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5) 鸡蛋( 0)
|
动静皆修,释儒圆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o/ Q/ h! S/ b" }( z
; |* T! w; o5 W3 H, _% l" B9 d2 w
尊敬的学诚法师、各位善信:3 b; F" }0 G8 Y! o0 [* ~4 a9 J
我有幸再次来到龙泉寺。
4 b; ^4 d% x+ K! d 记得去年盂兰盆节,我也是来到这里,和我们的出家法师,和我们的善知识一起度过了一个非常肃穆、愉快的盂兰盆节。学诚法师命我来做个讲座,不可违呀!但是我一开始,还是婉拒了,主要是在佛门面前,我还是小学生。学诚法师的学养修为乃至他的持戒、他的慈悲,我想大家都是了解的。虽然我们年龄有差异,但是我仍然把他作为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开句玩笑地说,我到龙泉寺来讲课,岂不是圣人门前卖《三字经》。后来他还是坚持让我来,我说那就请学诚法师先给我开示,给个命题吧。法师也不答应。于是我就自己想了个题目,当时没经过大脑,就是“动静皆休,三教圆融”。
. k0 g$ {& |1 Y/ r6 @' ^# [& G 两会之后的这段时间,我恰好特别忙,没有时间准备。学诚法师说,你不用准备。但世尊面前不能任意的说啊!最终,我还是挤了时间准备,但我发现讲三教圆融,内容太多,同时在两个小时的讲座里也讲不清楚,于是就讲二教圆融,就是“儒释圆融”,这样对我来说,可能更方便些。
- R+ F- q# b) @' R7 Q 多年来,我是围绕着儒家和佛教经典的思考多一些,所以今天与其说我讲座,不如说我和大家交流,我把我学佛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不敢说体悟,其实也包含我的一些体验——学儒家经典、先圣先哲的一些体悟,向我们各位法师,各位善信做个汇报。学诚法师告诉我,讲完以后有半小时的交流时间,也请大家多多批评。
/ y2 @9 G. r0 }9 V 今天我要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来讲,第一为什么要修学?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每个人来到龙泉寺都抱着一种虔诚的胸怀来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我要把它放到人类整个社会背景下谈这个问题。第二个,怎样修学?这个按说也不需要我说,因为各位法师对各位居士、各位信众都有很多这样的开示,指出很多的路径、次第,我是从什么角度讲呢?是从人类心理、人类历史、社会现象这个角度讲。第三、修学的科学性。很多文章、著作都谈到这个问题,第一次“世界佛教论坛”和第二次“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里有一集专门就是谈这一问题。我认为,无论信仰什么,在这样一个氛围、系统中,努力去修、去学是对的,是科学的。这三个问题贯穿着世尊所说的精神,以及儒家的一些精神。接下来的第四个问题是“释儒圆融”。
/ e9 B2 R; e9 _5 J' B
# w0 P! ~% D/ G3 [! D0 {一、为什么修学?
2 i r; p) x3 U5 D1、人人都需要信仰,人人都有信仰——人与动物的分界线$ F+ L' ^1 f5 y+ {
无论是虔诚的出家人、居士,还是现在仍然懵懵懂懂生活的人们,都需要信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整天忙碌于日常生活的人们都需要信仰,也都有信仰,只不过他们自己不明白而已,应了一句中国古话——“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为什么很多人用而不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静下来反思,如果能静下来反思,就发现自己是有信仰的。信仰,这是人成为万物之灵,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分界线。人与动物之区别,在于其有思想,有语言。有思想就有追求,就会想到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一些事情;单想还不行,他还要涉足到、介入到超出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事情。大家想一想,汶川大地震,引发了13亿人那种悲壮,那种仁爱,这不是我们生活圈子里的事情,早已超出我们的小家、小单位、小地区了。海地大地震牵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最近家家户户在议论,云南、广西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昨天气象局宣布,云南从去年九月到现在大旱,降雨量比往年少了58.8%,而且预计这个旱情可能还要延续到初夏,也就是说,云南、广西的旱情,要跨春夏秋冬四个季度,这些都不是我们生活范围内的事情。我们了解这些事情,关注这些事情,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有语言——发出信息最便捷的工具。我们想的可以说出来,可以交流,这就更加扩大了人的生活范围和生活内容。: l' B$ J/ r" c$ _# m7 f
7 [3 o0 L& c) P: X2、人的追求是多元化的,有平凡的,有低下的,有高尚的
$ {4 ^* Y7 G& O$ M: y1 f0 R F 生活圈子之外事情都是什么呢?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就是“信仰”。人们的追求是多元化的,可以说有十个人就有十种追求,但是我们可以将这种多元化的追求归类,有的人的追求是平凡的,有的追求是低下的,有的是高尚的。平凡的追求并不算错误,低下的追求不好,但我们不能歧视有低下追求的人,要以大慈大悲之心来看待,更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我们要度他们。为什么呢?人人皆有佛性,只不过他被世间的五蕴遮蔽了。* e9 x. G+ ~! G/ e
