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原帖由 轩辕无天 于 2008-3-18 20:55 发表 8 o& H# P1 @4 h% @, \9 j! D
9 S) S4 J* @, T* ^2 n( n6 g/ d5 `* g7 }: i' i
+ s+ f0 r4 Z) l" j( x很有禅意啊
; i) g, q* U3 P
8 {; x3 t9 Q& r% a" I5 A2 _& g" f当然有禅意,请看:% V" V' i: Y* X$ l; U, f
& k+ z2 e' l9 V: q3 P. [ 2 S5 f5 Y3 A& n* {$ P- |
) o! f ~8 U: [( G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今浙江监海)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 j3 k7 H- F, C" k" y1 J" l# Q
+ z' L% |2 h5 {( E9 E3 l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百岁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4 K9 @, m; K' d* a L# z0 x6 j
0 I6 O+ H. l) O9 ^% Q6 R
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间封“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道教奉为南五祖之一。2 ^6 |5 L; s% Z/ `: V- z' p
+ d7 [' }6 I6 y1 b, |& M% k) l思想与著述 :
9 e) j9 W2 }: M/ M2 {
/ a9 D3 A' r( f1 j张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划为三个时期,大约可以以他的三本著作为界:
/ U2 u0 W* i) T+ [0 a! U* j1 L% a3 e q% o' I/ I) o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4 S" z5 f& b; X' w! C
; X' [& o7 m& G8 H2 ]: k2、《禅宗诗偈》(即《悟真篇后遗》)代表中期思想,出道入禅,以彻了禅宗性学为归宿; 3 j& C' ^+ `1 ?4 K+ M
# G- P. r; g3 R$ G- j8 x
3、《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代表晚期的转变,禅道双融,而正式酿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学说。 + u$ W2 q& r8 j# T/ g, X
4 G% L5 H* v/ D# C- f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6 z; D( x B, o8 b- o% @
/ X5 l' a5 v7 s) v/ D! I1 e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1 `$ B4 I! G. v! x
+ ?7 O* Q1 Z0 a K& ~2 a1 r* r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 ~8 n1 h% j8 x- M9 S5 g2 u
3 ~9 L1 b$ U, M7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 A7 j# T3 b! P6 W2 W. |( B
! L7 b% Y0 o7 D" B3 q
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简称《青华秘文》。 9 p' n, \+ Y7 y) }
; V: }) R0 ~' e$ x
其中,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5年)撰写的《悟真篇》,以《阴符经》《道德经》为两大理论依据,“略仿《参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全书宗承传统内丹学说,说明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就是归根返本,逆炼归元,并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经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臧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 G% _5 j0 r1 r3 B1 z, M$ X
( l1 x& I- o) H! c/ _1 i
该书是最重要的炼丹理论及实践著作著作之一。与之前的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齐名。全书由诗 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韵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绝句五首,以及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历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