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扁舟的文章寫得不錯。) }; E% [4 e% @, U$ i6 a
# I! M* h) ]' f3 e) F3 M: O$ W/ N5 s
以我個人之見,唯識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言行都是自己內心的示現而已。基本上佛法是一樣的;佛以一音說法,但一經入眾生耳根後,便各從其類而產生不同的感應。在佛道上修行有很多層次,因為還未能到達佛的清淨無染心境,凡夫的所謂『領悟』(Awakening) 其實都是示現個人能修的修為領域而已。佛法是沒有辦法去用文字表達的,因為所談的都是吾人內心微細的境界,所以佛陀要弟子親身去證悟。在拈花微笑的靈山會上,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5 a3 e, e8 m5 f/ N5 K" f. ^! l0 j
! L& u) K3 j9 R/ R% u* W# |佛學博大精深,如果只是修一個法門,這未免太浪費了,而且亦很難達到「唯識學」中的轉化分別的『識』而成為清淨的『智』的境界。(即『妙觀察智』-> 『轉識成智』->『大圓鏡智』)。佛陀和舍利弗都是阿羅漢,但佛陀的清淨好比太陽,而舍利弗只是螢火蟲而已。亦例如受「五戒」和「菩薩戒」之分別,如果只修「五戒」,便會越修越執著,亦會錯失「菩薩戒」者在持戒過程中所領悟的圓融之妙。以我之見,每一本佛經都是有其特別含意,佛陀慈悲,用不同的角度去向弟子解釋世間各類事物的真相,無非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 X! q5 F, J: ^
9 m0 @* p* E4 F' \8 _$ G' F
是故,學佛要自強不息,因為是開啟智慧之門,切忌停留在某一階段,金剛經云:『應無所住,以生其心』。請懇切地念著三皈依時所唱頌的:『皈依法,但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Y* M4 C- N. _3 M. ^
- b+ N. ? J9 D+ E+ U0 X% ~2 U『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主談『空性』的法門,研究時要『依義不依字』,主要所談是要人們對世間人、事、與物不產生執著。佛教的『空』可有兩個含意:(一) 空無一物;(二)真空妙有。原因是世間的人、事、與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都是恆常在變化中,都是有著『成』、『住』、『壞』、『空』的四個漸進的過程,是人不可能掌握的,但人依妄想而用種種方法欲去保持原狀不變,甚至有違常法,根本就是自討煩惱的。真空妙有的意思指因為是空的狀態,所以可以滋生和含藏萬物,例如空杯可以乘水。% J8 y! W0 B5 e1 |% N0 `
5 W2 E8 \" J `5 s+ S; T* ?' D
所謂大力量,是要恆常地去實踐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所謂大法力,其實原因很簡單,如果能把「放下執著」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常以轉念去處世處事,人緣自然會好,很容易得到別人之助,自然逢凶化吉。在盛怒下去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觀世音菩薩』名號,是會把怒氣減少的 ,因為在轉念之間,有了一個緩衝的時段,多一點時間給自己細想應付之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妙不是要你緊守所知之法,是要由觀因緣當中,學習心轉境轉,直到了無諸法實相,達到觀緣自在、觀人自在、觀萬物自在;再而由「自覺」到「覺他」,都是學佛的重要目的。以『空』去除『有』的執著,再以『空』去除『空』的執著,最後證得『人法皆空』。正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不又是水』的三個修行階段。
' I3 J8 B1 O) Y: b/ w/ m1 _$ o( g
& ]8 ^0 A; B S* l- e; t' Z' b妙法蓮花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是佛果。色界以上叫無色界,無色界不但是沒有欲情,即連肉體也沒有,所以無色界的四天,叫做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的眾生雖然已沒有五蘊存在,但仍存有執著,可以在一念之差,在命終時亦會隨著業力輪迴六道。
5 T: l" ]* s( r! a. W u5 S
3 l$ c+ A( z6 X& X3 f: \& X" u7 d: L其實,輪迴真義非折磨壞人、補償好人,輪迴目的在於培養眾生的覺性,並淨化其靈魂,故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必須要勘破輪迴、超越輪迴、不畏輪迴,住於輪迴之中而不為輪迴所染。君不見乘願再來的菩薩如印順導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等等,為眾生作牛馬嗎?這証明菩薩的願力是能真正超越輪迴生死。+ s$ o' A a# t4 Y% `8 f$ s% ~1 j
- x, y1 p9 J' f0 a3 Z* v5 H! y佛教談『苦』,其實是恆久常存的普遍現象,是一個很實際之人生問題。事實上,苦是現實,在某一情況下我們不覺得煩惱存在,只因為它隱伏在生命的底層,未曾彰顯而已。佛陀可以說是發現者,細觀眾生因緣,悟出苦的特質(苦),苦的成因(集),對治苦的方法(滅),以及防範苦的行為(道),就是佛教的主要理論:四聖諦、十二因緣。佛陀以自身的經驗為證明,加強弟子們信解修行的決心,道出:『此是苦,我已離;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正信的佛教徒不是只著重修來世之褔,是要活在當下。通過修行,享受法喜禪悅之樂,這些樂趣都是佛教徒現世也可以享受得到的。
7 L2 x( J/ D" u. P/ A
2 O9 i- E, Z" Q w5 _最後,亦談談般若,般若可分為如下:
6 Z: P8 u, ]7 M& t* Y# t' f(一)文字般若-方便引導。9 e! x o @) ^$ x( X2 V I5 d
(二)觀照般若-體驗真理。
. V' Z% `) F {* Z(三)實相般若-所依所證。, G( ^% W0 s6 A4 l5 U6 u
i) J& R4 |) d# \" ^' P/ P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內容深細難了,由般若最高的智慧,才能親證宇宙人生根本真理。般若是應用於證悟真理,成為真理的條件是:2 {3 v/ U5 b3 U% q: m0 V2 S
(一)本來如此1 X1 F8 ?1 H" U9 u4 e0 O* A/ p0 @
(二)必然如此
) f+ n6 ?. Y$ L: O% A9 w7 ?(三)普遍如此
) |0 q" T3 c* |7 M& m9 s7 ^1 R
- k& Y# }# i$ i q h# `" y( h關於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說有三種方法去引正(即『三法印』):
4 m" O7 E7 j% m9 N- p* P2 [9 F/ Y3 a(一)諸行無常-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 - a" p R# s/ h7 Y9 H* ~! @
(二)諸法無我-從橫的空間方面來說,世間上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
& H3 O6 L E2 g8 V; K7 N h5 k, r(三)涅槃寂靜-這是說明動亂變化,假合幻現物的最後都是平等無差別的。
- c$ ?( w8 R3 x; s
5 O! y, b7 @& j& k$ s8 X這只是個人分享,祈願大家熱烈討論。
4 b+ ^& X0 v9 \( ]
* {$ z& _0 M4 E( ?& ~3 ?' w[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4-27 20: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