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春的波特兰,万物将将苏醒,城市行道的树枝上大多还没有发芽,玫瑰之城也看不出一丝浪漫的情调。不过,位于中国城东北面的兰苏园(Lan Su Chinese Garden)却实实在在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L! P. H: V* \' L
( r" y$ B: W3 u" d" R0 p
兰苏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苏州式花园,它的名字里,兰指波特兰,也表示兰花,苏就是苏州的意思。因为波特兰与中国的苏州是姐妹城市,两地早就有许多文化的交流。1997年,在当时的波特兰市长的推动下,一座仿照苏州园林的花园在波特兰市区破土动工。经过三年的时间,耗资将近千万美元,2000年9月兰苏园对外开放,至今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 Y" q, X+ b+ y/ i$ Z/ F
" N- I" r: o, J
兰苏园是不是北美最大的中国园林,我说不准,不过在我看来,它的确是最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一座花园。我虽然从未真正游览过苏州,但也知道著名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这四大名园,而这兰苏园,简直就是四大名园原汁原味的翻版了(比山寨版可要高出一个层次)。园内所有主要的建筑材料,都是由中国提供和制作,包括随处可见的巨大的太湖石,也全是原装货,光这一点,就让我颇为吃惊了。
6 | a T( \/ W0 e- z3 n8 p4 m& I% C0 H3 c' t
游园当天正好是农历的大年初二,按理便是探亲访友的日子。花园门口站着好几位给大家拜年的工作人员,还贴上了春联:8 h1 F/ O% m: L5 d
万象回春富且贵
; ]+ X0 C, @& C7 z$ |& [$ G5 h; m和气致祥寿而康
1 R% \" T' l* ~
3 c7 A, Q$ S1 o) X: _$ f原来工作人员们除了拜年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发红包”!今天每个进入园林的游客,都可以拿到园方发出的小红包。红包做得非常精致,正面是大大的“福”字和鲤鱼跳的图案,背面则有兰苏园的标志以及联系信息。打开红包,还可以看到一份介绍红包来龙去脉的小纸片。红包里还有钱,不过只有两美分,少是少了点,这可是我今年拿到的唯一一个红包呀!2 @8 C# \( K9 C
2 |4 `( v1 E% d4 W7 E6 g兰苏园仿造的是十六世纪中国园林的风格,一进花园,迎面便是上写“入胜”二字的月拱门(Moongate)。中国的风景是讲究以小见大,frame the view的,没想到在这里也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透过拱门,透过各式各样的小窗,游客可以看到的是引人遐思的靓景。8 X& q( n7 \( E4 o- B$ ^
: x; k' o% r$ k1 t5 n6 c. c9 h2 Y3 l3 w' |* m F' i
月拱门的左手边是会客的厅堂,名为锦云堂。堂外也有一对槛联,道是:" p: \ R0 ~# V
挟悬圃以西超瀛海
( i" @( f3 W% u0 h: I9 g2 w游牛货而东顾神州
+ ?; v7 r$ ^' B. `3 o. N: x2 Q. H: t/ }" W1 y8 G4 C/ r1 k
这个“悬圃”,就是传说中天宫里的花园,而牛货,恐怕就是佛教中的“西牛货洲”,大约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吧。这对联让人浮想联翩。好比我们送自己的孩子西渡大海,而这孩子游遍大海的那头,却也始终不忘“东顾神州”,心想魂牵梦绕的故国。
# e5 n$ a+ g, c3 Z. M' X) G$ R8 y9 X( r8 Z# ~% }2 M& M
锦云堂里还有中国艺人在给游客刻写图章,不过这个厅堂却似乎犯了个方向的错误,把匾额和大门都开到了向北的位置,或许,美国人照搬了建筑,却毕竟还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那么的了解吧。
+ t/ K" {8 j2 z) A5 ^% I, A, ]
穿过锦云堂,正面便对着一个小池塘,站在池塘南面的平台之上,整园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所谓湖光山色,中国园林是不能缺了水的灵气的,而亭台在水中的倒映,更是这灵气之中的精髓了。# l2 ~# E$ i+ k2 s$ N6 O
. \1 ?1 Y, `) B: |) j
, a3 {3 F- X( }2 S& U9 D) g4 A平台的西面,是一段竹林小道,曲径通幽,抵达水边的“画舫烟雨”。英语里把画舫翻译成Painted Boat,直白有余,传神不足,而且这座画舫形状是长方形,但并没有普通画舫的船首形状,倒像是个加长版的亭子;不过把烟雨翻成Misty Rain还是比较恰当的。舫借舟意,象征的是两个城市的友情飘扬过海,从苏州传到波特兰。画舫前的柱子上也有对联一副:$ A) B( B; _4 U- `# r6 g
画船闻夜雨' M9 ?$ k& m% ~2 g# l5 }* D
烟柳入梦乡
2 S1 e1 \& u4 N- t
( n9 i3 ?2 V3 t4 ?. ~- L: V画舫四周,柳荫环绕,是园中唯一种植柳树的地方。柳树才刚发芽,稀稀疏疏地呈现嫩黄的颜色,而树丛间已经引来许多小鸟作伴。舫内正中的匾额上写着“柳浪风帆”,可谓应景。
: i4 f, x; t# j- Q& G) R4 H- o! R6 I
