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19上帝的聖寵與害愛者的病痛
- e- ?! s" U& w9 } Z& `( k* K2 G$ L4 B8 W6 r& U! I
如果是父親寵我們,我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的事情,實在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相反,如果是父親害我們,這事才是天理不容的,簡直不可思議!但是,同樣的事情,如果於在上帝的頭上,就大為不同了。' X7 F2 r7 S: |, A- v
* x6 A8 _4 D3 I- t
似乎上帝害我們,是他應盡的義務;上帝害我們,是對我們的考驗;上帝害我們,顯對我們的寵愛。
" \: {. C) M1 u7 R8 j4 m& i
; D$ s, _2 I& S然麗,所謂上帝害我們,並非是我們漢語裏的意義,既不是迫害,也不是加害,更不是炕害,而是害病,是害相思病,也就是我們漢語方言中常說的「害愛」。
/ K+ M% h: ^4 V2 |# @/ E$ k
$ {1 ~# Y+ P B6 i3 k# i& Y害愛,是施愛者對愛的對象的折磨。我們之所以受折磨,我們之所以害愛,只是因為我們對於上帝而言的開放性。我們全面地把自己自己開放給上帝,就譬如太陽下的花朵把自己開放給春天。" ]7 F. j0 S; P1 ^8 G) ^+ ?- M
0 W8 h' s3 x5 N: I
我們面向上帝的世界的開放性,是為了尋求與上帝溝通的期望;在這種開放性的同時,就是在開放的正在進行時態下,縮短與上帝的距離,進而尋找到與上帝的相遇的機會,或者是渴望著與上帝的不期而遇。事情到了這種時候,我們是作為上帝的施愛對象,而等待在問上帝開放性的世界裏的,也就是說等待在上帝,向我們敝開的路口上的。, L. b- E. ^0 C: Y4 ]
/ f1 }) `0 @4 Z g; F, M$ S
我們等待在向上帝敞開的路口上,我們在這裏等待著上帝的垂臨與垂詢。然而,上帝不來,我們六神無主。5 M$ v! [7 v: a$ ^) d
4 ~$ L1 ?# e" V6 v; Z" b0 M
我們以從來沒有過的焦灼,渴望自己能夠害愛。八成兒是因為我們乃肉身之人,按笛卡爾的說法,我們又是為靈魂所主宰的,所以我們就生來犯賤;我們有著一身的賤骨頭,因此我們就渴慕著愛的折磨。
6 V9 R& ]2 {2 H% N/ R
2 B3 ] z2 J) e3 N1 Q+ |而害愛,也就成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我與你」之間的對話的關係,「愛本為每一『我』對每一『你』的義務。從愛中萌生出任何情感也無從促成的無別,一切施愛者的無別,從最卑微者到最顯貴者,從終生蒙承寵愛的幸運兒到這樣的受難者──他整個一生都被釘在世界的十字架上,他置生死於度外,跨越了不可逾越之極點:愛一切人!」
1 d/ R/ H* t- G6 r! [8 O1 p) r5 V$ G3 ^0 T1 i8 j
如此說來,害愛也應該是無別的,它沒存高低貴賤之分,更沒有親疏遠近之別,它是我們對於上帝垂詢或者垂臨的一種渴望,是我們作為上帝的愛的對象,對上帝之愛的期盼。& v4 Y- z2 d% f2 H
1 P' p9 F, a/ e5 C) d8 l然而,對於上帝而言,害愛卻是上帝作為一個博大的施愛者,對於他的愛的對象的垂青或者垂憐,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上帝的青睞。這也就是說,上帝愛我們,所以才來折磨我們。
3 u, o1 T. w: P* L( s& Y) D& Z
# U. i' f) N$ M9 L/ q" U看起來,這又是一組悖論,是克爾凱郭爾所說的關於與上帝相遇的悖論:上帝愛我們,才來折磨我們,這看上去極其荒謬。然而,正是這種荒謬的性質,讓我們發現了我們自己對於他所愛的上帝的虔誠;也發現了上帝原來是形而上的,也就是說,上帝原來是一個詩人:詩人的執拗──甚至──詩人的偏執。詩人總是不斷地以寫愛情詩的方式來折磨他自己,無論他愛的對象是不是愛他,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要施以愛,而且,他還要討取愛。這樣,詩人和上帝就有了同樣的愛的性質:愛情雙軌制:既是施愛者,同時還是愛的對象。
$ A$ ~/ \0 S) S8 v* a. l% ]1 }* R' E3 f- P; h4 e4 g
