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2|回复: 1

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节录)---妙境法师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2-2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说:
& _: W+ z1 N" |& ~+ R& O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曰、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3 Y9 ]5 T( w9 H- v; i5 m+ f4 ~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T7 ~0 f; T, x! u; y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往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己,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大正12350上)# S4 Z" }6 {& C3 c; x
  文中「一心不乱」之义,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义记》说:
5 g' S& H# [1 Q- J" \  「若能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以宿愿力,化佛迎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何以故?临终一念,用心恳切,即当得去也。」(大正37307上)- R. S: g& w6 b* Q
  慈恩寺基法师《阿弥陀经疏》:
2 O* r! X/ Q, A  N7 M9 b1 Z  「执持名号,诵念无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经时也;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大正37325下)
' i: \2 W/ w4 k: h  上引二大德所释一心不乱之义,似均认为未到达三昧的程度。奘译本,临命终时,还须要大圣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始得往生;而什译亦隐含此意。若是解为:执持名号至于爱见烦恼均已净尽,名为不乱,自应无论何时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不须如来慈悲加佑,才合道理。
, p( c$ Q8 \- J7 _; p 《大毘婆沙论》云:
* a$ P. y3 y+ H. j2 g  「一切预流,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具五功德......,五者,临命终时,心神明了」(大正27652下)
* ^" R3 f; R' [% e  I6 d6 Q1 d! q7 E  须陀洹果只断见惑,尚且临命终时,心神明了,何况爱见二惑均已净尽之人住最胜舍?!故知临命终时还须佛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则平时执持名号的一心不乱,只是专注不散而已,应不出于欲界定、未至定之间,尚未能达到色界初静虑。何以得知?观吾人之内心所以颠倒者,为有欲的缘故。初静虑以上已离欲恶不善法,则平时或临命终时,何有颠倒之事?若解为已入圣境,未免太过了!故有诚意念佛之人,念到似乎不须作意,其心自然念佛名号,一心不乱,应即是欲界定,或未至定的境界。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境长老关于淨土念佛的问答
7 r' P7 h' F7 i9 h/ L問:如何念佛才能有把握當生成就,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3 {3 K3 @. x) y
! {* f, r4 i3 k/ M0 R# a師:就是先修奢摩他止,令一心不亂(先不提心不顛倒)。這樣可能會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成就未到地定後,每天常常入定,在定中念佛,有可能會見到阿彌陀佛,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若再能進一步學習《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在奢摩他裡加上觀(觀察思惟般若空義),那就是念諸法如的佛了!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樣念佛能到第一義諦去,能得無生法忍!
" V3 M8 F( X$ \+ s& V' c! t
若是修奢摩他的止,到了未到地定或初禪以上時,那就不是死後,而是現在就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若不這樣努力,只是持名念阿彌陀佛,我認為很辛苦!想用這個方法達到欲界定都不容易,更何況未到地定!所以,你問我:「如何能有把握當生成就?」我認為,就按照這個方法比較好!* V! b0 p+ K$ |$ c4 S+ Z6 I
" I( y- _7 ^" R* \8 ^3 q2 ]
問:若從修定的角度來說,所謂持名念佛,一般的習慣是口念,而且要念出聲,若念得順會金剛持。但這樣的方式,能不能入定?+ T  \6 Z0 @! q& E
" n, Z% `6 R% d  G  z" ~
師:因為前五識、前五根還在動,所以不能入定。若此時心已經靜下來了,最好是心裡默念。如果心更寂靜,能夠一心不亂時,就把佛號放下來專心修止。此時可以用阿彌陀佛作所緣境,也可以用佛名號作所緣境。
% Q: R% c( n- }7 E/ U初開始可以念1、2、3,再慢慢地念三句阿彌陀佛;然後再數4、5、6,念三句佛號;最後數7、8、9、10,再念四句佛號。念的速度一定要慢一點,前一句佛號念完後,不要立刻念第二句,中間隔點距離,使令心裡寂靜住。這樣念佛,容易得一心不亂。待成就一心不亂時,就是繼續地保持令心明靜而住,不再念佛名號了。) x% J' H  h9 _8 E$ h9 C8 Q
這時,假設靜坐一個鐘頭,乃至十個鐘頭,若出了定後,可以再念阿彌陀佛,然後起座拜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當然,若能讀大本的《無量壽經》,那就是修止觀了,和小本的《阿彌陀經》所說的法門不一樣!
