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静观过去几年发生在华盛顿的经济对话,那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经历。这些对话以惊人的速度越发变得原始,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已经被遗忘,让我们陷入此次危机的理论再一次获得人们的亲睐——监管是不利的、有利于银行家的东西也有利于美国、减税是万能药。" @2 q" z& C2 p
5 d6 ~ S/ Y; d, y, V1 p 现在,涓滴经济学正重整旗鼓,特别是其中的一种观点——任何提高企业利润的做法都对整体经济有益。
x' B t; x3 n9 F/ G
* Z, ^8 i4 C% A, k& \+ K) \* N 从表面观察,这种说法似乎是诡异的。在过去两年中,美国企业利润激增,而失业率依旧保持在惊人的高水平。人们为什么要相信将更多的财富赠予企业会引起更快速的就业机遇创造?/ d- Z5 |+ M0 G; l3 f) h, f1 ~8 u
% i3 ^; G8 k& r4 K- o; g$ I7 z- s& Y/ D 然而,涓滴理论明显正在赢得更多的支持——即便一些民主党人也开始相信这一说法。想想共和党人为维护不可原谅的税收政策漏洞时所给出的说法吧。人们如何能够在疯狂削减Medicare和Medicaid支出的同时为那些对冲基金经理和拥有私人飞机的富豪维护利益? `$ y) I! ?4 G* d: x5 n+ V/ q
7 s6 L" Y- l, J% D: w6 h
以下是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议员Eric Cantor向《华盛顿邮报》所说的:“你不能通过向雇主征税来帮助靠工资生存的群体。”他后来虚伪地暗示,减税政策主要的帮助对象是小企业(这些政策实际侧重的是大型企业)。但这些人的一个基本理论是,任何使企业获得更多财富的做法将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那是纯粹的涓滴效应。3 Z \* _+ h" [- P1 s$ @
' o0 B- j0 n2 l 美国企业本应为其海外子公司获得的利润缴税——但这种政策只有在企业将那些财富转回它们的母公司时才适用。现在有一个新的动向,背后的驱动力量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游说集团——他们希望这些大型企业在将财富转回美国国内时免于征税。甚至有一部分民主党人也支持这一观点,称这种做法将创造就业。
N" ^% {5 C3 t& Z# E- @
- S: a5 H: \- o$ X# b; j5 W$ O 正如这一观点的反对者所指出的,我们已经经历过这种情况:政府在2004年时出台了类似的减税政策,当时的宣传口号也与现在相同。那是一个政策上的惨败。诸多企业的确利用了那一免税政策将大量财富转至美国,但是他们或用财富发放红利、或支付债务、或收购其他公司、或进行股份回购等活动,但唯一没有做的便是进行投资和创造就业。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2004年的免税政策刺激了当时的美国经济。/ ]% {- R. a1 O- _/ T0 p
3 g7 h" j6 x1 A4 r* ?* |+ E3 ~ 免税政策所作的是为大型企业提供了一次避税机会;与此同时,这项政策还在某种意义上鼓励企业将就业机遇转移至国外,因为企业知道未来的免税政策可能允许他们将海外获得的利润在税收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转回国内。
& o; V9 Q3 q% z. P. t p
( v6 Q1 R" s( \9 B- T 正如我所说的,有一股力量正在推动这一灾难性政策的重复。而这一次的情况比上次更糟。仔细想想:人们如何能相信企业缺乏现金是阻碍现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原因?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企业已经拥有大量现金,他们却没有将这些资金投入自己的业务。- p6 E& J; }# ~$ G6 R$ p3 K) e% g
# j( h; N8 b7 u3 z. L& H3 n; M
事实上,那些闲置资金已经成为保守派一个主要的话题,右翼人士宣称企业不进行投资的原因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性。这种说法几乎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证据明显表明企业持有大量现金且拒绝投资的真正原因是缺乏消费者需求。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企业已经拥有大量未被加以利用的现金,为什么还要为企业提供免税政策?这种政策只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现金总量。
! N3 w: q4 g, B* J0 K
. r3 |. g: s: [1 [5 P 企业减税政策将创造就业、结束此种政策将伤害就业的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k! s4 y% G# Z7 _& I) K' [5 M4 L# g& J. w
) I U5 N; N; g( i7 _/ Q! U# F
对于那些支持减税政策的人,你应该说的是:企业缺乏现金不是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大型企业已经拥有扩张所需资本;它们缺乏的是扩张的理由,因为消费者仍在挣扎、政府依然在削减支出。& I! J! x, a% v) h
+ b" s. v" ^! Q. n9 K 美国经济所需的是政府直接参与的就业创造以及为备受压力的消费者减轻按揭贷款相关压力;美国经济不需要的是将几十亿没有投资意愿和雇佣动机的企业利润转移至国内。(多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