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国人大量涌入 加拿大 真的就是华人的地盘了吗? 北美时报4 b/ U, K- f, B( g# S4 g. a# c
& ^2 g, h! p9 O4 s7 g1 D
% v$ Y7 j; t+ Y# S记得笔者刚到多伦多的时候,首先是看到自己住的公寓前面有一个911的宣传牌子,上面用不同语言写着如何报警,其中包括中文双铮ㄆ胀ɑ昂凸愣埃峦缓蟊收呔途醯弥形脑谡饫锘共徊盥铩:罄醋鳷TC,发现也有中文双语的语音热线。再后来,去买手机,发现竟然有中文的FLYER,而手机运营商也提供中文双语客户服务。接着再去银行开户口,TD、RBC有中文的服务专员。再下去,不断听说了:吃饭有中餐馆,买东西有中式超市,买房子有华人的经纪人,买车子也有华人的保险经纪……总之,如果你是个华人,如果不会讲英文/法文,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有问题了。更可笑的是,打电话给家里的时候,家里人很惊讶的说,你在加拿大,怎么还可以用中文啊。我说,你们也回头来想想,华人在这里真的很厉害吗?这里,真的已经成了华人的地盘了吗?即使在华人最多的温哥华、多伦多,即使在华人聚居区,那真的就是华人的地盘了吗?不妨让我们来看看近些日子以及近些日子以前发生的事情吧。
+ j6 c- S k" Q% @7 l& L8 y0 ?& A4 Y6 t6 {
一期“特刊”引发的信心指数2004年10月,加拿大具有广泛影响的最大报纸《环球邮报》登出首期中国特刊,引起了加拿大人的侧目,生活在这里的华人显然也感受到了震撼。笔者很清楚地记得,直到去年9月,《世界日报》的丁侃先生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华人传媒武汉论坛的时候还曾经出示这张报纸,并做了很深入地解读,一时之间,再度引发了当时蜂拥在武汉的中国众多内地媒体对此事的追捧。仅仅1年多之后,去年10月29日,《环球邮报》再度推出“中国特刊”,以《中国在腾飞II:我们会错过这艘(龙)船吗?》为题作出专题报道。《环球邮报》这期特刊头版正中以特号大红字体书写报道主题:“我们会错过这艘(龙)船吗?”,上面叠印着“中国世纪”四个黑体汉字和“中国在腾飞II”英文字。特刊每版的左上角或右上角,都印有醒目的两个汉字--“中国”。
' D2 @2 T. c {, k
- n" e$ d. Z9 W) [这期“中国特刊”以25个版的篇幅和大量的图片、图表,围绕加中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崛起给加拿大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在华加拿大公司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这家加拿大的最大报纸颇具忧虑地替政府发声,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声音,那么,安省省长麦坚迪则用行动来实际证明了这一点。 11月6日至15日期间,加拿大安大略省长Dalton McGuinty先生率125多人的贸易使团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使团成员包括安大略省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JoeCordiano先生、负责研究与创新事务的省长政务助理TonyWong先生,以及来自商业、教育和保健等领域的代表。
/ m, m @$ F/ g1 @+ N/ T4 X6 f& F7 `# e3 S! u
在北京期间,省长先后主持了中加经贸洽谈会,出席了清华大学的特洁安-清华研究实验室揭幕仪式,与中国政府会谈等。在这次的经贸洽谈会上,还举行10项中加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合作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旅游及技术合作等。McGuinty先生在中国期间称,“中国是安大略省除美国外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04年,安大略省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35亿加元。
, I9 Z# S. S& ]3 R+ p
! U) I+ S4 @0 d9 K& `这次贸易使团将着重在对安大略省发展至关重要的各领域中创造投资机会。”他站在“龙”地上,饱览“龙”地的辉煌和生机,不禁充满期待地对中国人发声,“我们的贸易关系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通过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在双方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双方必将能够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保证共同繁荣。” 9 h! t p7 q2 K) D
