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麦克∶
! i& B( ?3 g. z5 _* c6 S! H
: Z* e! j, {- q我想了解基督教,基於两个目的,一是探讨精神家园问题;二是,如想深入了解西方文明,必须从督教教入手。
8 u8 R7 B9 R1 T: j
- L( `& r, r! d我现在很想知道,目前中国的宗教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是怎样的?他们是像你一样虔诚地信仰,还是仅仅当成一种工作?还有,我现在看弗洛姆的书,他提到上帝在西方,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最早的独裁(人类不听话便要消灭之),到後来的母性之爱(无条件的爱),再後来父性之爱(有条件的爱),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此,你怎麽看?( {# R0 h" Y p5 N8 N
6 L( s1 Z: u/ B/ ?
前几天去书店买了一本费尔巴哈的《论基督教本质》,不过还没有读。0 L; L$ f- o: B4 O+ y0 k9 l
. D( c) i# ?2 B. C$ h1 U! F# |林夕 2006-8-16,自大连3 t, e; h1 l8 O6 S* F: z& g7 s
( \4 @/ }+ x# y2 _: g& U% d
林夕∶# A! l$ U5 U- k
" Z% V P% C& G9 N0 t5 A. z
你好!
/ [! J! l: j0 g8 c" R# S# I0 }6 S. W4 r3 {
你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对我构成的挑战也非常大。我不能一一仔细回答,只能就我所知说个大概。
7 S, f# U+ }7 w1 F2 I1 m3 g( w/ t" J7 y, P0 s7 H
各种挑战及渐进启示
$ Z3 {0 b: H N* V: p2 A: l8 q1 [% f1 u) _
基督教自产生以来,就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评价也大不相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本质》,是理性高涨时期的产物,是从人的立场、从理性,看待、评判一切。这就难免自说自话,而无法真正认识和体验上帝。
! k; A+ ~9 `9 m5 O2 U1 r, y2 W* [! I3 O4 [# |4 R# w
弗洛姆的观点,也只能代表一个现代西方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对基督教的看法,或者说代表他本人对基督教的看法。虽然我曾经十分喜爱弗洛姆,也读过他的诸如《爱的艺术》等书,但对他没有做过认真的研究,所以不敢妄加评价。只是觉得,人的认识(包括最杰出学者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而基督教本身总有些东西是超出於人们的认识的。" t( E% ~5 g; w- z5 d
z# @. C( g3 |/ s4 U2 _作为启示宗教,基督教确是“渐进启示”,意思是神启示的内容逐渐递增,後来的启示建立在先来的启示的基础上;全部的启示前後一贯,互相补充,如旧约与新约之间的关系。人们在解读圣经时,也有“渐进光照”的观念,即神对人们心灵的启示,也是逐渐加大的,因此,人们对神的认识会越来越深。
" A0 M$ w3 z3 R! c2 Z, K9 y+ c% E/ T# p, A/ Y/ `* g# G8 J9 _
是学问,还是认信?
) `! q. Z" u5 `8 u' e& F
% N5 h" D n3 o' U, w中国基督教研究者与基督教的关系,一种是纯粹将基督教当作一种学问、一种专业,进行所谓的“客观、冷静”的研究。当然,完全的客观是做不到的,所以,其中有的人对基督教持批判态度,有的人则不置可否。
; H0 }+ _) i3 g4 b) I( s$ @9 E4 N4 ~( ^7 t
第二种是对基督教持同情的态度,即主观上欣赏与赞同,但并没有真正认信,更没有实践上的投入。这种人被称之为“文化基督徒”,但当事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称谓。目前这部分人是最多的。. L7 b. H- I% K
& ~ c L4 X- \; Q
第三种就是认信了的。但这种人数量最少。 }4 f, ` U1 ^( n/ ^
9 S7 p; x3 S+ w5 O' I, r1 y! l2 b
我觉得,最值得一说的,是第二种人。提起他们,我总想起“买椟还珠”。他们有点像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翁,被基督教的伦理、思想、文化、艺术等吸引住了,沈潜其中,赏玩不已,可对基督教的信仰内核,却视而不见,轻轻放过。
- k3 o2 `( ~2 K7 v9 W2 }- s( U
) t9 E$ g( k- \0 ^9 o$ I8 l; ~% ?其它宗教领域的研究者,也大体如此吧。其中真正认信的,都实在是少之又少。当然,伪信者、作秀者,倒是很有一些。一说到这,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前两年的“郑家栋事件”。中国的“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学大师”郑家栋,两年携六妻出国,这六妻都一去不回,滞留美国。他这样做,无论是为色还是为钱,都已被公安部门认定,有利用职务之便偷渡人口之嫌。3 F) e, K$ p e
4 I" [( @1 n, _' p
其实,我倒不怎麽想批评他。他没有说过自己真正认信儒家或儒教,他也一直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保持怀疑与质询的态度。他的出事,我起初有些震惊,後来,就释然,也不把它想像得过於严重。其实,有些人做出的事情可能比他还糟,只是做得更巧妙而已,或只是更幸运没出事而已。' v, j" I2 k! b2 |7 X3 M
: B/ D9 ^4 I6 L ]' \
超然物外,无此可能
h' h" B+ t" u2 H& Q- q: s% \8 [* a* A0 K
这说的有些远了。我的总的意思是,你我知识分子,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好像自己超然物外,一尘不染,天下学说、思想都任我来评点,世间疑难、烦恼都由我来解答。
' u& E& A! v% X+ K7 T
2 v& a/ e! m- t+ L8 G9 l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最推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的抱负,最欣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情怀。我以前也觉得这种境界高!实在是高!可现在仔细思量,就觉得这些话多少有些不著边际。* R- q2 k( ^0 m+ {5 n+ ?
