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PTL

找回內心的平靜 - 慧律法師著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突破感情的樊籠
  b- e! m0 G7 G" j6 M9 n4 P9 R8 c, w; W, {; t. ^$ `/ k
報上登載一則新聞:「一名男子在旅社將他女友的頭砍斷,並挖出五臟;原本這對男女在談戀愛時,是多麼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卻因彼此的衝突,而造成如此悲慘的結果!這不正應驗了古人所說的:「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訓嗎?
0 _% g7 o0 ]6 U
$ Q" |& Q  c7 R這名男子在殺害女友時,為何沒有考慮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將來必須承受多麼可怕的果報呀!眾生往往因一時的衝動或積壓的情緒,一顆心被惡念迷惑住了,絲毫未曾想到,其後果是什麼!. H& _* p* ]/ f. @9 P
! z2 E6 \/ U/ o0 g. ?
「業」是一種來自累積的妄想和念頭。/ r& R6 l1 z4 C# k: J$ E, G$ x

# U) U5 f+ U1 C, O+ l9 c) o/ e念頭與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關係,感情雖不是壞東西,但是一般眾生的感情,大都只針對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對他人就很難流露出真情。: f9 ^* G4 a. b* s# `6 ]

2 B$ K- [/ C0 P/ b4 p& ?9 p感情得到昇華,就是愛;愛的昇華,就是博愛;再加以昇華,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究竟,就是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8 r1 v0 i! ]$ s# [& M

% k/ M4 F. t# p' S+ `" b另一方面,感情若受到過分的發展就容易形成慾望,如偏重於肉體的佔有,到頭來就將會演變成自私而束縛的牢籠。* I. z) |  b* E& K
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昇華自己的感情,不讓它過度畸形的發展,從實踐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六度)中,轉化與提升自己感情的層次,使感性與理性得到平衡與協調,突破感情的樊籠,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慣性與束縛9 C' z" z" H( s4 ~/ j5 ]. d) f

+ }9 j* B8 T. Y5 `/ E* O# M業也是一種意識的慣性作用。2 q4 P1 @* |% u1 U& Z

0 R- A1 D' ]9 i+ T  l. C( H0 C  w有人很容易起煩惱,碰到一點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別人說過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潛意識裡,卻隱藏著一股力量,很不甘願,逢人就說,到後來小事變大事,也使別人對他喪失信心。' z7 U) J9 K4 I4 Y6 [; ?; o5 j

% L* M/ D4 X% ]8 t! K例如:常說謊的人,欺騙對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飯。但他說一句謊,就必須編造十句來掩飾;十句謊言,就又編了一百句來遮掩。最後,紙包不住火,而受到最大傷害的,還是自己。' \: N/ |. r6 M% u5 d( d/ L7 q: X
3 H% C. P1 \8 Z2 W  d" j% R
因此,不論我們讀過多少書,是否有修行,腳踏實地非常重要,不要只是培養意識的慣性作用;像說謊成了習慣,不說謊都不行。
- w& A- N: D  q% t( f- C
7 f0 v6 S& V# x* B& \- {+ a業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束縛。
. F. X* k& Q8 q+ y: A3 @5 J有一位在家女居士來找我,說已經替丈夫生了三個小孩,家庭也照顧得很好,可是每當小孩入睡後,準備要念佛時,先生就會阻止她,不讓她學佛。8 g. o) B1 V2 R8 ^( ]; i
於是她請問我:可不可以和先生離婚。我說:「不至於吧?離婚!三個小孩怎麼辦?」4 Q0 L% D( ?& `3 I, c- n7 j6 B2 H: J
她說:「先生分兩個,我分一個。」" o: J. o& i2 S. B* A
我說這不是辦法吧!便勸解她:「佛在心中,念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不一定是要告訴你先生!這樣,你先生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在念佛;或者是利用先生、小孩不在家的時間來修行也可以。這麼輕率就談離婚,是不是人沒有智慧了。」; D5 `/ u& O! f7 |
業有時如此,這位女居士為什麼無法嫁給可以和她同修的丈夫?而是嫁了一個阻礙她修行的人呢?這豈不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束縛?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宰制己念- q3 V% L4 y' R/ P3 w) I
& A4 ^* {: r& S4 I/ e' P
有一位信徒這麼問我:0 _  U0 H. ?% x
「貓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業?還有是人打死老鼠罪業重?還是貓咬死老鼠罪業重?」
$ ^4 c" G7 s8 g5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釋?貓咬死老鼠造業了嗎?如果我們瞭解「唯識學」,就比較容易解釋了。: F2 v; @, M6 h8 x  d# u( {( `  _
在六道輪迴中,以人的造業力最強。貓蛟死老鼠,嚴格討論起來,是一種果報。因為貓生來就會咬老鼠,那已經成為牠的本能之一;另外貓被人當作寵物來飼養的,那則是牠的福報。
/ Z* S6 c% t3 v  t0 g: G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樣了!佛法講的是起心動念;當我們看到一隻老鼠咬破衣物,就發起瞋恨心將牠打死,這在我們八識田中,就已經種下了惡因。/ L1 T. h4 T- L* V9 g+ [
. J* |- _0 o5 t2 ~8 c5 ]4 A% H6 a3 D
貓咬死老鼠雖然也是「殺生」,但老鼠對牠來說,是一種好吃的食物,因此貓雖也得承受果報,卻與人所造的業大不相同。
8 _- M5 i$ Y6 f- m6 P4 o經由身、口、意所累積下來的行為,即稱為「業」。像身體造的業:殺生、偷盜、邪淫;口舌造的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識造的業:貪欲、瞋恚、愚痴等等皆是「業」。
2 s" |% h+ {" {: M# x, M: ?' `
$ C5 B5 [9 ~. x6 p' k4 y! \9 a貓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屬於身體所造的業。然而在這個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業最為嚴重;因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過思考來下決定,所以一個人在八識田中所種下的惡因、善念,也都將在生生世世不斷輪迴中接續承受下去。
" @/ C/ ~" @: A) I( H: `1 m& j. O! h0 E5 _8 H. P# a* H- j
因此,佛曾說:「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訴我們眾生能得到這人身,是很難能可貴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惡道成佛,唯在人間成佛,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人是三界六道眾生之樞紐,要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惡,對人來說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們也常說:「善惡一念間」,所以,如果每一個人都懂因果,行善業,這個世界的環境,也將較為清淨美好。反之,則成為垢穢污濁的地方。+ `# E  T* ~6 [+ ]# l
' ]$ H) F) G* [( d: I, |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們也將會珍惜這個世界,也更知道學習控制自己念頭的重要性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破我、法二執9 L+ j7 h+ C1 @) X7 ]

( `  W1 H% g1 h% ?我執與法執,是學佛人最需要超越的障礙。
2 ^; v1 B0 K9 O# u7 l9 G' m4 |: `4 g2 [7 w% F: Q( ?# R
我執」是很嚴重的一種心靈病態,也就是指人無法徹底了解自己,所以對種種有關於「我」的事物產生錯覺,認定為是我所擁有,是我的,因而過份執著,以至於捆綁束縛了自己。, _1 f/ h* ]5 f/ R

. Z* m$ J( Q5 `好比「人世無常」,但是我們往往不去認識、探究無常是什麼?無法給自己一個健康、正確的觀念,通常誤將世間一切視為永恆;直到有一天,因為疾病,住進了加護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懼,才開始擔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瀕臨死亡時,卻們想再與死神搏一搏,不會設法為自己住生預做準備,這就是我執的一種錯覺。3 a& Z2 L9 Y+ z
* c* ^. i6 }; @" J7 T$ j: r
佛曾說:「人都是活在一種錯覺當中,不知道死神隨時都可能降臨,誤將此「假我」認為是「真我」,以「無常」當作「永恆」,不知「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緣起正觀的道理。」
+ [4 M! q5 @3 D. T( j6 u9 s# s* T5 l) d5 `
而所謂的「法執」,是指無法透視法的真相;是來自於知識上、見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錯誤執著。' L" ~3 T5 q, d4 ^1 Z

