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8-1 20:07 编辑 8 o& v# |+ Q$ R( w3 C. [2 o
9 L5 e: q2 W& i3 S
意、识和心在早期佛教是同时使用的,属於同义词。" I% O0 L" I& |
0 a2 w% a% `1 l1 H# l识与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相关,当眼看到物体便会生起眼识,如此类推。识的出现是取决於六根和外界东西的,三者是互相依缘,是一种的感觉经验。5 U7 R8 v# A1 y7 O. R
- Y9 n4 j! t3 j; G- E2 D2 B
眼 — 物体 — 眼识 — 触:人对外界的心理经验(Phassa )# E1 W: M$ C6 L7 T8 J/ [$ J8 S% o
. F7 R, }; D8 r; l假如没有识的话,心与外界的接触便会断绝。* C: h' q2 W% u. K* f9 w
) d0 `* i# G% S
识对认识下一生的开始十分重要。结生识把各生连接起来。5 h { Z( I' t( f' U9 N: g
9 ^( h6 I. g$ `8 @入胎识是指现生的识会受到过往业力的影响。业是由心所产生,它的流动非常迅速。
9 n7 N( C; w% \: [3 D
: r: \3 l! R1 U f) B识不是实体,而是以一连串的模式出现,就好像电影是由大量的个别图片所组成一样,是连逐变化的画面。
4 o% T" g+ T. @" [( ^# s5 ^5 e
) D+ z% M$ [5 J, L% h! X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说了个故事解释以上的观点。
7 u- K* w& |9 c* K( X5 d. u
" c- V: ~- l R4 m8 x, z佛陀在说本生经 (Jātaka)时,最後会说出故事主角现世的身份,一个名看沙提(Sati)的比丘听到後,便以为当中的人物在各生中都是同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变化。沙提把这观念说给其他比丘知道,他们认为沙提的观念错误,并要求他不要再持这样的想法。由於沙提坚持己见,比丘们只好把事情报告给佛陀。佛陀着人叫来沙提,吩咐他解释他的观念。沙提於是说人在过走、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变的,灵魂相同,只不过承受不同的果报。佛陀再问沙提自己有否提过这种说法。沙提沉默下来。佛陀指出,识是依赖其他东西的,它并不是一独立实体。. E* ]7 m# g: m% P) ~( ^ _/ \+ _' M. ~
2 v4 {: A3 r# N/ ?3 N识就好像一条河流的流水,不断的流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说「你不能踏进相同的河流两次」,这正正说出了河流的特徵,识的本质也一样。
3 c" }3 y$ Q) |! Q, c% g* j7 z& J! n: L/ [6 [0 J! V D
识又可解作最高状态的心,当成涅盘来看待,除去了所有的污染,变得光亮和净化。: |5 W* Q; p; A u, Z
0 Z/ l0 A1 j {5 H1 g
集阿罗汉是断绝各种污染的人,他们涅盘时识会同时息灭。% g. V3 L, V' l0 v8 A# A
* d; v$ }: g* g/ j有一位比丘在修习时没有取得甚麽成续,感到非常的失望,於是决定自杀。正当好要死亡一刻,他成为了阿罗汉。後来佛陀和其他比丘到来,发现魔(Māra)在死去比丘身边盘旋,但最终失望离开。佛陀解释魔无没找到该比丘的识。0 d% O6 x& c; g6 y
. n' F# ~3 v7 V, [修习要具备五根—信、勤、念、定和慧,各样要平均发展,不可偏重其中一项。法师曾这样解释五根的均衡发展:
9 f& M# o: w. [; B* R$ I& l& [* l
" Y# C8 C# Q8 N) v0 q中道亦是一种平衡的方法,五根要平均发展,不能偏重於某一项。信和慧不应超越对方,信过多的话便出现愚蠢,慧多的话则变成狡猾,只有再者均衡才可促进精神发展。勤和定的关系亦同样,勤多会导致思绪烦乱,不能平静,但若定过多又会令人懒散。念是正念,在修习其馀四根时都应保持正念。, q7 J% ]2 [( M, [9 G$ F% ~
$ G! k0 O/ |7 N9 J L/ K1 H输那(Sona)比丘向佛陀请示了修习的题目,便很精进进行。他采取行禅的方法,日以继夜地修习,就算两腿弄致流血也不停止。佛陀知道後便前往探望输那。
; ~- S2 U% x [8 W' A
u" t( i# Y" \$ x$ [佛陀对他说:「你出家前精於弹奏弦琴,假若琵弦促很松,琴能否奏出音乐?」( `& C% e4 a& y3 {4 B' Z
% [& f+ v3 r( L
输那回答:「不可以。」, P/ P" z$ o' M: F7 a% p* F
8 @& p, L& |/ b8 W% L佛陀再说:「假若琴弦很紧的话,琴又能否奏出音乐?」5 l d& g0 t3 J7 h% r
# W! `1 i7 G: z, o% q
输那回答:「也不可以。」# X. N, o3 |- K
4 {* |+ }2 N6 J1 }6 [% r2 h! t
佛陀接着向他解释太松或太紧都是极端,只有中道才可取得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