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83|回复: 5

佛教的世界观---很多佛友看完都说太精彩了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9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佛教的世界观》——很多佛友看完都说太精彩了!% U1 G$ \" @4 B2 n6 k

# `2 M9 t& W& c3 A, D  [佛教的世界观0 i6 l  i3 Q0 t0 @

/ {* K7 {& s& O; R4 r& c5 O  w! ]& T/ o* z  W, e

+ @. Z7 v% ~. H7 O3 e. Q' M# i. D1 k$ s: N: w$ L# l$ g
! J: T8 P# F" n

( e4 m1 X% Y! H" e7 G+ Z( k
7 y; l1 ^' l* r7 ^4 G4 Q6 U + U7 O8 `& `, f* w- a

& C& Q. Y5 x2 J+ K
4 {( g  L$ s# O, @+ |
- e. V; r% {0 R5 p$ x0 W
慈诚罗珠堪布演讲

7 G  d, ?, D" X& ^- Q+ Y
9 _4 ?) D* J3 L' m
6 c8 r  M* m3 R8 Y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
! I; k) N7 d3 ?
' H3 s7 s$ @5 c' d' Z5 U
/ G" y" G0 y0 {. m. ?; ]- i

7 h' g1 d' C! e- g0 A: ~
$ @: d7 G9 `! V( Q( e; b3 G2 G2 \. b+ y

3 R2 C5 ?' y1 h+ B" L* m* Y
9 U& N$ N; n6 z% D$ A& y7 ~5 J9 G5 C* L+ d% f- N

8 R* W4 X: O; R2 A! p. |# e& r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 y4 T  t) Y3 ~" w+ F

; n( B* Z, z+ p7 z- L& C( f6 i, b2 G; X+ c# U$ R, I2 K( D, U- g
7 o( G/ |1 t3 u. A

/ ^1 E; J! {+ R! w5 U5 D2 J2 ~% ?1 d5 @0 Q/ t; I

4 [3 r- U( |. U  Z5 g# ?' W/ e- `* \  c2 Z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5 d. I) H5 G; l9 S

  F  p+ c' v6 Z& r0 E$ k0 O
! T( B0 D1 J! v6 p# D0 c4 Y
% r7 J+ |2 q* d/ ^) ?& M+ C/ f& q0 S5 R: j8 V, J+ e7 l

7 O9 N9 T. V8 `9 o
- E9 i! `* q/ T4 ^' Z2 ^$ {) |/ ?- K  I: U" z' F0 {8 ~; ^$ W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 y- G) z8 d6 ^4 q  e6 ~, T- [

# S9 X" E! y; Q, d) y
0 V* T& l# T* S) T& U) v( l
8 G9 L" y+ h4 N$ J; p! A7 i5 m
& `3 L/ r( B# s# h3 x+ u- g$ y& ]$ d2 L" s7 w: R1 p% @3 T
- n8 B% s4 j! @7 M! J& N/ q+ R, e# |

; d" \5 p) j/ u4 o  `. _! M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 F9 [+ R. i) \) D- Q1 i" E5 P3 h

! ]' n  k' }& f, `& _
# J7 h. G0 u$ T, j3 n. T. G/ m, K1 P' y. ^

& {+ h7 m& H! U: X( i' p- _7 G( X. ^: }( R: o1 Y' f  M0 K% M
/ `; b3 ?, v, d1 }1 d/ V

* y" d7 u( |5 q% Q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k5 V$ c" K8 [
7 ^' q* d6 _+ N2 _3 F( v- l

1 @( ]9 n. G; O6 [
9 h* ]! M! f- B
% D% I. d: h0 T: h  K, |3 S- U+ ~
) i2 I% O& R2 q% ]$ V4 A& r$ T2 y& W4 Q7 R# K8 W  Q3 \+ Y- k, `

* K1 p" N- k4 A9 _5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 Z1 U8 G: E6 @5 }2 ]/ R& X

& j9 r* x( Q4 s* [
) k1 b; M) P1 k3 D, s; w0 w" r, t! L! C7 X. c5 S! S
4 Y- }; ^/ d, p/ y- c

0 ?& V2 u/ t2 ?
' O0 M! B- s/ m: `" I" p) Q* Y" p8 \

. N  e- T# Z0 L6 {$ q2 H- J- C3 ?, X6 U" \. [! {5 F
二、佛教的微观世界观
0 o" @2 F0 t* Q6 ]8 l9 |
9 d2 T* ?0 e3 H' s# W9 R+ F

5 n* j( a% d, f4 [: |; d) n+ Q1 C, Q% q. \$ b

9 n) v4 j! X: i% h
+ X% D  F3 T; ]1 Y
- E) t2 r! d; Y( m4 i; b! u8 D
& [$ L, V- `* M/ K$ J7 M& M' [
  Y' q4 q+ I8 }2 p6 _- ?要完整地叙述佛教的世界观,就要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两个层面来讲。0 V' x' g4 ~. u7 f2 O) x9 ~
2 v" q7 }7 D, ?4 N
. e* k5 P" M, Q/ H7 @' K; i
- N, s2 f2 V* D8 }- }5 l* ^

- ?9 X# ^) K0 M6 H; Z* ~# L5 ]5 T. K" J6 V

" q" l) x3 C! P7 @4 x2 Y. p9 y3 L! y) y6 U6 z1 s5 R
首先讲微观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对微观世界的观点上,都存在着许多分歧,其缘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转粪球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从而创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如果将密宗单独分开,则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暂时不讲密宗的见解。)如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则一切有部和经部属于小乘,唯识宗和中观派属于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见解像楼梯一样,分成四种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5 Z1 i3 A1 ~% r% X
+ Z9 l& U3 k2 }/ r- E9 t7 F+ n
3 y% m9 I9 a: a0 h! U

! a. }# g+ D# {+ `  K0 f2 w3 ^" O+ r1 s1 r0 e
5 B0 b  K* H! ?  v; T- c
$ }" S; r% q; Q

* z. p  m, F3 p% w5 r1 ~3 l/ Z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层次,是因为佛考虑到众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一开始传法就讲中观或密宗,闻法者会难以接受,并因此退失信心,从而不能进入解脱道。如果这一世不能走解脱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为了给众生培植相应的善根,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根基,佛才会以不同教言的方便来因材施教。也可以说,是因为众生需要不同的引导,才会有这些教派的创立。这一切,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并不是佛教论师或高僧大德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存在着分歧或者矛盾所导致的。$ v' Z# h+ @/ r0 g7 r! m; u
" H" N7 w9 a# w  U0 u# Y1 Z5 s6 ^

. W" i. n3 }7 J. e! D: _* ]& j
7 Y9 f  z6 S0 W9 e+ Y( D
1 C5 o* ]( X; C# n, q7 A
! I; L& x* D# k5 y' B. o4 N
' F3 Z7 {9 y/ O. M0 A% z8 V* L
: W8 a. c: b) H3 P* I4 s% e下面分别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
3 X. N; t# K2 N/ `3 j- h
5 [- y" g/ V3 V0 [5 i' g
+ I* \' D# O/ a0 \/ N

* g5 l; Q. @& h! n. O. Y: L3 o
/ m$ M  T: {8 |# A5 E7 ~& M" Y. \* U* U+ W4 S1 P" \
- U( a# q; g9 R& r- ?) @* o. Q

2 J8 q' R+ q, p4 g  i" i- ?% `% }; a: [( H7 F
(一)一切有部的观点
* |9 v% a. C' H9 [3 ?

& t3 V- b. S5 h; O4 K5 Y3 {8 \. k  C
; @$ I- A( x2 U+ C! F
9 h2 |0 k" E$ A5 Z  ~
5 [3 ]* z# ^" i' q0 O, o7 i5 v- {/ `% ^( g+ i' |

$ [# {3 R  ?: u. I( q4 u: t% R6 t7 X' _
  j3 m( o- l1 o* g/ N
% I3 S; e" p, ?  O1 ?# U
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C5 Y) g" z& [
0 X2 P; ^$ n2 {1 J9 V

  a. I) Y  ^+ H0 L6 D7 v, a$ G. D. ^& f4 @8 d/ M  Q
% G, ]0 q' N- i5 Y1 w

% f0 {5 N# y( K: X, Q; l  D. R/ t' ^% j
. i6 X# ]$ B5 V! ?+ J9 S' Q8 D( R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K& Y4 g# U  d8 Z

& @+ K" `* w7 V9 j) Q# |/ n4 p
; M& Y2 [1 y3 g5 N* u4 @) q! Q$ J, A$ G( [6 b

' a  N- ^! E- q: W  m
/ _, M0 N+ K- x
7 A( s9 t* W9 \( n3 [( ?  C
8 P" k2 g/ _, n# r) N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有空间相隔。这种极微尘之间的空隙,虽然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 _  u+ R, a0 X3 F9 ~9 u一切有部同时认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譬如一个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头,虽然这一刹那的念头在宏观世界里是非常短暂的,但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的念头也可以再分成许多前后的阶段,直至最后分到实有的无分刹那- H" ?# \( ~* N% Z( \" M0 _
# c! G/ m4 x3 s: u& e( W* Z9 ]
; G( Q5 z8 y  Z2 U9 {# R% ]# r# B( E4 u
  V+ z3 D' O/ C( M
2 S+ c2 s7 p" p
  r- a& t7 A! T) Q
5 I. T8 G4 s  L+ E. `

3 d) j& D/ `4 R+ I: o% \7 D另外,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8 l7 y! z% w/ d# A9 }' R7 E+ H
. c6 x8 }7 s7 J1 z7 T6 E
: L3 L7 c0 q9 R' ~% {& e