2 y" ~+ g) V( G* ]3 x單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並無好壞,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與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運用智慧理性的判斷、探討為什麼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會有一種心態,當他專注於一種信仰時,對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態度,逢人就只讚歎己宗,貶低他派,彷彿只有他所選擇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確、最優秀,這就是一種法執。
( M: ^  u: _" v3 y- p
) D3 E% B0 ?, Y因此,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內心存有對我或對法的成見,境界現前,遇到與自己想法意見看法不同時,心中就容易生起煩燥與瞋恨心。但如果能夠放開胸懷,以歡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執的心態就將會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觀自照,境界反而成為反省的工具與修行之增上緣。
  |9 Z$ t  m) L6 j% Y
0 Z7 b% F, j& P; S" v) a所以,我常說修行是點滴的工夫,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做到的確並不容易;一定要歷經琢磨、淬鍊,才能夠超越、解脫。古大德不也是如此說嗎:「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嗎?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談助念(一)錯誤處理
$ s& M% o! R( k; f! L& [* ~; ~! `# X" }0 {/ h
依照佛教之觀點,生命乃是輪迴不息的一種狀態。/ ]; ^" l% m% M5 ~
* V0 C5 G& S/ K$ B9 N, q. f+ U
一般人在生命剛結束之後,神識(第八意識)還沒有脫離身體,仍然有知覺,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全身冷卻,神識也出離了,才算真正死亡,並非只如醫學的觀點,如心臟、呼吸停止或呈腦死的狀況,即宣判死亡。% I) D' C9 M0 q0 {* N+ u6 E

: e! ~$ ]0 Z6 U, f6 s所以,當人在斷氣之後,神識尚未離去之前,心靈是最痛苦的時刻,剎那剎那,一生的經歷如電影般,一幕幕重映眼簾。有人會因為感傷於往事而流淚;有人會因貪戀世間情愛、錢財而難割難捨糾纏矛盾,有人因為心願未了,而卻將遽然離去感到悲傷苦惱,也有人因冤屈末伸,而不甘願瞑目而去。此時此刻正是悲苦交集之際,倘若聽聞哭聲或見到喜歡興討厭的人,或被搬動及錯誤的觸摸,勢必對即將出離身體的心靈,造成莫大的打擊與傷害。5 R+ m1 [" L6 j9 T# l& _8 f/ P/ }

2 {! D* ]" [( |  {! x一般人,只要亡者一斷氣,隨侍在旁的人馬上就會悲哀啼泣,或撫摟亡者嚎啕大哭,或任意搬動強令正寢,或趁身體未冷時為之沐浴穿衣,或注射強心針,或才斷氣立即被送入太平間冷凍庫,或當天即被轉送殯儀館而兩三天後隨即舉行火葬。2 G# |9 x6 \$ \7 ^& I& N4 U

1 ?' y4 t( u. G0 h這些行為對神識來去仍有知覺的亡者而言,算是極為殘忍的一種虐待舉動。
0 v% l0 }1 N7 k  }( e5 H
  O# [; |. e1 f: P0 Y* k* `例如:有一次,我幫一位醫生的母親助念;由於這位醫生在北部上班,母親在高雄,當他得知母親病危而無法及時趕回高雄時,便請我先為他母親助念。當我到達現場時,臨場實際經驗告訴我,她確實已經往生了;可是,當這位醫生趕到時,並不相信母親已經走了,硬是要為她急救、打針。結果,經過一番折騰,死者雙目怒現,全身散發惡臭,嘴巴一直張開,久久無法合攏起來。  W: O4 n) @  h6 v) c

2 V8 V1 E  `& R0 J舉出以上例子,無非想要呼籲大家,一般人在氣絕之後,神識仍然是有所感受的,我們千萬勿將一些往昔一直習以為常的處理方式及錯誤舉動,加諸在亡者身上,致令他們痛苦異常,若讓臨終者升起無可抑止的瞋心怒火,將可能導致亡者墮落到悲苦難忍的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因此,不可不知錯誤處理之嚴重性。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談助念(二)如何助念
* d3 V# i3 X0 k! }8 Y5 z! D, i
/ a) Y2 ~( G# b' y! }0 M2 {% b人剛斷氣,雖然看起來好像已經死亡,但是,一般人神識尚未完全離開身體,因為其往生之處尚未決定,所以在這個時候為他念佛助他一臂之力,有很殊勝的功用。& d' \9 M7 y* p, ~

7 e8 w2 I& Q; l  n然而如何助念?又該留意什麼呢?
, z5 M( P3 {- K/ x. [9 x3 w8 y* p  `# a: x3 A  R# G/ u
首先,在我們發現此人脈搏、呼吸已經漸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為他助念。再者,人在臨命終時,已經相當痛苦了,為避免無謂的噪音,助念時應該使用引磬而不要用木魚,誦經也可以省略,只要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即可,時間以八小時以上為最佳(從斷氣時算起)。此外,切記助念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3 p: e: N$ @6 s8 k) M

5 f7 `; T9 }/ C% N4 D2 ?: g: e* `2 W 至於什麼情形之下,使用木魚比較恰當?
( }8 ]6 i$ h( T4 l' ?
+ d7 g7 [* @  X4 e5 Q 當人在臨命終出現亂語、怪叫,或是好像見到鬼一樣臉色發黑發青等情形時,就應該敲木魚念誦往生咒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h: o& D2 `: D: q0 B
我曾經處理過一個例子:有一位女信徒的父親,由於是在半夜裡睡死,直到隔天清晨才被發現,究竟已經死了多久也沒人曉得,而且當他被發現時,臉色完全發黑。於是從早上八點多開始,雖然二十幾位在家居士幫他助念,可是七、八個鐘點過後,亡者的面色仍未稍褪。
6 C  a& x# ]" {/ W因此,在這種情形之下,再為他助念已經沒有任何效果,只要敲木魚誦往生咒就可以了。
+ h; ~  g( ~% s6 P' X8 c5 j7 k$ B! k& L8 k9 d
所以,當知一般人到了臨終的關卡上時,正是四大分離、諸苦交集,自己絲毫不能做主,完全必須依靠他人的幫助。因此,當知助念對臨終者有多大的助益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談助念(三)金光明沙與陀羅尼被6 ~1 B+ O( c$ K" V
8 ?6 t: U, \' Q, s
臨終處理除了透過助念的方式之外,還可以使用加持過的「金光明沙」。根據不空三藏翻譯之《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真言經》所記載,持「光明真言」及「六道金剛咒」等,各一百零八遍加持土沙,散於亡者的遺體或骨上及墳士,能幫助亡者除去一切罪障、脫離惡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9 R, ?1 r$ c! _) h! A5 H1 l8 G# ]+ W  U4 X
這種加持的功能,主要來自咒力、願力和心力三種力量的結合。透過這三種力量,轉變被加持者的心念,幫助他安然度過生死的關卡。  N# L  V! \  m3 I" L