' Y" m- Y+ y7 w/ f9 N
  t- Y& f# E+ Q% H' h; A3 d問:淨土念佛法門,與修止觀是否有相同之處?
" l, c1 }0 I4 o/ H, j# |) m' l' {& G' c0 J
師:若遵循小本《阿彌陀經》的教授,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與修止觀的法門是不同的。我們讀《十六觀經》,上品上生、上品中生者,必須通達第一義諦,此則是修止觀的法門了。念佛與止觀法門皆是有深有淺,但修止觀也好、念佛也好,平時日常生活裡,煩惱少即容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也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所以,都能往生淨土!若平時心裡常常地散亂、常常地顛倒,想往生阿彌陀佛國是有困難的。所以,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是念佛法門與修止觀所共有的。$ X2 x7 O  B5 s! H% N* L! Q
問:師父曾經說,目前的持名念佛的方法,如果達到不念而念──不須用力佛號就能由心自然任運、源源不斷地生起時,即相當於欲界定等持的程度。這樣,可不可以說持名念佛的法門,傾向於修止?
  N" j* _* S4 F4 J師:念佛達到這個程度的人不多,即使達此程度,能維持不退亦不容易。有的人一個時期精進勇猛5 e1 V" `& d4 f; t$ s* o$ X5 E
,達到這個程度,但過一個時期就懈怠了。又,有的人能不斷地勇猛精進、一心不亂地念佛,達此程度而不退,但又未必能心不顛倒。一定要深入地學習經論,才知道什麼叫作顛倒、什麼叫作不顛倒。如果不學習經論,不知何謂顛倒或不顛倒,這樣想依上品往生還不容易。
, {8 @$ U% v/ t! i1 e

7 D2 Z0 e1 l  n7 G問:師父曾教修數息的行者,先默念「1、2、3」,然後不數數,任運地呼吸三次,內心專注於息;在這三次呼吸的過程中,不要有妄念,目的是讓明靜的時間加長。然後再念「4、5、6」,然後再呼吸三次……。若以佛號作為修止的所緣境,依上述的方法,把佛號一個字一個字距離拉長,念得鬆一點,中間不要打妄想,讓明靜的時間加長,這樣可以嗎?
9 w; x9 R6 q) c+ h+ b) r+ \9 o5 Q4 p; @4 f2 l0 u9 p5 Y
師:可以這樣做!如果能精進地使令心不散亂,保持內心的清淨,然後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地這樣念,也是不錯的!但就是不容易長時期地維持下去,時間長了可能上火,此時可以轉注意臍輪的起伏。
- Q- ~, I$ y7 A% W% Q$ m) Z4 m! t; ]! C5 a4 ^1 J% }
問:如果修念佛法門的人精進用功,達到上述的程度,他要怎麼樣使自己的功夫進步?
