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这是人体和精神的组织、结构、特质、和功能,再者,肉体如何与精神配合出现「自我」的幻觉。人与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就是从「我执」开始,亦是「苦」的开始和来沿。
0 R1 w, v+ P, @- Y8 n7 Y9 s3 Y" V7 H) Q4 m2 L% i" c: r
佛陀与弟子讨论法理时,多采用反证的方法,因为可以避免执着、或趣向偏激,或存憎上慢心、或贪安逸不再求向上求法。在《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品第二》指出如果修行人只修行以下的单一个法门,虽然这些都是佛陀所教之法,包括色法与心法,但始终不是究竟:
2 |( X7 D$ x, Y6 a2 \' G, i
+ A/ p. ~- N6 V1. 得蕴故。即研究「五蕴」,生命元素的构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2 W$ N7 F& s5 T6 Y, f2 O* l& X# b$ C" q: a- m! A1 g
2. 得处故。即研究「十二处」生命认知功能的构造。即研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 s# Q" O$ X+ ]4 v$ V. C7 p4 m5 u8 c; M# B- x
3. 得缘起故。即以十二因缘,研究生命的展开、变化、和流转。, N8 U5 ]5 f7 p4 X4 _5 Z1 O+ {
1 B1 }+ G, Z% A; s. @' }4 {/ L5 w4. 得食故。即研究「食」,滋养和维系生命的方式和途径。「食」是指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 F. `( X2 L0 T9 g! k- H, [
3 z) R* F# R# F0 Z- }
5. 得谛故。即研究「四圣谛」,生命四种真理是:苦、集、灭、道。5 O8 ?- }% s) d2 I. }6 k6 y
3 K8 l6 w" k( n5 C4 Q+ `
6. 得界故。即研究「十八界」,构成宇宙世界的十八种成分。
9 ^$ A9 k& Q" V8 h' Q! _5 ~
$ g9 c+ ?' D: [; r7 O U7. 得念住故。即研究「四念处」培养注意力,使有意识地把精神凝聚於真理。" U6 L) r8 M# O! }* g
! N+ Z9 \# P+ r S
8. 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即研究「三十七道品」,例如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 R9 R' t8 [9 b7 r' H, G0 s B
5 _; U8 z4 z4 p+ a' I* W
9. 得八支圣道故。即研究「八正道」。% U9 C( m: F, p# e% J- e9 _
: m1 i J: V9 |! _& P' |! P在学佛以来,我不断觉得有所欠缺,总觉自己有很多迷茫之处,现在明白了,原来是自己仍未把佛陀教法的深层含意弄清楚。要追求无上菩提,佛教是主张自省,原因是要自己不断提升心理品性和觉悟能力,要学尽、明白通透、和修尽佛陀的「所有」教法内的深层义意。到了某一阶段,不要停留,要再向前走。到最後,修行人是不用刻意勉强自己去作出修行的样子,因为他们的修行已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可以说他们每刻都是随意自在。
0 E; b3 Z4 U# w5 S% S- @) L& ~ q G0 o
从前认为,学佛求成佛是「贪」。但原来不是,因为愿力才是支撑学佛的主要动力来沿。如果没有求,就没有学佛的坚持和劲力。从唯识学来说,「欲」是可以的,但由於「欲」所引发的「贪」念便是恶。但如果由於「欲」所引发的「信」和「精进」是善的心所,与真理呼应。+ m u5 r6 h. H& i: L
* F4 B: `1 f5 f4 c0 s( l. I9 g请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