何为平凡的追求?正当为自己,也就是衣食住行之所需。孟子的一个弟子在二千多年就说,“食色性也。”人是动物,动物要生存就离不开吃,动物物种要延续就离不开性,这是无可责怪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它是平凡的。任何动物离开食和性,物种就要断绝,这是人和动物无法区分的基本需求。低下的是龌龊的,是人身上的动物本能的无限扩大。我理解佛所说的轮回中有畜生道,恐怕也包含这层意思,就是说生活在现世的某些人,虽然有人的外形,也有思想,有语言,但他的追求等同于畜生,当他自认为很美妙的时候,实质上已经堕入畜生道。六十多年前,我还是孩提的时候,不是像现在满街的秽语,骂的最厉害的两个词,一个是“罪犯”,另一个就是“畜生”。为什么是这两个词,因为罪犯是正常人类社会所不容,畜生是失去了做人的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骂人五花八门,怎么脏怎么骂,我小时候没有听过这些过。当时评论人最重的话就是,“不要理他,他是个罪犯。”,“这个人像个畜生”。8 f# j/ m Q1 [* r% X
高尚的追求是正当地为己,尽量地为人,也就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人人皆有信仰,信仰级别不同。我们的善知识——师父平时的开示其实都在引导我们,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最高尚的人是谁?是佛。佛教的信仰,是高尚信仰中的杰出者。我并不是身在佛堂,面对众多的出家人和男女二众才说这句话,我在所有的场合都这样讲,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地方。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接受了从西土来的佛教,经过我们的消化、发展、建设,我们实现了佛教中国化,佛教已成为中国宗教。中国化的佛教是对全民族的贡献,对全世界的贡献,是对全人类巨大的智慧奉献,这个信仰就是高尚杰出的一种信仰。 W; W- E; M# p( }
* Z6 N/ A* D0 o/ F( g
3、佛教的信仰是高尚信仰中的杰出者$ o& @* G j# w. j9 M. o
为什么?8 x4 y- Z8 ~" p, \7 U+ ]7 X
第一点,因为中国佛教各宗都以发菩提心为弘法的核心,祈求的是人心净、国土净,我再扩大一点说,天下净。拿我刚才所说的标准来说,我们这样做已远远超出了各种范围,而且超出很远很远了,超出到把我们在场的、在座的这几百人所到过的地方加到一起还要大的范围。
3 D$ z' E% M& f- K; T1 g3 O W 第二点,中国佛教从不排他。2000多年来,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曾经有过理论上的冲突、争辩,有的时候甚至相当的激烈,但是在中国国土上佛教与道教、儒家从未发生过武装冲突,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个奇迹。如果大家有时间,翻一翻欧洲史,直到今天,整个一部欧洲史都是一部血腥史,战争从未长时间休息过,发动战争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因为宗教所导致。十字军东征十一次,从法国、意大利一直打到耶路撒冷,打到后就是屠城啊!近代两次世界大战,死了上亿人啊!其中都有宗教的主导或重要的因素。中世纪在欧洲,天主教一统天下,异教徒这个词就意味着死刑,而且是用火活活烧死。虽然也经过法庭审判,但法庭就是天主教的僧侣。我们佛教从自身来说演变到唐代形成了八宗,不同意见另立一宗。佛教和儒家、佛教与道教从来没有发生过哪怕是动一根刀、一根枪的冲突,这归功于佛教没有排他性,也归功于儒家没有排他性。三武灭佛可以说是一瞬间的事情,那是朝廷的行为,灭佛有时就是一年的时间,第二年很快又恢复了。. m1 X, U; p: ~, M" ~5 h4 S
争辩,激烈的争辩,争辩有好处啊!用宋明理学家话说,“辩则进”。佛教徒对儒家的学说提出质疑,提出批评,儒家要想回答必须反思自己,改进自己。儒学批评佛教,佛教也会反思,必须与时俱进。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共存共生,儒和佛各自保持自己的个性,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共同地不断升华。我举一个人所尽知的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大文人——韩愈,他对皇帝迎佛骨坚决反对,写了一个《谏迎佛骨表》,因此被贬到现在的潮州。在韩愈的许多文章中,看起来他是反佛教的,但《韩昌黎文集》中有许多和寺庙及高僧大德酣畅淋漓的唱和诗篇,他有很多高僧大德朋友。《谏迎佛骨表》是个政治层面的问题。他与僧人私下交往,是个人的情感和学术的问题,这大概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种奇特的现象。" D1 o2 J# F% G6 E( x9 I8 A# S3 F
第三点,中国的佛教发扬了佛陀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 g1 n$ p# Y) }! C7 D
我们还可以举出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理由,但举出三条就够了。中国佛教是高尚信仰中的杰出者。历史证明国运兴则佛教兴,个人信仰纯则人品高,这就是师父常说的正气。这个问题的大题目是“为什么要修学”,我的思考是人需要信仰,佛教是好信仰,要想信仰就需要不断的修学,这就是所谓的“学无止境”。我们的信仰追求的最终目标——成佛,成佛是需要永远追求的目标。大家所崇拜的文殊菩萨,经过千百亿劫,至今仍然是菩萨。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目标,在我们有限的一生达不到,我们就放弃这种信仰,而这正是佛教高尚之处。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世上等待我们去度的人太多太多了,而难度又是极大,因此说,佛教及其信仰者任重道远。4 [' R- `9 O- W
