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19.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 r4 R* J# c' f) S- m) r
) d1 I$ M7 Z$ g6 R# x p5 E- k桂枝9克(3两) 生姜9克(3两) 甘草6克(2两) 大枣12枚 麻黄6克(1两) 细辛6克(1两) 附子炮5克(1枚)
* a# F* |9 d3 o7 \+ r J; P4 i, L( `0 y# U, {2 {$ L
上七味, 以水700毫升, 煮麻黃, 去上沫, 納諸药, 煮取200毫升, 分溫三服, 當汗出, 如蟲行皮中即愈。+ X( |4 o; y9 \/ G) |
, A# _ R+ ~0 w8 w x本方温阳和阴, 通阳散阴8 |- P' ]5 i7 D* Q& i
, E5 t0 K3 }! e. @+ z, {7 Q; i本方的应用指征:心下痞硬或胀痛, 按压如盘状物停聚, 恶寒无力, 四肢厥逆, 大便溏薄, 腹中有水气或肢体浮肿, 舌淡白、苔白腻或滑, 脉紧迟。8 o0 p# n2 f) H$ C' m: ~
- N4 w$ \7 o/ u0 p6 U
名家经验谈: " @; l7 o& S5 i# z
/ F3 ` z2 k$ Q. S8 m按语:清•陈修园先生潜心临证, 对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证颇有心悟, 云此证“略露出其臌胀机倪, 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根据刘老治腹水之经验, 凡是大便溏薄下利, 脉弦或脉沉, 腹满以“心下”为界的, 则用本方治疗, 每用必验。- r; C+ |, u9 Z
9 f a: I8 E, ~( I3 r3 X7 s. t
水饮与气相结, 谓之“气分”, 如《巢源》云:“夫气分者, 由水饮搏于气, 结聚所成。”其机理为阳虚阴凝, 水饮不消, 与气相结, 积留于心下(胃), 障碍气机运行。以心下坚满, 如盘如杯为主症, 可兼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泄泻、小便不利, 或恶寒身重, 其脉沉弦等症。2 M7 L! H" Z r, J
9 m5 E: l; H+ s* r) e
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以通阳开结, 温散水饮。本方由《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相合而成, 虽有通利气机之功, 但并无直接攻气之药。用桂枝去芍药汤以振奋心胃阳气, 以麻辛附子汤温发里阳, 两者相伍, 通彻表里之阳气, 阳气行则气自通。因本方既能温通水气, 又不致于耗散正气, 故用于阳虚水气上乘, 障碍气机运行之证, 正为适宜。
# x1 [, d" Q3 y8 x& A6 ]5 r7 {
3 e2 i7 e$ f+ G. U6 h, N X肝硬化腹水, 肺原性心脏病心下坚满, 按之如盘如杯, 腹大如鼓;心下如物堵塞, 心下饱满, 3 K8 o% o* A2 c( }5 Y4 Q# C& S& @
0 H" @* r$ g: N1 R3 z/ }
关节游走性疼痛, 得热则舒, 遇寒则甚者, 多为风寒之邪互结为患, 祛风散寒为法。然本例系风寒之邪侵袭阳虚之体, 留滞经络骨节, 施治之法, 又当温阳益气以扶虚体, 如此立法遣药, 仲景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诚为首选之方。本方以附子、大枣、炙甘草温阳扶正, 且可充填空虚之脉络;麻黄、桂枝辛散通络以祛行痹之风邪;生姜、细辛逐寒止痛以解痛痹之寒凝。药虽七味, 但配伍谨严, 甚合风寒痹痛之症。4 k) E3 Y$ j$ m6 Q- \0 A+ y: {
5 ?( P* s7 m0 L# M8 b1 N& E名家经验谈: 6 ]8 E- ]/ S, c3 E' j2 M2 _
0 L0 t! J/ B u% o( ?下面这个气分, 心下坚大如盘, 边如旋杯, 水饮所作, 这是闲文, 不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就接着上边的气分, 这个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心下坚大如盘是另一段的, 是枳朮汤, 是底下那段, 所以这个书错的地方也很多。+ _% s% D0 y2 m$ g% h6 b* G
g8 e$ R0 z5 C, q) V& a不过这段文章倒好解释, 这种治疗的办法, 把文章搁在一起看就很清楚, 这个药是两个方子合起来的, 一个是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汤是治气上冲, 所以上实下虚, 胸满、脉促嘛, 这个腹满胁鸣说明有冲气啊, 营卫不和利用桂枝去芍药汤是很对的。
$ J/ N: P5 I6 I" q E4 Y# d' v
" W8 ?( m X4 s" N& f3 g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病发汗的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水气, 所以在少阴篇里头, 它说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这个少阴病一般不发热, 反发热, 而脉沉, 脉沉就有水, 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只要认为是少阴病, 非得用配合附子不可, 搁细辛就去水, 那么这个就是发表去水。/ s9 O/ h. S0 q8 c+ q# ]. c. o" [6 v