8 {& L% O. {) S  S; R! u: r' D3 E金光明沙的使用方法略述於下:* v0 Q( U& k( C

: c/ e0 ^9 X0 x+ E. A一、採土葬時:
) k7 |0 Q0 v, I' @+ j(1)未蓋棺時,依法將金光明沙灑於亡者額頭上。$ T# p1 M. K: K% a1 Y
(2)已蓋棺後,則灑於棺木上之垂直對應於頭部的位置;用膠水先抹於棺木上,再灑金光明沙。6 v% I' J$ _9 \+ R- L
(3)若已埋葬,則灑於墳墓之上;先以少量遍灑墳土,再估計額頭垂直位置,於其上方散灑金光明沙。& q  s8 o" \7 U, d( H. R, f8 w
二、採火葬時:6 f' a2 |% |% W8 r) x/ k
(1)、(2)同土葬方式處理。
( I6 w- ^( r' H* P(3)火葬之後,骨灰置於骨灰罈中,再灑一些於罈中。% j# U  K* _1 r
! x: y" P5 M! j& O3 S7 J
除了金光明沙之外,陀羅尼被(往生被)也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德加持力。任何眾生在臨命終時,將此陀羅尼被覆蓋其遺體之上,能令亡者消業滅罪,阻擋其過去世一切冤親債主或魔障之尋擾,使其得以身心安樂、順利往生。
  {  ?$ [- e. F" d. ]$ {* e
0 i4 U+ |+ r5 n$ G1 V# ~最後,除使用金光明沙與往生被之外,一般人在重病時期以及去世四十九天之內,如果家人能茹素並結集為亡者持誦地藏經,或觀音菩薩、彌陀佛之聖號,乃至六字大明咒、六道金剛咒等經、咒、佛號,則更能令其得大利益,令未轉生善道者令其趣往,已轉生善道者增其福德,已往生極樂世界者,並使其蓮品增上,令冥陽兩利,共沐法喜。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脫之鑰
2 H, e" P0 c1 [7 b) x
+ B( `: J- y4 [2 P9 N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成道後,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花四十九年弘化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根器,做了深淺不同的指導,於是,發展出有八萬四千法門,這與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e% \7 ^0 K) [2 v% T

! a& P! s7 f% B9 T; Y4 }2 v然而,在這麼多法門背後,其共通之情神,無非是想透過身教、言教來開示每個人,使之啟發智慧,平息煩惱,達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 e8 T9 x' a6 P5 M+ I* z+ M; j; L8 c+ I" v. e8 [8 E: m
那麼什麼叫做「解脫」呢?- J" j! {& s+ a3 W& T* x

9 J; W) Y: }- G* S% C6 c. s& Q  {從定義上說,所謂解脫,就是徹底地解放、脫離煩惱的束縛,獲得身、心的清涼與自在;好比一位囚犯當他全身被加上腳鐐手銬時,就沒有自由;可是除去了這些束縛,使得解脫一樣。2 `7 E5 J% g" q- k/ J5 u! T
9 r" M( g4 C0 Q  @, S5 k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到環境、社會、身心種種內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礙,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間,也往往因為一點點意見不周,誰也不肯服輸退讓;為了一個「我」,彼此僵持不下;為了一個「我」,因而陷入紛爭、罪惡、煩惱、痛苦的深淵……。' w& N3 o3 C2 K
  V5 ]4 O8 u# a$ O6 N! I
佛說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凡事以對立的心態對待,嘮叨、抱怨就會不斷,如此便難以寬容的心來原諒、接受他人不同的見解,於是就很難活得快樂、自在。我們想要解脫,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對現實、面對社會,以智慧來圓融事相、超脫凡情。
( y* r  J8 [  i- `6 {$ }4 q5 U! ]  f" V+ F
俗話說:「人有三千煩惱絲」。佛說:「八萬四千煩惱」,不管從深或淺的角度來探討,障蔽自性清涼自在的根本煩惱,終究離不開我見、我愛、我慢、我痴等四大煩惱,而要去除這四大惡源,也唯有從心下手,乃能究竟解脫。
/ s$ `# q& |! y+ d
) C& x! j' ]* @# X+ f9 t1 u, U所謂「我慢」,是指以「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驕慢心。簡言之,即指自尊心過於強烈的心態。- G; E4 p8 j: o
自尊心過於強烈的人,內心其實是脆弱的、無助的。人常常為了保護自我,不容許他人毀謗、批評,於是雖然給自己套上一個聖人的外殼,其內心卻充滿著高低不平的尊嚴,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 E: c* u" ?3 M1 x- Y: e7 i% e
  F- P9 M8 Z: R
置身在這個婆婆世界,每個人都非常我慢,你切記勿祈求他人給你面子。在個人修養方面,應該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驕傲,言語暴躁直衝的人,更應當以忍耐、謙退、柔和之心來應對,如此便可以避免無謂的爭執和糾紛。& N8 x" |7 ]' m/ Y( ^) H1 k5 E- O
; T$ V) I: u' p: F. N
而「我痴」則可說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痴」在經典上又解釋為無明,亦即內心無光明、無智慧。人的內心如果沒有智慧,就會有偏差的行為。6 G' T9 S8 m2 [" |

% Y$ O3 r" e# z. l; t當一個人須藉由外界的讚美過日子,或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激增對物慾的需求,或痴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時,他將會因期待與失望,而陷入苦痛焦慮的深淵。* V4 k4 ?% S, U, G- |5 k% D& j' E

/ {: H: Z/ r+ p. A4 U2 @在這社會上,不乏為名為利而汲汲營求高官路祿俸者,而當有那麼一天,讓他從小人物變成了大英雄時,往往會因為過度自我膨脹,遭人所惡所棄,可憐的是他卻身陷其中仍不自知,依然囂張、跋扈,唯我獨尊。他雖然擁有一身虛名,卻得處心積慮維護他的地位、權勢,甚至因此不惜出賣、傷害他人,以保護自己。) Z+ X; i7 i$ F6 J' z

( f+ R+ [* ?% t. I  u佛說:「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給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確值得我們深省。
; T9 h1 x3 k/ A* m7 Y
7 U2 ~# v/ t# @" I" [2 }% m「我見」:就是看法不同。一般人,都會執著在五蘊(色、受、想、行、識)背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也就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這種意識型態,就會導致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是對的;地由於強烈的「我見」,致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爭執,好比夫妻之間,因為看法不同而發生爭吵,兄弟之間因財產分配不均而對簿公堂,這種事情亦多有所聞。
+ l# z8 Z/ R4 }# H) V7 e5 h! H% m  B- e' ?7 N) @& V2 |# }9 ^! v
記得有一次我幫一位亡者加持,這位居士有個獨生女正好信佛。由於亡者一再交待喪事一切從簡,並以火葬方式處理,然後把遺留下來的錢拿去布施,救濟貧苦。可是,因為他的幾個兒子都未學佛,覺得自己經濟上並沒有什麼困難,所以執意要請幾百部花車上隆隆重重得辦理喪事不可,而且,一定要風風光光一下。
! U% X) v! P9 ~( O" B( K3 N2 S9 \. e/ U- V2 u
兒子多,而女兒只有一個,加上意見分歧,於是爭論不休。這種情形,我在一旁看得實在很痛心!
, I2 I8 N9 L# U/ o8 x( _! n! D% O7 z: l0 G$ ]* V' m, R/ c
「我愛」是指深深執愛著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謂私心。% v. J1 B0 s5 N# N0 |5 e
人最大的私心,是愛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貪戀、佔有的對象。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夫妻、男女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容許第三者的介入,連子女對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佔有、分享。從事物的角度來探索,人往往為了權勢、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得不到時,處心積慮想爭取,得到了又怕失去,而失去之後又痛苦懊惱,整個心便完全充滿著這種貪戀、染著、佔有的心態而導致內在翻騰不已。7 p+ e' y% X4 \, m5 D3 d* s  B, a