+ ~4 K. s6 c! i, h# u- l$ I画舫里分两间,前一间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罐子,里头放满了小木签,原来是仿照问卜的签罐,我试了试运气,签上说我今年会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画舫的后一间有一台电视,播放介绍中国艺术的视频节目。5 x0 l7 o5 W7 y* I
" M8 K1 n5 s* `' [/ t# | Q' E
穿过画舫向东,是一处假山所在。园中的太湖石随处可见,不过堆集成规模的,唯有此景。假山间露出几个石洞,其中水流奔腾而下,石瀑石瀑,我想大约就是指这个吧。山石上还镌有“万壑云深”四个字,是取水石映衬,有如云间之意。旅游说明书上将其翻译成Ten Thousand Ravines Engulfed in Deep Clouds,恐怕就完全失却了中文的韵味了。(关于这几个字的翻译,我还专门跟园中做石雕的老头Dave探讨了一番)
- T8 i) u2 E3 b! v) `1 s- S8 M. O3 `
+ u3 r# t: U2 ]6 `' e5 N$ }7 h' W“万壑云深”的东面,坐北面南的两层楼房便是园中最大的建筑“涵虚楼”。不过涵虚楼的二楼并未开放,只有一楼坐着一群品茶的客人,一位大胡子青年为客人们调着茶,屋角还坐着一位拉二胡的琴师,隐约听到“二泉映月”的旋律袅袅传来。不知是今天过年的特别节目,还是茶室的保留节目。无论如何,这里都是园中最有人气的去处,甚至有游客愿意端着茶,坐在门口,对着池水,一边看着书,一边欣赏着音乐,很有点中国茶室的感觉了。涵虚楼外,开遍了美丽的山茶──这也是这个季节里花园里开得最漂亮的花。
. H0 W& b0 g" r$ \) \
0 d* K8 H- P0 u( p+ }除了山茶,园中开得最热闹的便数梅花了。来北美这么久,去过许多花园、植物园,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赏过梅花。这丛梅花开在涵虚楼东面的“沁香仙馆” 门前,看这门前墙角的梅花,令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诗句啊……, B. ?/ }; o2 m1 e+ j! n
' S+ j5 T- h' H
i1 n" w6 j; Z5 P+ Y" f& a. q“沁香仙馆”是园中的“书房”(Scholar's Study),馆中的柱子上也有一对对联:$ U; z4 M% S! w9 L4 A# b3 B8 W3 W
万花敢向雪中发
) A6 _" I8 f3 T% d5 G一树独先天下春
Z- T6 v% o9 f5 x' y y! v- H* s r; P) e O7 ?* Y# W, P
似乎正好是在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 h6 X2 L, D8 w: b# g' Z+ W: {- X" x
馆内正中摆着一盆水仙,右面的墙上有一副字,抄录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看着有些古怪。不过,看旅游说明书中的介绍,池塘的夏天也是有不少莲花的。! V+ z( G' Q- ?- M. k% k: y* V
1 U1 X7 N7 k' |# s- p! i既然身为书房,春节也少不了民俗文化的气息,挂满了带着灯谜的各式灯笼,当然了,灯谜都是英文写的,充其量只能算山寨灯谜。不过看到大人提问小孩猜谜的场景,还是很让人感动的。3 X( ~8 `, `( U% v
6 T5 F5 I1 ?+ z
4 S' O! N6 z" e# M' ~5 I6 E9 }仙馆与梅花之间,墙上镌刻着“花韵”二字,而出得馆来,迎面的水榭前又是一尊巨大的太湖石,上写“石韵”二字,梅花与太湖石,这一对韵正好相映成趣。
: ?# E6 h' e. t3 m' B$ k, l7 q' z1 ^5 E, h. v, a: T6 {- R
" \8 A, {0 C% s" `% T; E穿过立着六扇画板的“浣花春雨榭”,是位于花园东南的“倒影清漪轩”,这是花园的休息室,不过今天却有特别活动:一为年逾花甲的美国老奶奶拿着动物的毛绒玩具,在给孩子们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很是生动有趣。休息室也有一幅对联,算是园中比较对仗的一幅,我也很喜欢联上的意境:$ k: y, l( z6 T0 x% `$ T; G+ n/ _5 u
竹隐石叠松色暗
; }; _# v; y+ }( x& K1 g8 `( X径斜溪曲水声幽
. m" Z1 `: C( D, |9 x9 ~1 o
" x& H6 P' k5 v; L8 _* k前面是视觉,后面是听觉,十四个字就把整座园子的主要意象都给涵盖了,很不简单。
7 i2 L1 l+ i" h. W4 O, k% p
- L2 ^2 V" [% A( B) p即将离开兰苏园的时候,我在园中碰到了一名在这里工作的老石雕艺术家。他见我是来自中国,便跟我饶有兴趣地谈起了中国文化的话题。老人名叫Dave Kohl,曾经在香港呆过十年,在一所国际学校里任教过,还编写过一些他在香港见闻的书。他先后五次去过中国大陆,70年代两次,80年代两次,2008年又去了一次,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巨变的三十多年。他一方面对中国的文化赞叹不已,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忧心忡忡……尽管年纪相差很多,可是我们两个竟也谈了将近半个小时。为了与他进一步交流文化方面的问题,我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回家后便给他发了电子邮件。1 {3 T* t6 k% [- ^5 K
. f. E/ j' H, H
兰苏园,是我的四天美西北之行中最大的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