如此,上帝的身份就被確定了下來:上帝的愛的「實在」是一種悖論。因此上帝的害愛遠比人類的害愛來得豐富而充實。5 K$ J7 q5 C* [4 L4 \* _) j
$ Z1 h: V# e+ i! j害愛無疑是一種激情。既然是激情,那麼,它就具有了潮水一樣的性質,既有漲潮亦有退潮。當我們害愛的時候,我們是非理性的,我們甚至是衝動的,儘管宗教學家和神學家都曾經信誓旦旦地反對這種說法,但我仍然以為,每當我們害愛的時候,還是以感情用事的時候居多。這一點興許正是上帝與我們的害愛的區別之所在:上帝儘管在他害愛的時候,也仍然是理性的。
7 Z' I9 a) W: [6 j: Y" ^( ?* V8 X
' n8 U1 `* H+ t# @6 v這種區別決定了我們與上帝的不同:我們在害愛的時候,在我們害愛的日子裏,我們就毫無保留地向上帝敞開。5 U2 q8 o% L0 Q: _1 D
3 N$ V5 [2 P. X! I# S% @' O
我們向上帝的敞開,是我們面向上帝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讓我們無意中想起了曾經掛在某些機關門前的「歡迎批評」的意見箱。這種意見箱,無疑地是具有開放件特質的,它是敞開的的,它在靜靜地期待中,它期待著投訴者的垂臨與垂詢;它看上去是虔誠的和置信的,它是等待與迎候,它是面向上帝的世界的開放性。然而,這種時候的意見箱,是否就一定把它所等待和迎候前來垂詢和垂臨的上帝,想像得那麼純粹呢?我以為未必如此,興許有些還是拒斥的呢!5 b' J4 j% R* Y- Z; L
' [0 v7 f: |" M; ?3 y這就提醒我們在這樣的日子裏,在我們面向上帝的開放性的日子裏,不妨想一想類似於狄德歲的囑告:「不應該把上帝想像得太好,也不應該把他想像得太壞。公道存在於過分的仁慈與殘酷之問,有限的受罪也同樣存在於免罪與水恆的受罪之間。」
- ^$ h* r5 J2 D- D5 K4 M4 _. K) C# k$ f- `0 N7 {. L t. {" j
這並非是我們對上帝的不虔誠,也並不是我們對上帝的有意的背叛,而的的確確是因為上帝本人的一些行為,極其值得我們提出質疑。因為,上帝正是在我們與他的害愛關係中,悄悄地於暗中行事,又於不動聲色中,實現了他的「上帝之選」。
! s: G. s) K+ V( \+ V9 n$ I6 e- F" o) t$ I2 n5 y/ V' j
所謂上帝之選,是說上帝對一些人的聖寵。2 [% E2 h0 x: O2 q1 u+ U0 P8 x! B
}8 u" U- f* m1 o
承蒙上帝之選的那些人,也就是享受了充分的上帝的恩寵的,都是哪些人呢?第一個就是亞伯。亞伯得到上帝之恩寵的原因,大約是他為上帝祭獻了上帝極其喜歡的、頭羊生的羊與羊的油脂,因此而討得了上帝的歡欣;所以,至今我們仍然還把四川火鍋店叫作「上帝的廚房」,足以見上帝是喜歡食用羊肉的;也就是說,上帝不是吃素的。這或許還能夠說明,上帝也是喜歡對他行賄並且很會溜須拍馬的人的。" E$ o. v7 t) K: _1 H5 _) b
2 h$ U7 g1 Z1 c: F3 q! C另外的一個得到的聖寵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挪亞。但是,正是這個挪亞在喝醉了酒之後,惱羞成怒地對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其理由是他的兒子看到了他醉酒以後的失態,也就是他那一副裸裎裼袒的樣子。 M9 s! c( Q# g+ ^0 f
, E G1 G2 K+ P# R, o& c
還有一個得其寵愛的人,就是亞伯蘭,也就是後來的亞伯拉罕。這個人除了溜須拍馬之外,還會以極其巧妙的方式,獲取無盡的財富。( x% h) T5 y( h% A8 s2 i
1 r/ D! x4 B n7 `( ~0 M4 q
可以想見,上帝所寵愛的,究竟都是一些甚麼樣的人了。然而,對我們這些正直的人們,上帝則採取「害愛」的方式折磨我們。
1 w# x! s" ]' d, ]3 {9 A" o# i, j. t2 o1 ~% Z
上帝所為,天理難容!
& i7 u, {1 V! y
+ N7 b/ U/ n' g. I" Y然而,上帝即是天理;那麼,究竟會是誰難容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