! s# D/ B6 p2 A9 j/ ~" a3 S6 c! x9 \2 G3 M, u( \# O; V" Q% l  w
師:還是要轉用靜坐修止觀的方法。若老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這樣念,一個七還可以維持,若七七四十九天、一百零八天,要常年地這樣念阿彌陀佛而佛號不斷,恐怕有困難!但用止觀的方法修奢摩他,達到欲界定九心住中最後的等持時,想入定五個鐘頭、十個鐘頭都不是難事。這時心寂靜住(即一心不亂),想念佛、發願往生,比僅是持名念佛來得容易而且有把握。$ e! v# S" z7 S3 B( U% _
當然,我們可能認為很難:「教我坐在那兒不要動?做不到!」但實在來說,常常地訓練這一念心明靜而住,如果成功了,可以得念佛三昧,與只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有點不同。所以,應該這麼做!% ^. E" M0 f8 ]; T- P. e
+ C' i; O' z+ V+ t' O
問:要用一生的時間修學四念處,若臨命終時未入聖位,所用的功夫是否白廢? " K' P& Y! z6 ?, N+ i
* f  X( g# F1 _5 x6 o! i  h& F. @
答:沒有,只要你真實一天能用八小時修四念處來調伏內心的貪嗔癡,假設能有十年的時間,應該是所有的煩惱都停下來了。就算是沒得聖道,煩腦不重了,你心不散亂心不顛倒,臨命終的時候,你修四念處的正念一提起來,就是不散亂也不顛倒;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阿彌陀佛國了,怎麼能說白廢呢?功不唐捐的!我感覺你的字也寫得很好,文學也不錯,應該再深入地學習佛法,四念處會修成功的。 + A& @8 i3 M: P5 L$ ?, Z' f7 R
  V0 x5 Y0 @: x$ `
    《金剛經》就是四念處!你若把《金剛經》的道理能貫通了,常這樣子用功修行,不可思議啊!有可能在一百天內有好消息,三年就可能得初果了,真的啊!不是說謊話,真是有這可能的。 5 |) S( E  \( P: U3 d' l/ E
+ O+ L, O5 @: S  L
    我頭幾年看見社會上這些有才華的人,「我想要做省主席」、「我想要做台北市長」、「我想要做總統」,他有這願力以後,發出來的行動,我們在旁邊看,他們用多大的力量做這件事!你估計一下,如果想要修學聖道,你輕描淡寫地可以得聖道啊!也應該不次於他們追求世間名利的那種幹勁兒。只是拿出點零碎的時間,怎麼可以!
# @2 C: i# k$ k8 w$ k& U( ?% q1 H9 q8 s! _& G# N

9 [5 P: ]/ S  K4 F9 b問:佛號是否也可理解成咒語,倘若可以,依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持大悲咒的力道強者,沙門四果不修即得,可見大悲咒可令人證果,那我們是否可以推論持名念佛也可以證果。
. _* p' I7 D9 \! r

3 v) b% P: L4 v! M8 ]+ r( T答:是的,持名念佛也可以證果,但是你的智慧不夠就不能證果,我們看《大悲心陀羅尼經》上,念大悲咒是有條件的:要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念大悲咒才符合觀世音菩薩的規定。我們發無上菩提心了嗎?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雖然屬於大乘,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很少!很少!很少!所以念大悲咒能得四果,那你要發出離心,我們佛教徒誰發出離心了?多數是不及格啊!所以這樣的程度念大悲咒,初果尚不能得,何況四果!
' Z: K5 B3 ~, s) o; R7 }/ O/ i
- H: Y+ ?( U4 V. N3 U. g7 N0 X問:曾引《大集經》說明欲得念佛三昧應修習四念處,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經文,似未提到四念處,二處經文有無矛盾之處?如何匯通?
% T7 A$ Z6 C$ w' f# k: L$ b
* k( |! R" t% t5 z$ o3 q3 |$ v
答:應作是說,譬如我們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讚歎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然後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一心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國。而大本的《無量壽經》有點不同,雖然也是讚歎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的殊勝,但是它說修六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回向願生淨土。此經說念佛不只是念佛名號,也包括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含義是更深廣了,那就是不同於小本的《阿彌陀經》了。所以這一部經、那一部經,各說一些不同的法門,都是沒有矛盾。因為人的心情不同,善根不同,隨眠不同,所以佛也說各式各樣的法門以度化之,這是根性的問題。7 e3 O1 U9 b" K& u& \& S
5 u& P- Y/ c& G6 R. ~* T+ \
問: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不知是否為出離心?求出離世間,和念阿彌陀佛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有何不同?
