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005)  鸡蛋( 11)
|
中东无小事。
2 X& r& f5 p5 c. J/ M, j
7 i* ]. j- ?3 N! p C$ r+ h 2010年以来,一场波及北非和中东的13个国家的政治风潮,让一贯对此地不敢掉以轻心的全世界人们再度紧张起来。 v( }- i0 T/ V k9 ]
+ w: P* J6 Q5 {* w 这场剧变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是突尼斯。2010年12月24日,突尼斯街头出现反政府示威行动。在示威行动持续三周、不断恶化之后的2011
, |# _6 O' a: ~# W$ H8 f5 R7 Z# }
# ~- ~& G) v6 A& X# r: \3 i+ N6 ^! W# t9 R% W+ K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B$ [7 Y8 ?% ^5 ^! W g大西洋13.18-0.20-1.49%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被迫离国出走沙特阿拉伯。
4 n; E4 D1 K* g- v4 y8 z1 V$ d& X3 _* o+ w
在突尼斯爆发革命之后,埃及、约旦、也门、阿尔及利亚、伊朗、阿曼、利比亚等13个国家先后发生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1日执政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Benghazi)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标志着利比亚动乱的开始。
+ t/ m* h: h) L2 p) _" m
( p5 }, b$ [. B$ V- { 动乱爆发之后,联合国出面干预,一些大国开始介入,世界经济和石油市场也开始随之波动。2 b1 r' P! F6 u& G4 j
# w ?/ j7 e) ~) J8 u3 D
“石油心脏” 危机四伏6 q3 A1 a- p! n( ]: G ]5 l* ^
6 `, T% s& ?) h4 b" e1 b" y 此次爆发动乱的地区集中于中东和北非。4 V/ h- U! P4 s9 ~( S
# ~5 E4 S% z* _; P4 g/ i
广义上的中东地区包括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共18个国家,也称大中东地区。虽然其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8%,但却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堪称世界石油心脏。
: A9 _1 B! W4 C4 R; l) O7 n9 x/ d- f1 n( H2 U6 U
2009年,中东地区石油探明储量为8157亿桶,超过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60%;石油产量为2864.8万桶/天,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5%左右。
- ^% i p: y3 {$ M0 V, a6 ~0 g' M# H! r
但偏偏这个“心脏”又是世界上最棘手、最不稳定和最危险的地区。
' Y9 m1 S) j5 a. o' ~9 J& X5 {4 g8 `: C
首先,从地理上看,地处亚欧非三洲结合部的中东地区,周围环绕着地中海、里海、黑海、阿拉伯海和红海,,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的沟通,连接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重要的航道。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6 n2 [2 y; b% @2 u* g( g& b
+ V9 t' M4 C& Y7 T 其次,此地的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长期敌对。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阿拉伯国家联合对抗以色列而导致的。阿以关系历史悠久,非常复杂,通常还涉及到幕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关系。另外,阿拉伯民族内部、阿拉伯与伊朗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是造成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n+ \( [5 v( v" g2 Q
* V. E/ n1 ?9 R; G
就这些过家内部情况来看,目前该地区仍有6个国家为君主制国家;即使实现民主制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强人统治,民主制名存实亡。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该地区出现了贫富分化严重、政府腐败等问题,石油资源的利益并没有惠及全民众,而政治改良又严重滞后。在西方民主思想不断输入的情况下,民众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不满和专制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很容易酿成社会问题。
6 d( K3 h$ d: [0 {" }' C4 o6 }0 |6 m" A! F9 O: ]( A: Q# V o
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编制的中东社会“动乱指数”中,也门得分高达86.9,利比亚高达71,埃及则为67.6该指数得分越高社会越不稳定。8 [' `1 L& S( h% y( E
S% Z% `' ]1 n
石油财富“防波堤”! ~& `: f! v; b$ u! l# R
$ w/ w* ^3 u$ L9 A/ K: M 此次中东剧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D; C7 u4 q o/ M p Q
( w" b; }: ^1 \9 {& Q$ k3 K 从外部来看,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经济冲击较大,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遭受重创。这场剧变可以看作是此次金融危机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延续。高通胀、高失业率引发的民生问题成为政局动荡的导火索。Twitter、Facebook等先进实用的网络社交和传播手段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不满情绪的蔓延。: D* A: ]1 y+ z0 R G/ ]/ L% p
