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7|回复: 7

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除了佛家,没有哪一个学派能比儒家和道家能够更深刻地影响中华文化了。因此,这三家的鼻祖――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长久地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0 y5 W6 R$ C) e# K. z
* `# g% [: ^2 X* B8 r
巧合的是,这三位的出生年月前后不超过二十年。从历史的长远眼光来看,他们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西元前571年二月十五,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五年之后,西元前566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出生于今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西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孔子出生于山东曲埠。 % ~* w0 m9 F& ?* P
: C  f$ r5 @) a
三位圣者出生于同一时代,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
) Y( f6 b- R/ ~
, e- r) J% G* g( Q& t老子
% c6 h- y8 a  H- C; k/ x: [3 X2 I! \. y9 @9 i- E- h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老子在周都洛阳住了很久,见到了周王朝的衰微。西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到牵连而被罢官。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就离开了,“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9 Z, h6 Q9 x! N

( w! L5 i; h6 _. S西元前478年9月的一天,93岁高龄的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尹喜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以后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就请先生勉为其难著书传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作了短暂停留,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过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6 @+ [. @, H- E6 k. y
! D5 z, Q* B# P; r1 o
五代时一个名叫杜光庭的宰相,进士出身,他根据佛经的义理写了很多道经。其中有一部《老子化胡经》,说老子西渡流沙,后来到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这完全是胡编。老子西渡流沙时已过九十高龄,释迦牟尼只比老子小五岁,那时已超过八十一岁,已经涅?好几年了。佛教早已传开,何用老子去化胡?这些宗教中的伪经都是出于狭隘的宗教感情瞎编出来的。后世将没有事实依据而编出来的文字,叫做“杜撰”。“杜撰”一词即由此而来。
0 k$ K5 I  ]  `( [* e+ ^9 T: N* t3 l! \$ k6 Z
孔子曾到周都,向老子请教礼制。西元前五世纪的某一天,孔子乘坐一辆破旧的牛车,颠簸着进入周都洛阳城。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学习“道德之规”,因此,拜访熟于礼制的王家藏室史官老子是此行最重要的安排。孔子在完成此次考察之后,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商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孔子主张用周代的礼仪。可见他此行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5 s( u- K2 b# R3 V. ?
* F9 p, g' d4 G" G
孔子拜见了老子。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 I7 z8 P$ }; M1 y- E- Q
老子又问孔子,“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些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的心中。”# G; j9 }4 \- l3 n% T
5 K' s& G' M+ f: ^$ y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说的‘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你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5 B$ O& b8 m5 F+ Q; G
, L: v$ V1 m0 Z. A) i, q
孔子请教完了周礼,就决心回到鲁国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老子对此持保留意见。因为礼虽是必要的,但要全面恢复周礼,恐怕是无法办到的。世易时移,一些周礼已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因此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这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在罢了。并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政治时机就从政,时机不合适就象蓬蒿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去掉你的骄气和欲望,去掉你所表现出的姿态与神色,去掉你那过于苛求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T* s, C  A3 ]. [* L) l  A0 B

' T( [9 L9 H7 @5 d% p孔子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大丈夫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参观完了其他地方之后,孔子就向老子告辞,带着既有点兴奋又有点失落的心情离开了周都洛阳。兴奋是因为问礼的收获,失落是因为老子的劝告。而在他身后,洛阳东关留下了一块“孔子入周问礼碑”。 2 a! n5 R6 h1 q% ^  T: ~

5 O4 J5 W1 \6 X, w- B4 E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6 a# Z+ J9 h- F& F0 R0 F

5 v) X6 A, `$ I' t3 Q; w; k2 A) ^这便是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区别。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
5 g* W4 a+ p1 u: v: _# L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西元前551年生于鲁国昌平乡的陬(?ō?)邑。 ' }; a" @( E, Q" R# B% _