4,历史证明:国运兴则佛教兴;信仰纯(正信)则人品高。3 S( }( `. W, w# O7 Y5 ]2 ^9 I
我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曾经遇到有人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儒家引导人“仁、义、礼、智”,佛教自度度人,怎么社会上从来就是乱糟糟,什么时候也没出现过儒家想象的那种大同世界、太平世界,也没出现佛家理想的莲花铺地,处处祥和?我的回答是,正是因为有了佛、儒的理想和信仰,有一批献身于佛教事业的僧侣和不断追求的善知识,也是因为有了一批以圣贤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人格的学者,所以社会才是平衡的。如同天平,一边承载着正义、善良,一边承载着邪恶、龌龊,不同时候天平可能像某一方向倾斜,但总不会让龌龊和非正义统治一切,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坚持自己信仰的人,社会不堪设想,这是其一。其二,正是因为儒家的先圣贤者,也因为佛教、佛陀的教法和众多菩萨的榜样,他们的预想,我相信人类社会总是向上的,只不过这种走势是缓慢的。66亿人排成队伍可以绕地球几圈啊!我们人生短促,可能感受不到,但放眼历史的话,历史是在前进的,佛教伟大在这里,不一定自己看到啊,为的是众生啊!我们任重道远,要修学、要有信仰。, w6 O% f4 X, d! I& q! l
可是过去、现在,人们对佛教还有很多的误解。第一种误解,佛教是出世的。这种误解可以说是历史沉淀、延续下来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佛教是以出世的胸怀积极的入世,以积极的态度来入世。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大意是说,上天给一个人封号,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爵,人区别于动物是他有仁义之心,但是人间的爵位,就是卿大夫,做官的,古人不求人爵,他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结果获得了人爵,现在的人呢?也求天爵,目的是人爵,等拿到了人爵,当上了大官就把仁义给扔了。孟子都感慨,古今之易啊!' G6 ~! u( Q9 {# d* N
佛教使我体悟佛学的伟大,提高自己,为的什么?一句话,我们佛教徒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因为用出世的态度把“色空”的问题解决,一切都无自性啊!用我们平常话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唯有自己的品德可以传给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永远传下去,其结果呢?你可能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朋友的赞赏,儿女的孝顺,这就是回报,所以,佛教不是出世的。就拿龙泉寺来说,有这么多的居士,善男子、善女人到我们这里来,就是出世,也是出家人入世。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社会救助工作,就是入世。我现在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学诚法师是基金会的理事,我们一起入世嘛。我们计划今年到明年要救助100万农村的孤寡老人。4月28号,我们要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举行一次“仁爱之夜”的募捐晚会。我们启动了一个救助项目,用于资助留守儿童。大家都关注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而农民工背后还有大批的留守儿童。我们用募捐款定个专列,这趟专列命名为“幸福列车”,把贵州到东莞、深圳一带打工的农民工子女集合起来,让他们上这趟专列,把这些孩子送到深圳和东莞与父母团聚,让他们看看大城市。这些孩子有的连镇都没去过,县城更没去过。也让他们看看他们父母工作的工厂、修建的立交桥、盖的大楼,告诉他们,这都是你们父母给国家做的贡献,劳动是光荣的。要开学了,我们再把这些孩子用“幸福列车”送回贵州。
. J+ T( L7 F1 h6 b+ i第二个误解,“一切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话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的道理,却在某些人眼里被误解为一切都是空的。从宋到明,很多大学者在问:“你吃的饭是不是空的?你这个人是不是空的?”这是没有读懂才会这么说。何谓色?何谓空?“色不异空”是什么意思?“色即是空”又是什么意思?在佛教徒的眼里,一切都是虚妄的。 }) d- L& ?! s
第三个误解,信佛全是“为己”。确实,有的人到寺庙里拜佛、烧香的就是很虔诚地为自己的儿孙求福,为自己的婚姻圆满祈福,为自己能考上大学祈福,这么做并不是坏事,但它不能真正代表佛教徒的高尚境界。我们拜佛,是佛的美妙庄严对自己的一种感召,求得心静,想象着佛陀的教导,提升自己的人格,同时,也是为国泰民安祈福。即使老婆婆求的是儿孙的平安那也是美好的事情,如果所有老婆婆都希望儿孙平安,那天下也就平安了嘛!所以,说是为己,是不知道佛教的利他和度他,或者是知道而掩盖,有意这么讲。我想,这都是误解。为什么我说这些,因为和我后面要谈的我们的修学是有关的。
