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41|回复: 5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ZT)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6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
% Y: k' d! V/ H" T( r   1 l/ f$ g0 \# i" S

$ \2 x. W2 `: m; \' J+ \大运/ X3 K# G6 \& h; c9 W7 ~, ?* H5 J
笔者学佛时日非短,获益良多,常常祈愿所有众生皆能早日趣入正法,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有的时候,也会感叹和奇怪,为何珍贵胜于摩尼宝珠无量倍的无上妙法所信者极少,或者即使号称“信佛”的同修,也常常疑惑而退心。除了我们经常所说的“时值末法”、“众生心力刚强”、“共业不可思议”等等因素外,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身为佛陀弟子的居士,种种不如法的言行,在极大的程度上混淆了正法,误导了众生对于佛法的认识,也障闭了众生皈依三宝的门径。为此,特撰此文,将笔者所见所知的居士不如法言行一一揭示出来,以令同修自警,为正法兴起,为同入实修尽一份力。凡十八种,分为两篇,以下分述之。
4 T$ _6 E  ^/ D+ x/ v
% j; |, x5 ^0 Y8 e% {: T
9 O6 p: {" d# H3 d通行篇5 s: r3 X/ {3 `5 c/ p4 G
9 ]1 N9 G. V% B0 a: N" G" J, K& s/ a
1、烧香拜佛  求签问卜
# G2 M0 A, S' S: K% y祈消其灾  求满其愿
$ U1 _1 ?% j3 A! o! h" Z某些居士,专门喜欢拜庙请香,祈求佛菩萨保佑,或是消除某些具体的灾障,或是祈求解决家里的某些问题,或是祈求升官发财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某些居士为了所谓的“吉利”,专门花巨款在他们认为“特殊的日子”争做第一功德主,或者烧第一柱香,撞第一下钟,磕第一个头等等。如果遂愿,就会身心舒泰,认为这一年会如意圆满,否则会觉得不吉利而垂头丧气。
6 g8 d- g& ^2 J( f5 V. z此类居士的错误,大多是不明因果,希求佛菩萨直接去除灾患,给予名利。分析他们的心态,就是向佛菩萨提条件、要求,比如我顽疾得愈,子孙满堂,大富大贵以后,再给你们重修庙宇,更塑金身;或者为寺院做些事,一定要立碑刻“功德芳名”;或者先给佛菩萨一些供养,然后希求满足所愿。种种心态、行为和世间做生意没有任何区别,像讨价还价一般。
, ^4 v* F  O+ x, ~' {$ C5 f& V《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意思是,佛菩萨不是用水直接洗掉众生的罪业,也不能用手直接除去众生的痛苦,更不是将自己所证安乐境界直接转到众生身上,而是通过为众生说法,令众生依佛法修行,才使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佛法只是指引修行的门径,诸佛菩萨是为众生开显这些门径的导师。大而言之,成佛解脱,必须靠自身的修行去体证;小而言之,希求人天福报,也需要自种善因。不遵循因果的道理,不种善因,唯希求佛菩萨直接把福报送上门来,除去恶果,此种想法恰恰与佛法背道而驰。7 i2 E( @+ a% Y/ x- T3 b. x
烧香礼佛本是好事,经论中也赞叹香灯供养,礼敬诸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烧香拜佛,或是为所有众生之解脱而祈请,以大愿而摄持;或是虽然遇到具体的事情或难处,也应以实修为根本而随缘祈请,才符合因果的根本法则;至于求签问卜的勾当,本就不是佛法中事,更非真正的修行人所为。
, {* a( W7 C3 n$ u" m5 K2 Q/ p- w  P4 v# G% ^$ e
  v; J+ S7 Q2 a5 {0 P9 p
2、不明佛理  一身佛气" K" z* k+ t3 E' V
见人即说  逢人即劝$ d" l  Y2 c% q+ a$ q
某些居士入了佛门,常念几声佛号,或者知道些粗浅的佛法名相,却没有依止合格的善知识修持。他们对佛法并不真正明了,却以过分的“热心”四处拉人信佛。如果别人表示感兴趣,那就更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有什么赶法会、拜“大德”的事情,都会鼓动一起去。如果别人嫌其罗嗦,或流露出不信服的态度,此类居士就会很不舒服,或是瞋心相对,争论不休,或是“充满怜悯”地劝别人赶紧忏悔,否则就是“罪孽深重”,“恶报现前”等等。他们的种种言行,不过是执着佛法的表现,仍是“我执”:我信佛,我的佛法好,我修行好,我的师父好等等。他们护法,宣传法,实际是执着“我”,护“我”,宣传“我”,否则旁人不听时,怎么会有烦恼?