: U" W+ |* g- r) D1 I. g* w' x孔子长大之后,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长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 ' j& J  P+ l, D: n7 e7 p

$ \1 l5 U; E1 k( p孔子入周问礼之后回到鲁国,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1 k2 t) B# y  |0 \. B2 B4 |
2 X# H  Q' }" |% g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 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
& h+ v) g  l6 L$ z/ }4 X% Z3 ]# M9 {6 y) D
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厚葬而不惜倾家荡产;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因此,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小步快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
1 T9 s6 z& s. z+ N8 F' F& R6 T1 h3 r, L! C( O7 Q9 @( v7 A0 |* P
晏婴的劝阻生了效。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的接见孔子,可是不再问有关礼的问题了。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了齐国,返回了鲁国。 2 n3 t+ r# T0 y9 X
: K+ Q3 Q: w! o( J) K& a
在鲁国,孔子虽在政治上很有成绩,也干了几件大事,如颇具轰动效应的“堕三都”和诛“少正卯”,但是他仕途并不顺畅。在一次国君主持的祭天典礼中,三桓大夫故意不分给他一块祭肉。这在周礼中是一种最严厉的处分。孔子知道自己在仕途上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就出国流亡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 l; O5 r. `, s. ^$ V: }1 v5 g
  g# G$ v6 B; [: ]$ k5 L
当时孔子五十岁左右。他不辞劳苦,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未被采纳。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 e3 K% A8 b, z- i& T  I5 Z! h  _+ a, |9 Z8 a  c% F
虽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龄,但思想的火花却在人生最后的九年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篡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里最终形成了。
# G3 ~- R# ~- ^. {5 j/ y, B
. }1 }* d; X0 G2 k# C" m9 Z( E# _0 o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尚书》、《礼记》。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开头的是敍述男女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从此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
6 `+ L2 u9 h1 _+ X- d( m+ j1 O, W3 J3 G* c4 y: G8 w$ W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书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多次。他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3 X4 U# @: v* M: M/ n9 i! H* o5 U, d3 I$ V4 Z& K: P; f
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西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 “周天子巡狩来到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 X2 G; o) H% Z; b2 h$ U9 L  H# E. s
最终,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 V3 L- b) k1 J8 ~* j) }. c/ X* [# x, a7 t
孔子生病了,子贡来看望他。孔子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边唱边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奉我的主张……”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享年七十三岁,时西元前479年四月己丑日。 # C, q2 M1 g' |  D5 x
( ?' K9 N- C9 H. L' K; L9 Q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的,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资料。孔子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了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规范,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 C! u% ?5 K9 o; ]
" Y- d4 w5 H* d" n- Q. }
司马迁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6 U. h5 h, j) i- d' H4 i/ \, k, w& e3 m8 j' X0 L% G
司马迁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
0 _; C. T' n( ~: {: G+ A当中国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同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法已经弘传开了。 - J; n& x2 d9 U+ e

- U8 j1 k% p9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后世传说释迦牟尼出生后,前行七步,举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下地下,唯我独尊。”这完全是后人瞎编出来的。这宇宙中有无数的诸天神佛,谁敢妄自尊大?释迦牟尼决不会这么做的。这种说法其实是狂热的宗教感情在作怪。佛陀更乐意看到后人按照他的教法去修行,而不是这样无中生有的吹捧。
1 k7 A' }* e" R, n' g% D+ L
9 G- a4 G4 ?) Y+ Y: a" Q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炼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 “无想定”三年,最后修成了。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究竟,就舍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5 a7 V: Y+ y) e4 ]& T* I) M
* i9 B  w! y. f  N) J" L1 m0 ~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边。恰好有一个牧羊女经过,供养他很好的乳酪,释迦牟尼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但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便渡过恒河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
; m, `: {( A2 l" n4 s
& \) \' M9 c# m)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头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一望,神通与功能瞬间炸开,他的思维在刹那间被打开,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炼的东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种种开悟后应该知道的事情。由于开悟时释放出的能量冲击波,很大的一个地理范围在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一瞬间震动起来。当时的人认为发生了轻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 & {- ?; |, G  R: m, T