/ E# l6 d* L5 v8 o% S1 [ 振兴佛教,既需要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也需要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所谓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那就是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国家有关宗教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改善和完善,以及社会信仰对于不同信仰尊重的气魄,近些年来这些方面都有了很快的提高。最近又颁布了宗教场所财务管理条例,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宗教信仰自由,会得到越来越周密的法律、法规的保护,然而,佛教更需要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关佛教建设的问题,我不在这里展开了。我们今天谈的是儒和佛的圆融问题,我跟学诚法师就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消除历史和现实误解至关重要,这是关系到佛教发展的问题,消除误解没有别的良方,也不能靠我到处去说,最重要的是靠出家和在家二众的“信、解、行、证”,来证明今天的佛教已经不是清末、民初或者四十年代的佛教了。那时候国家衰败,佛教也衰败,就是“国运兴则佛教兴”,当国家衰败的时候佛教也衰败了。那时候,缺乏管理,良莠不齐,那是佛教史上一段令人痛心的时日。我们需要行动,用我们二众的言行,用佛教的“信、解、行、证”来破解那些误解。5 [& B' B* ?6 f) a4 y) @1 o' l# e
《维摩诘所说经》里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几句话是我们常说的,如何理解?我领会“心净则国土净”就是用“信、解、行、证 ”来证明,佛教是高尚信仰中的杰出者,那就要从这里做起。芸芸众生,如果人人都心净了,自然天下太平,和谐相处,不是净了吗!这是一个普遍的想法!但是我想维摩诘菩萨说这话的时候还有另外的含义,大家都读过《维摩诘所说经》吧,他病了,也不知道是真病还是假病,也许他病本身就是一种开示的法门,佛祖派众多的菩萨到他那去看望,很多菩萨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佛法太高。把他们之间的谈话放到那个语言环境里来想想,实际上是不是还有这样一层含义,就是作为我们菩萨,今天来说就是我们的信众,你的心净了,这个净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干净、纯净,纯净还有什么东西呢?就是佛陀的教导,这里就包含着你不能只自己净,你还要让他人净,也就是人人是一个道场,人人是在弘法。当你的周边,你所在的地方,人人都获得了真正的无上正觉,正气就成为社会的主导,国土就净了。我想我们处在现在的环境,就是后一种理解。6 N* W+ b o2 K6 r9 ~3 R
弘一法师是我们很崇敬的当代的高僧。大师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从前我读的时候理解弘一大师的意思是:自己念着佛,拜读着佛经,但是还想着救国。弘一大师所处的时代正处国运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后来我想不对,一心不可二用啊。当我在读观自在菩萨观察世界得出的结论——“色不异空”的时候,还想着战场上的炮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弘一大师所说的念佛和救国是融合为一的,他的念佛就是自净其心,自见其性,而且要用这个东西扩散到他周边的出家人和信众当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出家人在救国这件事情上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不能局限于此,他在寺庙里还给前线抗战的战士募捐,还救助伤病员等等,当时各个寺庙都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栖霞寺,在南京大屠杀时栖霞寺成为难民避难的一个场所。弘一大师在做具体的、直接的救国行动的时侯,也没有忘记念佛,那就是心中有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实现佛陀的教导,我又朝着菩萨位前进了一步,而这一步又不是我追求的,就如孟子所说的这是天爵,不是追求天爵,是我做了之后自然就向前进了。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在驳斥信佛全是为己,所谓一切皆空,一切是虚妄的,佛教是出世的,这些错误认识。
# I, x" k' L4 y# [ 佛教是充实的,尽管我读的是儒家的书,对佛教误解的人物中有我非常崇敬的,也可以称为大师的人物,在中国儒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当我看到他们对佛教这些误解的时候,我很为这些古人惋惜,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佛教。中国的佛教徒,我们人人坚守自己的信仰,人人修学,不仅仅是于个人,于自己的家庭,于我们周边的人群、社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都有好处,而且我认为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对这问题谈三点。
* l, c! S) H: a 1、当前三界险恶,“贪、嗔、痴、慢、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流行病。SARS不可怕,禽流感不可怕,猪流感不可怕,艾滋病也不可怕……当然落到个人身上还是可怕的(众笑),我是说这些东西都是“贪、嗔、痴、慢、疑”所带来的恶果,这些是病而不是根。病根是另外一种流行病,就是“贪、嗔、痴、慢、疑”。何以疗之?唯有拯救人心!佛教是干什么的?就是拯救人心的。