+ E: l4 _6 ^. `4 `/ M4 q$ C真正的佛弟子,应首先身体力行,修证佛法。正所谓“自未调服,调服他者,无有是处”。在自己还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时,当务之急应是依止大善知识精进修持,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去“宣传”佛法,推销佛法。在自身尚不明了的情况下,此类居士宣传的所谓“佛法”,只能使人误入歧途,误解佛法,误解修行人,乃至对佛法产生厌烦和排斥感。此种言行既无益于自身,也危害于他人,必须断除。
! s% {/ b3 }2 B# Q0 h8 D" {: U并不是说未明了的居士就不能和人交流,就不能劝人信佛。不论是对于佛法有受用的居士,还是尚未明了的人,都应随缘做事。遇到对佛法感兴趣,真实希求修行和解脱的众生,居士们可以和他们交流,将自己的修行体会,及对佛法的理解坦诚相告,或者引荐他们去亲近大善知识。这样做,不仅不妨害自身修行,还善巧地为其他众生开启了趣入正法之门。* J, h) L9 f8 D; A$ f  T8 @' U2 Y

8 Z" b7 G+ \. l1 K" b1 t, q! t1 Z& u, i
3、接僧集众  策划活动9 D) z: i9 O  D( z
刻意操持  无心修行
2 v0 v9 \3 X2 M/ [1 \2 G* ^某些居士交际能力很强,认识很多“活佛”、“高僧”,常常接待这些僧人,迎来送往,安排吃住,如同世间的办公室主任一般劳心费神。在这些僧人留住期间,此类居士会通知所有认识的信众,或开办法会,结缘灌顶,或组织放生,随行庞大。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事务操持上,根本没有时间修行。
. m& I: y- L* @% }$ Y2 {. T既已皈依,即是佛子,应以修行为本,其他的事情当随缘而做,方为如法。对于僧宝应恭敬承侍,但若以接待和安排活动等为常行,则会忽略或挤占修行的时间。若不修行如何解脱?更谈不到弘法利生,终究不是佛子本色。
; }. T, ]# B' ~1 g
8 H- G: e" R- H3 N7 p
" h( ?% A1 D' V3 ]4、独霸僧宝  视为家亲
" U% ?9 W# f, x9 A依己情见  拣选来人: O$ |7 U; Y4 h& u( M
某些居士和某个活佛、高僧关系很好,常常接到家里供养,好吃好喝,待如上宾。自己家里有什么不顺,赶紧祈请活佛、高僧念经加持,简直把活佛、高僧当成了家中的守护神。除了家人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外,此类居士不接待任何想亲近活佛、高僧的信众。如果其他信众得知消息想过来拜见,此类居士往往以“活佛很忙”、 “需要休息”等等理由拒绝之。如果有信众直接登门拜访,此类居士不好断然拒绝,但也是老大地不情愿,一副要收门票、办丧事的样子,对待来访者冷言冷语,甚至百般刁难。" @2 H8 e5 P; V' q
即使是破戒的僧人,因其身披法衣故,亦能令所见者受益,若干劫之后,依此因缘而能趣入解脱。如果是有修证的高僧大德,对于众生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了。真正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或者有机会亲近高僧大德的居士,应当发心令所有众生都能亲近依止善知识,为所有众生广开修行的方便之门。但此类居士心量狭小,分别念重。其做法从表面上看似恭敬,而其客观结果是把善知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霸占,不仅使他人丧失了供养承侍善知识的机会,也使自己无法得到加持和法益,因其发心自私的缘故。说得严重些,依此行为将令自己更快地堕入恶趣9 ^. U3 }% C& c8 C, _

; |9 K7 @- W* G* h/ l# X, w( H$ X+ m* ?9 c, {. X, s7 C
5、分帮立派  自高门庭
2 V. }0 g8 \3 t8 D厚待同门  轻慢他人
# c* f5 x: [" y! ]8 l$ R某些居士依止了某个善知识,或者参加了某个学佛的社团,渐渐形成了固定的圈子、风气,便排斥其他的信众。当有其他信众来请教问题,或请经书法宝时,此类居士就会对其“审查”一番。如果是同宗同门的师兄弟,会非常热情地接待;如果不是,则是一副傲慢的样子,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让来访者感觉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麻烦,应该自惭形秽。
2 M7 E; G; Q. B% O. }4 |  ]不论是修行哪个法门,依止什么样的师父,均为佛子,共趣解脱。宗门、教下,方便多门,旨趣无别;名师、隐士,手眼各异,悲心一体。作为居士的我们,只要依止的师父是具格的善知识,所修学的佛法是正法,都应当无分别地以随喜心、平等心去对待其他同修,为他们在修行方面尽量提供方便。即使对于没有依止的同修、没有入门的居士,也不能生起我慢心,而应当发广大悲心,随缘帮助他们,引领他们依止大善知识,修行正法。此类居士不仅没有帮助同修,而且目高于顶,小视天下,缺乏起码的悲心,甚至连世间所提倡的求同存异、和善待人的标准都达不到,真是愧为佛子,忝称居士。
0 p% N7 n5 x& u3 L; b8 S- J$ x
$ K& V4 X/ v% @, o' G& N, P. }* H3 Z& q
6.以佛道理 装扮自己5 U$ U% f  H$ ~; W5 L. H
虚伪做作 油嘴滑舌6 H* {6 A- a! L. ?4 t5 D