2 A0 X( _% A, h0 j' P3 c1 p; Z* |0 b/ b
答:「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這是出離心。要解脫世間的苦惱,願意到涅槃那裡得到安樂,你有這樣的意願,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厭離娑婆,大體上是相同。但是有一點不同。你厭離娑婆,願意到阿彌陀國去,到了阿彌陀佛國,你還是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般若,在那裡還要繼續學習戒定慧才能得無生法忍的。我們今天漢文佛教,多數是弘揚淨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多數的理由就是娑婆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厭苦求樂,是這樣心情。實在這樣的心情對於淨土來說,還有點距離的,不是十分契合淨土法門。但是阿彌陀佛也接受,也接受你這個人不及格。你若念阿彌陀佛,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臨命終時心不瞋倒,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去,到那裡,你聽阿彌陀佛說法的時候,還要再發出離心,還是要修學八正道,才能得無生法忍。現在說「欣慕涅槃,求出離世間」,你是在這裡修學八正道,修學般若法門得涅槃,這是這樣情形。這樣說也可以說是相似,因為到阿彌陀佛國,也決定是和在娑婆世界不同,在娑婆世間我們今生能信佛,也很用功;但是,忽然那一天,我不信佛了,都可能這樣子!我從生到死一直信佛,來生你若沒到阿彌陀佛國,你在這邊你會再信佛嗎?不一定!但是若到阿彌陀佛國的沒有這問題,因為那地方有佛、有觀世音菩薩坐在那裡,諸上善人?在一處,決定是信佛的,決定修學聖道的,決定得無生法忍、做大菩薩的,也決定是這樣的!從另方面說,我們沒有到阿彌陀佛國,我們在這裡我們就修學八正道,和往生阿彌陀佛國還是有點不同。什麼不同?如果你沒有成功的話,我只是有願,我願意到涅槃那裡去,我不願意在生死裡受苦了,我願意修學聖道,我要用功修行,也可能成功、也可能沒成功,可能有這個情形。這情形,如果你死掉了的時候,如果你修學的聖道有二種情形,你照樣臨命終的時候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如果你修學八正道,常常修止觀,令心不散亂,令心不顛倒,修止是心不散亂,修觀是心不顛倒,你在生存的時候天天這樣修行,天天訓練自己的心不散亂、不瞋倒,臨命終時,自然心不散亂、心不瞋倒,那麼念阿彌陀佛,就到阿彌陀佛國去了。這是一種情形。第二種情形,你修止觀修得不成功,不能調伏煩惱,你也用功修行但是還沒有到調伏煩惱的程度,臨命時怎麼樣呢?就不知道了,不決定!也可能再來人間,也可能到天上,這是說不定!如果你能夠修止觀,修學金剛般若法門的話,內心不散亂不瞋倒,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也可以,願意到彌勒菩薩去也可以,到藥師佛、十方淨土都可以去,願意到那兒就到那兒,但是最好還是到阿彌陀佛國去。這樣到阿彌陀佛國得無生法忍快一點,比只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快一點,比他得無生法忍快一點,但是都沒有關係,早一天晚一天都不要緊,只要到阿彌陀佛國就決定成功了。「我只念阿彌陀佛,我不學習經論!」如果你念得成功還可以;如果你沒念成功,你不一定往生,如果你不學經論,你得不到智慧,你很難調伏自己,生存的時候我能念佛,也還可以講經,但是遇見問題時,心裡就做不了主了,佛也念不來了,也有這種情形。有了這情形,你臨命終就不能往生,要是學習經論,從經論上得到智慧,你能修止觀的話,能調伏煩惱,遇見問題時,問題不能干擾你,你能看破,能看化了它,你繼續地修學聖道,這是修學止觀和一般只念阿彌陀佛的人不同的地方。如果你止觀,不要說達到無生法忍,你現在能常常地靜坐修止觀的話,能調伏煩惱,這樣決定可以往生,這是可以決定的,因為你已經調伏煩惱,能放下,是能調伏的。求出離世間,和念阿彌陀佛厭離娑婆欣慕極樂,有何不同?就是有這麼多的情形,也可以說是相同,也可以說不同。0 H" l0 L9 r) Q8 k) c# Z0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8 21:13 , Processed in 0.08819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