! b8 R( L1 |$ Q& e% q# K8 p 2、不同文明的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三天前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马尼拉召开一个会议——不结盟运动会议,这个会议做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就是加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积极提倡、呼吁世界不同的文明要展开对话,在这个100多个国家里,有佛教国家,有基督教国家,有天主教国家,有伊斯兰教国家,有婆罗门教国家,还有部落宗教(也就是原始崇拜)……这些首脑能坐在一起签署这样一个宣言,就说明他们的对话是成功的。哪里对话不成功?什么样的对话不成功?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他们(西方国家)不公开的呼应,更不用说提倡不同文明的对话。他们也对话,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对话——精确制导的导弹,一对就化了。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倡的不同文明对话中,佛教应该成为对话的重要一方。
- l" ]: q" f# ?' k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和学诚法师一起努力了多年。学诚法师代表佛教出访参加对话就是具体行动,但是总在国外对话也不行,而且我们佛教常常不是主角,而是列席代表。基于这一原因,我现在就和有关方面合作,要在山东孔子的出生地——尼山打造一个“尼山世界文明对话”,一个文明的论坛,争取打造成为一个固定的论坛,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论坛。西班牙、新加坡、美国论坛是轮流的,我们这儿是固定的。今年9月25号将举行第一次对话,当前迫切需要的对话是儒家和基督教对话。目前,我们已初步确定,明年在北京举行“尼山论坛”之“北京论坛”,由我和学诚法师联手,儒、释合作,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来承办“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我们来做主人。我既然在这里讲了“佛教应该成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重要一方”,就要有所行动,不能光说不练。我们知、解后就要有行,这就是我们的行。$ A i7 |' M, R2 W2 B8 D0 j
3、佛教早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宗教。在世界佛教论坛上,有法国和尚、有美国和尚,其实早就有南传佛教十几个国家;国内还有藏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就是汉传佛教。它本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宗教,通过各国佛教信众的众善奉行,可以扩大影响,可以结交更多的国际朋友。这不就是有世界意义么?要知道基督教和天主教早就在中国落地,始终就没有扎下根。基督教在中国真正开始传播所谓的福音,真正的落地,不过是一百年多一点而已,而且它们是随着炮火来的。我们佛教在传播的时候从来没有使用过武力,我们是用佛道结法缘,交朋友。我想佛教一贯奉行的这一准则,符合今天的社会潮流,正符合世界人们的需求。我相信,随着佛教国际化的进一步扩大,我们为世界做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 V- y( _8 D( N, J二、怎么修学?% I: m4 I3 `" u# L- S
第一点,修学有序。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次第”,但是我所说的序,并不是严格的时间的线性的这个序,而是不同的人心路,“心”开悟之序。人的善根不同,有上根的、有中根的、有钝根的。不同的人,我想顺序,实际上是有不同的。师父们常给大家讲的戒定慧、闻思修、信解行证。这是一个逻辑的排序,你只有虔诚地守戒,你才能够在适当做成的时候,才能够定,定中才生慧。声闻之教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修。你要知道怎么修,你应该怎么去做,这是要有逻辑的。但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我在这里谈一点自己的体会,这是我在读佛经和儒家经典的时候,我自己的一点体验。我比不上大家,比不上出家人,每天有固定的时间修行,过堂、做功课和坐禅。但是行住坐卧莫非佛法,我在行住坐卧中来体会。严格地说,我最初并不是从佛经上得到一点体验的,我是在做当中体会的,但是这不够,还要回过头来再读佛经。在读佛经的时候,我自己认为,豁然开朗、升华了,原来我所做的有些不符合佛法,有些恰好和佛法吻合。时间次第不一样,但是逻辑的次序是这样的。
! F3 ^! n; a9 U) R+ } 这里我也强调,戒是重要的。佛圆寂之后徒弟们没有老师了,他留下遗言,以戒为师,这句话流传至今。我不用佛陀这句话,而是用《楞严经》中的一句话,“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要受戒。但是,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有的时候,有点犯了戒法,那怎么办?忏悔。
: q) h2 @1 U6 `$ P5 [& [5 { 声闻也是重要的,《华严经》上说“若因精进,其闻思修,则名为智。”/ G4 Z% k' [5 z- {' s7 t# y1 K
信是重要的。你光哇啦哇啦在那儿读,你心中没有信仰,没有一种心的皈依,只有仪式上的皈依,那是不行的。我打比方,无信就像那通往一个美妙境界的门,有门而不入!怎么能得到正信呢?有闻、有思、有修行等等,也就是师父所开示的修学次第上的东西都要有。在这里慢慢培养自己虔诚的信仰,我认为无论说了多少,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发心,其中很重要是见性!