3 Q7 w! x8 s. X) @3 ?
从这个方剂上可以看出, 这个方剂一方面去里头的寒水之气而解表, 同时也调营卫治气冲。
; [1 j, ~$ a5 {3 h' V9 Q9 y; i! z7 @1 H
那么既有桂枝去芍药方证, 又有麻黄附子细辛证, 所以把两个方合起来治这个病。
6 S+ N" L" k0 I! G- {( v
- N S+ o0 `5 o. ?1 _. O$ t; u5 B对这个病怎么理解呢?第一是胃虚, 胃虚有水气;第二有寒, 虚寒在里, 外边招受外邪。+ M i2 r6 f; g, v5 B! ~& b* |4 [
3 D. D. }: o8 S+ u所以它陷在里头, 有腹满胁鸣相逐, 气转膀胱这种水气病, 外表呢又有身冷骨痛这种表证, 是陷于阴证, 陷于少阴病。这个方剂恰好适应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调营卫、养阴, 养阴就是养血了, 以桂枝汤为基础;一方面也得治水、解表, 让他出汗啊,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0 a4 X f) n: S! M4 `7 f* l+ b
4 o( O2 S. `+ e+ v, X用这个样子来解释, 我认为还是充分的, 这个才叫气分。总而言之, 由于营卫不利于外, 那么营卫之气不行, 在里头也为水气, 所以叫气分。这种气分可以根据上面这个病的情况, 用这个方子来治。
e( J. j. z* t( y7 |
! ]. \4 g3 J: w7 h名家经验谈:
7 V: H2 [+ s1 }2 z2 o
- l+ D/ ^/ C% t9 }“气分, 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
3 u( \; {! R0 {# ~8 z# Y+ y
3 g9 z5 V$ z5 i5 O/ o2 b& }5 W0 h因此证系真阳不足, 寒湿之邪乘产后阳虚而逆僭清阳之位, 故不必拘泥“坚”与“盘”及水气之轻与重, 亦可辨证投以本方。既解太阳之邪, 又温少阴之经。阳气升, 气化行, 寒凝解, 胸痹诸证自平。9 S' ]' ~0 ?, i0 Y5 x
4 x( `* A8 n9 Y0 m
名家经验谈:
# b9 U% {5 | M$ Y6 Z r& @1 P9 _9 |- C: ^5 ]
从临床实际看, 一些风心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 在急性发作期, 恒可见到心肺肾阳虚、气机郁结、水饮内停所致的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下坚大如杯、小便不利等症。因此, 肺心肾阳虚、上下交病是心肺急症的重要病机。
. C, y1 Y+ k" B6 J, h( E, J
% ~) |; G- ]4 W$ H1 u' v麻黄与附子相伍, 为心肾阳虚咳喘的要药, 也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之脉迟滞的常用有效配伍。细辛为少阴经引药, 能激发肾气、温化痰饮, 对阳虚不能温化水湿, 在方中应用能使虚弱阳气获得生机, 《本草汇言》谓:“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痰之壅”, 临床常用作治疗阳虚寒痰水饮咳喘的要药。诸药合用, 具有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 m* d% \# X. A: B9 a: Q# Q
, g+ J3 O7 h, e& T" S% V- t& H
名家经验谈:
* |& ~4 Y k, f* H9 H1 x4 H! p W% u" B; D5 v1 O& Y2 z
寒饮凝结心下, 气机结滞不通, 则心下坚硬, 按之有物如盘状;阳虚寒滞, 不能化饮, 寒饮或停于内或攻于外, 则胸腹积水或肢体浮肿;阳虚肢体失煦, 则恶寒无力, 四肢厥逆;饮邪阻结于胃肠, 则腹胀纳呆, 大便溏泄;舌淡、苔白滑或腻, 脉迟紧均为阳虚寒凝之征。
( l( H# ?" p6 o" ^& N1 ?6 @8 f% {! w$ E
凡属于阳虚阴凝所致的病证, 如体虚感冒、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均可参考选用此方。' H8 ^$ S$ Q& L& e+ U* ^