还有一些居士就是所谓的“佛油子”,学习了一些佛法的道理,不是用来反躬自省而修行,而是用来装扮粉饰自己。比如,有人心里明明对他人还有怨恨、轻蔑,可嘴上还要整天挂着“您是佛菩萨,您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以表现自己的心胸有多开阔。再比如,有人明明对佛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心,却要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生病不去医院等等,以显示自己对因果“坚定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居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大话连篇,相互吹捧,而吹捧别人的真正目的还是要表现自己,以显出自己是多么“谦逊”,多么“宽容”,对佛法道理是多么“精通”等等。这些人看似在谈论“佛法”,但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一个“我”,正是世间的恶俗习气。% n; H7 L0 ^# f' d( W
修行佛法当在身、语、意上下功夫,而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工程”。虚华的面子背后掩盖的正是烦恼轮回之根——“我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执于五蕴假和之身心为“实我”,由此造作诸业,沉沦生死无有出期。如《俱舍论》中说:“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可以说,认识我执的过程,贯穿于学佛的始终。真修行人应当时刻检点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真正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图有其表而内心我执增盛,烦恼愈重。
/ i, I2 m" a' Q! E& Y7 B1 y( D) r% u# |' }2 I# A

; g& K3 t- S5 Y: C( ^7、略通经教  我慢清高
1 Z' ]- h4 O# Q9 ]# p+ |) H显示卖弄  争强好胜$ O& w% s* P( \- m* C" D
某些居士比别人多看了几本经书,多知道些佛法名相,便自认为已经通达了佛法,自视甚高且自鸣得意。此类居士常常有技痒的感觉,总有和其他信众进行交流,向非信众“普法”的欲望。如果得到了听众的赞许和佩服,此类居士将有熏熏然的满足感;如果相反,在他们不能说服听众,或者所说的不太如法而被指出时,此类居士非但不能虚心听取意见,而且会为挽回面子争论不休,甚至会恼羞成怒,恶语相加。+ z  b# Z, r- W
佛法内学,修心为本。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习气重,烦恼贪欲多,才需要我们以正法甘露矫正自心,去除染污。而此类居士的做法,恰恰将佛法作为满足自身欲望的资粮,到处炫耀,争取资本,令自身的贪欲极度扩张。在这种贪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是瞋心生起,造业无边。佛法和世间的知识学问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直接指引众生应当修行的方法,是自身实践方可得受用的无上妙宝。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知识去卖弄,不按照其所教授的方法去行持,结果就是此类居士的状态,不仅无法受益,反倒把甘露变成了鸩毒,害人害己,深可悲愍。
" b3 j  Q% g6 ?+ P- |& r/ R
- P4 Y, N1 o9 g/ P5 R. E+ X3 n# w6 F  _/ a; ]
8、所学佛法  成厌世因
2 r; }6 g0 H# s7 f# F消极做事  挑剔待人
; E- l+ a% d' s+ l6 ?某些居士对佛法有些接触以后,自认为有所领悟,沉浸于自认为的“胜妙清净”的境界中,对于世间的人和事都看不惯,一种混合着自傲的厌世情绪渐渐滋生。在这种情绪笼罩下,所学的佛法成了一把尺子,一切的人事物都成了这把尺子衡量的对象。尤其在工作不顺心时,会更加强烈地生起“人生无聊”、“一切都没有意义” 的对抗心理,看一切皆“俗”。对于所接触的人,也常常觉得他们层次或素质低,没有共同语言,觉得他们都不懂佛法,俗不可耐。  t: ?! L2 j4 O4 M+ u- Z- a+ i
修学佛法,渐渐具足出离心是非常好的,但此类居士的表现恰恰不是出离心。如真正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要么决意出家修行,决定一心办道,了无余事;要么虽在世间,但见世间一切皆苦,无所贪执。常感暇满难得,无常迅速,虽依因缘仍做俗务,亦以修行为最重,做事待人均成为修行的增上缘。而此类居士,其实并没有出家修行的决心,情执深重,俗缘未了,对于世间还有希求。在世间做事又散散漫漫,不能用心。一知半解的一点儿佛法知识,成了逃避责任、懒散习气的借口,成了挑剔、埋怨他人及社会的“照妖镜”。用此“镜”照来照去,看一切事都不如意,看一切人都粗鄙,但就是忘记返照自己,省察内心。, p# n' l  y) x8 O% ]! S4 y1 l% v0 \
印光法师常说,看一切众生是佛菩萨,是善知识。如果我们能够如此观察和思维,即使碰到逆境,遇到不如理的人或事,都会从因果的角度去对待,把这些逆境转变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不仅可以心平气和的做好世间的事,更能积聚福慧资粮,令我们更快的成就。
. ^! |3 g3 q" ?8 a- S
+ i% c1 ^4 N2 {& Z2 b- O: T# m
1 s+ h  z' S5 E  p9、传承不全  见地不彻
2 P+ k: Q$ }- i) E2 G夜郎自大  妄称祖师" e& O) z8 I" D  `0 N' M
某些居士求到了法,通过修行得到了一点儿受用,对法性的认识也比普通信众清晰。但他们所求传承并不完整,所修法要也并非最直接,见地更是远未究竟。他们本该再接再厉,一心专修,如此则解脱成佛有望。可惜他们贪求“祖师”名号,自未圆满究竟时,便急不可耐地出山“弘法”。或成立讲堂,或著书立传,乃至违反佛制,专以卖弄神通拉拢信众,甚至还诽谤僧宝,名曰“二宝居士”。其种种言行皆为宣传“老子天下第一”,得意忘形时竟然连本宗祖师也不放在眼里,仿佛三界之中唯有他这一脉最究竟,他这一脉中又唯有他一人最高明,在这种夜郎自大思想支配下,便另立一宗,妄自称起“祖师”来。从医学临床诊断讲,这种人就是“偏执性精神分裂症”!他们的弟子也染了这种病,目空一切,认为这世上唯有自己的师父是明了者,比佛陀都高明。
