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陆、谦德篇, _3 x- d. I4 r' T" n
3 j( C0 d/ @" T: \4 T# C9 }
一、不能贪图享受, P8 v2 h. N7 l: D# F& b
9 X4 j% i1 V5 k
从前安世高大师到中国来弘法,在江西共亭湖度他过去生中的同参道友。安世高大师的道行很高,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来看,肯定是阿罗汉以上,决不在四果之下。他曾翻译《无量寿经》,很可惜失传了。如果就《无量寿经》来说,他决定是法身菩萨,不只是阿罗汉。
( E# G0 E. ]4 P 1 O6 S- s2 _( E0 y( c; i
安世高大师的同学堕在畜生道,做了龙王。他为它诵经、念咒,法事做完之后,他跟它说:‘你出来让大家看看。’这个龙王不好意思出来。他说:‘不要紧,让人家看看能种善根,消除你的业障。’它就从佛龛慢慢爬出来,是一条大蛇。他为它念咒,这个蛇就往生了,以后这个村庄就称为‘蛇村’。
# w) @+ t1 q9 v) o$ J
# u, }6 A) v2 |9 J7 t8 t当安世高大师坐船去南昌时,在船上看到有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拜了三拜,然后升空走了。安世高大师告诉旁边的人,刚才来拜我的,就是这个龙王,他已经生忉利天了。我们要知道,超度最大的力量,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一定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自己没有功夫,单靠超度是去不了的。
# m" a7 v; z% @. }5 C 5 ~" {5 E/ l8 Q3 h
有人问:‘你和你的同学从前在一起修行,何以你证果了,他却堕到畜生道?’
2 ~+ I( `: U4 O
/ |# ?$ x7 X3 j安世高大师说:‘我这个同学过去明经好施。有一次托钵时,饭菜不太好,心里面就不高兴,觉得自己修行不错,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却得不到好的供养。因为这个原因堕畜生道。’因为前世是讲经说法的法师,通达教理,所以他在畜生道作龙王时,大家去求很有感应,非常灵验。又因为他欢喜布施,福报大,所以香火鼎盛。
3 Z/ T7 n) U1 X4 i
. n( ~ o' u M2 Q. W: h我们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和他相比?我们今天接受这些物质供养,心里有没有不满意?如果还有一点不满意,将来就会作龙王,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训练自己,物质生活要降到最低,对生活环境要忍耐,决定不能贪图享受。(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00)
8 E1 O' @" a8 M& F' B* \ ! O# C7 e d6 F# `5 A3 A: _* m
二、福报 @2 S/ y$ {' k5 V4 ^
* c! }* R H5 S. B1 G# B& {福报决定要给众生享,不要自己享,这样福报就永远享不尽;福报自己享,几天就享完了。这个事情与世法没有两样,世间人储蓄很艰难,每个月赚一点钱,在当中提出一点来储蓄,储蓄了几十年,才有一个可观的数目。如果拿去花天酒地,不到一个月就花光了;如果去赌博,恐怕几分钟就赌完了。早年在台北,西门町有个西瓜大王,发了大财,听说儿子好赌,一晚上将全部财产输光了。对方还不错,给他一百万安家费,让他还能活下去。
2 R4 i, G: r, {3 @# i & d/ U1 }1 c1 ~; ?
我们的福报也是如此,要知道节俭是真正的享福。孔老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德行,诸佛菩萨示现物质生活相当清苦,没有丝毫奢侈,所以福报享受不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它的来源,一个是性德,一个是修德;虽有性德,没有修德,智慧、福德不能现前,所以必须要有修德。修德就是时时要积功累德。(节录自《华严经》12-17-0392)
/ Y6 y( Q' b0 \3 C
1 b7 t8 ]5 U1 R0 B4 ~三、欢喜接受批评. H9 t4 t% H$ w0 n% ?