  X: P. X6 W# a- ?0 t8 z1 J6 n因貪愛所造成的煩惱,其實是無量無邊。當一個人過分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沉醉於成就當中,是非常容易迷失的。
2 Q7 N; w3 j2 s, R2 M# _7 [7 r2 q: \4 O- N, V
事實上,當我們死了之後,什麼也帶不走,只有那些因為功名利碌、私心染著所造下的業,會緊隨著我們生生世世而輪迴,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脫,一定要從去除(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四種心態下手
大型搬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學佛三要件
& T# S" p- L3 N' G( F2 d! T3 R3 W  c( n5 i4 m
學佛要具足三個條件:
4 d- y2 I# B- a/ M+ g0 v7 |6 d( u9 r3 o: ]
一、親近善知識, R8 P! b& r2 X
眾生的煩惱習氣都很重,突不破,無法照見五蘊皆空。因此,需要有經驗、有智慧的人來引導、善知識能啟發你內在的覺性,帶領我們一步一步走向覺悟。尤其在閱讀經典方面,若無師父的教導,就容易以自己的觀念,將佛經義理扭曲,這是很危險的。譬如打開《大乘起信論》,其中「三細六粗」,三種細的?六種粗的?《往生論》、《十四講表》自己看,好像是這樣?又好像不是!所以,要多多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然而由於現今工商社會非常繁忙,若無法長期跟在師父身邊修學,不妨多聽錄音帶,反覆的聽,薰習久了,漸漸也能有所體會。這也是現在工商業社會弘法的變通方法之一,能不受時空限制,讓大家接觸與聽聞佛法。
7 i+ x2 t7 g% s
+ M: v& \0 U( K% r( c二、要有好的環境
6 ]: F7 B; P  a一棵樹的成長,除了有種子之外,還要土地、陽光、空氣、水等的灌溉與培育,也就是說,先天的條件還需配合後天的環境,像參加各種法會,以大家共修的力量來互相提攜、討論與研究,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 X& P! U9 K* u. A/ [5 n$ w: g0 q# v. p; l8 v" G' L1 d& \
三、要能自覺
9 N4 I) u) E; ~0 g$ a( R佛法就是真理,即佛陀在菩提樹下所發現證悟到的,佛陀發現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在四十九年說法之中,不斷教育弟子們如何自覺。
6 i' H- l! K+ z6 o/ O; v  V8 s' m6 V& y8 m  q5 K0 }
「覺」就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工夫,隨著你反省的深度,就越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內在淨化到某稱程度,本性的作用一發揮出來,般若智慧獲得開採,那就能轉凡成聖,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0 O+ {9 _; R# s" P8 |$ m( W0 z/ w

' c  H! ]6 d9 N0 B" I: s6 o! ?當然,自覺也要有條件,根器夠的人,一句話即見本性,根器不夠的人,那就要好好地親近善知識,親近三寶,多聽錄音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觀照無常
$ V! K  e' D! c$ N- o& O- x/ I. {4 ^2 {4 u) H$ U
初學佛的人,觀照的力量不夠,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對法的覺受較薄弱。. b! }4 ?: ^  n
學佛最怕一種人,師父問他:「你有什麼問題?」他說:「師父,我都沒有問題。」沒有問題的人問題才大,他的問題就是不曉得自己的問題在那裡?
+ r! H/ M, \! r沒有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自己觀照得不夠透徹,那就需要因緣的啟發。譬如有人,你跟他說生死無常,他體會不出來。有一天,回家的時候,別人告訴他:「你姐姐被車子撞死了。」他趕去醫院太平間一看,哇!七孔流血。# _$ ]& ?( g+ ?) U6 x
這姐姐長得這麼漂亮,一下子突然死了,他實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然後,痛哭流涕。如此一來,慢慢地就能接受無常的觀念,這種是屬於間接的方式,要靠因緣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覺悟的人9 c8 T+ B9 \1 N: e; m! H* G* ?7 Z' I

. }" x* m! i, h) D3 j" M4 W另一類人,上根利智,感受性很強,和他講佛法,他會馬上頓悟,就如六祖慧能大師,聽《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就知道了。這種人是屬於能接受直接教育、有宿性善根及大智慧根器的人,一聞千悟;但這是不容易辦到的。
" X+ ^1 _0 b% Z) K7 j1 @" P9 o( _  }" y: l5 l
今天我們學佛提不起力量,那是因為將生命與佛法分開。因此,有時會知道世間無常,一切都在變化遷流,可是。因對世間法的觀照力量不夠,一下子又覺得生活蠻愉快的,又忘記了精進。這都是因為平常沒有培養觀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來。2 C0 I( ^* u/ `0 [+ M* b, H
' f" ]. I$ z; q, ]; E5 H$ u
所以,我們要多聽經聞法,多薰習佛法,薰習久了就會有力量。如果單憑著一股宗教熱情,對「法」本身卻不能安住,那麼心性就無法定下來,學佛就不能增上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住心性
0 n8 T* P& S: M2 F& A, [/ k2 y% W  n8 h0 H- ]. C! v
佛法最重視「悟」,不悟的人就像經典所講的「煮沙成飯」,那麼修行無量阿僧祇劫也不會成佛。: X- z& P  n; R' n& p4 [8 n. A! t' w
5 q0 ~8 v0 H! @6 b
沒有悟的人,怎麼講都不對;悟的人,怎麼講都對,都能事理圓融。法的東西,就是如此,除非自己嘗到法的喜悅,悟到空性、無生的道理,否則,是無法徹底瞭解。如果,在每一個事相的動點上,都能與理體相應,那麼,一切都能化成自性清淨心。
, k% R/ c: X5 C! Y8 S! M5 A! n
5 I& f. t7 E% K0 n9 K. T簡單來講,悟道的人,在每一個動點上,都會覺得很有意義,不管洗廁所、撿菜,或者別人批評他、讚歎對一切境界,都能如如不動,安住在無量的喜悅與安祥當中,對生命有了主宰,我們就成為最會享受生命的人。
+ r. h/ c  Y: ]. G, h: X
% w" c" h  L. w  m5 i「不懂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眾生就是這樣,因為無法透視世間無常,追求五欲時,感覺很快樂;可是快樂一過,就是更大的空虛。不懂得無常,當然更不懂得空。整天顛顛倒倒、反反覆覆、煩煩惱惱,如果講他,他還會編織一大堆理由,所以佛說眾生是「可憐憫者」。  X1 h$ a& }2 q2 _

# p& d3 i; k+ w' T9 F  N! A) W還有的人,認為「生命是無常,佛性是常」,這是很嚴重的錯誤;這是所謂的「自性見」。佛性是常,就成了一潭死水,沒辦法轉凡成聖、轉煩惱為菩提。佛性如果是無常,則又成了生滅的世間法,無法進入大般涅槃的境界。
* a7 e' E( `4 \# L3 r/ w2 ~$ C/ \
" Z3 w* C7 {: v( p' M安住心性,理體與事相必須配合,所以,佛門最重視「悟」的工作,不悟就會落入自性是「常」或「無常」的邏輯思辨之中,而成為知見,這些東西與自性是了不相干的,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拒外境念念清淨
4 T: |* p- \: |4 E
2 ]! _6 |1 }- \( N學佛的過程中,往往必須經歷重覆的掙扎;重覆的創傷、挫折;重覆的憂鬱感;重覆的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無力感。然後,才慢慢地體悟出真理。: v9 b7 I1 Z. e$ b6 f# U5 F
/ {" c# I4 l( t5 M( j! D! s
不過,雖然我們常常在境界申迷失,落人重覆的痛苦煩惱,重覆的情緒輪迴之中。但是,我們不怕失敗,只怕沒有耐心,想放棄。學佛就是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儒家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學佛也是如此,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薩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 U6 [* G3 m/ ]1 ~
  F& m  u4 w! @6 ?# r+ y+ h& Q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是經過無量劫的痛苦、挫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後才開悟,見性成佛。
8 d. a4 l8 O" T/ F, ?. J7 g) }% d: _! v9 w* A
儘管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大撤大悟,有「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心境,但至少要不斷地進步。大家要永遠記住一句話,不要抗拒境界,因為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反過來說,對眾生好,就是對自己好。如果能永遠的寬恕眾生,我們的心境就一天天的進步,倘若動一個念頭去排斥、傷害眾生,等於傷害了自己的慈悲,而失去了寂靜安祥這就像封別人起瞋恨心,對方還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就已經遭到染污了。1 o7 e, R8 t3 G# o& y' E
& l, g6 A/ }1 i) [4 s7 H! M
所以,永遠要保持慈悲喜捨的心念,因為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樂,全在一念之間。其實,人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過著痛苦煩惱的生活。只要慢慢地迴光返照,煩惱自然就會減少。面對生活中的創傷、挫折無需掙扎,該來的,終究跑不掉,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餘的煩惱和妄想是沒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當下,保持現前一念清淨心!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放下執著本性自現& a4 O  a! L  a$ C& t4 l

