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4|回复: 9

金刚经体会(之五)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8-6-12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经文:
/ r  |4 A- F$ q: T
+ [0 a0 w2 ]& u: C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0 e0 N% z$ O3 x. ~3 J* y0 p% y3 {: X* U6 Z1 K. i

. c& t" X5 |  N$ j+ v, L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6 P  a1 C; @. f+ \
/ `. Y& M( f6 k! ^1 q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5 B3 o+ a0 g) t

" a# I8 @4 ^: p
0 }. X5 d; W2 V  b/ w+ H3 I: `# g
& b$ x/ @( H$ X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 V3 p; p: u! L& A* y( a( K% c1 R5 Y* s& P. k# r7 w
体会:4 K( f: k; h3 B/ l
% S2 Y. w! ]1 d! A4 }
须菩提和佛说话叫“白”,佛和须菩提说话叫“告”。这是因为“白”指“发出声音”,而“告” 强调信息的传递。须菩提不说话,佛也知道他要说什么,因此须菩提说的话,对佛来说,并没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因此叫“白”。须菩提这里是请法。
8 z) f% K9 v' d* e1 _1 ~$ L+ D: }, o" k0 ^( V; P3 z8 r7 w
寻求解脱与普度众生,被人们认为是小乘、大乘的区别。在诸多议论中,我倾向解脱与普度众生统一论。5 Y" F; X* |0 N7 u* @$ Y; O
# R" i& F& A6 j/ ^: d: N/ A, r
解脱需要忘我,然而,整天念叨“忘我”能不能达到目的呢?整天和贪、嗔、痴作斗争,但是人的“心”是不容易降伏的,这是连须菩提们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才向佛请法,佛给出了“普度众生”。
2 F) J; i( }% h' \3 n2 B
0 \- Z7 ?: w; M( j+ k轻松一下,我来讲个小故事:一个朋友,遭了车祸,两条腿不能动了。医生检查,腿没毛病,因为车祸造成了心理障碍,所以不能动了。只要能忘掉那次车祸,腿就能动了。5 m# s5 B9 d6 }! ~
2 U! v4 R( C* ]7 \. G% C* ~
于是这位朋友就整天念叨“忘了车祸,忘了车祸。。。。。。。忘了。。。。。。忘了什么来着?对了,车祸”,你看,他把车祸又想起来了!/ Z  b7 Q. h# {8 K
有一天,他坐着轮椅上街,在一个路口,一个小孩子过马路,一辆汽车急驰而来。他一下子就站起来,几步跑过去把小孩子拉开。他的腿从此能动了,救小孩的一刹那,他彻底忘了那次车祸。
! @0 D9 l- U9 }" }/ K3 P3 n3 x$ d  i5 D
  X  W1 H/ H1 X% @须菩提等大比丘,跟着佛,按佛过去宣讲的小乘解脱教义修行多年,已经到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程度。! k! z$ y: h) O. C3 _- W, r# H4 h2 k! H
7 D+ r* d0 a" F) a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古梵语,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发”,萌芽,不稳定,保持不“住”,时而冒出其它心,需要“降伏”。这是须菩提们继续修行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才向佛请法。
* d( A3 Z$ S& S' V0 _% Y" C' O( C0 S
注意一下,须菩提问的时候,用的是“善男子,善女人”,而佛在回答的时候却用的是“诸菩萨摩诃萨”,佛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个程度,如果要继续修行,就应该用诸菩萨摩诃萨的修行方法了,这就是普度众生。因此,以普度众生为主要教义大乘佛教,又叫做菩萨乘。
, K: ?: p, C, ^& L6 D* P* I
2 d. l) h! x$ L看看佛关于普度众生那段话,我想用“愚公移山”比较一下,有几点显著不同。
9 I# g. S. j8 i' H( g
' g9 Z% k  G" ^# m3 M' H; i1 可完成性:愚公要移的山,虽然很高,但是理论上说,总有一天会移走的。而佛给出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却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 A! W* e$ p9 T9 o9 g7 s2 _2 ?