( ?2 v& ]* j  d0 T5 M佛法流传之初并不分宗派,宗派林立已是正法衰微之相。另外,各宗派之始祖住世弘法时,并未存“另立山头”之心,更不会自称“我是某派初祖”,祖师及宗派的名号皆是后代弟子、信众追加的。他们在弘化时,为引发弟子信心,固然会赞叹自己传承之殊胜,但绝不会贬低诽谤他人,更不可能批评自己的传承祖师。自赞毁他必然导致自己见地不通彻,及弟子修行难以成就,从而造成法脉流传极短。历史证明,妄称祖师者即使自己能显赫一瞬,他的法最多传不过两三代便会绝迹,而且一生多诸违缘。
+ {* G$ i% J' w. M% @) h有传承、依法实修者妄自尊大尚且得此恶果,那些毫无传承,盲修瞎炼,捏造自身功德证量,诓骗众生划道道、转圈圈的人又将报在何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 M1 J! u" B! M1 F9 B
- Q% J. z, r# h+ k3 T; U, l: _! G; D6 {8 m% o6 y5 s, {
依止篇
2 ~; ~  q1 |  p
$ P. T: F0 d9 O, |) m5 p2 g$ Y+ Q/ U7 y& ^$ D1 e4 n  ~- T
1、四处赶场  求法拜师
3 T1 D/ S& ?) R( M6 q7 v   门类博杂  无法修持4 X, f6 j; U/ @, Y6 Z: B5 ^
某些居士只要听说某某高僧或活佛来了,肯定会去拜见,求加持,求灌顶,求传法。见到了其他同修,也会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自己见过多少大德,接了多少传承。但这些传承,自己修持了没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语焉不详了。- S3 [" y& j2 J: Z  ]
佛安立八万四千法门,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缘而相应度化。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也是依据众生各自的因缘而接引之。某些众生见某位大善知识即生无伪信心,但见其他大善知识可能并无觉受。这并不一定是大善知识们的修证有高下差别,而是众生与善知识的因缘不同故。简而言之,四处赶场拜师的居士,应该首先自己具备弟子相,依止一个与自己有缘的大善知识而契入实修,这样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则,拜那么多师父,最多结个善缘,在身心上很难得到实益。进而言之,对于某些灌顶和传承,在授法之后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过失的。因此,不仅在拜师时需要观察传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止,而且还要在传法仪轨开始前问清楚,受法后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时有何注意事项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儿戏,应谨言慎行,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赶法会、见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
4 b/ W8 q1 s; U6 {$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我们有幸依止了与自己相应的大善知识后,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则解脱乃至成佛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无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未曾闻哪位大德是凭着参访多,赶法会多而成就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一位新的善知识,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识的指导下次第进行的,而不是像赶场一样到处瞎跑。, M0 f7 A) G6 L3 b

1 d$ D4 N/ d$ U: v* N0 U7 v& M3 h8 R/ |1 w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 }+ \& r+ z3 U, ~/ a% l
轻弃恩师  违背誓言
  H4 u1 v9 f1 B- a8 ^4 l5 M某些居士见到善知识后,并没有认真观察,也未真实生起无伪的信心,或者是从众心理,或者出于一时的情感,就草率依止,发誓“绝不舍弃善知识”,甚至痛哭流涕,发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识的弟子,身、语、意无余供养善知识”。但是此类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识的身边,或听到一些善知识的反面言论,“信心”立即动摇,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没有进一步如理观察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舍弃了所依止的善知识,背弃了当初的誓言。