' }* b2 Y0 ~4 D7 }' E' x, G6 r( R2 K- M1 S+ _
6 ]: ^& r1 S2 C

, h, x" v7 S# \2 M1 d3 z( e3 K2 X% y* m# x+ K& n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a* n  @2 q' d
) G, u6 l* g" d" Y3 R0 N; N8 E
(二)经部的观点% S( \3 `/ Y/ S% V9 ]9 |1 N

4 D4 I4 g. ], r+ {) K7 w  i2 R8 o4 f. Y" M5 }

: Z9 Q4 h$ S1 B* q1 Y( h) P. f
$ P$ J9 {* R7 V5 |3 U# X* g4 w' c9 B& V# J; J( a* q) ^0 ]0 @

" K& d% t1 }9 t0 z* D+ X$ h+ Y3 {( R! V3 C( |2 B* C5 G' l
/ }: V  a+ U7 m4 W1 J
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 z3 c% a# x0 @* B8 M* U

, O; z" x: Z7 v0 @  Z5 x8 ~1 e  R; ^  P2 z9 @
. I- Y: }, a2 O1 M( Y
; n+ M: z6 Z* a; A" E/ k

1 ~+ z+ Z4 S/ K$ o0 n' h
, _+ j7 e/ k* R, R. y1 M; o/ P) r1 {5 M; A! J# v
何谓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3 p7 k8 i5 e: |% s6 o4 @

; I( _, \+ w- ]$ g& f0 p& V; z+ s+ M5 A& u$ ?9 ?' L; y
5 _' B7 c0 C. C: `

, M. z6 c4 s. V# j9 O; `0 D  O. M0 t- Z7 b5 `3 x/ l, M+ W
$ S3 v8 l% Z, x3 i+ F( w. x
, q+ x! L; G8 @" x& n( e2 x, e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这种物质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 G5 V5 @: q; L6 b: r' D! L$ _  I
( d3 R8 u8 h" F2 H8 I6 M8 ~4 b
5 L. M5 y* p& a/ }8 Z! T+ y% e

( V) i1 u* _; \/ G1 {
: i4 `3 Q4 U1 S& }! G3 ]) `& W  G+ L1 J' c5 ?4 O  d
" ]( y1 U: a; {& H

9 o' O5 c; |+ Q3 o- t7 U/ |6 u+ b! u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8 Q! t* ?: z6 U. ]

6 A9 j( Q1 S* a/ F! _8 g4 a# E* G0 x5 b6 H2 s

6 ?* s8 j5 _0 O- s
4 }7 D. f) }  m% k8 m5 t6 R7 Q7 ~
$ k+ V7 W3 y' j# V$ r$ l3 R+ U' D, B( {9 S* ^" Q
- V* x& Z2 y# x$ e% a
虽然现代物理学对时间也有不同说法,到底时间存不存在,它的本体究竟为何,都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课题之一,但经部的论师们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
3 w) V0 J+ v+ {$ H; i/ |, Q
+ l% A0 f& g- o; L

. O) \/ _7 t3 e9 H8 d
/ H6 ^6 l2 S& P3 ]5 ?1 V# N3 U: Q% a1 G2 h# J
6 l: i3 m# ]9 Y4 K

$ V. z) O: |# v4 d( n  o0 C/ Z+ g2 r0 `  Z0 _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
* l8 w5 D- c5 \$ V0 [$ Z

. j0 a- C! _% k/ q
- b: Q6 p% C- K: E, ~% N
! V) t* y- Z1 Q0 i, t- {* d# O5 G
- r: _, O5 x; G( M6 ]9 |, E9 G  K) |# X- {6 d$ P1 d

5 C) I4 |) v" Q" t6 f1 J# h) t( D7 @
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w3 H/ D3 p- _- S; Q
* e3 f/ H" c- R8 Q8 U4 E* u

* q, y* o" x$ [, j0 m3 T; g0 m* J0 d9 Q
7 I* T  m$ i! ^: }/ r
, l6 P! @0 T6 K( w8 z  B9 n

/ D2 K- g) L- H2 o4 p1 Q# _4 F' C8 b. u/ K, M( r( x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们如果以一个基点为中心,来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这些所谓的方向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如果向东移动一段距离,重设一个基点的话,原来的东方就变成现在的西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不一一陈述。
  P) E! J- ?7 g( d& P2 d

* Q1 n  Y1 ^1 \9 [( Q/ H! M! c1 b8 \$ w9 N/ C9 E6 X/ {

3 K; z) O$ [9 ?6 w$ B# v# q+ u5 O$ X) o1 K8 f4 m
: I% d1 r. Y& V4 D
/ {1 P7 h" u* i) Q4 U/ M

0 S4 F( z$ j2 I以上内容,为经部与一切有部的差异。! i7 E. g( A8 w

# M( L) e1 T: [  \5 |4 @
2 }6 B# r% ~2 H2 S* T
* U0 f" l$ q7 u. _9 n0 v; }$ D; t5 N0 U9 F  `! ]5 u

3 s2 f1 A+ s2 o" Q* s9 j2 f8 R8 Z6 d, Z3 @# m1 J* t/ `

2 e+ I( S$ \( t* z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他们对此解释道,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而是指某种能力。
- j$ c/ A; A& u  g% V- f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0 N8 Q' {) m$ {! y+ [
/ s' F4 [! g% l) d4 g0 k5 S& F! h

3 I4 o$ r; K8 v- ~$ S' E5 `$ Y( r9 c

% c9 U5 N$ G' B3 d7 P0 E3 e2 B# U0 H. `
+ V3 r9 O' g1 o1 o, F$ l; \

! m) O+ F. L2 t6 L9 ]) M( s以上内容,是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4 `9 t0 O& ^3 z6 X
- r1 L5 a$ p. D1 \  c" x
/ c/ U' }7 |! _

# `( u9 j+ V8 x8 T6 g3 g1 p; W: n, u; g8 z- {! K- d' x2 K; [2 v

+ S! o' H: ~6 W7 U" q0 ?2 Y7 E9 a$ J
! I/ |3 C$ G8 s6 D  }, H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electron)围绕旋转。0 t7 d* f& ?% t( E* ?$ L

" C3 t1 I' {6 w: [
4 a5 o2 i6 F' N: h6 e+ E' i& r, `1 ~9 {; {; @- \  ~
( [/ a' N3 h1 B0 B' h
8 ]* s  n9 i; P! Q4 m, x# n
9 v. ^8 t$ r) k7 V3 M0 k
& C; ]! y4 }, R/ M( u* h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即传递力的粒子)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4 c! G1 W0 ~( J1 p

1 J: t. G& p& Q" v) `# r7 E" A
' _' N. f! Q2 N3 @) E0 F! }+ b4 `

% o2 D: a/ B% w) \
6 W  h& n( m! C' B: ~' s( C) w0 r1 X, j
9 D* I- E, @" M$ o& j2 n
更重要的差别是,经部和一切有部通过对微尘的发现,从而抉择出人无我,并由此走向解脱;而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结果,却不幸被用于现代武器的推陈出新方面。双方所走路线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4 V, n$ {* C) N+ x7 q
' T3 A1 k! _$ K, `; I0 a

1 B' ]" W( q; {! u
  f( {) k* A: c1 [" U4 ~; ^
# |& S  K2 }( |6 c8 M6 h" s. P5 j0 U+ J. C# _4 t

% `/ p/ L6 N$ E5 f( H) v8 y9 W/ j. P/ U* o$ g( I* J) D
" x8 d6 V( J6 Q: s
(三)唯识宗的观点% x& G: |0 \$ @  T9 E& B
! z8 t3 ^& t- {8 l* X
$ e4 k5 O+ s5 C" a7 l+ x0 w  i' E

+ a5 S! f" E" V2 S6 E( |% S6 L4 G/ k; \8 v6 q

0 i; `4 A& p" B4 }
; ]8 U$ O0 c) M5 n$ |9 m' r
4 a! b# O1 `2 o3 L$ H% n0 r/ q
5 B" T) o5 d1 _! e# e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9 a9 N$ g: d; k# z. p9 ^

0 _  Z  _$ _7 O2 G' c5 N$ f9 g1 V6 W6 w7 c+ M, h
2 ?8 B+ C0 j. D9 v' G. W+ u2 \
, V2 h! F3 c# V

( j4 F! |# g# J+ u" t; R
; K" d, A' C" {% Y( h5 f0 c  z! [9 ~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这种观点的某些部分,有点像贝克莱的“经验论”,但二者的差异之处也很多。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一点像,便认定唯识宗就是唯心论。这好比牛羊头上都有角,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样。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定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细微的共同点不足以认定此即彼,彼即此。' c8 h. ~# `8 T0 P5 h
; \2 g# z/ |( ^: R, T8 x, H3 Q
& f. k( e' S& W
( O8 ?% E  @* H0 T7 v

8 M2 D1 D  U  y. |
7 W$ \% v5 t  E: K" f1 y' m4 k" K. B2 V3 f. p# S
1 q7 @* G$ d5 k- o# G2 X
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3 d5 X. Y: E1 [
: D* q# ^. `  y( x6 ?