/ {+ r( k: s/ Y" z/ z5 q j
一个人要光是用这种东西来支撑自己,而没有谦卑的另一面,恐怕就会将自己举上去而放不下来了。你我是何等人,敢说如此大话?天地的心、生民的命,岂是你我能立的?万世的太平,又是你我能开出来的吗?也许仅仅只有勉力继绝学稍微实际一点。我忧己忧,我乐己乐,自然就知道天下的忧乐,何必把天下像自己的对象一样整天端著,好像离了我,天下就不知道怎麽忧、怎麽乐似的?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有这个必要吗?
4 Q( s p. ?; A9 l6 M0 p& V
. U0 U0 r" |+ q# c6 R* m: k我们都不过是芸芸众生、肉骨凡胎,都为父母所生、吃五谷杂粮,都需要被点拨、被引领、被怜悯、被安慰、被扶持、被帮助,都不是靠吸风饮露过日子。) M6 j" q) O7 J# z5 X1 E
+ T1 V$ V* t* W8 w# b3 Z冯友兰该算得上哲学大师了吧,可怎麽样呢?蒋介石掌权的时候,他说∶一伟人也。毛泽东执政的时候,他也说∶一伟人也。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对於江青等人也俯首帖耳。你说,他不熟悉先贤的那些豪言壮语吗?他自己还提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呢。可他自己达到了吗?- w# M* v ~1 g. ^0 ~) w
9 z0 a1 j6 H- Z6 q# p; t3 s
生活能证实或证伪7 S0 m. f% a9 ~, M7 k
7 q) Z# x1 ? R/ b& Y& ^5 T$ E1 G别说你我,别说中国人,就是人所崇拜的西方哲学大师罗素、萨特之流,也是如此。大家都被他们头上的光环迷住了,却没有看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其实是一团糟。我不是要抹杀他们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贡献,而是说他们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都给自己的亲人带来无穷的灾难∶+ g: V* x+ y! I% D% \2 k0 A r
# G& C, P2 L" E: o q$ ]
罗素结过四次婚。他使自己的一个情人精神崩溃,身体瘫痪,让另一个情人也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妻子们更是痛苦不堪。他与儿媳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致使儿子精神分裂。他的孙女也被逼出精神病,最後在康沃尔郡的公墓自慰。
; R* ~: H$ R9 _( u
: K8 A) m6 u" g$ P* ^萨特就更出格了。他在波伏娃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情人(波伏娃的情况也相差无几)。他们所谓的爱情,是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代价的。萨特在给波伏娃的信中,详细描述他与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性经历。而波伏娃还居然把自己的学生奥尔加和郎布兰等,介绍给萨特作情妇,使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7 @5 j& i8 h S1 Q: ~
; q# n" c( j& g9 V% R- P他们的这些荒唐事,你去看看最近出版的罗杰斯和汤普森合著的《行为糟糕的哲学家》一书,就全知道了。这里,且引该书绪论中的一句话,供你进一步思考∶“我们有必要先看看这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生活,探索一下其生活选择如何证实或证伪其思想,然後再接受他们的建议,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4 g( m% c3 G$ V3 f! x. c& o8 ~
# K C9 c6 _6 P3 ?
在知识和行为关系的处理上,我倒特别佩服陶行知。原先他给自己取的名字是陶知行,後来觉得不妥,就改为陶行知。就是说,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行为的,没有行为的知识,是白搭或者是骗人。因此他说∶“行出一真是一真,谢绝一伪是一伪。”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为“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伟大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後已。顺便还告诉你,陶行知就是一个用自己行为来实践自己信仰的基督徒。$ `% I3 O) c, r( r7 ^
5 ]8 ]2 {; u) C4 v! h$ N
说到这里,我想,从你我自身的感受中,从中外伟人巨匠的经历里,我们应该能够真切地认识到∶人都是有自己的限度,人都是有自己的尽头的,而人的尽头就是神的起头。“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经风一吹,便归无有,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它。但耶和华的慈爱,归於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他的公义也归於子子孙孙。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约,纪念他的训词而遵行的人。”(《诗篇》103∶15-18)$ t0 Z/ B$ P9 q* l! b5 t# Z+ U
" ?% o7 x. y" D/ L7 C" o6 l+ q愿你有一个真正的新起点!
$ h) v( W- U- F6 |2 B) x
/ w- d9 }9 E* [% c1 I( T麦克 2006-8-31,自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