; N$ {( P% |+ A( S% K$ E; y* @. E 何谓见性呢?平时我们没有这个思考,所以静下来想想,到底你心里追求的是什么?没有高尚追求的人可以醒悟,我过的有什么意思呀?早上起来擦把脸,老婆给准备好了一杯牛奶,咕咚咕咚喝完了,哒哒哒哒下楼,开着汽车呜呜呜呜到了写字楼,噔噔噔噔来到办公室,刷卡,坐在计算机前面哗哗哗哗,午饭连楼都不用下,就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吃外卖盒饭,吃完弄瓶矿泉水一喝,接着继续敲电脑。晚上快下班时,老板说:“咱们的活很急,大家都加班。”一加班加到十点,累得全身都瘫了,开着宝马车回到家,孩子也睡了。一见面老婆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别提了,加班!嗯呀,不说了,不说了。”咕咚!倒在那睡着了。第二天又是如此地重复生活。让他想一想,我奔的是什么呀?长此以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的价值在哪里?就在别墅么?就在存折上的钱不断加零么?一部车不够买两部,两部不够买三部,三部不够买十部,开都开不过来,年检都忘了。这时候他如果不满足了,觉得空了,好了他开始见性了。原来人除了物质外,更高尚的是精神,这就是见性。( _8 `7 [- J% g- {. O0 [; H8 G
怎么去修这个精神?你或者学佛,或者学儒,或者学道,都会引导你向上的。关键是发心,发心就能见性,见性则成佛。发什么心呢?发菩提心。行是学之果,学的时候要有行动。我知道龙泉寺的居士们都有行动,常年都有很好的善行。行即是修的果,同时又是修的途径和表现。行很关键,行什么呢?不外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喜,要给自己的亲人、周边的人带来喜悦,喜也是一种舍。舍,你可以有捐献,帮助我们龙泉寺这个道场修得好一点,可以避风雨,但是更重要的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师才走入上位,那就是度人。: v9 n+ r7 x; a2 o
第二点,皈依有宗。中国的七宗,一个禅宗到后来又一花五叶,它出现是有因的,我们不是讲因缘吗?这因是什么呢?不同的大师对佛法思考的角度不同,不同的时代,社会有不同的需求。每一个宗都有自己的本经,《妙法莲华经》是天台宗的重要的经典。净土的本经是《阿弥陀佛经》等。本经不同,法门也不一样。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人、因地而异所定,八万四千法门说的就是一个法,不同人、不同场合他就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不同的开示,慢慢就形成宗了。佛陀灭度几百年后的印度,佛教本身就是宗,也是宗很多,但是它目标是一样,视缘起而定。在中国,突出缘起性空的三相宗,万法为师,天台就一念三千,讲止观,止观兼修,这些都是法门的不同,方便,但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心清净,实际上就是培养我们信众的自立,你要提升不能老靠外力,需要培养自立,最终目标是发菩提心。今天我们多数的寺庙都是禅、净兼修的,所以我在佛教界提倡,这样还不够,其他宗,特别是律宗和唯识还是要发展,虽然它很难。我仿照偈语写了两个偈子,第一个偈子:“花有多叶,教有其宗,兼收并蓄,有本圆融。”也就是佛教很多宗,有七宗,对于学佛的人到一定水平,要对各宗都有所了解,但是你要皈依一个宗,否则就乱了。圆融,可以看到七宗之间是相互沟通的。我们不能说在天台宗里就没有禅宗的东西,没有华严的东西,只不过重点不同,视角不同而已。第二个偈子:“万法无法,方便多门,殊胜非一,菩提为真。”方便多门是佛陀的开示——教法,佛教也走有一段时间,也有门户之见。如果认为我这一宗才是殊胜的是不必要的,“殊胜非一 ”,那么关键就是,是不是“菩提为真”。+ L, h9 C& ]0 r5 E3 [
第三点,动静皆修。学诚法师曾给大家开示,“上从佛道是静中修;下化众生是动中修”。我这么体会学诚法师所说的内涵的,如果一个人不静,心猿意马,声闻不入,不悟佛道。因此要得佛法就需要静,你安静了就可以慢慢得到纯净,安静而纯净了,你就升发了一种敬,崇敬恭敬。对谁崇敬?对谁恭敬?对佛陀,对为弘法做出无数贡献的众菩萨,对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一句话——三宝。所有的出家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做出了表率,佛法就更不用说了。不动也不行,不动形同枯树,或停留于知,就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解脱。下化众生,就是行、证。怎么证呢?我说点个人体验,当我教学生,学生进步了,当我说了一个道理,我刚说半句,学生把下半句回答出来,这是知识;当我开导一些人的心灵时,这个人的心态从失望变成希望了,有自信了,生活改变了,我这时候的愉快是言语无法表达,同时我也得到了提升。佛经常说不可言说,真是啊!到了这种境界真是不可言说的,只有自己能体会,夫妇之间有时语言都沟通不了。这是证的一端。我非常赞成学诚法师的开示,动静皆修,历史上高僧大德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导。《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关键是不能失掉菩提心。因此我又有一个四句偈:“持守大乘,生大愿力,利乐有情,转化无明。”
5 Q1 L" v' v3 H% D/ n7 Q% \ 第四点,法不外求。这里面全是历代高僧大德所说的,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兔子什么时候有角,事实上没有。法不外求,向哪里求?在自性上求!在本性上求!我们所说闻思修的思,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反思自身,不要尽想用佛经上的话或师父开示的话,要真正拿那些话对照,自己反思自己过去所作所为,昨天所作所为,反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是否洁净?受想行识是否纯正?意有所蔽,是否敢于自责?自性在哪里?行是否发自自然?行中是否证得菩提?我的自性在那里?是善的还是恶的?在这自性上有什么灰尘没有?有,拂拭去了么?如慧能大师说的,如果说本来没有明镜台,那就不用拂拭它。他说的是佛法,我们心还是有的,自性还是有的。我做的善事是不是发乎自然?还是经过一种强制自己,师父这么教导,那我就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你做的正好和佛教的教导吻合!我们常有这种情况。- S+ T2 U% p/ s. q/ e