8 j% v8 k- y% j& t- A
( D- a( r: c. E  p/ w: g
+ x, a6 O- e! X: y" l! k  L
3 t2 ?3 s2 p0 D1 t* l5 H# O: q( {5 s6 j- K$ l( w! l# R

9 O; h8 R( A$ T1 r; H! M
- S5 V: R! i. `. E, _3 X(四)中观派的观点
$ G, @5 }( i( M# R  I5 F! L
; u9 v2 t1 k0 Y# A+ S5 O7 Q; z! Z

4 B; B9 o7 p! |3 E0 M) I; E% n. w( p3 z/ j% z4 y; J5 p
5 `+ U9 N3 a) H' t) b

7 L/ J5 K# {" k% j6 H. R
7 V6 Z+ w; ?) \( i0 o
1 v$ ~+ g2 r. `& K9 O
' f, h& T: |5 t.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
# w' \7 q0 x& p/ r& ~3 a3 S

6 {0 {# o! w# q5 J3 R& ^- y6 B+ t7 g; y1 S. @0 }- ]' U' w

8 b2 W9 H2 x* l: x2 Q# U; ^. C, ^2 ^' i- E9 L

8 u6 m1 Q& N4 b) j
/ A$ J$ q% h2 _% d" O' A' T( S
& z- \* P- z5 w& e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所谓世间观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就承认这个事物的存在。
" T1 H( ~7 c% t6 G/ K6 p, N
) ^" L! Q3 @: K
0 h& z( p4 B, }2 O- w, \6 |& g

1 I6 |9 d; Z& D" T" D8 ^" E4 [( N) I
+ |8 h( ?4 d: S; C
# [/ [8 g3 q8 {! b2 l/ o  M. m
5 t/ [1 X! E1 e
佛曾说过:“世间人会与我争论,但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这是世俗人的见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世间观,很多中观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7 F  }* O6 d$ p9 U6 K$ p

. Q; ?# X) K7 p7 W$ D! k; G4 `9 c" g) ]. M" |" i9 l& \
" t9 g* l. N7 A; u
, x9 c& ]7 S  D! k$ @. x

7 {/ }8 ^" K; c8 B. y5 U1 x- C* k$ ]. P( z
0 I- \1 _$ _2 g' E. w0 ^3 S
世间观的世俗谛境界中,也存在着物质的微观世界。这种见解与经部的观点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质是由许多极微尘构成的,很多极微尘堆积成不同的形状,并由人替这些不同的形状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车子等等,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堆堆的微尘而已。6 f( z/ E! O$ N& }7 Y' L
  J; Q% ]+ Y  I, B- C- C1 W
% e2 i) I2 m$ C& T/ _
( s% I7 H' [' V
. z- I' {" ]( U6 [' Y

/ y$ j6 ]4 t3 P. Y/ C; c' F3 s0 V0 W5 {! E" z+ n
7 n& R! [8 k7 w. s1 p9 l& `; a
" X2 W0 ~5 p, f2 z! B5 C  D0 }

8 l7 T6 t, i+ F; O总结四个基本教派的论点如下:由于唯识宗认为没有物质的微观世界,所以就暂且不谈;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见解,也承认物质的微观世界。
: P. `, t8 g2 ^2 X; B; v
/ k' `& @6 W  s! }% K* E, Z
9 Z/ H8 @- X3 Q; o4 q
1 r* z% D& j4 D. w
0 ^9 M: Y* F: [  i4 M5 ~" \' I/ G

( j2 r1 J' i3 g" I3 \( c
: p4 I0 V. A8 F. f  w3 }8 b. @" }2 ^3 P+ `
中观派则是将一切有部与经部认为不可再分割的无方分极微尘分解尽了,什么都不存在——虚空一片,物质的本体越往深处寻找就越找不到,最终到达无中无边的空性境界。就像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没有天地万物喜乐悲苦,这就是中观的空性。4 q" m, \: g; T& [$ p4 B
4 \/ J3 R3 q5 p1 N" f

( H4 U4 T0 A7 O
7 U: u: j+ N: D4 D- _1 P) ?) e

5 l3 f$ _4 M' X" F+ S7 @# C+ V) c& Q' j
) ~# J. ]( p" G! b0 E: ~9 T* i8 O% ?# |$ J
小乘的微观世界观,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原子论,或经典物理在物质结构上的发现,是有一点点相似的。但是中观派和唯识派遮破了这种论点,而认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量子力学虽说比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 o" m! m& C. `3 g; ?7 e* M( e
5 m' e8 M# a0 e9 P+ C

1 Y5 i+ T% c" r: k) a4 _/ J" Z% f2 T% ^9 O7 |2 p8 C4 W

+ F9 h: M) A2 f) n( C$ ?/ u  C% V0 G, v3 X1 o

1 A* Y: \# ]; P6 k, O; k/ f8 O% x; n1 @
我曾与几位数学家,以及权威的量子物理学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物质最终是不可能变成虚空的,即便质量可以转变成能量,但能量却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学的观点仅止于此,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还不够深。1 q0 X7 z& T5 U6 v; S
" _, }; N; N! l$ L

  `. w3 B: H1 h5 _5 {$ F
, K9 @1 z, n- F7 q) A
+ @* D4 `# e' D7 A1 x3 X3 E. ?, U2 {; k, W  e3 V/ V& H7 O

) l; `8 R; ~  x1 e8 _% \; C
  S* \2 Q' n& q$ k- e5 t这两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书,并多次向物理学专家请教,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了无新意,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经书中都已讲得非常透彻。只是他们的结论是靠仪器实验出来的而我们的结论则是由推理或前辈的证悟而来,差别仅此而已。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是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我都不觉得特别新鲜,反倒认为这些理论还未达至颠峰,有必要继续发展。
; b, T$ H& Y9 q7 S: R- `" b- @
$ j+ q* _' a) W7 G( j3 c

( h" K  D- T7 L$ I9 y. m  _+ @6 F1 C; C" d9 k
! W4 m. d  _) O3 s1 X

* c, \9 y  B+ a1 N0 h1 j2 P# r+ v0 i
: n' y' m) _" k4 Q$ K7 V5 W
综上所述,中观的微观世界观,其境界已经超越了最先进的物理学说。至于密宗,则更有着非常奥妙的、准确的、实用的微观世界的观点,但现在还不必急着讲,就只先讲显宗的观点。
' M- F  S( a; |0 K

- k8 M+ |- ^0 m* a! b; L3 `7 T, c. f+ U. ~: V
, ?! e5 B+ f4 V0 q& s: \7 J8 p# `1 r( |
7 Z; [: m; @6 `" K; b. Q, o7 h

$ e# l! a( T8 ]7 v+ e2 [
0 p! r% M7 `) |$ [5 g9 r/ L* u* V# n2 ~  e* U/ W8 _! Z
仅就微观世界的论点而言,纵观全世界所有的学说,不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没有一个能比佛经讲得更为透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微观世界观,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学说。如果量子力学能不断发展进步,也有可能达到佛教微观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它也不会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1 h* a! _. c- o, ]% k" X
; L) e0 \, K3 D' T) _3 y: I. r

$ A% o! K  w. k  x0 j" G; B
3 s  i/ E- A7 g8 C- K; l3 C! M  F/ c6 {

4 G/ ?! v9 Z  W8 e* O' U7 v7 |& j4 {5 d, [9 a7 G
7 d6 [6 Z# H& e* F. m
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世间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抵达究竟,终将被新的观点所替代。我们都知道,虽然经典物理学家也曾宣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爱因斯坦等人的相继出现,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7 U% E: f+ B' S2 `! |
; {4 }' U4 G" K1 J9 V7 s+ c

9 o6 Y3 {0 u0 ~! H# `3 `. J6 }" i! s2 U$ s7 i: b6 t& p$ g

+ @- E& E' U; H* x5 R" d" v# e& D0 z, j. Q7 I

2 Q  g5 p2 x8 c5 N4 U" C1 w& u$ S$ e" V# u
佛教中观的微观世界的境界却不是这样,在这种境界中,物质世界已经被分解到虚空的状态,所以没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8 n6 U! _8 I! p0 h: p2 Q  n# Y  x
* ~; A4 u( y$ n# f; O4 g% K

- e$ e. n  P1 N  C- b: V
% M# H% H& B  X8 G& @, e( b/ o- Z, G' E: |; a; Y
) `; |( h$ l: c+ B& J$ h5 I

! F# m8 g" g" r% g1 q, C; b! N1 x7 {' {4 j6 m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教的推断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观点,不接受也无妨,这是个人的问题,能否接受通常要看个人的理解程度。诸位也许对量子力学的观点比较精通,但对佛经中的观点却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彻,所以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无论如何,绝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卖自夸,如果单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样说,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假如无根无据地夸大其词,也就毫无意义;如果所讲的观点有根据、合逻辑,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总之,佛教教理的无懈可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需拿几本其他宗教或者学科的书与佛经比较一下,就可以一见分晓。
+ N: _0 u' ^; L8 U
; H9 g& U. c1 M# T

3 J6 H. N0 y. Y$ O3 y; @0 b0 ^) w! b7 W7 X5 R1 I' s
, ]& x! M0 ]; Y) Q3 d4 m

' q& t' p; b5 k( J5 c( N8 u. C1 p" p" w1 c( V1 L, _

0 Y/ Y$ s5 x2 |言归正传,佛教的微观世界观为何要如此抉择物质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们对人、对事、对钱财名利等世间万法的执着。至于其他学说,则有着与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 o( i) f1 X+ D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 W$ E! C/ O$ P  S

& l$ F; _) h. H9 X0 f0 }
' Q3 r' N2 Y3 T- i6 d5 [1 Z: O. O+ E, x0 T5 H+ M  B

8 i$ _' |8 t" j) H+ ^6 c
$ K- ]: b1 ]4 o; L5 S3 V  t7 W. n- z4 F: h) Y9 |
! @, w* G7 t& L0 ?7 q0 l
4 F- e5 ^( u1 }. L1 ]6 \9 W

- C" ?( w7 e; V3 `$ B0 c' `' {6 b+ k# ?$ q! I1 G- v: p8 E$ r

6 J5 O' \9 R) H) R* l5 ]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譬如:有人认为,《俱舍论》中没有说地球是圆球形;《时轮金刚》也没有提到这个世界是圆形的;佛经中对须弥山、月亮、太阳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与科学家们从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还有,佛经所说的太阳围绕四大洲的观点,也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另外,经书中在描绘月球的时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宫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罗十一号正式在月球上登陆。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小时的探测,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天人或宫殿……这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在佛经中叫做现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0 _2 W, p+ d! D" I

