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绝不会永远只躺在摇篮里。”实现载人航天,不仅能够大大地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而且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科技甚至国防的发展。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于载人航天技术都非常重视,并制定了相关发展战略。 {) Z7 g3 H# l1 t8 N3 k! W
& p+ `! { o Z9 G% W* {
美国:重返月球 登陆火星
3 | L9 [, m& J; l+ \6 u1 R+ U) E; w9 A% \' [6 ?9 _8 F
无论从哪方面衡量,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第一大国。 . h9 r, N, d) w, _4 u$ k- q
/ T; K) Y* I7 U) ~$ W q 美国每年用于航天的预算有3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其研究所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涉及载人航天飞行、无人航天器的远空探索、各种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地球科学研究、天文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 H: Z! U+ x1 ~+ M; y* J9 L0 ^8 C
$ O W. d1 P7 g6 i# Q9 x/ Q" H
美国的载人航天是在与苏联进行“太空竞赛”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冷战结束后,美国载人航天失去对手,陷入十余年的迷茫期。直到进入21世纪,各国航天技术蓬勃发展,感受到竞争压力的美国,才又重新明确发展目标。 9 f3 s9 [2 _$ F/ K$ J! o
, i/ s% b. i- W! b' F9 Y 2004年1月,布什政府公布了举世瞩目的“太空探索新构想”,称2020年前美国将“重返月球”,建立半永久性的月球基地;还计划把美国航天员送上火星。
( [5 d3 V1 |' [0 n5 d, L n/ ~) j, K' Q6 @5 e+ N8 Y
2005年,为响应“太空探索新构想”,美国宇航局宣称将研制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新型载人航天器,用以取代航天飞机,将人送上月球和火星。这种新型航天器搭载人数多达6人,被形容为“服了兴奋剂的阿波罗”。
2 d8 B, i' H! O9 J) {7 U$ a3 a9 `( V6 Q- G* b6 H
此外,美国私营企业也开始介入载人航天领域,预计未来的美国很可能出现一个私营的亚轨道或近地低轨道的载人航天运输行业,开发太空旅游项目来吸引全世界的富人。 5 T- |* E+ y" Z& j, @# J
6 J5 R, S7 {4 W6 w) c; L$ E1 M( C
俄罗斯:不做“航天马车夫” 3 m$ j8 }8 n/ Y% j" l
; D) h# `4 D# h3 U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天业瞬间失去了国家大量资金的支持,陷入困境。 7 B3 ~8 b2 h( v8 o% D8 K
5 a) E/ g# [$ b1 x' B3 a 每年6亿美元的预算,不仅根本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而且也无力维持苏联留下的航天“大摊子”。俄罗斯的航天业,基本停留在“吃老本”的阶段,甚至靠向太空运送游客赚钱。
x7 K0 }+ K/ C4 |$ t4 B. S$ T0 H" Y w* T) H$ _
普京曾经警告,这样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俄罗斯将沦为“航天马车夫”。他担任总统期间,一直强调航天的战略意义,强调俄罗斯必须保持在国际空间领域的领头羊位置。 * U. J6 I; D( E& K* q
" \. V: v: U% Q9 Y* l0 ~: N 根据去年9月俄罗斯航天署公布的计划,俄载人航天在2040年前需要实现三大突破:
$ v& |$ {( }5 ? L4 p% O$ t. B! ]+ q- l& }& ^7 v
第一,加强空间站建设,俄计划于2015年前完成国际空间站本国舱段的建设,于2025年前在近地轨道建成有人驻守的空间站。 1 ~6 j+ O7 @2 i
* ^4 o2 `$ ]% i( w0 p( ^( G/ Q0 w 第二,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在不断改进“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的同时,俄罗斯正在着手研制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新型载人飞船,用于载人绕月飞行。 $ W3 H: [, a4 U9 Z: e3 \/ }; i3 Z
" o% m7 W6 f4 D4 n Z0 |' N 第三,加紧登陆月球和火星,俄罗斯计划在2025年前登月,2032年前建立月球长期考察站,2035年后登陆火星。
1 y7 `5 A% |5 X
6 V" E# \1 X) X" L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的载人航天计划尽管雄心勃勃,但在实施过程难免会遇到资金难题,因此可能会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 $ m5 Y* [& m" y
$ R. s$ Q: e3 E) m8 h 欧洲:2030年至2035年登陆火星