各位善知识,我每天都要看电视,在座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谁没有流泪!为汶川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流泪;为我们的战士流泪;为我们的志愿者,包括我们很多出家人舍身救难流泪。当我们在网上所看到的那些撕人心肺的诗歌,或是对汶川人民鼓舞的言辞,我们也会流泪。这就是发自自然,没有谁强迫你,没有谁要求你。行到这样的境地,还要反思,反思我的行中有否证得菩提,我想这样的反思,就是自净其意。不管在家、出家,有罪当忏悔,忏悔得安乐,你自己没有悔恨之心,那就永远是痛苦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维摩诘所说大乘经》:“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出家也是一种方便,我们在家一样也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们讲人人都应发发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认为发菩提心就是觉悟,让自己觉悟是学佛的出发点,也是学佛的归宿。0 l8 ^, m R3 d6 \2 a; S
三、修学的科学性
( B9 x( V2 ~# K, q- z& |1、世界“轴心时代”
) x/ L& J4 y. |/ P9 ^' d. w; M 西方学者提出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800年这样一段时间里,世界出现了四个伟人——佛祖、孔子、亚拉伯罕和柏拉图。佛祖创建了佛教,孔子开拓形成了儒学,亚拉伯罕创建了犹太教,由犹太教派生出基督教,由基督教派生出天主教和东正教,由基督教又派生出伊斯兰教。柏拉图——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代表他们那个时代一批大哲学家,当时没有电报,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也没有手机发短信,然而,这四个人前后出生年代接近,佛祖、孔子、亚拉伯罕又都在东方,都在亚洲,这是个迷呀。他们当时身处从不同的国土环境,都在思考几个重大问题,从那以后2000多年历史,人们生活、社会发展都在遵循他们的教导,对他们的研究从那时到现在没有一天停止过,所以西方学者称之为世界的轴心时代,就是世界围着他们这四个人转,一直转了两千多年了。
* V S5 [7 Q% Q+ S2、形成“轴心时代”的原因
" X+ B, o) T; b) P; c: @ 为什么这时产生四大伟人?成了轴心时代?第一,这时的东方不管是游牧还是农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当时的发展可以解决了基本的吃饭穿衣问题,有些人可以有空儿静下来思考问题。专业人士出现了,他不用种地、不放牛……就是琢磨这个事,静下来才能产生思想。第二,人群开始有组织了,有的是部落,有的是形成固定的家庭,有的是家庭扩展形成家族,有的地方是形成了国家。哪里还是部落呢?犹太——就是今天的加南地区,还有阿拉伯地区,但是已经开始有家庭了,但是没有形成家族,为什么?家族需要稳定,生了几个孩子,孩子结婚了有了一群孙子,这个都住在一起。如果说儿子到结婚就走了形成不了家族。因为走了之后,当时交通工具不方便,可能一辈子都不能见面。族是聚来的意思。什么地方形成国家呢?中国和印度。柏拉图时有城邦国家,所谓城邦是后来说的,就是一个小城里面住着两万人,一万二是奴隶和外来人不算在内,真正的当时居民就几千,这就叫一个城邦国家。我们中国的城邦多了,那个诸侯不仅是城邦,真正形成国家就是中国和印度。
8 j4 l! @4 _. d( M2 H 社会组织为什么对轴心时代有直接影响?即使是部落它都要在一起生活,就有人和人的关系问题,人的思维发达了还要考虑人和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你看我们养的宠物小猫、小狗,狗的寿命十二、三年,到十五年了就高寿了,相当于人105岁了。动物对死亡不恐惧,它顶多老了不能动了,眼睛也看不见了,它没痛苦。人不一样,人智力到了一定程度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渴望,如何理解生和死呢?死了哪去了?为什么婴儿出生呢?这些问题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到一定程度,社会组织到一定程度才会提出。死了怎么处理?大家到房山去看看“北京人”,死人埋在一起,那时已经知道对死人如何处理了,后来逐渐形成了丧葬仪式。动物倒在哪儿死了就死了,让别的动物吃他的肉——天葬,它没有一个安排。
1 i9 U: D0 k: |, Y4 F$ `" X6 g9 N k
/ v$ Q9 Z( h4 G1 J0 E8 r3、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而生
5 {! c/ |$ X" V. e3 a# J+ S& X 轴心时代四大伟人创立的学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我们,探讨天与人,人与人(包括人和集体的关系问题),现实和未来的关系问题——就是生死的问题。这些都是先圣、先哲、世尊长期思考、体悟、积累的结果。《圣经》的旧约、新约,《古兰经》、《奥义书》都没有记载开宗大师是如何苦思冥想的,唯有在佛教《阿含经》及其它的经典记述了佛陀怎么苦思、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冥思悟道的过程,这更证明了心需要静,静了就有净了,我们在澳门对话谈到的问题:敬、静、净。3 m4 t% |' q1 d$ u( H# Q4 o