7 G) V2 q9 v! I ]3 k+ v4 Q/ T其实仔细研读报道,似乎也和普通华人粘不上边,《环球邮报》总编辑格林斯朋指出,这次专题报道的中心议题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加拿大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主题就是呼吁加拿大工商界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应尽快制订出中国战略,抓住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而在这篇报道的诞生地,来自华人世界的移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一篇报道而发生多大的改变。他们仍然要靠着自己的技能和劳动来保证全家人的生活。甚至仍然没有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团体值得他们充分期待,或者值得他们依赖。 1 r5 W( I+ U6 ?& C
3 u* M# X# \5 |! B一个人竞选引发的符号意义
: s; ~. ?6 G& i: u1 M
9 j I Y; c/ Z7 [5 \去年11月20日,从温哥华传来消息,三年一度的加拿大卑诗省市级选举当地时间该日晚上揭晓,共有三十多位华裔候选人参加了市长、市议员及学务委员角逐,并取得历史性佳绩。据初步统计,下届的卑诗省市级政府中,将有一位华裔市长,五位市议员和六位学务委员。在上届市选时,共有二十七位华裔参选,最后七人脱颖而出。而在此之前的11月19日,主流大报《温哥华太阳报》更发表社论,力挺温哥华无党派协会(NPA)市长候选人苏利文(Sam Sullivan)和四名华裔市议员候选人。苏利文在竞选温哥华市长获胜庆祝会上连用广东话和普通话向华裔选民致谢。
! X& S& n/ w \3 I
% t4 }+ @& H3 T. R H这是温哥华的幸事,至少对华人而言,尽管并非非华人当选就对华人不好。但多伦多“光景”就不同了,尽管多伦多也是华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就说去年的士嘉堡吧,多伦多士嘉堡-红河区举行省级补选,选出省议员以接替Alvin Culing的位置,原加拿大多伦多地产局主席封赖桂霞也正式参与,把这场竞争提升到7人中的竞选。选前大家相信,竞选将在封赖桂霞和包坚信之间展开。取了个华人姓名的包坚信本叫Bas Balkissoon,是1970年他17岁的时候从特立尼达岛移民加拿大的,这一点,倒是跟封赖桂霞以差不多年纪来加读书相仿。11月25日,结果出来了,最后,这个曾经被“layoff”的不屈女子以惨败收场,她与包坚信之间的票数差距非常巨大(24%Vs58%)。封赖桂霞借一次公开活动的场面解释了她的处境,她说,实际上投票给她的华人人数远远落后于投给对手的华人人数,她认识自己在士嘉堡社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华人区的选举并不是“华人有绝对的优势的”。
0 y/ l( x) [/ Z* d' w5 [& H9 S2 _" e+ q7 f% r$ @" ?$ }
这句话自然有双重的解读,一则或是她对未投票给她的华人表示遗憾和伤心,一则或是表示她对政治的成熟见解。由于发展了最多保守党党员,封赖桂霞获得了候选资格,她在选前还很乐观地透露说,“这些党员中有很多华人”。甚至在选前几天,一个华人网站上出现了强烈批评包坚信对华人不利的文章。尽管如此,她还是输了。有人安慰她说,“主要是投票当天的天气太坏,很多华人没有出门来投票”(据统计,当天的投票数比安省正常的投票数少了15 -30%)。
2 x( e( a; ]8 q# ?$ {" r4 @+ l$ h" x0 t
尽管出师不利,封赖桂霞的参选本身仍具有一个政治的符号作用。这个符号作用并不是“华人是不是一定选华人”之类的争论,这个符号作用在于华人能站出来,而不是仅仅坐在舞台下面窃窃私语而无具体的大胆、大方行动。相信封赖桂霞能从这次选举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因为她还要参加选举,她还有机会;也因为她还在士嘉堡-红河选区,该选区有着众多的华人选民。
- g& }" P+ k( R( @) \
; Q. x# } w4 v3 v: N而且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能广泛吸引华人的选票,包坚信在给当地居民发放的竞选促销单上竟明白的写着“是 Chinese,会普通话、广东话”,可是笔者发现,包坚信在与华人对话中,并没有使用普通话或者广东话。然而,大家都知道,士嘉堡是华人较为集中居住的大社区之一。
~$ E4 S* V! j5 b+ H5 z( c: E) X5 h' L5 M" z2 t' n/ z( k( g% r
一页“博克”引发的政治危机 % Y5 n& b) U: L9 S4 y3 j8 I2 p6 K