, E6 f7 q: O( J1 ]* h* t' T5 s中国历代帝王,我们不能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能将国家治理好,为当时、后人所景仰、赞叹,就是他欢喜听别人说他的过失,乐意接受批评,认真反省,检点改过,这是帝王当中非常难得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亲近他的这些大臣,听到有人对皇帝的批评是错误的,就跟唐太宗说:‘他这个指责是错误的,应当要受惩罚。’唐太宗说:‘不可以。’大臣问:‘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惩罚这个人,以后就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说我的过失了。’所以,他真有过失,你指责他,他感谢你;他没有过失,你偏说他有过失,他也能包容你,不责备你。他让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说他的过失,以此做为借镜,改过自新。因此,一代伟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才会有‘贞观之治’。古圣先王之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这一点实在非常难得。
/ |$ F' \# b0 E9 M$ U
4 T+ }) X$ S: O* ]5 r4 O我们要学习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改过。别人纵然误会我们,说错了,也不以为怪,不必计较,也不必争论。我们自己的态度,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统统欢喜接受。特别是为社会大众服务,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得圆满。(节录自《华严经》12-17-0034)
) p# u* F3 i$ w/ S- e9 X% d7 w ' C0 m! Z+ g5 K
四、半部论语治天下. ?( M" t5 c4 b+ R( Z o4 _
& q) U2 W5 g2 }) a: @" T儒、佛的德行要靠我们这个时代觉悟的人来发扬光大。如何发扬光大?身体力行,把儒、佛的道理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光讲不行,要做出来。你真正做出来,我相信世界上许多电视台的媒体都会来访问你,为你传播,光明遍照世间,轻而易举。这是非常特殊的教学法,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地区从来没有过的教学法。9 V6 I$ W# c/ Z9 w9 S, g* `
4 t. ?: t$ o8 c9 n4 D中国最近一个甲子,我们把祖宗的教学法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今天要特别发心,忍受一切苦难,真正不怕苦、肯吃苦,把这个方法表演出来。我们至少要做十年、二十年,成绩拿出来,大家就相信了。
0 }( P/ ?/ ^- O/ a9 e+ E 4 Y) y, j7 V& T/ e! t. f
怎么做?一部经!宋朝初年赵普就是这个做法,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智囊团的头。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国家政权。’宋代开国的两个皇帝是兄弟,哥哥走了以后,弟弟继承王位。这是非常好的榜样,很可惜现在没有人懂得。(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2), j& B2 T) r, K I. ?
5 |8 l! v. O9 ~9 C. P五、一天不吃饭
% R" w2 Z; Y" {0 G
, B1 g0 R6 |5 m4 p6 x早年,弘一大师在闽南佛学院担任老师,学生有不守规矩、不听教诲的,大师决不会说一句责备的话。他怎么做?那一天不吃饭。学生知道大师今天不吃饭,一定有人犯过失,每一个人都反省、忏悔、改过。你一天不改,他一天不吃饭;两天不改,他两天不吃饭,让你自己反省,改过自新。你能够改过,他就笑面迎人。这样的风范教学,学生服了。他是真正的好老师,在没有出家之前,在学校里当老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可惜大师后继无人,为什么?众生烦恼习气太重,社会污染严重,《弥陀经》讲‘五浊恶世’,浊恶到极处,人的善根、福德微薄,哪有不受染浊的道理!所以,天天亲近圣贤都不能得度。我们想到这些地方,多么可怕!(节录自‘吃亏是福’21-124)
0 E$ D- N0 F( w; l . T4 Z* K( @6 p# ^
六、福德之相
[8 W( a* Z8 F . P# Y$ _4 o ]0 ^6 Y( K; Z! k
有福之人,心是定的,动作稳重。清末,曾国藩先生在《家训》中,教育子侄,动作要稳重才显得有福。没有福的人急躁,步调很快,走起路来好像在拼命。佛法形容佛菩萨,‘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就是大象,大象的动作很慢,走路也很慢,四平八稳。这是形容真正有大福德之人,都是这样的态度与风范,不可能匆匆忙忙,那么急躁!(节录自《华严经》12-17-0407)4 n7 C( H- Z# q! G1 K& h) X6 S
% V1 H- D0 V( y7 j1 K i七、专信不犯3 i; V6 ]5 G9 a3 K9 @3 r8 s
. r4 I" \, l h我们对老师要专信,决定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若对老师没有信心,有疑惑、阳奉阴违,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过去李老师住世时,我在海外弘法非常艰苦,每一次回到台湾,我一定到台中去看老师,一定会跟老师讲,请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在海外有师兄弟可以互相协助。我这个话至少讲过十遍以上,最后一次李老师告诉我:‘你替我找学生。’我到哪里去找一个对老师‘专信不犯,精进奉行’的学生?我找不到。所以,我才明了太难太难了!我自己能这样学,但是要找像我这样的学生,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我跟老师十年,得到他特别的照顾,真正的关怀。因此,不具足做学生的心态,遇到佛菩萨也是枉然。(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06)
/ e% q, m, ]' [5 y; [* x' `
5 h7 a+ S+ ]1 W! ~* j/ m1 J【精要十念法】
; i+ G0 Y$ b0 j ; [. e0 b* C6 ^6 e0 B D