( f$ I2 a* D4 @+ Z" r+ t2 成就感:佛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普度了半天,佛并不给你成就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因为你的工作得到了灭度。4 U# G" r  v  X/ z
& X& \. ]0 P+ y# i+ I2 d9 \! c# A
3 可操作性:愚公移山,第一步很简单,拿起锹来挖下第一锹土就算开始行动了。而“普度众生”,你怎么个普度法呢?这个活咱不会干,怎么干?( K& p2 k. {. |' V1 O
* N  Z* I/ @( G1 l. |
我们再仔细研究一下须菩提提问的前因后果,和佛说的话,原来,佛给出的“普度众生”,是“降伏其心”的一个方法,重点在于“做如是念”。有朋友听过弥勒佛发愿普度众生的故事吗?在那个故事里,并没有说他如何普度众生和普度了多少众生,他发了普度众生的愿,就成即身佛了。* H$ \* {7 P  C) N) ?8 |, U

" ~, \9 m8 M+ c4 |+ a那有朋友要问了,对于一件不可完成、没成就感、不可操作的事,我怎么能发得出来这个愿呢?
! c! G% Z8 k  }% w2 Y! n& Q! a' z% C% r3 E( G
呵呵,佛言不虚,佛说能,那就当然能,比如,我们看一场电影,虽然我们没法控制电影里的情节,却可以产生希望故事如何发展的愿望。
. j4 S; N. P8 [. n  _( }' w
5 B5 Z1 e) G/ O' r) {7 u6 q当然,普度众生这个愿,不是说发就能发得出来的,这要经过几世修行,才能修成的大悲心。
3 i. V! a' _5 j; a2 B- k5 G: c/ U# X& Y' O, X& C) l
佛后面这句话,是很有名的,经常被人引用:
, q0 i, ?& C* p' r
0 a+ o) A7 o. e1 W( t& F“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T8 c7 K% Y5 B+ d

5 O% T& h$ [, [9 N9 a这句话,没有难解的词,语法也不复杂。“相”,相当于咱们常说的“形相”或者“概念”的意思。我,就是我,人就是别人,众生,所有动物,寿者,就是长寿的人,或者长生不老的人。
2 ]. I6 `% y6 _" Q1 W+ V6 J; D/ @- H, o: P
要想成为菩萨,就要去掉这些“相”。但是,这些相怎么能去掉呢?去掉了,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思想境界呢?我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困难,怎么冥思苦想,还是觉得似懂非懂。1 H1 F1 ^2 T6 q; @; P4 R

; ~" H2 o: [. e- z$ I, P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说的不是“相”吗?于是我想到了照相机。就拿着照相机到处照。一张在海边照的海面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天风大,海浪高高低低,形象各异。我看着,似有所悟。! }0 X6 E; d% u6 t

! Z: K8 {" w2 j8 W我挑了一个我喜欢的浪花,写上“我”,又在别的几朵浪花上写上“人”,在所有的浪花上写上“众生”,又挑了几朵高大的,写上“寿者”。于是我就得到了一张有我人众生寿者的“相”。
: e; K  |( q) q
9 Q1 G2 u* y3 i) ~* C7 t我拿着这张照片再到那个海边的时候,发现我的“我人众生寿者”,都成了“历史”。于是我试图定义新的“我人众生寿者”,却发现这是办不到的:浪花的形状、构成浪花的水都在不断的变化,我突然感到,实际上并没有浪花,我头脑里“浪花”的“相”,实际上是一种假相。这个由极细微尘刹那聚聚合合变幻的大千世界的相,又何尝不是假相呢?在无限时空中,谁能分得出来“我人众生寿者”呢?
+ h4 k7 S7 ?( c) s0 L& U% S- t: G5 O
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 B$ a' I+ m  ~/ N$ s
2 _% P- a% {7 h0 U' m# a体会:“复次”相当于“另外”,“还有”,“法”字,在这个地方和我们一般理解的“方法”有很大不同。  @+ v& B, r8 u! E
7 N, g& g, j$ ~- ~
《佛家名相通释》中解释,法,是“至大无外之公名”,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法”。相当于世俗的“物”字。% T$ x, n- X# s( ^6 T

