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0 )   鸡蛋(0 ) | 
 
| 我们根据圣经的文本和整体信息,来严谨地分析这个观点:“耶稣对恶人的宽容,却是对善人们最大的残忍。”5 r) g& [, [6 q) }9 h/ E 
 6 J& [# ?4 ]/ x; j/ q这个观点是基于对几个关键神学概念的误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c, C% v; t+ ^. V4 @% N: B( S# p( w% g( K! ]2 ~
 1. “善人”与“恶人”的界定:所有人都需要悔改4 P8 `& ^, A4 U9 q) V
 这个批判的前提是存在一群完全无辜的“善人”和一群十恶不赦的“恶人”。然而,圣经的核心信息之一就是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罗马书 3:23)。+ C: O5 Z3 @# ]/ g. s
 没有义人: 使徒保罗引用旧约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罗马书 3:10, 23)$ @% H0 K+ c( u, B
 “善”的标准是神自己: 当一位青年财主称耶稣为“良善的夫子”时,耶稣反问他:“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马可福音 10:18) 这句话不是在否认耶稣的神性,而是在抬高“善”的标准——真正的、绝对的善只存在于神自己里面。人的“善”往往是相对的、有瑕疵的。
 4 ?* r9 M+ h1 B+ [) T/ V. v$ L9 U因此,从神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一个完全不需要神恩典的“善人”群体。所谓的“善人”可能是在行为上相对正直,但在动机、思想和内心深处,依然无法达到神绝对圣洁的标准。耶稣的宽容不是偏袒“恶人”,而是为 所有愿意悔改的人——包括那些行为上的“善人”和“恶人”——敞开了一扇恩典之门。' |- F, N# h' a6 a! _* G
 ' O* u* E. m# G: q6 P2 i
 2. 耶稣宽容的目的:呼召悔改,而非认可罪行, P/ B+ D$ h- `9 o
 耶稣对罪人的接纳,常常被误解为对罪的纵容。但事实恰恰相反。
 6 }3 o* \/ Q  J呼召罪人悔改: 耶稣明确地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马可福音 2:17) 这里的“义人”是讽刺那些自以为义的人(如法利赛人)。祂接近税吏、妓女等被社会视为“恶人”的人,目的是把他们从罪中拯救出来。他对行淫时被捉的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约翰福音 8:11) 这里既有宽容(不定罪),也有明确的要求(不要再犯罪)。
 . j0 h5 Y) |3 E+ W0 o6 s给予悔改的机会: 神的本意是宽容,为的是给人留出悔改的时间。彼得说:“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彼得后书 3:9)1 _6 e% Y/ N1 p5 n
 所以,耶稣的宽容是一种 策略性的、充满怜悯的等待,希望罪人利用这个机会回转,而不是在罪中灭亡。这非但不是残忍,反而是莫大的仁慈。
 : ~3 j( X3 U' [6 ^" W' A8 [
 1 X1 h& c6 ^5 l  t  y3. 公义的最终实现:十字架与最终审判
 5 g) S1 Y5 n+ G# l) ?批判者认为宽容意味着公义的缺失,但圣经揭示,公义并未被取消,而是通过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得到了满足。
 & B8 X# B5 c( c十字架:公义与慈爱的交汇点: 这是基督教的核心。神的公义要求罪的工价乃是死 (罗马书 6:23),而神的慈爱又不愿罪人灭亡。这个两难在十字架上得到了解决:耶稣基督,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 5:21) 神没有简单地“放过”罪人,而是将罪的刑罚倾倒在祂自己的儿子身上。因此,对悔改的罪人的宽容,是建立在耶稣承担了终极“残忍”的代价之上的。神既是公义的(惩罚了罪),又是称信耶稣为义的(赦免了悔改者)。
 7 n8 J% L, [* K' R2 W% w最终的审判: 圣经明确教导,会有最终的审判。“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希伯来书 9:27) 耶稣的比喻中,如麦子与稗子的比喻(马太福音13:24-30),明确教导神允许善恶共存,但到了时候(末日),祂会进行彻底的分离。暂时的宽容不是为了永远的不公,而是为了给更多人得救的机会。6 o8 ~6 m- |/ L  G% z6 x, X# H
 ' g3 D4 c, |% G8 |1 }1 B
 4. “善人”为何会觉得“残忍”?——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C) i* K+ u# p- l! G# p* ?
 这个问题直接体现在耶稣讲的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马太福音 20:1-16) 中。那些清早入园、劳苦一天的人,看到最后才来工作的人竟拿到同样的工钱,就“埋怨家主”(代表神),觉得不公平。) m3 z  w. t  c1 i0 h
 ) ^5 D/ l) }! b6 t4 p; c
 家主的回答是关键:* w$ b. y+ P$ g/ A+ B5 q( s
 “朋友,我不亏负你……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马太福音 20:13-15)
 * Z0 K, r) ~. U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人的公平观与神的恩典观的冲突:
 - h9 t& d( N/ D" T8 G- i人的公平观: 基于行为和行为应得的报酬(行为主义)。1 c2 c1 P1 K4 D* \( c/ E( I
 神的恩典观: 基于神的慈爱和主权,祂愿意慷慨地赐予所有人(无论是早信主的“老信徒”还是临终才悔改的“大罪人”)同样的救恩。( n: b0 e( r; {2 N4 j* K
 那些自以为“善”的人,若因神对“恶人”的慷慨而“红了眼”,恰恰暴露了他们自己的“善”是建立在自我努力和比较之上,而非建立在感恩领受神的恩典之上。他们感到的“残忍”,其实是自己的骄傲和嫉妒在作祟,无法体会神渴望万人得救的心肠。
 N' k0 d4 X' y/ g
 , T- H/ Q# R- n6 M2 U  I结论! ^" \3 {$ ~: Z7 z/ n
 “耶稣对恶人的宽容,却是对善人们最大的残忍”这一批判,是源于:
 ' u3 k& r# Z! x  v* q% k  j' J对人性的错误认知: 低估了罪的普遍性,高估了人的“善”。5 \" a. d8 ]  f1 J
 对宽容目的的误解: 将宽容等同于纵容,忽略了其呼召悔改的核心目的。. e- t5 x6 V+ ?" g- c2 [) t7 J! r
 对公义实现的短视: 忽略了十字架作为公义代价的终极性,以及未来必然来临的最终审判。
 % a3 \# j1 p! }8 B* s" g对恩典本质的抵触: 用基于行为的公平观,去衡量基于主权的恩典观。( [" A* Y# `1 H% ~
 : z  C0 s  M, A, m. |4 T( z5 [: F
 圣经所呈现的图景是:神对一切信靠祂儿子的人施予同样白白的恩典。 这恩典对于谦卑承认自己需要救赎的“罪人”是极大的安慰;而对于那些倚靠自身“善行”、觉得神“欠”他们恩典的人,则成了一个绊脚石。因此,问题不在于神的宽容本身是残忍的,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浩大无比的恩典。1 q' Y6 t, h. R; R1 B
 ( b- {- [. Y+ ^9 m- b+ S; L
 最终,真正的“善人”不是那些自以为义的人,而是那些认识到自己同样是蒙恩的罪人,并为神拯救其他罪人而一同欢喜的人。正如耶稣所说:“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路加福音 1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