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樓主 -- 眼镜腿3 b& \, E9 Y! k c; G
斗牛场上专门挑那些发情的公牛,就是要它们去顶红布的。母牛和小牛都不顶,它们也上不了场。如果哪知公牛不去顶红布,它的生命暂时是有保障了,但这种性情温和的公牛就不会为了交配权与其他公牛战斗,在自然界里面, ...$ p6 C' Q8 a* d* @
眼镜腿 发表于 2009-7-18 20:57
: ~) c; p: D6 A$ _: u
% o$ v; g7 n' B' @! J请恕我没有佛的智慧,所以不懂回答你的问题。 + m6 d7 R0 X5 @8 M. Y. x5 o( ]/ J1 f' t& v! Z
但阁下好像找错对象了,佛学并不是追求「鸡先与蛋先」的问题,是研究人的心性,从而在这滚滚红尘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如果是研究心理问题,欢迎讨论。
#121樓主 -- Lison679 ~$ U$ Q0 u3 `+ q$ K 其它认可,但“与乞丐为伍,不以为悲”这个不行!一定要执着地缩短、最终结束这个“人生过程”。$ a- ~ l+ Z; T: X6 P' @5 x( \
一定要悲,不只是悲愤还得与其他同为乞丐的人们一道细致地查找、分析和发现我们沦为乞丐的真正原因,团结 ...5 |5 s" e, e! m
Lison67 发表于 2009-7-18 23:23
6 K- x0 ? f) n5 U9 K" o2 s3 E' g * r$ D3 H1 w. G) {3 ~" B对不起!用词不当,令你誤解。我的意思是指在人面对环境上的种种变幻,都能淡然处之,得势时不以为喜,失势时亦不以为悲。好像很多人在金融海啸下,有很多人受不起变幻而令精神失常。其实只要看透「成」、「住」、「坏」、「空」的定律,决策前先评估风险,作好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虽然失败,也无负此生。& \ S C S7 ^/ A, W7 A) d
) e8 D! K- i O8 v% V
我看过一篇一位天王钜星描述他的内心世界,虽然身为是天王钜星,但害怕有朝一日事业会走下坡,时常忧心戚戚,理上的压力之重,难以承受。其实何不放空心情,把自己份内事做好,享受每个当下?
6 C& O/ @) G7 t
$ y9 S4 V2 N: m% H
这条问题对佛学者没有太大得着,这是我最後一次作答。+ E% z0 P& s' O; \& Q
& a) r0 D) B3 ]* g0 P) A" V
佛陀出世的原因是宣说,凡所有人无论何个身份、地位、种类、样貌、智商高低等等,都是平等的,能用自力去开启心智。如果只有懂科学的人才可谈佛性,是不合乎佛陀的原意。 # p1 T1 |% _0 X3 I X/ Z* O ; ]6 ~ x5 ]' q2 o; P: p! G0 x$ K佛学是要学者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事物,因为事物与环境无穷无尽的变化,同样物件在不同的情况和时空下,结果都会不一样。即是要人以客观,以无执着的心态和心识去观看事物,当人对环境不产生执着或成见时,变幻便变得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再不会因为变幻而产生烦恼。0 Q! J# g* U; D( @; l. o) T1 o" X
* {- i C! t; y研究科学或其他学科的心态亦应该是一样,可以藉着佛学所提供的广博思维方法去超越引证未发现的宇宙定律。因为佛理是无边际的思维,所以真正的佛学者早以具备无边际的心念去作投入其研究工作,大有機會可打破传统思想,发现新定律。 . V3 ?. [5 O' m- i, s 8 a( W- v) W5 g) S' a2008年5月,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与Dr. Edgar Mitchell作科学与佛学的对话,Dr. Edgar Mitchell谈及,在他1971 年的一次宇宙飞行中,从月球返航时,亲眼目到地球在宇宙中发出蓝色宝石光芒,那种震撼难以言喻,内心产生奇妙的变化,完全无法用西方身心分离的传统思惟来解释。& p0 N/ ]+ K- o5 H6 E+ L% E/ K
8 _1 f3 L7 U3 N6 C
Dr. Edgar Mitchell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永远不断在创造与变化,而时间也是无始无终,他以此来反驳「大爆炸」的宇宙天文理论。而圣严法师则以佛学的观点回应:「在佛法中,宇宙是时空与空间的相加,如果不感觉到空间的移动,时候就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