) k1 y! ^, F, q7 b3 T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度眾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無非是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如見。甚麼是「佛之知見」呢?就是「覺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1 z5 Y3 i( \+ x
, T4 s1 Y8 ~) [4 I5 T如果我們一切的修行,無論誦經、拜佛、參禪、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會入不生不滅的本性,那麼都還是生滅的對立法。由於無始以來無明的作用,導致眾生對外境,總是存在著能所的觀念,產生主客二元的對立。除非是究竟了悟,體證絕待的法界、清淨的法身。否則,如果能所仍不能斷除,一再的透過無明的妄想分別,經由色心二法的主客對立,用生滅的意識心來修行,它仍然會產生妄想執著,六根、六塵、六識虛妄和合,變現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淪其中的六道有情。
3 }( P" r: Z- ^" y: g2 p( \1 S/ ^: @. G1 K1 ^2 z: k! T
有人會覺得修行總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就想再去找另一個道場。再不然就是念佛沒有受用,覺得沒有意思,就想:乾脆換一個法門來修。
; ~6 o+ L* _. m9 b
5 l+ p& M% U* i' T. |6 K這種種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覺性設定在某種環境與某些條件之下,然後希望去追求、去獲得;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眾生的無明,就是一直不斷地向外執取某些東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別人同情,而不知我們的本性是放下取捨分別、放下愛恨恩怨,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
8 M. Z! @5 i' c/ e4 I( l
. B# k" ?' F8 w; X8 o9 x+ l佛法談的是不生不滅、反觀自照的覺性,清淨無染的本心。然而,眾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觀照都是我們的覺性,時時都是我們本性的顯現。只要於一切境界能不執著、無所住、無念、不分別,以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一念迴光返照,這就完成了佛道。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自性念佛般若相應. u8 ~0 B" g; E$ I
$ S& a# i& a1 x- n: g
經常有信徒告訴我,他們在念佛的時候,會產生兩種現象:第一、一直的念佛到後來,會感到昏沉、想睡覺,提不起佛號;第二、一念佛號,反而妄想紛飛,煩惱不斷。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念佛的要領,純粹是用意識心在念佛。" |- X9 C, M8 G0 X. B
# A& n# w2 P# E! |/ l1 C
修學念佛法門,除了在事相上用功外,還要用般若的智慧,了解自性就是我,佛就是我們的本性,然後用迴光返照的功夫,不著一切境界。用不執著心,當佛號現前時,通通是全體心性的展現,大用時時現前。但如果用的是意識心,設定一個佛號,然後執持佛號,在事相上念佛。就初學者而言,這是對的,但工夫要純熟,就很困難。煩惱一起來,就無法念下去,所以,這不是真正的工夫。
' |( a9 Q7 S2 k' v# ?( ]: q) d, H1 S6 k7 C) o, {0 I
用意識心念佛,強迫自己去接受佛號的觀念,會造成意識的對立。若是用心性念佛,念而無念,佛號自然流露。有這些現象,這表示悟得還不夠,念佛的工夫還不到家,用的不是真心。不用真心念佛,刻意地去尋求佛號,好像佛號在外面,追逐佛號,而並非由本性散發出來的自性念佛,把精神緊繃就會覺得很疲倦。  t% g$ P2 M' F, t( E

$ i( e6 O& f& e7 X要突破這種狀況,必須體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無常,無常當下就是空,然後,煩惱就減少。建立空的思想以後,就沒有得失、取捨的觀念。自然對於世間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萬物,都可以放得下。放久了,佛號現前,一用起功來,就是本性念佛的工夫,這個是需要時間的。2 n- m* y( U7 R* z! l: ?

4 y% ?# j! c/ N 我自己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從早到晚佛號不斷,心裡面就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在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何以故,因為念念都能觀照無常,知道這個世界是幻化的東西,知道一切法苦空無常。因此,我時時都能放下,對這個世間沒有一點貪戀。
# O  S- ^  r2 q+ T: J4 O7 o/ n$ @/ C5 m  ]& L
求生淨土的信念,就一直從心裡面生起,自然而然信念真切,自然就有力量。因為對我而言,佛法和我的生命已結合為一體,也就不會患得患失,不會只是憑著盲目和衝動,也不會在生活中失去觀照,而陷入無力感當中。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4-14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慢慢阅读领悟。每每聆听大师法理,总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4-14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谢谢分享!受益深深!
; u. Q9 }: V& P# W3 u% Y; V顶礼慧律法師.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懺悔轉業報發願生西方
# b/ V0 s7 |& }3 Q
6 L* s! q2 ?! A" |  ?善惡的因果是貫通三世而漸次受報。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此世的禍福苦樂,不一定全肇因於今生的造作;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前世業力遇緣成熟,所呈顯的果報;而今生的所作所為,又得等待因緣,才會感報。
: b' j5 D7 y! D5 P; b& u( }. r- R4 N& y( Y9 Q1 E
如是因,如是果。」修行切勿只在果上打轉,應在因地裡注意觀照。在因地修行,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惡及起壞的念頭;而在果地的覺悟過程當中,如有業報現前時,就可運用淨土法門來面對。
. s/ f0 d  }7 }6 D: d* ~7 m; p7 w  K0 O: n. f" h
當我們的果報、痛苦現前時,因為產生懺悔心而真誠地念佛,是可以使我們安然地面對業報,甚至轉化業報,人是可以憑後天的修為,而來改善所承受的業報。: `) T' a" R% e8 ^8 A8 P

) O% I# \$ K3 j9 t  N3 I' W% T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己肯努力,窮困的生活還是可以改造。6 u2 o" {7 S; P/ T* b9 o! H; i3 {
: E* d. k( Q- n& O2 v
《觀無量壽經》上說:雖是五逆十惡的大惡人,一念懺悔,念佛求生西方,也可得救。這是因為恐懼下地獄的一念心,而起大慚愧、大懺悔,能暫時伏惑,蒙佛力慈悲攝受接引的緣故。大善的人,更可以得救,依循著信願和淨念,往生極樂世界。但最怕的是雖有行善,卻對淨土沒有信心之人,這就猶如一隻雞。有翅膀而不能真正地飛行,只能在地上行走、跑跳。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無住心當下即是9 a9 ]' ]5 M( M3 w) `
1 }4 G  s/ j7 W' r8 D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Q9 ^/ ]1 H5 R2 _

( x; b1 D% g0 Z4 x 有信徒問我:「心要安住在那裡?」我告訴他:「無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裡都不對。」他又問:「無所住是甚麼?」「無所住就是清淨心的工夫,它無法透過語言來表達。」無所住就是自在,無所住就是解脫,無所住就是不著相,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清清淨淨又明明白白的這顆心,用這顆心來修行就對了。
0 J! w" O3 m* D, P. m/ W5 y
) }4 r2 D6 X, N3 K8 r: ~如果我們假設立場,我要到達某種境界才叫做快樂,我要某種環境才覺得舒適,那麼,這個假設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只是用取捨的心在期待甚麼,或是妄想明天,或那一天,情況會變好,這種透過時空假設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對的,反而會引來痛苦。因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脫自在,當下就是,那是你現在就可以掌握的。
' X  V( v7 b' `5 O% s3 w8 w( E- T2 B8 T- S' D
禪宗說:「不離當下」。當下是什麼?就是解脫的現在。因此,我們要多觀照,觀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觀照一切法畢竟空寂,當下就是清淨的本性。否則,永遠不能解脫。5 j& g) j5 [/ b