% q& w' p5 \9 q0 F3 P y {( F {
+ X, z2 k5 j, E& q* }4 } 有观点认为,欧洲航天局太空探索的重点不是载人航天,而是深空探测。实际上,这并非欧航局主观的愿望,而是被动的选择。 ' `1 v# }0 ^# ~/ p
5 n" h) e1 W5 i, [: {1 _" e O6 E 上世纪90年代,欧航局参加了美国主导、多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试图以这种“省力”的方法,提升其载人航天水平。然而,由于国际空间站费用远远超出预算,而各方在费用分摊上难以达成一致,空间站建设速度非常缓慢,这导致欧洲部分载人航天活动无法按原计划实施。 % z2 ~: \. H, V# c- @$ i
0 {. I# h1 Q% E o. W$ C; }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欧航局制定了新的载人航天战略,更加强调自主发展。 & f; G5 j3 b) W l, B) L
: e4 D+ ~/ x1 c1 S; S 首先,成立航天员培训中心,欧航局的航天员既积极参加美国航天飞机的搭载飞行,也积极参加俄罗斯的轨道站飞行,为将来自主飞天做人员准备。
9 B% \. R( U, O+ `3 m
3 B' Q9 k# O' `$ b* j/ D' u 其次,研制乘员运输飞行器和自动转移飞行器,为将来自主飞天做技术准备。前者类似于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可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救生飞船;后者是一种小型拖船,装在阿里安-5火箭上,可把载人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
0 M1 v( r" b. O6 \
: o: i# y" }$ M5 `& H 根据欧航局的“极光计划”,欧洲航天员将在2020至2025年间登上月球,2030年至2035年间登上火星。 6 T" G' ~, s; t. {8 @# r* ~
8 t4 Q4 d1 m4 d$ `$ }7 E$ K3 m
日本:2025年实现载人航天目标 ; M5 K3 K8 J3 K7 I0 e8 b K% O
8 f& Q" s/ F0 w' N# r0 t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借助美国的力量积极参与载人航天。从1992年开始,日本的航天员就开始搭乘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4 F: b3 E6 \2 Z. W5 }% e
8 S9 w$ B9 r) |; N: G 但是,借助美国航天飞机毕竟有诸多不便。一方面,日本很难确保本国航天员的飞行机会;另一方面,日本每次仅能安排一名航天员参加飞行,而且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周,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非常有限。 * M! G9 N2 w7 S' J! j% z3 x
* \1 k' c% `2 P- o2 [5 ` 因此,日本发展独立载人航天事业的决心越来越强烈。200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就曾提出目标,争取到2025年拥有自主的载人航天技术。
! f, @. O. t( K+ {( c: }6 X4 ^( t& r9 q
不过,日本要实现自主载人航天恐怕并不容易。有分析认为,首先,日本自主研制的火箭的可靠性仍然有待提高;其次,日本尚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现在的航天指挥和测控系统。 4 G+ `" P* o) i ~; R5 {
- m, ]& q0 b/ w/ ]6 ~' [: e 就日本目前航天事业的规模而言,实现这些突破难度很大。所以一段时间内,恐怕还要继续依赖与美国的合作。
5 Y: m9 s" o% @0 U- x3 b
2 ?, p0 n2 K; W0 {: X, K. T2 O 印度:可能赶在日本之前“飞天”
3 \6 x" O) E8 K1 Z4 d% m8 @) F$ m/ I$ W+ ]/ e; l
自上世纪60年代启动空间研究计划以来,印度一直努力在航天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 J* u8 n) z$ f" q i/ ^3 g# `" j2 S7 F
首先,印度一直非常重视培养航天员。2003年,印度曾把一名航天员送上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但不幸的是,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发生爆炸,这名航天员也随之丧生。后来,印度又把2名航天员送到美国学习。
1 I3 [/ a$ C8 z
: U. @5 [) e) p9 V6 \, _; |2 u 其次,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2001年,印度向外界透露,其登月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向月球发射探测装置,然后发射登月机器人,最终帮助印度宇航员登月。2003年9月,印度政府批准了在2008年前向月球发射无人飞船的计划,这标志着印度探月工程已经启动。
) _8 n5 c/ t4 j; f7 |/ X0 ]& @( v
印度已经拥有了低温火箭技术,这是实现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有人认为,印度甚至可能会在日本之前实现载人航天。(记者巩琳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