来,借兰花的魅力,抒发自己的情怀,并把兰文化与做人的情操、做人的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
2 c" N! m! U7 d/ u A; h: e7 c
7 y: o3 @! T' G* B: |4 R* W/ x▼ 张大壮 《兰芝图》 x3 M7 }: I8 ~9 E. c4 M8 @! R2 A
0 I- d+ u$ ? B0 v& _1 W) [0 H
▼ 王兰若 《墨兰》9 D) ]2 A2 M2 G6 ]9 w4 v
: ]/ v$ w4 O e' M
▼ 符铁年 《兰石图》5 h' o4 N$ S. k5 p9 u1 \/ ` `
3 [( m: H a$ u▼ 樊浩霖 《兰花》9 i6 k1 H& B" I3 ~
4 G$ Y1 h7 M( u W
正是历代文人们的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给兰这种植物披上了独具人类情志的色彩,使兰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理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一个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q4 M4 s0 p' D. o
' ~/ F1 `# f#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g2x3MeWD2EypDyC1#rd9 l! b& o) h- Q+ h* f
5 z7 { W/ T, Q; p*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