! J+ w/ e8 x5 I& {" E. V: o今天想盡辦法解脫,然後又痛苦、掙扎,明天還是一樣,如果今天心性不明,明天依然不能解脫,因為用的是錯誤的心,今天不悟,明天還是不悟!如果不能當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會更好,認為我的未來不是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悟,那不是「如果還有明天」,而是「我倆沒有明天」,未來依舊是個顛倒夢想,明天也不可能會更好。7 i( \4 R) v$ {8 Z$ S7 l( M/ R0 D

7 n% D0 S% i( c0 w5 p& o9 \ 所以,我們學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斷煩惱。若想要求生極樂世界,也要有清淨的心,要知道極樂淨土、阿彌陀佛都是我們的心,如果不是我們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那麼佛法講「無生」,不自生、不他生,不來不去,那怎麼能得生淨土呢?
/ y$ i- w6 Y  ~0 ~  T2 k6 i* _) e+ Z2 D" Y6 O' _2 w
因此當知:心淨則國土淨,要去悟我們的自性西方。要有清淨心,沒有煩惱的心,那才有辦法。否則,一樣也沒辦法。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修心為上
7 F* q. M5 e' L% u" Y' O8 r
1 J( d+ {" @( w2 I* g學佛要發三種心:- o6 k) o% R% M
  l. p  F6 Y7 ]( r! _
第一要有長遠心—以前,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有一位剛進入普覺佛學社的學長,大一剛進來,就發心說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後來就結婚了!現在,住在美國。這就是沒有長遠心,而且亂發願。隨便發願的人,學佛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9 O: ]% v& i1 q5 G$ S
# }0 e) w; W1 y- }第二要有慈悲心—要時常寬恕別人,擴大自己的胸量,不要看別人的缺點,你要活得快快樂樂,就要學習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多看眾生的優點,以慈悲柔軟的心來面對你週遭的人、事、物,這樣,就能活得比較自在解脫。7 w) B) T! |/ L& ~8 @) Q! C3 Z8 z
- v, r" Y5 `* p; o! t
第三要發菩提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我們要「學佛」,當然就要發菩提心。
& }% O& q3 o  x
! P4 m1 V* P/ t這三者當中都有一個「心」字,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因為「即心即佛」,佛法講的不外乎「心」的問題。所以,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念佛,而不懂得去除內心裡的貪、瞋、痴,那麼只是在跟佛結緣而已。真正的佛法並不在於形式或儀式,而是要觀照內在,抓出心中的煩惱賊。兵法講「攻心為上」,運用於佛法當中也是一樣的,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只有深入我們的心靈世界,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 K# V# }+ t) i6 Z
7 \* S* U) J; I9 |' Q9 _
但講究心法並不代表就放棄因果,因為因果與空性是不二的。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顯現,而一切的因緣果報當下就是空性。事相就是因果,心性就是無生。因、緣、果宛然如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壞事相,顛倒因果。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越了解佛法的人,就越了解因果,而徹見因緣法的人,那就有消息了。所以,唯有見性的人,才能不昧因果。如此,就達到了理事圓融。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禪非坐非不坐" s5 [( F, v% I5 N1 m, l. s. r
6 g; ^) Y+ z3 b4 }. @  h( p6 x9 v
打開報紙、翻開雜誌,禪、禪修、禪坐這類話題無時無刻不被爭相討論著。許多流通處甚至藉此機會開起禪坐班,並且推廣禪坐的種種好處。然而是否將雙腿盤起,坐在那兒如木石般不動就是禪了呢?如果不是,那麼禪的意境究竟為何?' n# N9 h! J. {' {- z! W

) M5 u- [2 R/ a+ }+ |) b簡單來說,禪所展現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心二十四小時都非常祥和,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態。當他人給予侮辱或讚美時,皆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並不會因而感到憤恨不平或欣喜萬分。
  v& ^% {$ B% z+ U5 i5 h# `. h- j
) a5 |9 O7 Z# S* c) S; ~禪不在坐中求,坐只是禪的一個方便法門。對於初接觸佛法,有心修行的人,是可以先學學打坐,這對平息那顆妄念紛飛、躍動不已的心是有所幫助,但這不代表已進入禪境。  X9 R  U. T* N+ s  i1 }
$ E1 f) l# D$ v8 }3 _5 B. h
情感與理性的矛盾,可以說是每個人修行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唯當感情和理性達到平衡點,就符合禪的意境。可是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往往不是過於感性,就是偏重理性。因為感性之中含有非常主觀的意識,而這些主觀意識,往往源自於過去所培養出來的見解看法,或是累積自個人的學歷、經驗乃至於權力所產生的成見,這些都使得人們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充滿了自己的主觀意識,無法認清真相,才導致彼此之間爭論不休。/ w3 |! Z! v' y% M- |- \, P, Z& B

6 A' `% M# ?9 t$ x0 R9 Y8 c8 T我們常說禪代表「佛心」,因此沒有禪,就無法於一切境界中自在解脫。而將自己束縛在某一種自以為是的範疇裡,又不能包容他人,別人過得灑脫自在,你卻陷入苦痛膠著之中,而無法自拔。
8 r. ~% \3 x0 R* Z* {3 _7 R
+ J3 J9 d8 W  z& H4 ^所以,禪的體現是在現實,非只是「坐」而已,如果「坐禪」時能暫時忘卻煩惱,「下坐」又依然痛苦,那麼,還不如平常就訓練自己「放下」的功夫,養成放下的習慣,如此,禪就非只是「坐」,而是行、住、坐、臥都能用得上的東西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圓滿不二- n; {0 n% c: K0 h
  ]$ W+ Y2 N5 o& n$ t
禪,是感情和理性達到最平衡點的境界。此外,禪亦可解釋為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所謂不二法門,是指在現實生活申獲得超越和解脫,因此不能離開現實的煩惱而求解脫。因為離開煩惱,也是找不軌解脫境界的。
6 a* y  H: h7 C, l: m4 }% E, m+ X: \5 g. a9 @6 C" A( o! _
好比說有的人習慣每天吃山珍海昧、大魚大肉,那天餐桌擺得是青菜粗飯時,他可能感到氣憤、很丟臉、沒味口。但是,禪的意境,是讓我們把物質降到最低點,才比較容易體悟到真理平凡、平淡的一面;唯有當精神生活領域昇華到最高點時,我們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以在禪的境界中,是絕不會因為吃得少,或缺乏大餐而不高興,因為在聖者眼中,這不過是一種幻化的東西而已,根本不值得生氣。
7 j- H5 Y% b) ], Q
( z8 O: O; k" O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女孩受外道指使,喬裝成孕婦來毀謗釋尊,她見到釋尊,劈頭就罵:「喬答摩,你真沒良心,我懷了你的孩子,你卻不聞不問。」釋尊聽了並不為所動,且笑臉依舊。面對這種情況,若換成是現代人還得了,你敢毀我清譽,那就等著法庭上見吧!「以諍滅諍只有更增加困擾」,爭論、氣憤、對簿公堂並非真正解決之道;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超越你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才是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換句話說:眼見、耳聞、口說,都不會在你的內心裡造成壓力。「生活就是佛法」,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現實不離超越,超越不離現實,這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禪之意境—中道理性6 d+ r! n1 w" Z8 e
0 C$ P, j! F0 J4 I7 x9 v1 f- ?
莎翁曾說過一句話,禪意甚濃:「一個談過戀愛失敗的人,也勝過沒談過戀愛的人幸福。」男女之間在面對感情問題,欲脫離超越情感所帶來的種種束縛時,所呈現出來的理性,多半分為兩種。
, |4 Z' R9 I/ A
8 n  j. V% a5 a9 _( Q一種稱為「經驗的理性」:意即由教育屈想的累積,及挫折產生的經驗的理性。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話不能講,在現實生活中,他被迫用這種方式,來應付他人。雖然此人很有理性,但卻是在意識經驗累積下所培養出來,這樣的理性是無法得究竟解脫的,因為教育中產生觀念,覺得做人應該這樣做才不會痛苦、才叫有修養,這不過是觀念化的人格。( T9 d% {% Z2 D/ K) `. }
  B2 ~8 s# K5 K0 p; J
另一種理性稱為「明心見性的中道理性」:這就不管別人如何待他,他都不會去逢迎拍馬,只要是對他人有利益的,他一定坦言相告,無益則絕口不提。在這當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非常慈祥溫馨與關懷,而這便是禪的意境—中道的理性。
; U1 d4 O5 Q2 c9 [% [) @" t+ ?
2 E$ _! ?/ s7 L! b" c4 M曾經有位台灣留學生在美國拿到博土學位,他們夫妻生活一直很美滿,可是有一天倆入不曉得發生什麼爭執,他把妻子殺死了。對於這位博士你能說他沒有理性嗎?他的教育程度如此高,學識如此淵博。
1 C; U7 h0 F2 L! P2 ~- R2 w( y1 y: j0 W
這位博士的行為表現,說明了經驗的理性所蘊藏的危機,當這份由外在教育產生的經驗保護作用失去時,所顯現出來的,便是赤裸裸的無知、瞋恨、貪心。因為教育只能壓抑一個人達到某一種人格,並不能斧底抽薪的整個改造我們的思想,轉變成自性的東西。  d8 Q$ O1 i7 d* N* d( r5 T, S
; m" F1 ]0 ~  u  @
唯有透過中道的理性,才能沒有壓迫,沒有貪瞋痴,沒有無明煩惱,沒有攻擊傷害,才能體現圓滿、圓融的心境,將一個人最高的精神層次,「禪」的中道意境完全展露。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信的佛教3 G" F6 y, r2 u( ]