: O% z# M) ?3 v1 ^8 o8 {8 s- X/ H8 M8 \7 j
1 V$ y0 y, e, T0 d# v% _- r* ~/ {4 F

; m! A6 t& L9 a5 i5 t7 ^  Z& [# l/ R' U( x

3 R4 g5 g( y1 B; _. c  [/ |5 N2 u8 M* b( A' ~2 W! _3 U+ E4 j
难道是佛的错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是不是现代科学发达以后,就出现了新的世界观,所以我们才要去寻找答案?这一切,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 _6 l0 w- L% r
5 P0 s0 P0 d% L7 d- Q3 P
9 c; S3 F: m( }! I' m
' U$ B) Y4 s# O( h
) z: ]6 F, P# M0 T+ Q3 ~2 X
2 l% z) j1 d. k) U. v' n5 d* [# g9 [

) I. F- h: \7 S) }2 z
4 ?5 l6 h" z% G' Z/ |0 Q4 l; p# `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结集的佛经,虽然不可能存在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抵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佛经中,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当时的佛教学者, 便已经就佛经与佛经之间对宇宙构成,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过疑问。譬如《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构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以至于后来的佛教学者对此产生了诸多疑问:难道是有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有几种不同的描述?于是乎学者们就到佛经中去寻找答案,结果他们找到了。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 U' w4 g- S4 |
; k9 g/ i. ^5 Y7 ?7 z3 W- ?0 Z

( Y  L1 H8 T1 `! N& Q
4 w: |" s( S6 k' j; z' _% _6 N
2 [* D4 Z" J; F0 Q3 O
' e$ m2 }7 g$ H2 O" P4 n
6 L. n/ ?! r+ i/ ~+ ~5 d& D- F" X7 n
. a! `+ i! s! |& ^0 F8 X& B1 d* v
第一、关于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有以下的几种:7 c( E2 J9 \  |/ f/ u
- {( x/ Q0 C7 l  V

7 t2 E% R, l* e* ^
4 w6 G0 o4 e$ F% t- {5 B8 T1 `+ A, c( W+ b0 w/ c
( }+ N+ O: ~, D( V6 s
2 ~2 ?" ]/ t3 t

: }3 a% F3 ]- A% c2 o6 K5 ?' Q+ t+ g9 k2 |7 j: ^% N

- w+ b5 R! T9 v, k+ n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里将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个《时轮金刚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写的,距今约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后来西藏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为了应付登陆月球或物理学的发展,才被动地来思考该如何进行解释的。( F+ `) E* h. G; c1 F

6 E1 K1 d, S1 i& }! Z8 D
. p# L% l& W, d: L% S# q0 x4 o. N* j$ p

3 X& ~4 r1 h; y9 n0 o4 e7 _/ l% a3 C# D) ]2 Z. D

0 R( S/ ^8 y! T9 X* _
" g, W' ]# @2 L+ Z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
1 j; \+ e! `9 z5 j# @( e
* D4 L: Y" ?8 [- n2 {

/ k4 V/ ~: f, U/ G( v4 x
% _" y+ h. }3 m0 H' S5 W/ D% E6 Q8 c& z3 w0 o% `

; i; M& S3 ]% [' Y4 H2 W  N
, H2 d  k6 ~* T/ U7 I) ^5 ?/ \' P5 O! n' X# P7 i* F. ?
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
5 q1 Q& r" ^% J: N% e5 g3 i& E
2 D; n+ b6 P# p; [4 o# u; L5 d4 J0 r4 f

7 `) x5 M1 b- I1 y$ ?
( x. t  r( L5 W' C% D" N
/ C2 p) o8 K# [8 f  I
0 B$ d$ N5 A$ X; Q
/ V/ ~3 u9 P" O; r5 ]* X: J6 S: |1 ^7 S
不仅《大疏》之类的论著这样进行解释,包括佛陀自己也作过类似的解答。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道: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道: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变的。
! C/ L. b* F9 h  D3 U
, {# ^9 a( n9 i/ P# f) a7 |8 P

8 a" K  i! z4 Y2 ~( C- J
5 o. B3 `4 U% }  u) l' b9 O& J* M9 S% T2 c3 H' i/ E3 n$ v
, f- J$ ?( i* g0 C# h' ^
* d3 \+ V* i& X4 B. K
4 ~' O! w: K; {
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 {5 u/ L7 L/ Z) W

: v9 H6 k0 k0 R! i6 ?$ J! \# j7 T* t% C" u

0 I7 z" s0 D; E  b7 Q: }
1 Q9 j  o8 K* j; ~" x' V. X  q. T3 t0 g( G. s7 \0 ?  C: r9 G7 i
# z( S% i- X4 S! ~  x0 T. e
- m0 s3 ]5 E; P0 ^4 |5 ~0 x) ?
佛经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佛经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发现之间的差异,想必也就不难理解了。7 k, D' q. J" w  N. E- c. E' E
- a- F5 H7 X; I2 t- j

& \& K$ A. r3 ]4 P8 d2 i5 M2 J. e! j* L, L7 R& }+ M6 {* ^% b

$ m8 {2 A6 h6 O9 p/ W$ d2 Q) w8 a  y. h

) [1 b8 I8 m+ V( N) M
6 E. ?1 P# v1 T% e2 M0 ^, P3 ~$ w( E. I0 V1 E% L) N4 z6 T% i& h" C1 s

2 }8 M0 |6 V9 H% B0 l2、无论是《俱舍论》或《时轮金刚》,其中对宇宙结构所作的描述,从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众生的幻觉,都不可能实有存在;但从世俗谛或众生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描述都有可能。也就是说,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正如《俱舍论》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又如《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一样。因此,针对不同业感的众生,佛的开示也不只一种。
1 U: ?% m+ i' B+ G0 r5 y! {
+ s" n1 p0 e# @- U+ |: Y
7 X( L1 l+ g& ^
5 P1 ~7 r; o' S! g0 k1 Z

! {# s3 q- G2 Y' U* F
! X3 c; c3 A7 s1 W) e9 _7 c3 A0 f0 c7 t, Z

' l. @* H2 j# f* G另外,《时轮金刚大疏》中还提到:在一个五肘深五肘宽的岩洞里,可以容纳转轮王与他的四部大军。也即是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洞;但对另一个众生而言,则可以容纳转轮王以及他所率领的千军万马。( a/ X+ d! Y. e/ s; P; x! k( I7 D

! k0 f( F) H/ v3 ]7 S
% Y; {# w' N5 y1 x4 B* g, }
# b! H3 f" D3 l2 m2 R6 H, t, V, d; z, m: u- L* _8 I2 W

. D  R1 R; D7 V& L' ~" e  c9 L3 l) f" F" E% J
0 ]: \6 n; L) l  I+ ]2 u
《大疏》中又说道:令人类垂涎三尺的一桌丰盛美食,在饿鬼众生的境界中却根本不存在;对于造作过杀生等严重罪业的地狱众生而言,在如同针尖般大小的微尘上,也会出现险恶峻峭的高山。
) ~+ w$ ~3 h2 |- D4 Y; {

5 Q3 z5 B, B% D, [) M
2 p! i( E. d! {/ q5 u, M/ `
/ [  C* L) E: e; q3 W& o" t% l$ n5 v) S9 v$ ~3 Q# X& U9 w
, I3 Y* N4 t5 C8 n/ ^& b

- M7 }! v2 k/ k8 r* b- S/ O8 w  ^/ G6 z# k, t8 o# e4 b
对于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该如何解释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者“业感”,因为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缘起。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中去,牛角没有变大,米勒日巴也没有缩小一样,但这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 J6 G# ^/ F8 J, Z

: n8 p$ q8 H0 V. h4 u- Y+ g4 }
* T& u8 h' ~/ z% E) _( S
+ K0 [& T. B: d. N* r3 f+ w( [3 L' ^2 g% g  `; @; z& g

0 ^5 }8 w) C) Z- @, ^
' M; W+ o1 c+ G
6 p3 ?8 f, V4 X6 E. J4 |% U; c% ?依照佛陀所讲的观点,不同的众生看同一个星球,各自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因为内在缘起的差别会影响到外在的缘起。佛教所讲的这些奇妙现象,蕴含着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前从未接触过,将来也不可能彻底知晓的真理。+ f, Q' e6 d5 Z4 x2 n0 Y6 y

( A' _: _2 {: c2 G( [# X$ P1 F
: T' L* Y* _8 C  ~' ?0 z3 O" h- N: V- f0 ]) G# G" ]: ?; ^2 Z
0 O. V2 y3 p2 W- E8 A) R* J  U9 K
- y4 F5 D( R2 d
9 N, O! j- L3 X. \

1 [% v& K$ D! A6 D6 _0 x+ `$ _% Y当修行不足的时候,外在的诱惑会变得强大有力,从而使内在的能力无法与之抗衡;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内心获得自在之后,内在的能力就能随意改变外在的状况。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一点,即使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够。
9 T& J; B0 ?7 V% k+ d
, b; C: n: E8 W! `

4 x; p# D+ r- G" `- c) Z9 D( j: m+ R4 H3 S
) l  T! n" C: e: \' O; g! g
. a6 u) c9 {$ X# [  [
, c3 ^; A3 @$ u' k

) F7 K5 n9 a7 R+ f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
, e2 K  O* x# [$ G

  e: [: Q1 d4 G; a* j% s! N& w% O. p* A) |) O

9 U  l3 g# P- E! N. ?. N  h5 F: k) ]! x; O( u- R

4 I) e/ \& M) I: ~! A
$ ]- {! m" y  L" R7 f
. E6 }5 x2 T( _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9 i& Z$ E$ T+ G
# X5 H9 u# ^. z9 G3 r5 @
+ D0 s- J7 P& {4 m