所以公元前200年到800年的时候,当时允许有人有时间来思考人类的几个大的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由这个时侯产生了。用佛教的话来说,法由何而来?佛陀总结了他当时的外道——婆罗门教种种学说,加入他自己对于人类生老病死痛苦的观察以及他的体验,是从印度当时的历史和生活当中冥思总结出来的。儒家学说是孔子总结了夏商的生活经验、治国经验,提出了“仁义礼智”的一个说法,核心是“仁”。孟子又把他称为“仁”之四端——“仁义礼智”,来自生活中的总结,是经验的。西方宗教是上帝这么教导的,上帝哪儿来的不需要论证,他是存在的,在宗教学里一个专有词——“神启”——神的启示。我们今天说佛的开示、佛的教导,是佛自己得来的,不是神的教导,是生活的教导,这是东西方文化一个根本而又根本的区别。; j9 j0 T; h2 z9 w1 W+ p
西方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二元对立的,这个二元对立由哪出来的呢?由其信仰。上帝是造物主,是不需要证明的存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我们这些人,都是上帝创造的。这就是对立,对立不是打架,这是他——造物主永远不会成为被创造的。我们这些人,山川树木永远成不了造物主,由这就派生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人群不同信仰之间的对立,对立就打斗。佛教是一元圆融,八万四千法门讲的就是一个法,这个法就是无法,无法就是法,提高到最后的哲学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圆融的,圆融是有具体实践,就是我所说的佛道儒是圆融在一起的。禅宗教外别传,也是七宗之一,和别的宗也是圆融的。* A. l% j# {* N; O y8 G
西方宗教说什么呢?上帝造人,希望他好,但是他不听上帝的,偷吃了禁果,兄妹乱伦,所以现在66亿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兄妹乱伦的后代。还有一部人不是,是上帝太累了,到了星期五了,太累了,他不做了,拿个绳子在泥浆里一甩,甩出泥点儿都变成人了。最早的祖先就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了罪,老祖宗犯了罪了,你100代的孙子都得承担,所以西方有原罪之说。生来就有罪,也就是生来就是性恶的。我们不是,佛教和儒教是一样的,认为性善。你要明心见性,明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你就得道了。那你如果心是恶的,我发现我这人生来就是想吃人,你能得道吗?明心见性就是说心和性本来是善的,只不过被尘事所避垢、遮住,现在佛教是要把你的垢去掉。人人皆有佛性,就是性善,才能明心见性,一系列的差异都是在公元200年到800年形成的,根深蒂固!
/ ]* n' u. p- i4 N/ D7 E$ v
# o; X6 D0 S% y! y7 z: f4、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即将产生?1 {5 p5 l+ {7 g# y- `
文明要对话,不要你打我,我打你,咱们交朋友,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学我,我学你,完全融合为一不可能,毕竟2000多年的分歧,一朝合一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的人怎么办?要体悟先哲说话所蕴含的内容。我就想到这个问题,我也跟学诚法师说过,是不是世界又到了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的大师在哪里?应该就在各个学说当中的未来人里。要在这个时代提出人类向何处去,人类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天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恐怕这个是大的通家,以一家为主兼收别人的东西,别的学说。要解决的是世界朝哪里去,人的心灵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说佛教是人类崇高信仰当中的杰出者,我认为,无论是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生死问题都源于心。拿生活打比方,不管是年轻的你刚有了孩子,还是我们老人刚有了第一个孙子或外孙子,那是非常疼爱的,没人教你,抱着那个亲呦,这是源于心。一般是不会有这种人的,抱着孩子说:这孩子真好!然后,叭!打一巴掌。爱是缘于心,爱心生不出恨来,恨是心被蒙蔽了,而佛家恰好是作用于心的,所以我说他是杰出的。
! ]+ Z# [& ?1 [ g(未完待续)' Z& M7 z) t* L9 [" Z
) d! _5 Y0 k1 L0 R* i6 B
; r5 \9 n7 e9 @3 t相关链接:
$ M, O( s1 s$ |% F( p& v J/ o+ [动静皆修,释儒圆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 P9 U% X1 v6 J) h* c" ]8 N
动静皆修,释儒圆融——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之(一)
' l$ O: F- D2 p4 g/ _4 f动静皆修,释儒圆融——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之(二)$ o$ x6 D6 a9 J. L: D: Y; U
动静皆修,释儒圆融——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之(三)
6 k9 b1 |! Y! T8 S8 u3 I% W动静皆修,释儒圆融——许嘉璐先生北京龙泉寺讲座之(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