1 x9 r* a" S+ h0 N台灣近幾年來學佛風氣鼎盛,這對安定人心、淨化社會具有正面的意義,的確是個令人可喜的現象。不過,長久以來民間信仰與佛教混淆,以致造成若干社會大眾依舊「神佛不分」,誤把民間信仰的儀式、內容,冠上佛教的標誌,致使佛教本身蒙受不必要的誤解、批評。進一步說,儘管信佛的人口直線上昇,絕大部份的佛教徒仍然缺乏對佛法正確的認識。試想,連佛教徒本身知見都不正確,遑論一般社會大眾。因此,如何以智慧抉擇佛法的真義,成為正信的佛教徒,遂成為每位學佛者的當務之急。
. E8 B  l, b4 y5 N9 s+ C2 h9 F! r: m- W4 C# w2 U
對於這項首要的課題,可以就理論或事實的層面加以研討。以下試著由釐清一般人對佛教的誤解,來說明何謂「正信的佛教」。( a9 u# D$ Q# |6 k. Y& ^
$ y7 }4 c$ V8 I
很多人都把「信佛」與「拜神」當成同一件事,反正只要燒香拜拜的,就自認為是佛教徒。尤其在填寫資料時,宗教欄下幾乎寫得都是「佛教」,可是,事實上可能信奉的只是神道教的神祇。其實,神與佛之間彼此境界相當懸殊。民間祭拜的神祇,大都因為在生之時忠義凜然,死後世人因景仰其精神,因此,將之尊奉為神,不過,這是屬於正神。另外,有些邪神是依邪法修練成精靈之物,雖有神通,但仍未脫出鬼趣。總之,神只是福德勝過人間,依舊尚未脫離六道輪迴。( J/ R% ?. Y4 u2 c' V/ N
) j- k+ A' q" b6 R# @* X& R
而佛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覺者,超越了煩惱痛苦的束縛,達到身心自在解脫。所以,信佛、學佛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依照佛陀的教誨做心靈的革新,以期超越內心的煩惱。一般人拜神則是為求神明保平安、賜福報。兩者信仰的動機、修行的結果截然不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慎守口業逢兇化吉
! J$ p! r8 ~0 A- p' D3 R: R+ _& a2 `. s
我這些年至各地演講弘法,接觸過許多佛教徒,赫然發現大部份的信徒,他們信仰的型態,依舊停留在消災祈福的層次,幾乎忘卻學佛真正的目的,是以佛菩薩為榜樣,淨化心靈,祛除煩惱。佛門中為了接引大眾,固然開不少消災延壽的方便法門。可惜的是,僅有少部分信眾掌握這些法門的原理,獲致真實的利益。最常見的反倒是抱持功利心態祈求消災免難,卻因為沒有感應,反過來責怪佛菩薩的不靈驗。
! |( w+ _1 ~, {2 ^/ Z( O
( F  F; n$ y  I5 Z常有信眾問我,幾乎每部經典在流通分部份,都會讚揚誦讀該經,具有無量功德利益。可是,為何自己誦經多年,根本沒有感受到甚麼變化。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想必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困惑。這都是因為不懂誦經的意義、要領,依著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希望藉此求福免難。這些人以為誦經是誦給佛菩薩聽,認為誦的愈多,功德愈大,於是,一天到晚敲木魚念經。誦經,是誦念佛陀的教誨,經典的內容是記載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的垂示,是叫我們以經典所教導的內容,提示自己來開發智慧、解脫煩惱,達到內心的平靜。誦經後還必須將經典的教導,加以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以求身心改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消災解厄。依我個人的體驗,具體改變的方法,應該由「口業」開始做起。首先,要做到不去攻擊、批評別人。論斷他人時,旁人同樣在評判你的言行。其次,聽經聞法時,專心在佛法上,不去聽一些人我是非,更不要散播是非,所謂「說人是非者,即為是非之人。」建議大家多在慎守口業上用功夫,如果真能做到這點,縱然沒有誦經,自然能夠消災解厄。因為不去批評別人,就不會到處樹立敵人,凡事自會逢兇化吉。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棄惡修善消災免難
1 O" C9 v4 I( f
7 z( D4 u4 w0 b; Y
+ u* a% _$ x$ f. h談到這裡,順便解釋消災求福的基本原理。依照善惡因果的法則,災禍的發生或福報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所以,從佛法的觀點來說,最好的消災祈福的方法,便是行善去惡;而消災延福的原理,在於懺悔及發願。# y9 v/ z' ~/ U, b' p
, d0 A% k% T' U8 r% W( t  j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就得承受什麼果報,必須勇敢的來承擔。但是,如果能生起懺悔心、願力,則尚未成熟的果報也可能會跟著轉變。這就好比罪犯在受法官審判時,若承認所犯的罪行,並且有意悔改,法庭會減他的刑責一般。自古有所謂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現今有判緩刑而不收監判刑,不起訴處分,庭外和解……等,這都是雖有罪行的因,卻能轉變犯罪果報的實例。/ @) n3 Q4 Z. o; L
5 d$ a; M( h* a7 v  k! c; Y
其次,祈求消災增福的人,不要一邊祈福,一邊繼續造惡。須以真誠的懺悔心來誦經、拜懺、布施、供養,這是對淪為鬼神中的宿世冤親債主,用佛法予以開導,使他們心開意解、脫離苦趣,不再來索償舊債。總之,如果不斷造惡,便會和災難的因相應;若是棄惡行善,便能消弭災難的因,而遠離災難。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晚定課自我教育
% U# B' d% I! _3 Q) x7 d; _
7 C/ _4 t- z0 s$ K& M4 D2 p和誦經求福相關連的一件事,是在家學佛應當如何做早晚課誦的問題。每個人走入佛門,一定有一個基本的動機。依我個人的觀察,許多人會信佛,是因為對現狀感到困惑,覺得需要解決這些疑問,才尋求宗教的慰藉。處在現今的社會,大家都很忙。即便是佛教徒也得面臨各式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的內容,會對佛弟子的身心現狀,造成影響,甚至引發相當程度的壓力。所以,必須藉修行讓我們在現實人生活動之中,過得安然自在。而做早晚課的目的,正是達成上述目標的一種方法。$ u# N3 A9 c2 q0 ^& H
. R: f8 S1 Q4 ^* v+ {
早晚課的內容,應該要有達到自我教育的功能。透過對經典的學習,理解經典裡面的思想,將它落實到實際的人生活動,使我們學得如何清心自在過這個人生。早晚定課應該定位在上述的基點,離開這個前提,可能變成不切實際。6 o  X8 k/ ]. X4 i" N& [1 E! b