( r. J( T! O# r7 o. O尽管我们自豪现在华人有第三大之称,自豪华文已经随处可见,自豪华语服务已经渗透到各大主流服务机构,自豪华语教育已经进了本地大学外语教学的目录,自豪华语传媒已经或将要大放异彩,但是华人的成就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人的光环上,并不会因此而证明我们华人已经步入政治生活的中心,已经以自己的价值观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 K) m* t9 _+ r% z- v6 h
( J1 w. W- E4 f) ?/ j5 i记得多元文化部长陈卓愉在去年华联会召开期间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华人进入大众社会生活圈的标志并不是就是跳跳中华舞蹈,路还很长的。他在加拿大的西岸温哥华说完这句话仅仅一个多月,在加拿大东部的多伦多,就发生了一起震惊加拿大全国和华人社区的“歧视华人事件”。执政的加拿大联邦自由党安大略省分部执行副主席克兰德尔2005年12月9日发表的个人博客中,将华裔新民主党多伦多联邦议员候选人邹至蕙的相片和一只松狮狗并放,题为“源出一系”。邹至蕙是加籍华人、新民主党现任主席莱顿的夫人。她的英文名字是Olivia Chow。“Chow”在英文中是个带贬义的词汇,相当于“Chow Chow”,意指“中国种的狗”。很显然,克兰德尔借“Chow”、“邹”谐音辱骂竞选对手。 % o. U8 \2 t2 ?8 _- R
0 o' O- `$ v4 b; L
一个自由党的高级官员能这样明目张胆地辱骂一个同样有着不俗背景及曾做出不俗政绩的政治对手,令人无法简单地以“缺乏修养”一言以蔽之,尽管之后他在舆论压力下已经辞职,尽管自由党主席马田大力灭火,但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对华人的“歧视”、“轻视”甚至“蔑视”的心态是不可能轻易抹去的。尚且邹至蕙不是一个普通华人,她是在多市议会中政绩显赫的议员,是加国政坛上的明日之星,这样的一个人,克兰德尔都要“不齿”,不知道象他这样的一些人对其他普通华人移民会是怎样的看法呢? 8 Y5 q4 b w5 A* I# f' O* R
, ^; W4 Q! v0 b+ U9 \
此事发生之后没几天,在加拿大中部,另一座华人相对较多的城市卡尔加里也出现“辱华”标语牌。该块白色长方形标语牌被人放置在一度用铁链围着的栅栏内,用红笔写着侮辱参选政党领袖以及邹至蕙的语句。笔者认为,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个案,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的。 7 ^$ b2 N8 N( f9 v' G& \' j' k
& p' v. q+ @ D. u1 |' e3 \% ^' z: ^中国有“人多力量大”的说法,但是,很多次,在很关键的政治议案表决上,“人多力量大”的华社表现出的却是“人多嘴杂”的局面,人头税平反是这样,中医药针灸立法也是这样。显然,在这样的氛围中,尽管华人人数很多,但是华人作为一个群体的尊严而得到普遍意义上的尊重,恐怕也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的。
; y3 {& x6 V5 {: g- h# ?5 {% a) G
' n; z/ | @% X9 X尾声: % U7 @0 n2 a# L
* Y' G4 b# S. H( P, b
也许,就像很多华人感慨的那样,在这个国家,要凭华人的本事和技能,在这里争个一席之地不是多大的难事,无数的个案已经非常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考验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族群能否雄起的最大标志还不在于只是若干人的奋起,作为移居异地的特定族裔群体,最能考验华人智慧的是如何让整体华人、让整个族裔在政治上能争到一个团体代表,能否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政治利益团体存在,而这个利益团体也正是脚踏实地地为它所代表的族裔说话和办事,这样,整个族裔不至于被置于政治竞技场之外。 ( b: g9 _9 h/ h, w* V+ S0 F
/ K( d% n; E; V* M: D) m4 L/ N3 V而华人尽管在这里存在已经超过百年,人数之多堪称第三力量,但是严峻的现实一再证明,并没有一个团体能够真正代表整个华人族裔说话和办事,甚至有的团体为了几块钱而失去理智让人平白笑话。能不被社会轻视或者忽视的往往就是一个族群的整体利益,几个人的力量就是再大,在强大的各个利益团体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或者轻易被人歧视,有着强大政治力量和背景的邹志蕙甚至也不能避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