# M' V: D- M4 Q8 `. i; M% I
( A# y- L! ?1 c3 s6 r/ \8 o& x7 z! a, |2 u& j
" U" ?/ o, d4 h/ J& C5 d6 q1 ^

0 V! @, [' ]% v1 E% l7 v. Q, ]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需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
' C" [+ n5 K5 v

/ [9 j! Z, X/ w; B: G, h
. }3 \4 z" {5 s. o1 @8 J9 x8 G' K$ r- n: z- X% A

% h% S4 l+ z+ N
2 N5 w( l. a2 s3 {3 f
$ Q- p( S- C) k
6 v: Q- a2 [2 ?  L+ N佛陀传法先后只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宣讲《俱舍论》与《时轮金刚》中间相隔的年头也只有三十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么可能讲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是如何讲的,然后又重新再讲一个不同的观点呢?即使普通人在说话时,也会注意到前后的一贯性,不可能前后颠倒、信口开河。所以,佛陀如此传法,是有世人无法测度之密意的。) c3 ?0 G4 M  `1 F, y

2 ~* `$ j$ \8 M4 z# n5 c5 Z  J; H3 h* H, ^4 S) I# y1 X
0 ~( Y0 `1 H( R) s
" v  v4 O7 i% e

7 }0 X2 [" t- X) H1 O8 T* a" o; T+ s& Y$ I+ c$ A8 V& l

( y2 o& d3 u- b: M/ t( I5 N    实际上,不要说我们生存的这个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所有成员的一切运动,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将《时轮金刚》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某些数据作一比较,就可以真相大白,譬如:6 L' T1 T$ M) W4 ^& t3 \
2 \  C1 L: Y" `3 u9 d, F
+ r$ L# }% Y0 K- h: H& J9 M8 B' X

$ w# B& F! N4 z" W$ ~1 t, J
2 I1 w; u0 v$ G3 ~9 n4 U! v4 t6 R
" z0 A# B+ C8 M8 P! l3 H& w( a1 g+ u

  o! u# Q: i9 r5 m% x) n' I' ]" l: L2 H' E: b' P/ Z+ z
古今天文学比较3 R9 ^% P4 F0 `, Z9 ?

/ s& ^4 p& @! y$ r& U! ]5 r& H5 t2 s" C& s/ J

- {  N1 n- `6 f! m& V) m9 y7 ^" Y, g+ Y- V
# e! g9 I5 S2 h; s) H

0 A0 j+ S% |7 K3 N( }2 b& t: O- O, Y0 Q
主要天文数据
& A( z" W. Z  e- C' k
# p' _! v+ \' |  ]: u6 W' O- j
" P" T4 \" b$ v% N0 F
* ~! n6 E; E4 m( p8 W

0 _- ~7 t, T! g. j7 N" V8 G% r. L0 Y/ q
! H; _7 r- X4 \) S
- Z9 S- ?) Q" T
现代天文学 , t- n2 s0 d/ f" b1 v% u
0 R/ {) z" S' M
/ N' |; V1 x  A+ g0 E/ _! u/ r

" b0 I  H, a0 h  y
/ O# y8 ?& P9 B% \/ A5 F  p' X' j. k
% ?3 E. Q% J7 N6 t6 m" G

! J& ?; H0 g9 R% u( t(单位:天)* B: R: Q- e* l

) k* e9 T3 q0 q. ~6 U8 V
8 [" j8 F8 t- R( f! k( B
% R/ _( v4 L. P6 `# [2 e6 G: M( d/ T! H, N+ M

9 ^$ {- u) {  e( B- D8 f% Y4 ~4 I7 L

6 j/ E2 m! F0 P+ s7 S( K$ t
《时轮金刚》
8 t) d2 q8 [" O+ M
3 ~0 l1 ~2 ~) X0 ~# I8 a3 `3 L
" B8 D, V; T4 Z# R

4 h# n3 ^; W0 i8 ]' z
+ x8 g$ H8 j6 t, ]) J
& |* s) z% T  g9 H; q% X4 t2 G
! c  C' E4 j& w0 _. P- Y- _5 @: d
" S' q; t7 ^" O! u+ B; ^# n天文学(单位:天) : @- B# \( L# E" }' Q& `
2 u2 R( d/ p/ c9 A% w

3 t! z  ]. {& j4 z* d) e1 z% z& t( K. ~
6 _7 b, e0 S2 {- ?# h5 a& s

' ]7 S3 U5 t! g. }% u
& L- K1 ]: t. W8 W8 ?4 ~5 _6 s/ c, P/ ^8 m
地球公转轨道周期 # f- Z4 a/ K+ j5 }5 C# v

( y% [' p" S' Y. n! a+ |+ F! Z
$ l+ D; M' c! r+ G% ?) E$ \3 @( x& |, ?  @9 b+ ]7 t

/ R# e# E' T& s2 C. J$ M5 V8 @% q- R
- b# z  S" C' d0 {0 Y
( h( f- I) Z$ w6 x0 D# H
365 - D  ^; E6 {1 f; ?) a" o- W
% f( X) m* `% V! M* C

' E2 U3 m5 G" H+ k! r2 F1 _# f2 I$ X  E' h, `2 Y5 U$ C
8 K* M/ W8 l- O- \

2 N# M6 |3 w3 a6 v' u: y6 v) S# U% o$ y2 H* S* H! V5 n

) c( I% X, M$ O8 R( _
365
( Q0 e2 H2 B5 Q- f7 u. J4 Z0 Q" t

7 v1 X% C2 m9 a( a- [% V/ }. F3 {% V1 l4 W' H% T7 f
/ }" U$ v8 W& b  ~5 @6 J
% [3 `0 G7 G, T; n2 j
0 h/ q* g! d! _5 R3 \0 k

3 R& m( V! R; u4 h  {3 ?0 P  M! g; a( J5 G) ~, z9 E& o6 ]9 X
月球轨道周期
0 [6 F; v. [9 v. L: j9 C

9 U9 T& S2 y1 }
0 w  C  }$ O2 n  @
# V" J5 {. ]. q, d
+ V4 ], t7 ]9 [  W- a8 w
& G' j) X* y7 ]$ S8 A* O) k( u' c" T9 ~9 V/ M
5 p! F' a! l) C8 Y9 H3 q  ^. A5 b
27.3217 . q1 c$ U/ [; ~7 O2 X9 |5 H

3 W2 s( a9 C/ j6 `1 N, v
3 M5 e( @- {( w+ G7 L  `3 T( ?6 d: d9 T" |* J1 ^$ C

& K8 ?# J5 I9 B$ v
, z+ C3 D" j7 n8 f5 `5 z0 ~. r
  ^+ J) n8 E4 N7 J% c7 i+ h. S5 P8 A/ S2 k
27.395343
- O) C3 J* X5 v/ Q" W
- G" `$ j5 v& ]4 u: R& a1 o5 ?

# l: h/ t% F! s( k; k. j2 v' [+ U1 P4 ?
) h4 Z# o* p$ f' ]5 F8 R( H9 A

' c( C9 @& }' `
( O4 S! F& A1 D! ^, E
2 ~  h6 n" O' K1 p% n' P2 G0 q
火星轨道周期
! X# H7 {, f: z  h5 ]

6 p- r7 D* ~' Y3 l+ ^4 T
1 U- Q, [; J3 f$ X
/ r0 R* q/ I1 e! d) x* {, p. ?" A$ x8 n/ S2 I0 ]3 r
$ b& ]2 O- `* s# C0 B8 V: X
$ _7 A* t. \+ C% }8 D) y9 h! V

3 Y. {; G& F2 v* t  A8 N
686.980
% L7 `& F: m' @& m. @+ O6 F
" T$ S3 j8 L, P' }- ]9 ?

, F9 N# _% g" k' ~% g: D
" ]7 P4 d- V1 `- B4 x% r7 U$ T4 U. x$ k, p' V* F! x7 T9 {

& K, p# M: _/ L- P. K2 }
& z4 \4 v4 Q, I) Y- F' ~& r" E1 k8 G& l5 |0 c  T, f
687
7 ~2 f% J( X& L1 L) v8 S3 {
6 y4 E6 _) ?1 ?- J- a) j5 F, N

# Y. U! k$ ?- r! D/ o1 D+ A$ n2 T
8 Z! Q% J& I$ a+ u

8 K* B6 Z. u  G2 b) j8 e: v! w1 S! s0 K  ~9 K
0 G2 C3 Z5 R# Y7 h* H; ?/ V& k
水星轨道周期
4 q/ W5 d# l4 T; i

5 Y# ~! C" P: z
+ D4 _. D$ l4 T1 ^, g7 P8 }* n- W9 l% E- r/ I  z. ]- n8 O6 f; ?

" n" ^5 h( S7 t9 [- @, V2 G* p2 i0 {6 }/ o) H9 c7 E
6 {8 I/ ~$ |3 G+ A  e% b/ m7 v

) Q7 n, x: N4 R4 l7 K, @! F
87.968
2 k) z2 o1 S1 {  R* e# ^

1 \# h, X4 U: H. V+ w
  ?$ t) \" z7 }9 m
% z; C5 I: [5 q2 _" k- h8 c
3 m8 Y' s6 K. ?) o
/ ^1 ^' `0 s: J- k( B0 @1 V
7 q6 \* X* L( h! c. T& A; J* x
87.97
6 p- r7 N- N! s
0 y& i, p9 x" k7 z0 I

0 {1 A9 u1 ^( X- `+ L
( m% x; V  P5 _; f( _$ [: S+ A/ `7 K

& p6 G& [2 A0 s4 D1 H) X( Y
. F! M: B. e, i! I& n1 p
) m4 [4 V* z: t
土星轨道周期
; _: h+ d/ e: R: I2 e