0 c* }5 _, M2 X- c6 s: r/ x1 X佛弟子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时,更需要审慎观察,只有心中对于善知识的断证功德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信心,视善知识与佛陀无二无别,方可无余供养,至诚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弃。此种依照审慎观察而生起的真实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坚固,解脱、成佛靠的就是这样的信心。若对法、对善知识没有如理观察,并不了解其内在功德,依止时过于草率,凭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则根基必然浅薄脆弱,稍遇风雨就飘摇折枝,根基俱毁。若因此舍弃、诽谤自己的根本上师,必造无边的过失,累劫沉沦无有出期。
1 O2 z0 x! s0 c2 M$ K; S
: V# L# p) t1 @0 h( T6 V& X# d# E& L5 q! h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 m) D& z  r$ ]# n% I/ y
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
, c6 L$ i( ?; {0 M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
% _. F/ {: g+ M# [4 g/ w- |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没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 o  h) z1 Y5 b9 r/ d4 d
8 M7 d; d3 o4 S( e1 H7 E( _/ v, q
9 i$ E. z; Y: Z; H. j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
/ [/ U7 m7 R- Q5 X0 F  E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0 f6 ?0 @# A7 }$ ?& }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断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门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 _+ _0 J4 v- R& V$ }
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类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 [4 ?+ s1 S6 l3 g1 Z- L# r8 c; U
( i% ^: e0 j* a$ L! M2 W
5、家事纷争  请师调解
  P2 x  G3 b7 ]$ q6 X2 I& F4 y$ L" K琐碎凡情  求师指明4 J: ]! c+ y& P) N9 w! R
某些居士与烧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识看成了活的佛菩萨:求善知识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识调解婆媳关系,求善知识保佑家人无病无灾等等。还有些居士,搬个房子,要请善知识算个好日子;生个孩子,要麻烦善知识取个好名字;出个灾病,要求善知识变个好因缘。善知识在此类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长、神仙或风水先生,有的时候还是老皇历,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脱死的载法者。
2 E& D8 n7 n: X学佛,唯重修持,岂关俗事;敬师,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纷争,本无意义,就算是善知识全部替我们解决了,又能怎样?心执世事,没有希求解脱之心,即便暂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还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此类居士千忧万虑,就是没有虑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没有虑及自身的业果。不知求解脱,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e4 A7 ^1 y  o& `& |, A0 m
# W8 n, `6 L2 {" i* D; J0 K, h
& {$ j6 `! d" m3 u; S. x, F4 X0 E& J
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 X/ K( `3 E0 f* z) K5 D- J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L9 L! U) ~% P6 J8 J/ H; e
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
# b$ O- U* m& h- N7 s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 L) Y$ \2 M3 B+ h0 {%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O/ _4 k/ [3 ]: R" l

. I8 {. s, d0 e8 E3 Z5 i# w' a- @9 g! x8 ~' Y, D+ I9 v! ~6 ^/ b
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
( l9 P1 z+ z1 U. R# w3 A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
/ c+ x. [+ m  z+ P( m* |! P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
