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五蕴皆性空是《心经》开头的一句话,也是心经全部内容的概括。6 \" \6 y2 Q3 I7 D
! l, B0 i& G: G3 A! p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浩如烟海,但归根结底只是说明一个“空”字。
5 I2 j! P5 |0 q7 \5 k# W4 |- ^# y( F
梵文中的Ah(啊)代表性空,所以称为“一字波罗”。1 F) h, q, ~: q ?% r3 L0 C6 i
5 X+ H' f; f) N' w7 A, |“空”是佛法的最根本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佛法修炼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懂得了“空”的道理,就获得了文字波罗。不仅从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实体验到了“空”,就是进入真波罗境。! K0 \( E- e4 W3 N
- z+ ^5 V* @ b1 s
所以我们首先从道理上正确理解“空”的概念至关重要。3 N/ l1 _$ o& u7 Y. ^: _8 [
( _0 f$ Q+ {1 u5 P0 S
$ c* _: X* T; y8 c3 z
1 ]* r$ J9 `- K m- C% y3 t; ~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堕入歧途,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误解和不能正确理解空观。
, F- `% h) Q6 u1 g7 H9 G/ C5 }8 W u6 T0 j- j% X9 s
有的人把“空”当作空洞无物,堕入虚无断见;: s7 t. f- O6 Q+ r" o
! u, V) k" R1 X# P有的人把“有”和“空”看成对立的矛盾,在现实世界面前堕入常见。. F e0 k/ o, J; x$ e& a
: |4 `# {. ]1 E4 F4 t
惟有龙树一派中观大师参透般若中观之理,区别真俗二谛,破除常断二见,提出俗谛意义上缘起之物并非“无”——以消除断见;真谛意义上的自性并非“有”(空)——以消除常见;同一事物既是众缘和合的缘起之物,又是本无自性的性空之相——进入中道。
: U, e8 f' V0 |- I6 B1 F0 g' l
俗谛是指世俗习惯所形成的见解和事物的现象,真谛是指波罗真见和事物的本质。
: g4 N8 z$ i% C/ E5 D9 @& D1 u/ S9 \' T0 S S
缘起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
8 ]6 L$ r; W& n3 ^5 E6 j8 k, T% v, V* P G' R4 t/ {; |
每一个单独的事物本身既是多种分子和元素的组合物,又是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物。& }8 P1 n, g4 o+ O% b
- x- N7 h4 x; @3 f7 {+ ~4 F( C3 D8 I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缘起”。& W H7 _2 Y6 B8 r
/ o. q( x: V7 y, ^. f; ~
. { Q" g1 P O
! ^5 ^% y6 \ i
这种缘起关系主要有三种:
2 D1 v- B: P, Z, U1 e5 k: P- X& W* e0 F9 b. a: t
一是因果关系,如种子与禾苗、客观对象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
! e+ f3 Z0 p9 v( ^. x* |+ t, F& W) G/ O3 W/ b; y: G
二是相对关系,如大与小、长与短、好与坏之间的关系,若相对的一方不存在,则另一方也就无从说起;
/ g' \0 F$ N7 Y( V( m6 m& d. B' ~8 U% M
三是名物关系,如事物和名称、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 P3 w, ?! c
: z: i2 A6 N) ~& S/ Y5 [- J! J
名称是事物的代号,名称与事物中间并没有确定的本质关系。$ h+ p: c0 _: i% D2 g$ V7 Y
8 @" d: n- N8 k+ c& L
% X7 @; p- n3 e9 S7 D- g+ J3 H5 J7 s4 S2 q3 c! q1 P9 ?
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名称,一种名称也可以指多种事物。' e. X& I [5 A+ Y1 h; B6 V
, | x( {7 m5 t0 F) N
一个玻璃杯在盛茶时可以称做“茶杯”,盛酒时可以称做“酒杯”,除了名称赋予它的物性外,它本身哪有“茶杯”、“酒杯”之类的自性呢?
( S. w2 v" M" f* f" R+ F; j2 D$ ^* U. X5 E Y1 h) Y$ O
各种条件关系形成的缘起物的存在谁也否定不了,“空”也绝非否定这种形式的存在。如果否定这种存在,十二因缘、苦集灭道都成了自相矛盾的空话,还有什么佛法可言?: A% `. G8 N6 U
5 F q7 s6 N/ r) M( ~4 V“空”是指事物的另一方面,就是缘起现象后面的性空本质。
& |0 s9 P0 ~# c/ K0 \
4 ]6 f3 a# m0 C# g: ]; h2 f. Q这里所指的“性”并非指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种“不依条件,独立自存”的“人性”和“物性”。7 A/ L+ r6 i" Q2 }
, D# S, I- w( B7 U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条件的、绝对独立存在的自性。7 n) ]: W+ z! _" ~9 a
; b' P: P; v3 z8 U8 v; A6 ^宗教上有些如印度教数论派所谓永恒不变的、遍及一切事物的、不依任何条件绝对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和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都是愚昧无知所产生的虚构。( S% ^7 ?* q) X% {. S9 D$ L
; Q& k) _3 V1 @0 }0 k! r这种虚构的自性自我意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这种自性和自我意识产生自私和自利的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欲望不可能满足时的怨恨。
. F2 }6 {, ~- P5 k C0 K9 ^; e* M3 n" S8 R- Z; q9 F
贪欲和憎恨心理掩盖人们的光明本性,扭曲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产生烦恼,干出种种蠢事,造成种种恶业。
; |; h6 ]/ b! f& \+ `* ?