2 J$ U: V. i$ p, @) |0 c# m0 C% {7 F5 Z# ~6 F% `3 }. N
5 y( T$ ]3 C' O* A# f( d' p% `

/ R0 _* l& M5 c8 ]  t
! L+ _- L- q9 l" R8 ]$ b
/ t* \% H1 d5 S5 H# |) _% X% Y1 @+ C1 D/ O* v2 C
10759.2 : V" u. e2 g: H% Q

$ \% J2 E' n6 l0 y+ X) w! u
6 ]1 f. w( |$ C0 r4 b. y$ y# ^7 v! j: ~. G) {% K. W

' O6 G0 H4 A" {( J, H- y5 f" v8 p" Z0 ~/ n

; L+ {, F/ q* p; Q' p4 p9 O% V
: d# Q/ U2 M: a
10766 7 |+ N3 I" P7 b( @% c
) j/ B. I0 U* L3 S5 b+ v, `5 f

: W5 L/ h9 [/ X" a, C- ]# h: O+ L7 K0 X# O

- ~: N$ ^. r& Y- L5 B% ?; p/ K4 u4 m+ w( F' G0 [

1 b, j) S  y2 E" E: z/ q$ Q
7 z( }$ z6 K( k
金星轨道周期 2 k) C& c6 _7 K
) ^6 O6 a. N; u7 U' a2 S" `

% k, }# ]3 p7 q5 I- l6 H
/ R7 i  Y" R$ C1 i  x  G7 i: i; P6 C$ l& y

6 V. z+ m9 F' C+ z: o- N2 e' w1 P0 r. @* V

2 U1 A# l) }) [
224.701
. V/ L! R+ O& G  `& @  N
& n" O  Z0 ^% x3 F6 J! P
% e2 K( R( r0 F3 N# [4 |
$ M% ]8 b" v5 R7 h; ?
; k7 V0 e- o9 x) W# L

: p" G7 p/ \( O2 {: t5 K
4 w1 s! @# x% L' q4 W
0 V* I* Z$ b: w" A6 F5 Y5 ]
224.7 8 `! P- B( }$ D9 Y9 k8 L
' G/ q7 J, N$ R( G$ I( G
' X# P9 |4 r9 X. R6 Z. N
- V2 `! P* @! k" d2 _

, J  |; L) ?* ]$ j4 Y& i* x% j* U% \: Y% k

8 Y& U, |* W  S! Y, i9 Y% c
9 X; K: J: t+ \- l) T2 n
木星轨道周期 ) a. L# ^1 Y( s& _2 k1 O

, k+ L" F; t% A- C
8 K8 s  o. z- d4 D9 ]
4 a3 U5 Z, O# x) @' P/ D, k6 z2 L& G! s4 D

/ N) `7 P# F; G8 D  P" u5 I3 W% O/ l8 e0 T. d
0 K- N, P. r# u0 y7 k! `
4332.6 6 ^6 Y2 H0 B0 q: h- S- P

& ?% E4 U$ v$ O1 L3 M' H* D: c7 j. D' u# _  s6 y8 j
* x' w  g9 G& i9 Y2 v

2 F( k) J6 a$ F/ O( d6 V! ?
  A7 B! z( @* B% ^- D, j' X
8 e9 z, A" x5 h( d: Y. b" N" f- x0 t* J% q0 l/ R! l
4332
& b) c' z* l3 U* J, J( f4 n; Z
! p; X2 J, H; g, w% D

1 I" g$ F6 X- f4 M: h
! y% Z3 a3 _" e( `" R/ c- f) f; K- Q" |
. L7 i2 o0 q3 |' o5 b- w* y

0 u/ k: W& b' |+ L2 e5 l, d% I+ y" T8 R3 o6 f; |( i; c8 H5 V
黄白道交点周期
+ B9 m! J/ k, s5 ]7 F# [6 A) ~

3 G% z4 Y. U0 D1 g6 C. V* Z) q( `7 l1 W
9 Y4 l9 H6 J, X7 ^

# u: k! s5 s7 e* s
) j, Y% Q6 y* r+ b$ t6 p# v+ e+ F# ]6 j4 G' y# W6 G

& V( Z  }' H, A4 D2 G: E
6793.460 # U' Y: A" n' |  X8 ^- X

+ k: M1 ]! g% C8 ?( w: G! @: e7 L3 @" f3 e$ ^) R- d0 \3 C
9 z$ R' r  |. e" H

7 \$ d. j% x! q# w  e" m7 I5 p! o% E- {* u
+ y" g+ g+ L  v3 y8 b6 d
- T5 r! y* J0 t# \) t+ c4 u4 L5 @$ @3 z9 [1 `1 b) A
6792.99
5 p1 }3 }6 K; K6 u; Y

7 V/ |3 f& k7 r. x. {, a* A: O+ y8 D+ t% B, D% W/ ]3 H
9 |! X; q+ z( \' q1 [+ J  b( s; r: Z
3 u) c2 S  C; E4 U; S' M3 h+ g

+ O1 i( b6 P# R
' A( O# _" y! c0 X. L) a* j5 H1 e8 Z0 n# Y' j, g! M5 w# \2 t
                      注:两个天文学的小数进位取值不一定相同。
! F; H) T$ q5 \$ N
- S  w5 y0 b0 T8 S, E

; A, b$ b1 d( C* \& l
9 {  F  w9 c% W4 f0 o$ M' S) k% t; A8 e3 C0 Z( k

  Y) l2 {6 J7 c3 u( n$ J' w- e' N" Q6 z1 l
( n, O" o1 K( I# ^! i1 Q. p1 |- p( B! m
其中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在《时轮金刚》天文学中取名为罗睺罗的头和尾,罗睺罗是传说中的动物,因此有些人就误解了佛教的天文学,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些神化传说而已。但从上面的数字可见,除了土星的周期以外,其它结果与现代天文学的计算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
, @1 S5 [8 r" K9 n% U- w+ p

7 e- d# F$ E, Z/ ?$ i  Z" l+ S; \; t, e" `2 q
6 U) W: `2 n1 G& N- Y! o

" [, O, t$ P# @  h
2 J3 h; w2 ]- r, C  ~' z1 q
1 ~/ S( R7 M/ {, E$ Z7 I. [2 ~- Z# Q2 R3 L; d. E9 F' q3 X
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月球等天体的运动,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天文学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是,没有借助于任何精密仪器,仅凭着超人的智慧,佛陀便早已用精确度极高的数据,十分准确地描绘了月球在其轨道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和近地点与远地点的速度,以及其它星球的顺行、留、逆行等运动的情况。
; p. K8 ~3 f# @9 e! Q" w

: I& P6 D. X! U' {- Q& \( N) L8 @
7 u  x3 A- j" ?; |5 Y& t, z
6 z6 \4 D( h, K% o+ m% Z& ?5 k) T, @! N0 S/ ~1 Y

, X+ `) B* n. F! A( g+ \; y2 Y: V- ]1 l  w5 ]5 x

, Z2 Z) X' x; H. c) Z具有如此智慧的佛陀,又怎么可能毫无意义地说出先后矛盾的话来呢?绝不可能!
0 U: A0 I1 O$ |* t

; f8 p. Y( M7 q5 r$ i: w' W3 J1 w* H" B' {# n/ R+ S: r8 R. M
& b- r' L: F. b. ]5 u: I) t$ }7 M
: X# y. R# K6 t* I5 o" K( `2 v+ s

5 T0 Y, A  R3 _) Y8 ?/ Z& b( p4 I, w7 r/ p- l
9 D0 {1 s8 b/ a7 N0 b- Z8 m# b# l

3 t) T5 \2 C6 t3 S: e
2 ~* L1 c$ H2 T% o8 R" A
3、佛经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经书中只有一种描述,大家就会从此认定宇宙只是这个样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继而使其成为固定不变的一种执着。正因为佛经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难确定,世人就不会固守一见,从而最终了解到:原来外境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变的。
! [" n7 m' o* G$ }( n3 D, t
" p* O7 A: V6 E7 f$ X  U
9 E; f4 Z9 H. b* U8 v$ g' E

7 B  k. S5 e- G! q: |' @3 l2 s. c
& \; m$ R8 a& W" ~/ u( A
* T8 P# m. t* \1 [# ~4 J

: |/ g4 q) J' Q+ ^1 v+ u! E. D    所以,要了解佛教或是想研究佛经,就必须饱览佛教经论。无论是要支持或是批评佛教,就算没有读遍所有的经论,至少也要掌握其中的关键。如果只是翻过几本经书,就想对佛教妄加评论,是非常草率的做法,谁也没有资格这么做。在仅知皮毛的情况下,任何评语都是盲目的、无知的。这就像要评价基督教的观点,首先就必须熟读圣经,假设除了知道耶稣这个人以外,对基督教的其他教义都一窍不通,又如何去加以评论呢?" p7 G2 H0 ?! r4 O6 M( r3 F
上述观点除了在《时轮金刚》中提过以外,在一千多年前的学者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释》中也宣说过同样的道理。
: Y# T0 G) P: I/ l

( O1 j* u# C* S
$ k8 ~) R. K0 P' q& a  a% Q
  W& U: Q. Q# ?8 `" v2 n2 i
2 m: g, V& G* m' B& l( N& a) b) x( z. y

& o; I: m2 B; U( s" w7 c  s
3 I- s' r# P3 t& g4 K& j  j% {
9 x1 W& B6 U) R2 n" C第二、佛经中曾讲道:月球上有天人和天人的宫殿。可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却只能失望地看到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7 {; A$ [8 H- U! Z+ O6 |

) B' X8 [1 `9 F" k5 N) [+ ~3 J, W+ ]/ s, Z/ ]
% b! B4 m6 z9 Y0 O$ P3 g* W
  [0 F  F0 p: }# Y$ b5 n0 q& P. b