谨提议以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 C$ Z$ ]% s0 @" V" a3 V ( J+ w2 V `' M {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 W" A5 m/ w9 j: _
$ U: J( [ y4 `" W1 S. J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 d, v: }: }; i9 e& m
2 d: k, }* ~' Q4 h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3 O7 L7 [7 x$ T0 h+ R6 t
- i7 o. t8 L, y# s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c2 c# a& Y5 M7 N$ R
/ X8 W# {2 n0 p& c; g二、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 B& P) `* c2 ]. T
6 J8 c' _) l; c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号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o$ j! s- R* z! y4 x
: T* Y2 ]( m/ F( o2 l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 i) C% D" e. p Y$ o0 @ B' i/ p9 C+ I 0 E& K- K" y9 h, V# Z9 @/ O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业,亦共成焉。
8 z0 |. w9 E+ a. t$ W: E2 h3 _5 B
. [) q" V& ~+ l3 J& F6 O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试姑名之。9 B! q% ?7 |; O" u. I$ g, l v
: A+ ]. H7 |9 y* m2 |5 R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已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2 q5 c! \% ?& Z& ?* n
0 ]9 } i3 ]' k* h& y; O7 \9 U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份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o/ H# @2 B: m9 d; g4 ]
1 @8 |2 C) u2 m# s7 T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于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S, D: b2 O- }+ @! u
- {3 Z+ _* E4 H$ g w6 A J/ H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 D8 o! m' y2 t+ G; J 9 z2 [" c N1 j$ f
南无阿弥陀佛
! B0 ^) ~( y/ _! D ~* C 1 x0 W# @( n7 @2 K" _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2 B, x$ w; ?0 j0 i+ G* p# A
. E- k9 z+ e: Q' q6 Y莲池大师曰:
. z& E& [# P9 X* M( q 5 t6 ?& J$ S: s9 @- \3 ]* O. N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
- v# Y: s# F E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3 _% S. F! `2 R. y1 b w6 R
" C/ E; J8 ~+ T) C4 @( u0 e2 s
胜持往生咒者:) R( G9 Q- H- Q8 X- T' _3 W: ~
; F u5 o" x7 D2 O1 x7 a4 o7 _* @
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
" j m9 b3 m G- a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 T7 V5 \. W! c) F0 u
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0 V6 B& G9 g m8 y i* n5 }: i/ o
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4 f8 c; O' V0 E# ~' b2 v- }9 i
# y4 E! c9 ?1 U( v* w( s a胜持其他诸咒:- u+ {' s* n5 |& i# e
. i. ^) s" r% s& v0 G3 h j
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2 n$ E& @3 d1 z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 y! S5 u0 `; K" x; k4 g. t5 s: u
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
* a1 e. h C) `0 H4 [; L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 F7 `! z4 j& J Z
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7 m' \. S: ^* K1 c& P
2 F& C1 h: a8 W+ W) Y念佛胜余功德者:+ V* }; C, t: I/ k6 W% E7 R; f
% j6 z" T/ _2 R3 ~) I: w9 a六度万行,法门无量;3 U" \3 c, ~( V1 V
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 ^" ~9 v' }/ Q' z/ p, D1 [5 w
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
, L' ]9 t7 a; O4 l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
3 p* o" ?; d3 w0 x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1 n: H2 a0 g( e: [: W1 Y( } ' t- n m. O4 m' j6 M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