8 a! R; V) M8 i' x/ W9 C& `  n释迦牟尼佛那一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 U" }+ K0 @( o* K2 ]& H9 ~
  O0 e/ M5 I, E* [( t1 y3 W4 o当时,印度有八种宗教同时流传。释迦牟尼所传的佛法和另外七种宗教一直发生着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当时的婆罗门教势力很大,与释迦牟尼佛的争论最多。: Z, b  m& y' a' v! _4 _' ?& e/ t

* v% y8 q: I5 Y8 \2 E) [8 U! x- t  h, s人们的所言所行都与史前佛的教诲相违背了。这样,婆罗门教就走入了末法。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便在印度传播开来。因为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在传法过程当中,释迦牟尼佛不断驳倒其他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断有外道中人舍弃外道皈依佛教。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原先是婆罗门外道,他与释迦牟尼佛辩论,知道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就离开婆罗门成为释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这样,释迦牟尼的佛法越来越强盛,而其他宗教就越来越衰微。佛法渐为其他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最后,出现了裸形外道杀害佛弟子的事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滚石压死,成为佛弟子中第一个殉教弟子。外道还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绑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灭度后,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个单位地砍头。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
) Z2 Z; B3 l' y0 q4 J: \) w$ Y# \# H6 u$ ^9 @  D* j( S3 Q
在释迦牟尼佛涅?以后,其他宗教又开始兴盛起来。印度的佛教经过多次改良,最后结合了婆罗门教的东西,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释迦牟尼,也不供奉什么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产生,最后却在印度消失了。然而在东南亚,在中国等地,佛法广泛地传播开来,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1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这几位东方的大教育家也应当打出把上方宝剑,说他们是玉皇大帝(可是耶和华哦,别搞错)派来的。哪个不信他们的话,让哪个下地狱。
' R: a3 \6 Z% a, f7 l6 Z* P9 t& M- a0 t9 F  a" P0 _
东方大德们太理性、太温柔!(都没有被杀流血什麽的)  应该来个混的、横的、恐怖的!整得神点就高了!最后东方的败给西方的了吧!
% D. T. j$ @1 M/ E, Q4 d& n9 U
, x7 a" D% O& `4 n0 t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12-11 19:32 编辑 ]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2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的道是一个,圣人应化世间,根本都是为这个而来,唯责任使命不同而已。因为修行是有次第的。
% R# o& F# r& [5 g! M) b“东土福因成就,解脱缘熟,故感大教东渐,祖师西来。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仲尼以敦伦尽分为怀,老子则掊击尔智;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愿,如来则荡涤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2 J& Q2 D- e  y; _3 V, }* W
  ——择自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2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很反感孔子, 对佛陀也不可值否。 对中国的道家最为喜欢。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8-12-1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京老二 于 2008-12-12 13:22 发表 # S; d8 `  \2 l
个人很反感孔子, 对佛陀也不可值否。 对中国的道家最为喜欢。

; p3 B6 H+ i+ M. k6 f; _6 c; D) f& I3 N1 _! z" G
大乘佛法能在中土扎根开花,就是因为有孔子的人道基础、老子的禅定天道基础,才有可能去修人天道之上的无上佛道。. f! i8 t" V5 l7 H! [: B3 d" U
$ @, C  L8 k' T. c+ D
我等末世罪业凡夫,做人没个人样、做禅没个腿子样,却上来学无上佛法,岂不是定要跌个鼻青脸肿。
8 Y1 ~3 Z' t% ^" P
6 q1 @* X7 b0 n) E$ O赶紧反省去了!
2 h  g, Z/ Q6 E: P& G" [. D  {8 T) u% C6 z1 v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12-13 17:4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7-17 12:35 , Processed in 0.14744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