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7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神的设定——基督教伦理的超越性原则
( I. G1 H$ v) J) {" u& Y( I
4 i, H! i4 A* s! b1 z! K0 z5 ^ 基督教是一种典型的超越性宗教,作为终极关怀对象和终极价值依据的神的设定构成其根本的超越原则。它集中体现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其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这一关系的基础上。从这一原则出发,基督教伦理一方面把现世生活秩序与超验的意义秩序联结起来,使个体或群体在偶在的、脆弱的现实世界中有一个超验的落脚点,另一方面开启了有限的道德生活面对神圣的世界无限开放的向度。在这种超越的追求中持守着敬畏、忠诚、崇拜、虔信的道德品质。 * Q* }3 y" X( S1 Q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神完全是一个超自然的最高的位格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终极实在,全知、全能和全善,超越人类又临在人类。圣经中的上帝是源初的绝对,在时空之外,是世界万物及人类的创造者,《创世记》开篇就讲“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创造了各种动植物之后的第六天,神又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他所创造的有男有女”。上帝凭着他的话语和意志从虚无中创造了一切。作为超越的、绝对的创造者,上帝还是一个不断地参与历史、干预历史、在历史中显现自己的活生生的神,也是在基督徒的信仰中亲身临在的神。在《旧约》里上帝耶和华就开始突破自身的永恒进入人间,跟犹太人订约,在《新约》,里这位神又体现为圣父、圣子、圣灵之“三位一体”的神,体现为一个倾身惠顾,为了救赎人类而献祭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耶稣基督。
, b, ~) ]$ L' n$ R4 W, s 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西方开始了理性主义时代。科技的进步,理性的辉煌,自然奥秘的揭示,社会制度的合理化发展,面对这一切,人们逐步相信,不靠上帝完全靠人自己,就能建立人间的幸福,甚至人可以取代上帝成为至上者。于是,这个时候的上帝开始“隐遁”了。美国当代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写道:“如果评论家能对当代宗教达成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超自然者从现代世界隐退了。”上帝的悄然隐退,意味着神圣的超越的向度在现代文化价值观中消解了。在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工具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说人们的活动还抱有一定的目的,究其根本也不过是满足物质性需要的安逸和享受。一切超自然的东西都被否定了,一切超越的理念都被否定了,除了逻辑的真理和经验的真理之外,现代人不再承认有什么其他的真理,也不大相信还有什么历史目的、主体之间共存的统一性以及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不大相信还有什么作为这样的目的、统一性和终极关怀的承担者的上帝。这就是一个世俗化了的现代世界的模样。在上帝缺失,宗教信仰弱化的基础上,神圣的超越的宗教道德代之以“经验的、此世的、世俗的、人本的、实用的、功利的、契约的、享乐主义的”世俗伦理。可见,上帝观念的变化从深层昭示了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的变化。 " N5 [+ B+ N" F2 l( B% g& z: G0 u, _
在宗教信仰和宗教伦理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候,当代一些基督教神学家开始了宗教重建,其上帝观念在肯定超越性的基础上突出了与人的内在联系的特点。马丁·布伯强调入与神的相遇和对话,指出入神关系不是“我-他”关系,而是“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爱、尊重、相会、交流是根本性的存在和要求。卡尔·巴特则在一方面突出神与人绝对不同的超越特性的同时,也十分强调上帝只有在人与他相遇时才能把自身启示给人,在耶稣身上恰恰体现了上帝与人、上帝与历史的相遇和对话,耶稣基督是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介者,调解人。蒂利希则把上帝理解为存在的基础,作为有限存在的人只能以无限存在的上帝为基础,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存必然与上帝相遇,不过,只有当人产生了存在的烦恼,关怀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时,才会发现上帝,与上帝对话。于是,基督教关于上帝的超越性原则最后通过内在化和对话行为得以真切地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