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宁玛派
( a& Q- x8 M9 ~ f k# l+ R- A$ k6 |4 D
“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所谓“古”是指该教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最早的一派,可追逆到莲花生大师传法时期,所谓“旧”是指西臧前弘期佛教相对后弘期佛教而言。该派极重密宗且弘扬旧密咒。因为朗达玛灭法,早期宁玛派的特点是采取密秘单传,信徒分散,没有寺院及僧团,其教徒可从事生产,可娶妻生子。由于该派僧人穿红色僧衣,俗称“红教”。) M/ F6 {5 x! F6 U( M- _
严格意义上的教派形成是在11世纪时,创始人是释迦炯乃。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癞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
. x. S1 X8 t( X3 g% r! ?
* E5 z+ }" W* H. R# t L" L噶举派(噶玛噶举派)
/ Y" l' y3 A& v9 \; F
* o8 [, k/ |9 Z9 d- H# i藏语“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因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称“白教”。此派传承复杂,流派众多,但均源于玛尔巴和密勒日巴,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便始于该派的噶玛噶举,此派在西臧历史上影响巨大,现在仍在藏传佛教中占一席之地。7 g/ n9 ^- y, }. R% A. l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纪佛教后弘时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
: T* H: n }' L" O5 M) m; |. f, e! T/ J" t: {% h d" x F
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把自身观为本尊,所处环境观为本尊所住之坛域。关于果。证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尤其能现证空乐双运,身体虹化,空中履行等等。7 _2 Z n! ?5 T/ a3 F+ Q
F1 x/ m% C4 |* Z" @
现在的十七世大宝法王的传承就是噶玛噶举黑帽系。噶玛噶举原来还有一个红帽系活佛传承,在第十世时,因叛国罪,被乾隆皇帝禁止转世,财产充公,红帽系僧人一律改宗黄教,噶玛噶举红帽系从此断绝。
& ?0 O# e0 P2 p) D' h8 m( c7 z; {1 ^
萨迦派7 q3 m* |9 T }! V
' N0 L/ c1 J: y) u: e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称为萨迦寺。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被俗称为“花教”。萨迦派的教主由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R4 F/ z$ q& i1 v t a9 e4 Z
! h! c) E0 _/ |) k+ O$ ?* A7 ~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 (“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5 R* V6 k5 u( u- K: L6 O
9 l1 C$ U8 W8 x, Q/ _ ^1 K* b' y2 k
萨迦派到公元13世纪即中原社会进入元朝时,因支持元朝,发展成为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在元末明初被噶举派取代。: ~$ K! J& _! _9 s( y+ V- o s
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有人称萨迦寺为“第二敦煌”。
$ m# r R; l Z( Z, P/ f7 ^: b- e
/ O) f* L# {) a/ `; x2 |( q噶当派7 b1 [( }- `, B* g; v, [
3 `2 V/ Q) V# D# }4 g% n
“噶”藏族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该派源于阿底峡尊者,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弘扬佛法,该派以显宗为主,不排斥密宗,主张先显后密,15世纪,黄教在该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取代了该派。. q% b" f; `7 h- }
1 A$ m5 {$ M# s/ u% I* N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它以显宗为主。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应相互补充。它对修习次弟的主张是:先显后密。
+ P) O1 @% j9 R) S7 b6 C/ ^3 t0 K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在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8 |% k! n6 N0 E- N7 k
: J# X* T% R; [4 b' K; a公元15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藏区社会了。" p- G' Y: q* B/ ]6 d
8 o6 V! a* Z! Q& c
格鲁派
9 w, x/ o0 X# [6 _9 `$ x' x M( f& Z' u; t" r7 z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吸收其它诸派的精典教义而创立的。该派势力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并论的,达癞转世和班禅转世系统都出于该派。藏区五大寺庙,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尔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均属该派。该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臧“政教合一”,此派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由于该派僧人带黄帽,俗称“黄教”。
5 [) m3 _; Q B3 I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癞、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 x' I. p4 x' P1 m
. c" M2 }/ b" w2 k' x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槃。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8 h, ] @0 J/ |: `) p9 b; |4 y& n! G( L) }7 g$ c
觉囊派
! L8 R! A( S; H3 S! {
1 t: x% N2 u. b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臧日喀则专区。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 (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后来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得到他空见解释时轮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 o' u$ y6 E/ M/ l3 W
在格鲁派五世达癞时,很多觉囊寺庙被令改宗,从此卫藏地区觉囊一派几乎绝迹。现在只有边远地区尚存。9 Y M% y* E# w& E- V0 F
- d+ K H g1 C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有真如本体,这一点与宁玛、噶举、萨迦接近。但宁玛、噶举虽承认真常本性,同时认为无相寂灭,非空非有,则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非断非常,不断亦不常,更无有自空他空的词语。觉囊派与持应成派中观见的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全完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 O: P2 i' E7 S0 [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觉囊的见地仍来源于印度的中观派见。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分裂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认为自己是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这是空有之争在藏传佛教中的继续。
' N1 f F/ \8 R6 _7 P, N! C2 }# o3 [* B& R, G! f* w
[ 本帖最后由 TempID 于 2008-3-31 22:2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