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 e* ^' M4 Z* D: x( x6 q3 _% S8 m9 ?6 _# k' g" n
4 u# m4 w! q0 e8 O: o5 S+ _
密勒日巴尊者曾说过:弟子不观察上师如同服毒,会丧失慧命,上师不观察弟子如同跳崖。所以观察非常重要。依止上师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观察上师善知识。 e. u( N. \! b1 x# l7 q) d
1 K3 A5 _3 R" w; ~
& o. Y2 D0 m5 j$ R) w
& k% C' T' Y2 d& X2 P ]# ^
3 J9 \1 k' b) T1 \: }
# C8 U# v' h$ C) T( e2 y1 H
以分别心很难衡量、观察一位成就者的境界,但是通过观察言行示现,也能了知是否是具德的上师。好比未见山顶有火,但是看到浓烟滚滚,即可推断山顶上有火;虽不知远方有水,但见水鸟纷飞,也可判断远方有水。通过言行示现同样可以了解他人内心的境界、功德。此外佛经中也宣讲了上师善知识的功德。( \; }2 y2 u6 z7 r
" i1 w1 W" K7 ~* T" B* B; J
6 }. u& t9 f& h4 ?/ L5 g & g- o" T [- Q+ V: E8 b; d
/ b3 r5 M. D6 ], s. l0 Y4 I+ h7 Z/ j3 J* s
无论修小乘佛法、大乘佛法、还是密法,都要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识。那什么是法相?法相即是特征。若要认识一个事物,需要依靠他的特征来认识,佛法里讲的法相就是特征,以特征认识才是正确无误的。善知识也是,我们通过法相来认识,才能了知是否是一位真正的上师善知识。
$ r( e! c5 q. Z2 Y3 C k
: s( H# o+ J1 i
5 O( i, y$ l+ H0 N/ q 4 C+ U, ?; _7 E1 }$ n* M
}1 O1 a* @$ U, w& Y
( V4 V5 I+ b& A+ r+ h 上师善知识的法相讲了很多,小乘里叫亲教师,是传授比丘和比丘尼戒,沙弥和沙弥尼戒的人。亲教师要具足三种功德:一、稳重;二、才智;三、人格功德。
" b! a; O/ V- T: q1 v9 G6 d
' g* S: m( @# f1 p, Z3 O9 o: h# v4 N: S0 T/ J9 p7 g: u
1 S1 Y! j% X( [, `& Z1 B
" o4 M) |& o' v9 a6 {) D. L& Z i; A4 E
第一,稳重。小乘的善知识,亲教师,必须是比丘或比丘尼。对比丘来说,受持比丘戒要满十年的时间,在此过程中戒律无有破损,尤其是没有破坏根本戒,如果曾经破坏过支分戒,必须通过忏悔,恢复为具有清净戒律的人,如果期间曾有还俗等行为都不算稳重。
' a, q/ [/ I# ?1 m
$ V+ [* J) b$ }( b/ I. I [( y
/ t1 D' U+ l3 U: K. m7 p+ O6 t! Z
A, L, @& t' F
! E7 K9 H9 u9 |9 ?5 N2 B$ ?4 N: ]% c& p$ Q1 c& v: }
第二,才智。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律藏。能传戒,擅长宣讲戒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
. r- P8 t$ N( O3 i! f1 {' L' n9 y
, ^; j2 O4 h+ n+ r1 h1 p4 q
- W2 [9 g' n, g8 B( K/ C6 n# P
c' k% ~5 y. K: m
/ D9 P* x6 ]- R7 { 第三,人格功德。小乘佛法里讲了二十个五种功德,具足这些功德的比丘或比丘尼才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识或亲教师。
& j3 ~0 M! l( t3 ^/ y: R- K
% \, n( \! A& `2 a
; R. m ~. A# M' W; J( L8 r4 D2 u8 k; x* j
* }% K( D" P! Q( e3 V: `; P" h% F N+ P) ^2 g' G \, p N
4 @. ?- n% p# g5 x6 b i
做为大乘的善知识,要具足三学,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大乘教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无法摄受弟子。
" }0 h, k/ [! h, j7 @/ F% i! C5 X! D M1 t$ `
; |: s7 F$ r# y! k* c
0 U8 |8 S4 R7 j: v
/ p1 ]- J- L7 A7 E
F# Q6 H4 Z0 @5 I 还要发菩提心,用自己的生命来守护菩萨戒。菩萨戒有很多,根本戒有一条、四条、十八条。一条戒是不舍众生。无论怎样都不能舍弃众生,这是愿菩提心的根本戒,如果舍弃了众生,愿菩提心的戒体就会在相续中消失。没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戒体也不复存在,没有墙,又怎会有墙上的图案?根本戒里的根本戒是不舍弃众生。9 i3 h1 x% J5 ^. v2 N5 C
0 { r' [7 K3 [- b5 e: Y2 Z6 A; S- W7 C
. r7 |0 n: j7 \* ^+ a
4 R& O( j! o; T- `3 g
9 C& y( T' D/ t' W7 B( a# E4 v 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这个众生包括所有的有形无形的众生,包括你的敌人,包括你最讨厌的人。如果舍弃了众生,就丧失了菩提心,不会有菩萨戒的戒体,不会有菩提心的功德。% g8 ?' l, T1 \9 N
4 q" z: [0 V( B1 T5 ?. G
8 q/ j' K" i( S, s. \+ G # k0 x7 z, s, X
* r$ ]! }) }* ~
& a2 `* ~1 F1 L' `7 K : b/ q# @2 M; q. a5 D, m G
( X+ i0 X& d# R& w$ Q7 @8 C d6 t% q) w+ A5 }1 Q
——摘自《修心七要》讲记24% O& h9 S6 |7 V1 h' y5 H
; j3 @9 A9 |"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