' P# T1 v. X- i$ \% N: \& C0 \
% l! _- N9 s" B  z# Q
$ l9 _& f* c! r6 ]如果要问其中谁对谁错,应该是双方都没错。我们在承认科学发现的同时,也要记住佛曾亲口所说的话:“世间人与我争论,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所以,佛教的包容性很大。不仅是现代的,就是千百万年以后的科学新发现,佛教都可以包容。
1 S0 w4 l" M- W0 G- R4 x2 E! u5 m

+ {' c9 P; `$ y$ v; m- u+ `4 x( i: Q9 J0 [+ T) W, o6 B0 t
1 q1 t5 q+ ~4 G/ W$ B

- X) s! e! ^5 x' X1 w. E- J: x2 n8 j4 i- `
3 O( {( B9 H0 [( {% S; l1 _
0 h) @) i( h% R) y8 ^& Z. [
佛所说的“世间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人的胡思乱想,而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以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看到此屋中没有骆驼和大象,佛也会认定是没有;如果我们看到此屋中有很多人,佛也会承认有很多人。当佛站在我们世间人的立场来看问题时,由于这些是我们眼睛所得到的结论,佛就会予以承认。! a4 E+ B$ P/ t9 a1 M
7 Q/ U# ~5 X% f4 z/ G
/ ^" G3 ^3 r; I) D6 \2 M
0 A% F" q4 |0 P+ H8 Q4 Q6 j6 K

% F/ D1 O$ u7 g7 s' B) d0 Y/ m  G$ }% d; `  d

3 E9 w* |+ a- S+ w1 {! ?' q1 N3 I9 R1 E, p
同理,虽然现代科学是依靠各种仪器来作实验,下定论,但仪器最终还是要靠人的眼睛来观察。说穿了,实验都是人作出来的,而人靠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在正常情况下所得到的结论,佛永远都不会否定。只要是经过无可非议的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或新生的事物,佛教都会接纳。只要是佛教徒,都应该知道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的宏观世界观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 [( _+ G$ S, w0 S- d
" y  B  i( V2 v6 ^$ p4 p

4 I" r' v' X- U; o  k) i) L# b. @
$ `1 p+ Y$ t/ i8 H  C
4 S, |& i8 {  A( L6 u7 H5 y2 J! [( k. Q% Q3 X
! B! ~) u/ w. ~

1 {: H; h4 [; x$ e! w5 |既然我们不否认现代科学对宇宙的准确认知,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在荒凉寂寥的月球上描绘出美丽的天人和华丽的宫殿呢?0 [: ~# R( z" J! s: q" M
5 A. d3 s( O( i( }# c5 m9 p
$ w- O8 x4 y8 u5 ?0 X0 R

5 u! [1 e* h0 b, k3 Q5 |; Z
3 J- g2 r! S$ W0 ]
* [" `' y: z& ]5 N3 |3 u2 w, w5 ]1 |' v
3 G+ F6 d, d! X2 r: I4 f
其实,佛并没有说月球上存在着以普通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天人和宫殿,并不是说在月球上存在着人类的城市,而是说有天人的城市如果佛说有人类的城市在月球上,人们就应该能看到;如果月球上只有天人的城市,则人类就不一定能看到。* n6 Q5 e9 U8 h* D# O* B
+ L1 a3 k3 N. v! A
( j8 `( ~) o4 ?7 B& v* [

* A, l/ _5 [8 [" Y1 j
1 d# {$ e( }" f; }" ~# E
7 o" n2 y6 p( D. m. l; ~* Q! d- Z4 ^* K- @' K
9 j* ~( P. j' Y& Z) z/ l
佛曾说过,两种不同道的众生在看同一个东西时,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论人只能看到人的世界,而看不到天人的世界。就像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粗大的物质,而看不到无线电波等更细微的物质形态,但却不能说因为我们看不见,无线电波就不存在。同样,天人的世界也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2 f& r+ I+ a' P2 [3 O* A

4 w% J+ L$ V! L
8 a9 ?! [1 s) k- |. e# {8 o8 g( @: x

2 L+ l: P( e4 h, s, a+ m* j( S% u
+ r  H$ z0 j+ K$ \' g

! u, O+ L: R, d8 M7 L. h) B# d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其逻辑性非常强!两种完全不同道的众生,其器官的构造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都截然不同,当他们同时看一个东西时,看到的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如同有些鱼类和人类的感受不同一样,天人和人类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他们在观察同一外境时,所得出的结果就更不相同。由于天人比人类高一个生命档次,所以天人可以看到人的世界,而人却不能看到天人的世界。总而言之,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因为佛并没有说月球上有人可以看到的城市,所以佛的说法没有错。
& u4 o0 X$ j1 }% ^3 z) p
5 G' D* D3 x. Q! t

3 B& n2 q. L7 r( n9 o% T5 @4 i; W7 v

. |' ?- @5 n& V& N, |# n6 r8 ^" ^( j7 V: ]- m0 A0 u
4 m1 q- }5 m) X& t

6 A) d) c) N5 w7 Q这不是新的答案,而是几千年前就有的答案,也是非常精妙的回答。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佛经中讲过:以前有一种老鼠,专门住在火坑中,以火为食却毫发无损;过去还有一种衣服,穿脏了不能用水洗,而是要扔到火里,以熊熊烈火来清除衣服上的污垢,却不会烧坏衣服,因为这种衣服的原料是石材。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6 ~  |: C# O# X8 c
' D+ j: {' [* H. u) B
. N6 i/ j4 z: s, x' n. ?; g, I
% M8 w5 a% c0 n3 a5 A! ^2 a
: X/ ~6 S2 `- K, g9 |2 c
) x4 ?+ {+ `$ b) C6 |5 H8 v

  F$ X1 B1 y, |0 o  H; s8 R% E" V- U
/ s4 Z: `0 u9 }/ @3 y因为那种老鼠的身体构造与我们不同,就像用石材做的衣服与用普通布料做的衣服不同,所以能够承受烈火的高温一样,老鼠对火的感觉也与我们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就可以生活在火里。虽然现在没有再听说有此类动物,可能是已经绝种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即使水温高达摄氏二百度,却仍然有一些鱼类常年生活于其间,完全不受高温的影响。如果是人类或其他鱼类,则绝对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 X, d* f% M2 I: e
! i8 A, ]0 |6 u/ q9 g  G
5 F" I: v1 f0 n' Z( G% M

, G1 J. R, }& K
) f# X* V7 |6 i6 z3 B
/ y, \- J& o$ D( w. e# I
8 t5 m4 V+ L# h0 W6 j- e- T8 d2 x  b0 {. p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所有众生对冷热疼痛的感受都一样。既然感觉可以如此不同,那么眼睛所看到的现象不尽相同也是合情合理的。类似的逻辑还有很多,此处无需赘述。
% C! P3 u) t. c9 ?$ J* A) P1 w& ~
5 I6 m) K8 q- y) T3 J0 y

" T" o" S  I0 ?: K8 o/ o, d  ]. a# V& U  i
- S- B+ O3 N0 [$ M; ]4 s  V+ U' z$ W. a. ~

: T2 k! j5 J4 G( K) Q
: p; F7 k$ P* }  e' B( ]# n3 y) H2 f3 F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推理的话,就根本没有理由执持一般人所谓“眼见为凭”的正确性。难道在整个宇宙中,唯有人眼所见才算是真理吗?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有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更透彻的生命存在,而且也不能排除他们在看我们所了知的太阳系之时,会看到一个跟我们所见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5 m& @) [+ B& E/ j! L; R4 V

; L6 i) N, y. ~, c
7 V: H/ d4 Y  S# K9 o9 v, L5 ]. J1 W1 x2 n: x- p" H

, z% X6 ~) ~8 l7 s: U8 e9 k( [% S0 M( ^
! H3 A8 d' k4 h% {1 x" _  p
( O2 r8 N0 ~: ^9 U8 I% R2 N- G
我们对外在冷热疼痛等等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内在的特殊因缘反应在表面上而已。而人类正常的感官反应,也只是相对地准确,而不是绝对真理。人类的许多传统观念已经被量子力学推翻,而量子力学无法推翻的观念,却早已被佛理所推翻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己见地坚持:只有我们所看见的才是唯一的真理!
8 T  F+ d) k! w, n; Y! e6 s. L/ t

  N3 E  g( Q3 A: w2 l7 s$ e. w, V: U6 w
) H" f: K; _& C# O7 f7 k
, A; B2 O  f: S' x7 l" ]5 z

/ i+ s4 @+ ^& ]; H1 _, h! s  `! U8 \# H, b3 G" u% Z* s$ ]3 B

6 j% _% f4 Q+ |6 E! P( }( ~对佛教修行人来说,这是很容易接受的。譬如:米勒日巴尊者能自在地穿越悬崖,或双盘坐在空中;有些成就者的脚踩在石头上,就像是踩在泥地上一样,立刻可以现出脚印;又有些瑜伽士能够穿越墙壁等等。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便足以颠覆传统的旧观念  C. ?' R3 X8 `  j3 N7 Y1 X8 k7 Y
0 ?1 q  p$ \$ f8 {+ a2 M2 {
( h" v/ H* I5 o, h/ }
4 F% ]( E3 x2 D$ {% p; {- X

2 L. {- E* @& ?, ^+ g2 K8 a
& n5 Q* s# H1 w1 j# N% b( d% Q
4 ^: o1 }+ K4 j/ A& I
/ O+ u( g7 o) {, f' l$ A现代人很傲慢,总喜欢将自己没看到或想不通的归结为不存在。没有看到是事实,但这却不能说明不存在。譬如,在三百多年前,还没有量子力学理论的出现,可它当时是不是绝对不存在呢?当然不是,只是未被人发现而已。同样,有关月球的问题,也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4 b* {( c% u4 f  o' h. q