' B2 U) j+ w$ e; b6 K2 _8 x名家经验谈: {. C; M7 k2 J# D/ z: `. b3 e
' M8 |5 M2 j/ u, d" p" s; j
本条论述气分重者的证治.气分的症状, 前条已曰有“手足逆冷”、“身冷”、“骨疼”、“恶寒”、“痹不仁”……这些均为阳虚寒象, 凡阳虚有寒者皆可见之, 它们并不能作为气分的主症。+ l" M% x6 j5 Z9 w
# Z4 c; Z* I+ d2 D7 g/ U# Q
气分的形成, 除了阳虚之外, 与“营卫不利”、“营卫俱劳”、“寒”有着密切的关系。 营卫俱劳或不利可以引起喘、肿、腹满(当然肾阳不足也可引起), 这应当是气分的主症。它具备了正水的临床表现:喘、浮肿、胀满。 喘为正水之特征, 水邪停蓄于腹内, 当有腹胀满一症”。当然本条应有心悸, 这里就不多叙了。 0 t& t) A3 z, @( V3 [" `) f6 R
- q' a9 B; V! Q3 _7 S
那么气分与正水是否为同一病证呢? 并不是, 因为气分还应当有原文所曰之症:“心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杯” “心下”谓胃脘, “坚”此谓有形, 与“痞”相对而言,“旋”有二种意思, 一是“复”;一是“圆”, 引伸为光滑平坦。根据此处所言之证, 结合临床皆宜从。其大意是胃脘处可触及有形之块状物, 质地光滑, 其状与大小如盘, 边厚如“复杯”, 其界清楚, 从此可知气分当比正水严重(如西医学中的右心衰即属此范畴)。9 O2 O* U) V# G- B l8 f7 _3 W
( ~0 d" J! V {8 Y
其病机为“水饮所作”。“水饮”从何而来, 根据本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可以测知(详见方药评析)为肾阳不足, 水寒之气凝滞而成。
; e) N8 Q5 `3 C- V4 a
# l6 X' p9 ` _# y对本条所言之证, 有言为心肾阳亏而致, 亦有言脾虚水侮而致,本证的病机当将前人之说结合论之, 即肾阳亏虚, 水饮凝滞。当然亦有医家对此原文持否定态度, 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论注》曰:“气分, 心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杯, 水饮所作之十六字, 当是衍文, 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 义始相属, 正是气分之治法, 必是错简在此”。亦有认为本条是“气机不畅的一种病证”, 持此二说者实为对气分病的认识欠全面而致。6 ]8 W6 G* W+ Z' K- W5 W3 C, z
" h% K: H& @: v
(方药评析) 本条虽属水气病, 但据气分的病机“水饮所作”, 再结合“心下坚, 大如盘”等症状, 可知本证有伏饮、留饮, 即饮邪结实较深且重。; @4 n: ^" a5 p+ Y7 e1 {& s! N
$ ^1 G; M' Y( N蔡长福: 7 H7 C# o3 q& K0 z- Z
# S l' m; E; Q" n5 y/ u3 I这个方子是张仲景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他是五味药加干姜、半夏七味药,这是少阴寒化的食道癌所用的方子,如果遇到这种病人都可以试试,开过刀的我不好说,如遇食道癌时间长长了,年把以上体质太消瘦了,吃了也管劲,但一时治你的好,不一定包你彻底治好,这个我们都是同道的你可以根据他的身体、号号脉随时加减变化。5 q8 n" \# c! q& N) v/ \: I! f+ E
- K1 K- S/ l2 \) y2 a2 C$ \& [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条路大家也可以动动脑子,食道癌开始你不要瞎搞,不要吃西药、不要吊水、不要放化疗,不要开刀,身体圆满的情况下,这个方子加减好了,我认为能过掉食道癌这一关。现在我也不敢说百分之百,要根据症状灵活处理。! U, k7 j' a" u%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