6 G- `5 D) T' \# O( ]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于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无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
) L# L" Q- j0 h2 g) x% r: |3 E# }, P

- G; V; ^4 k( B7 T: b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
* K) \. X3 E2 G3 i8 |( g6 M" S( S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a. S& a* D9 B, P1 x6 R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 J8 x# D+ e! Z8 Z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 “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d6 X; ^2 x+ U: O- {2 j3 ^' t- f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N* c( U; x( W

$ v6 @2 O; s9 s" C+ l! S4 r
5 C5 V; v0 h. l0 Z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
7 ^6 D: m" G& s; c" [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
. A0 u; h! c1 P0 K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
$ e- c0 B; M5 K  n! C# K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 ^6 W8 Y8 m( }* e' n
如果我们的恩师是具格的善知识,就会观察我们的因缘和根器,如果我们真的适合修其他法,或者应去依止其他善知识,恩师一定会告诉我们。昔日,吉美赤烈沃塞无法长寿,其上师吉美林巴观此缘起,指授其参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长寿灌顶。汉地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运禅师指授其至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师,义玄由此而明了法性。
& m1 f5 F1 S+ O8 X! |贪求别法的居士,其根本错误即是对善知识没有坚定的信心,相应地,也就对其所受法要没有信心,因此才会东奔西求,不断驰取。若对所传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会依之行持。若是这样,弟子不仅在修行上不能进步,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造下舍弃善知识的罪业。
1 V: t& w  d7 d* ?' l" {7 h5 W: I& G/ ^
/ l% @# W8 M! K7 o
结语
; D. O8 R  G/ m  R4 s9 l6 D; w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常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我听到此处,也心头一痛,此后每一忆及便悲慨交加。
& j. |  I, j1 L/ U, ]& K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2 t' I+ d# o1 a& J. `4 [
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 h  G* k) G1 c. `/ `, c' w2 k) j9 p# \2 F+ q+ J5 O; o
——摘自《临济棒喝》第3期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怎么象在说我哪?尤其是通行篇的第2。5 e7 Z! z- {8 f8 D) h! q% ~5 Y

- B1 y* [6 J/ }3 K谢谢PTL提供了这面镜子,能让我们观照自己。。。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躬自省。收藏了。谢谢搂主。
大型搬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这的确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众生无福无德的表现。究其根本就是我们不是真的了解佛法,不解佛意,不明白佛教我们的是什么。不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保持一颗清静之心。时时对照反省忏悔才是我们修福养德的好办法。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怀进法师时常提到"无福不载道",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提醒。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7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希望不是口是心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19 10:09 , Processed in 0.16324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