& x) [5 B& K; R
2 g6 w( E3 a* a- x1 s; P) X  }% A! j$ W9 H4 Q

3 l% ^: g: m* x) [% W. d0 Q, g0 k- R1 L# X: h* L* O) k( d
$ L/ j0 @" w5 k, q2 k& e* E

# F8 Q: z( ?- b% _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在人类登陆月球,并发现它是个不毛之地之后,我们才开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由于佛学家们考虑得非常周到,所以二千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O+ H; b+ ]  w3 S0 }. \: B9 G: e
% v% M' x1 h5 A5 _: v* Y

3 {' C, e# F* z. {3 @# e( \) r! @7 C% z# r" O2 e- i

2 l5 @! ^4 g8 T6 W* C# _9 s
* _+ P! Q6 q- N
6 k/ e( \" [& P4 N  V3 m" v
, I+ s& a( X7 Z* E( T
. G$ W( f( N: q6 J8 h7 t
6 s  S# p) E2 H) \0 Y5 d& ?总结以上各点可知,佛教的微观世界境界不仅超越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原子论,也超越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论点;而佛教在宏观世界领域中,已经令人心悦诚服地分析出:宇宙构成的许多类型,是由于众生内在因缘的不同所致。反观科学和其他学说,他们只是一成不变地死认一个我们熟知的圆形地球,月球则是死寂一片,从没有推测过一个地球或月球同时有不同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仅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也无法否认佛教宏观世界的先进性与包容性远胜于现有的其它学说。
& m, S4 Q& g( P) E1 N: P; R: }
, h" L+ r6 A# X, ~3 ~0 D

2 I4 i) \# i; J, I8 u: w  ^. G# K5 I3 ?6 \

$ q+ C* o) x9 N) U' c( |2 k& ^) |1 E) L

2 N0 s" k5 w2 ?6 C' i: O
5 v$ M/ ^" C. U9 |/ t1 W6 k: R, m 4 e7 x6 g. z( L  k/ v- k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学说,或是像佛教这样极具逻辑性的宗教,其所有的观点都必须有根据、合逻辑。在佛教的世界观中,微观世界与现代的物理学既有相同点,也有超越其上的地方;而宏观世界与现代科学的相同点,大家可参阅《大方广华严经》的第九品。在第九品中讲道:太空中漫布着许许多多的世界,其数量是无边无际的。这不仅与现代科学的发现一致,更远远超越了日心说和地心说;至于宏观世界与科学的不同点,则是佛陀为了令众生入道的一种权巧方便;还有许多佛教特有的、超胜于科学的观点,则是现代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
: s& }" v/ x( R* B& N9 Q

# s# \- u2 T8 Q
" r/ `. o9 x* U* N
; s: m4 y: ]6 A, \8 A5 Z0 J4 ~+ m
3 ~4 u0 t0 X  Y" u3 x" S) e/ _5 T, d3 i' y* U( U" Y

2 b& u. `' R5 k0 G! ^/ i# G3 y" l$ v! Q3 h
在西方,时常有媒体或科学工作者到寺庙或佛学院去探讨这类论题,可是我们这里目前还没有,除了一些人在看过《俱舍论》后,有时会私下进行讨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交换意见的机会。但自然科学的观点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当佛经中所讲的与其发生冲突时,大家就会产生怀疑。有些人打骨子里就轻视佛经,认为里面的全部内容都是不科学的。% x) b) S2 ~( Z9 C$ d% k
! e- J# z" _( J0 Z
5 H1 R  M" ^3 M. G' ]1 A

$ j! F% N5 j) B. v% w
9 r+ b: D; ~8 ]+ m% g1 B# J6 X% N. w) p) x  Y

7 b' ^+ b: z- D4 b4 d" z
3 X; d; |% y) _& h3 {针对这些现状,就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佛教的世界观,这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微观世界包括相同的和超越的部分;宏观世界则包括相同的、表面上不同的以及超越的部分。一旦建立起这些框架与思路,讲起来就比较容易被了解。凡是稍有智慧与思维能力的人,都不太会排斥佛教的理论及行为,因为佛教永远都不会害怕智者的观察。! Y# ^9 f# N* w" ~

" d; t9 m) H6 g/ z( n2 q; V/ P, w9 H

, V& x% B- ]2 n, }$ ~$ f# y- W) W/ ?

* p) ~% y% l+ g) f% ^' r% b, F  {! Q: h# C. x8 x5 t' y

, ~7 R' A/ R* X! H2 A$ Y由于不了解这些论点,就会产生诸多误解。5 S* C) ~" _  z& J  R) m- }
以前,我们比较了解的是东方文化,所以只认为大乘佛法是整个东方文明中最辩证、最透彻、最顶峰的思想。后来逐渐看到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理论,才深深地体会到,佛法不仅是东方文化的顶峰,而且也是全人类所有文化中最伟大、最顶峰的思想。
# d0 W0 ^; q8 W, G6 s仅仅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佛法所强调的自由、和平、平等、民主、真诚、环保、素食、卫生、节约等理念,也是真正的跨世纪思想。因此,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对任何人来说,没有机会读佛书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3 g6 |$ ~3 y2 k* i
在这个充满着冷嘲热讽的世界里,深广理性的智慧从古至今就容易被世人所忽视,但我们深信,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定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希望!% v1 y: O2 w; \4 E% j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用科学来证明佛法的正确,发心是好的,但只是一种方便。没有讲到佛法的本质。1 ]6 F1 u7 i* I; Y. u) k6 ^
尤其是唯识和中观的部分写的不好,没有如实的讲出它们的本质。: [" z2 v5 p3 u% O3 [! j5 q+ T4 _
建议大家忽略过这两部分。; q/ ~$ p$ ], C+ ~3 N* Q* Q1 q

  Y, t( l& }2 q0 ]( \佛陀是觉者,他觉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这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且佛法大部分是讲精神方面的事。- \; `! L9 Y( [/ Z3 T% J
(其实我用'精神'也不恰当,应该是非物质的所有方面)
' e9 X+ q6 }1 y( c1 i) o; K% @% B& S- P  C. M  c9 O
作者说:“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 S/ J" i1 J; y0 O  J" O这是割裂了唯识宗对世界的认识。什么叫“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难道学唯识宗的人都是9 Z8 m) D5 V3 O
睁眼瞎吗?或者自欺欺人吗?这让不知道佛法的人怎么信服佛法?唯识宗虽然讲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j; Y) R1 u! U1 g1 C6 N
看起来好象只讲了“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但前面的眼、耳、鼻、舌、身识难道不是物质吗?0 Y5 [" K1 b) }. U: Y- _, S
8 P- @7 m! n$ k" w4 D+ e7 k+ V
还有,作者说:“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
' b' F* G# @8 q( G9 B6 q中观派讲真谛和俗谛(空和有)。这是一体两性,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观点。就好象一个杯子,有前面和后面,你不能说前面重要,
$ e5 T& }, v$ b, Y4 y1 Z$ b4 r也不能说后面重要,其实都重要。离开了哪一面,杯子也不能盛水。中观派最究竟的见解是空和有,是二谛圆融。, A( z; H- o; ~) B! k

8 e$ d# s* n* q[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7-8-29 10:32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9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念佛。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我周围的同事和工作环境都是讲科学讲逻辑的。此贴的例子很完善, 多读几遍此贴,与同事见机说法非常有帮助。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9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感觉,说法当机很重要,好象牛黄解毒丸,给上火的人吃,能治病,给体虚的人吃,不能治病,吃多了可能会死人。- J$ X$ S4 f7 ]" q) }& O: @
可能作者说法时,当机的听众适合这种讲法,能够契入佛道,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 T* W' @/ [( d) w但我总觉得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说圆满。佛法是讲中道的。这篇文章讲了很多空,没有谈有。而且好象还把空和没有等同了。# i4 Z0 |0 d' [- Y
佛不是让我们把“有”的东西给“空”没了。而是空掉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 U* @& z. C" d7 F' Z3 Z% V, u
比如金刚经,是讲般若的,讲空性的。但佛惟恐众生落入空见,只见空,不见有。在谈空的同时,不忘谈有。
7 h& Z7 \  B  J! j$ _在经的最后,佛说:“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如果是没有,佛为什么不说:“一切有为法 根本就没有 应作如是观”. }2 c+ _. i* S8 W1 N$ S, `
事物是有的,只是我们看事物的方法不正确,我们认为事物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佛说是:“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是刹那生,刹那灭,是虚幻有。3 H# T3 U! W# p; T3 F
唉,说了半天,我说的可能也不圆满。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是著名的五明佛学院的堪布。因为没有接触佛法般若部分的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都是执有,所以堪布在讲法时有针对性地讲佛法的真空,而不是说堪布故意割裂中观的空和有。应该说,这种讲法对于绝大多数人是肯定应机的。本贴内容只是堪布说法的一部分,不代表堪布讲法的全部,正如金刚经是佛讲的,但金刚经也不是佛所说法的全部。
) {( }, H% w  L
) I6 h) U1 \: c: q: i有时候限于转贴内容的有限,确实难以体现原作者的全部思想,也有可能使帖子的读者产生误解。TempID 师兄的提示也是非常重要和及时,感谢师兄!帖子内容只能起到一定的介绍作用,而佛法是系统而完善的,学习佛法应深入经藏,原解深义。
5 L  a7 J' ~8 h# C5 l. F2 `$ i
$ M4 F, z9 c# D: P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0 o+ C( ]/ U/ Q' e* P; d$ S- v/ h/ S8 l, j4 C* x* B5 l
顶礼慈诚罗珠堪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5-29 02:44 , Processed in 0.13228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