( Z/ X+ l+ F. K1 r4 r不同的經典有各自的中心思想及教育旨趣,每個人應該在經典裡面,發現它在教導人們以什麼樣的態度、立場來面對人生。所以,早晚課的原則,就是一種自我成長的教育。例如:某人在現階段的問題是他的精神非常不安。那麼他的定課可能不是誦經,而是靜下心來反省。誦經、讀經只是觸發他反省的一種媒介而已,如果喪失掉自我反省的功能,早晚課誦只不過像是放錄音帶一樣,沒有實質的意義。
6 e9 c" A- D+ v
* a7 }9 h' V$ n' D, E* R5 l至於定課的模式,我倒認為要針對自己的毛病來決定。好比脾氣暴躁的人,如果讀誦《華嚴經》「十迴向品」、「普賢行願品」,可能比較會有自我教育的功能。或者有些人積極從事社會服務,可是他的理智不夠強,對世間的觀察不夠敏銳。這時《般若經》的空義思想,正可補其不足。另外我個人認為,在作早晚課誦後,不妨撥出一些時間反省、參究自己有那些缺點需要改進。只要能每天知道自己什麼地方錯了,基本上每天都會不斷的進步,相信如此即能達到作早晚課的目的。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學佛法落實生活
& ?8 t1 t" y0 P7 a% x! ]8 Q' _- O- B  W; Q
說到這裡,我想附帶一提一般佛教徒做定課常犯的毛病。一、匆匆了事:因為每天都很忙,自己所訂的功課,彷彿是固定的儀式,一定要匆匆把它做完,做完好像就對佛菩薩可以交待。可是,這麼一來,根本無法發揮自我教育的功能,因此效用很低。二、本末倒置:有的一下子誦好幾部經典,早晚課做下來。花上一、二小時,這種方式或許家庭主婦比較合適。問題是否做完冗長的定課就是功德無量?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往往只是簡單誦過,並沒有吸收經典裡面的精神,將之運用於人格的反省。照這種方式做定課,儘管修個二、三十年,只怕教育功能依然效果不彰。
7 X4 G8 C& q% n" h6 [
: O8 ~: A' d; l" C, d+ c2 g$ S整體而言,佛教徒易犯的毛病,是把修行只定在早晚課,而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是在每天二十四小時實際的待人接物之中。所謂早晚課,也不過是一種透過經典的提示,用來自我省察的固定時間而已。
5 u& C4 n6 [3 S' A) Y, \0 ^
. n/ x8 v/ |4 D' \: v) e1 a: G- S做完早晚課必須檢討其成效,每隔一段日子,要自問修養有否進步,生命是否得到成長,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檢驗方法。做定課的成效並不表現在一種特殊的生活模式(如靜坐由半小時增加為一小時),而是展露於日常生活中。總之,修行的動機是基於人生的需要,做定課的目的為圓滿的自我教育,一切有關做定課的問題,都必須依這個主旨來抉擇。/ S2 F3 G1 G2 I6 L* I7 u" V* X) y
0 l- {2 F0 `$ P
時下的社會,人人都可感受到媒體的魅力,它能製造輿論,發揮力量。佛教由於較以往普遍,也漸漸得到媒體的青睞,但是媒體從業人員對佛教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致產生偏頗的報導,造成社會大眾對佛教有許多誤解。另外,有些人冒充出家法師化緣、騙財、騙色更使得佛門形象蒙上負面的色彩。例如有人認為出家人都是因為生意失敗、失戀或是人生遭逢重大挫折後無可奈何的選擇,結果讓一般人對出家眾沒有恭敬心。對此,我覺得有必要予以澄清。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信佛是消極厭世?% v- C: I  w0 F

& y# [6 i" j. U# r5 a3 [5 g信仰佛教常是「消極」、「厭世」的等義詞,這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論調。首先,我們不妨對「消極」下個簡單的定義。所謂「消極」是指不積極的從事某項工作,反過來就是積極。可見消極或積極的好或壞,必須看它所投射的方向,像一些罪犯他們是積極的作奸犯科,他們是積極的在造惡業。而真心學佛者,自然是對造惡業採取消極的態度。佛教徒努力積極的目標在於勇猛改過、精進行善。總之,學佛是消極於造惡,卻積極於修善。
5 n6 q% e) t( u0 r* @+ s8 L$ v" r5 T
至於學佛是否「厭世」,這可以有兩種答案。從表面看是肯定的,從整體看則是否定的。佛教的終極目標是在解脫生死,因為世間變幻無常,苦多樂少,其實是不值得貪戀的。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就像無知的小孩貪吃刀鋒上的蜜,食之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樂,猶如手搔疹瘡,在抓的時候相當舒服,等搔完了,痛苦卻接踵而至。
4 }2 [4 ^/ p( W( P4 `
. Y7 r/ q0 M+ l世間欲望的快樂是瞬間的,但痛苦卻是長久的。為了厭離這個苦多樂少的世間,因而要求解脫生死之苦。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教是厭世、出世的。
! ^& }0 O* A3 P
( W& @7 s  n1 X4 u; l然而,佛教並非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個人出離生死之外,更要設法讓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如菩薩道的修行歷程,必須深入地入世度眾。唯有進入群眾之中,才能化導群眾,為了化導群眾,則更積極地肯定人生的價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莫不以入世為度眾的手段。所以,入世是厭世的啟發,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大型搬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內心清淨即出世間
+ A7 Y& C# L7 i0 `1 ?1 |1 }2 a0 _$ ~" T8 s5 t
不容諱言,佛教與其他宗教相較之下,的確是偏向出世的宗教。不過,一般人想到出世,都會以為世間是指我們所住的世界,出世間就是跑到另外的地方,這是很大的誤解。修行成為阿羅漢、菩薩、佛等出世間的聖人,依然是在這個世間救度我們。
' O4 z% a3 K4 k3 F& u( k! M8 ^- s0 t
4 O# @9 S4 m: v% r依佛法的解釋,有時間性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流中,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從有到無,好至壞,這一切的遷流變化都叫「世間」。
; \: u' g- i- o9 x; A
! e- k# L6 W: |- ~7 m# ]' C另外,世間還有蒙蔽的意思,《大智度論》上說:「無明隱覆名為世間」。大部份的人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生從何處來,要如何做人處世。死後要往何處去,不知人生的意義、宇宙的真理。迷失在這三世因果之中,這也叫「世間」。5 ~- ], _8 E- r0 Y" q

5 o7 i% G; M: z! @什麼叫出世間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內心清淨、沒有煩惱,就叫出世間。佛菩薩修行成就後,依然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以無比的智慧通達真理,心裡清淨,不像普通人一樣。所以,出世間是指修學佛法,能夠由凡夫達到聖人,並不是企圖逃離社會。世俗人不懂佛法出世的真諦,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而產生不正確的批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9 09:15 , Processed in 0.25019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