: d+ p5 T0 h9 c" S5 W一旦获得正见,彻悟自性本空,就能从虚妄梦境中觉醒,铲除烦恼的根源,得到解脱。" P) ^! u! }1 u# Q5 u
% H+ Z- s/ p! j- K8 `6 b" o i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8 j0 M6 X- Y( ?9 Y6 E' F0 V
; U$ l* y; Y3 X# F O2 n6 U/ W
; e+ K7 h4 {# i d- y! `; X
+ |3 F2 x$ X1 z- R( B7 |空慧被视为到达彼岸的妙智慧、解脱烦恼的“不二法门”、成佛之真道“佛母”的道理就在这里。
& I6 B1 L! D- Y& G5 x" U& Q: g
5 `. {: }) Q( @/ b( j3 l6 }0 L+ }月称《中观四百颂疏》中说:我们所说的“空”,不是寺中无僧式的空,而是绳上无蛇式的空。
' n! l J6 \ [0 |# G, M0 ]3 z: `; k1 u
9 W& ^) \+ M% V* Q* ~& K“绳上无蛇”的意思是,曾有人被蛇咬伤,怕蛇怕得要死,有一次在墙脚下发现一盘花绳子以为是蛇,吓得叫了起来,扭头便跑。绳上本无蛇而见蛇是惧怕心理造成的幻觉。
3 L, v( R# f& p; ^% C2 x3 _0 S1 I. U/ V' r
虚构的自性犹如绳上见蛇一样,空就是绳上无蛇的正见。
' b) n3 c0 x; m, z# j) t" Z0 D9 O! C0 I" k
/ K5 C! [) v7 ]$ `( x* `. b0 H; t0 i# A
龙树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缘起,因此,世界上也没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
) c% ?: b( u7 v# H
R9 M \0 F6 Z G, t% J/ Z. |又说:“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赖众缘,若是众缘和合,还有什么自性?”9 {, K$ o6 W# E- }- Y8 e7 C) d
5 I0 I Z( V7 ?9 i! {' U" t比如一座房子,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墙和屋顶、门窗以及组合形状和颜色。墙和屋顶门窗不是房子,造型色彩也不是房子,它们只是房子的组成部分。; O$ b8 ]. ?5 o- Q
% T* P" _6 j% ?& O- `, n" J这些组成部分都不是房子,那么离开这些组成部分房子又在哪里?
; e0 k3 M; d" r' s# G4 h A3 Q
. f% N. c$ {# d. l9 Y再看墙是一块块砖砌成的,墙上每块砖都不是墙,取掉不是墙的一块块砖,墙又何在?砌在墙上的砖和撤下来的砖数量不变,为什么砌起来是墙,撤下来就不是呢?如果说造型是墙的话,为什么不把墙的造型当作真的墙看待呢?为什么墙的造型不能起到墙的作用呢?砌墙的砖是由土和各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分解开砖的元素和成分,砖又何在?
% t4 X9 T# q% s r+ E8 l. t8 }% F5 h4 s( M9 J! V
这样看来不但房子没有称其为房子的自性,而且连组成房子的各部分和原材料也没有称其为各个部分和原材料的自性。' _+ x( z8 h' Y9 l" d+ C* o6 D. C. p
, F' |3 N5 y+ n0 a. H9 [+ v. J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像房子的存在一样,都无自性,所以说“法无我”。0 n' O9 W: M. c6 a* f) x
, j' O, I) s0 P5 O2 ~6 S
但不加分析思索,习惯上称做房子,也能起到房子的特殊作用的建筑物确实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缘起的存在。
) M, m0 e) I8 u9 }; r- ?. B) @+ o( L C7 x1 h( R8 u! {# p- M5 A$ G
但这种存在毫无自性可言,故谓“性空”。
; Y* o8 @1 t) ?: a& ^: a# N9 {7 w S. J7 O: b9 D
4 T% A$ A* ^8 b. l. c& p9 R! Z
6 E; K- m8 L# d% k) N
“人无我”和“法无我”本质上一样,只是所指对象不同。从人的主体意义上讲是“人无我”,从人体的器官、生命意识各个部分以及客观事物的角度来讲便是“法无我”。
3 {5 ~% u: e3 f
5 G* \: Z# p0 X懂得这些基本道理,再看《心经》的原文就不那么难懂了。
1 G- x2 Q/ u% _! [# }- V+ G: {$ D4 x0 x: T( g! b& n
摘自《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多识仁波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