! S( Q& {0 [/ S我们说动物、植物、生物、有机物、无机物、事物,于是一切都是“物”,除了“物”,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叫“唯物主义”,“物”是至大无外之公名。- |/ y: g& T- i9 ^2 u4 j8 x8 o

: r& @& z' e) I3 c7 V# O佛教中的“法”,也是这个作用,用来概括一切,不过,对“一切”的分类,角度有很大不同:) z( @" `% {# q, O9 g' ?7 n
7 [. q& D3 g. i6 y, }: n4 C* G& d
佛教把“一切法”分为“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和“心法”。: ], e! Q- L9 O/ d& s/ h+ E- T
+ Z8 M8 F) u8 N" f9 C$ M6 ]
比如,一棵树,唯物主义把它归类于植物。佛教中呢,同样是一棵树,你看见的树,叫色法,听到树叶哗哗的声音,叫声法,闻到的树的气味叫香法(佛叫中把臭味称为“恶香”),摸到的树叫触法。你进了屋子,看不到那棵树了,但是你知道那棵树还在门外,这叫心法。/ T) X! q' |' }6 R2 D& C( `
) W" \- }8 p4 e% q% L7 n
上面说的几种法,叫做“有为法”,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除此之外,还有“无为法”,又叫做“佛法”、“真如法”,这才是实有的法,不过没有成佛的人认识不到“佛法”,等成了佛就明白了。
1 n( \  c3 O, g# E+ y7 V# J
' X- R0 _; W* l) `9 g“住”,相当于“依赖于”“局限于”;“布施”,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或者帮助别人的意思。那么什么叫,怎么做“不住相布施”呢?大家一起领悟一下吧!这篇已经很长了,下次再讨论吧!
0 V2 `! Q# E+ L! _2 ]% d5 o, W. U4 G; {  p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8-6-12 14:35 编辑 ]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6-1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个热闹.
鲜花(634) 鸡蛋(5)
发表于 2008-7-26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8-7-2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要真修行,就努力呀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09-7-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体会是一回事儿,行又是一回事儿。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金刚经情有独钟,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共修此经。。。
鲜花(5)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欢迎扁大师。你的金刚经写得真不错。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3-27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6# 扁舟 / n3 h, `; ~- g# [) x4 ~7 e* l, c- E2 [
! U/ O  X; t* ]/ F8 `
那时间概念在佛陀那里是怎样的呢 9 c" Q/ e: g8 {0 o# \' o
        即:“时间”在释祖“成佛”前是怎样的、; _% m2 I8 Q6 ?# `- ~0 k
                    在释祖“成佛”的那一刹那、一瞬间是怎样的、3 m$ ]1 W2 G5 t
                    在释祖“成佛”后是怎样的
  F( a  _3 Z( M$ \
) ~: g# o% z5 ?6 k$ K% Y佛陀的时间概念有无变化、如有,原因是什么?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3-2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慧能有一个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C4 n! j* W5 |( L& F《楞严经》中也有“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句子,都是告诉世人不要着相,“凡属有相,皆属虚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有生灭的尘,只有你的佛性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好比一家客栈,佛性是主人,一切相为客人,客人来了又走,主人安座店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说明还没有找到妙明真心的所在,修行的最关键一步还没解决,怎么能称为菩萨呢?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3-3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顶礼各位!没想到扁舟大师有能有这样的感悟,是我自己太孤陋寡闻了,也是自己太浅薄了。这几天一直感动着,为许家路先生的慧智,也为佛教的复兴。
: x6 y, \8 D& l: o6 a* [1 H9 m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31 02:57 , Processed in 0.18874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