( m# e0 s7 G: H7 W) a! }
从内部来看,这些国家的政治治理和政权继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国家长期实行君主制,甚至出现个人独裁。加上国内民族宗教矛盾比较突出,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对外开放程度很低,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4 J7 ]# \7 v: F; {
# @( P; V3 B( C; j4 F* q7 [6 v8 N: h 不过,由于北非中东局势稳定更符合各方利益,且局势动荡的主要是非产油国,局势并未发展至不可控地步。
2 v0 [- O O4 g! V
2 v/ p6 H! N$ P- e1 M 美国在这次剧变中的角色与上一次石油危机不同。此次中东局势之变,不仅难以指责为美国阴谋,甚至可以说,连美国也有些措手不及。
6 b, O8 m* B2 E" d' Y! S5 O
( _/ K, U+ o6 H/ b! D5 \5 f 在主要的产油国,几乎都有美国的军事力量部署。最不起眼的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美军在科威特也拥有重要基地,沙特在军事上更是有美国的坚定支持,美国势必将重点防范动乱扩散到主要产油国。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或扩散概率低。5 B# ~4 Q7 r/ {4 Y8 Z3 N# U V
9 u/ V/ Z, t/ M* O* ^/ M
此外,中东各国石油储量很不均衡,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有非产油国和产油国之分。本次局势动荡波及的国家多为非产油国,而产油国依靠政府出售油气资源积累大量财富,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社会动荡,构筑起厚重的防波提巴林、科威特、沙特这些国家纷纷宣布为国民发放补助或资助。在社会改革方面,只要能汲取他国动乱教训,调整改革步伐,施行冲击力相对较小的变革,就能避免革命。
: G# Q# m5 v1 p8 G$ ^5 l Z: L6 X q I( Q4 c& s" B. M! K- O
中东起火,全球吃药
! B8 f6 ]- m3 E3 o
3 U+ R- v: ~( [ 在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的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5 z' B9 h1 v7 W
2 R: I, `) H! n! m% _8 k' O/ T 纵观石油发展史,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石油价格的几次大幅波动都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有关,地缘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 D9 @& f1 v' s
- v9 c8 ^7 ]5 n/ D: G$ ?' U8 h 自此次动乱爆发以来,在利比亚作业的意大利埃尼公司、西班牙的雷普索尔公司和德国的巴斯夫公司纷纷宣布停产;另外,炼油厂和石油码头的关闭使石油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
' M9 U" z/ c7 H8 f/ [ F; W. i4 p
5 T0 z/ N8 C& o9 j3 x 而最显著的是后果自然是油价上涨。& i* x& @! d( y6 A, y/ f6 _
2 r0 y5 `8 G" P! n' I$ t3 S 此次发生社会动荡的13个国家2009年的原油探明储量达655.5亿吨,占全球储量的36%,产量9.5亿吨,占全球产量比重近25%。其中伊朗、沙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四国是OPEC主要成员国,沙特是全球最大油气储量和生产国,伊朗也是全球重要的产油大国,利比亚是非洲排名在前四位的产油国。伊朗和利比亚局势紧张后,国际市场担忧情绪骤增,原油价格陡涨。/ b; ~6 M/ u2 @. X7 D1 ]
' C2 d& Z: [' v6 l& j
特别是2月22日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后,BRENT和WTI两地的原油价格同时大幅跃升。2月23日伦敦油价突破每桶110美元,创下2008年8月以来收盘新高;纽约油价盘中上冲破百,继2008年10月之后首次冲上三位数大关。; N$ n$ B% k1 G; C' s( I. P) E
9 Y/ q9 p- R! L; z
在油价上涨当中,欧洲的涨幅又最为明显。" H/ d( n4 g h+ X. n% N
2 b( h, y2 `/ z0 C, _2 T 由于石油的产地和消费地相对比较集中,世界油气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一致性和非均衡性,必然会在供与求、产与销之间产生联系,从而形成油气地区连接。在全球范围内,油气地区连接主要是从“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到需求地带的流通与对接。中东地区控制着苏伊士运河,而苏伊士运河更是世界贸易的动脉与咽喉,通过运河的航运吨位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90%以上。突尼斯、埃及动乱,因市场担忧埃及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或将封闭,进而导致该地区输往欧洲的原油供应被切断;即使使用油轮绕道非洲运输,但运输时间延长,并占用油轮运力,市场认为有可能推高全球运费率。受此影响,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持续高位运行。8 C# e0 S: m, n" w! R+ G
4 y% O) @( G2 @8 W, m. U
静悄悄的巨变2 `+ k1 b/ j$ ^1 q4 [; i: O# g
5 J9 n2 {$ m. B( G# p" P 在中东政治巨变吸引了全球关注的同时,发生在“石油心脏”的石油格局之变正在悄悄展开。
. {( D4 W9 ]; t: p1 f
1 R1 A+ [% h5 b. v) f 中东原油输出传统目的地主要是日本,欧洲和美国,但近年来对印度和中国的出口量增加明显。2009年对印度的出口量达1.1亿吨,占12.0%,超过欧洲和美国,印度成为中东原油输出的第二大目的地。对中国的出口量也超过美国,接近欧洲水平。' D% u/ i k7 d' Z% `3 W( f. V, P
6 V$ v7 g+ n0 y$ @8 u1 ` 北非原油输出目的国(地)集中,其输出的原油80%到了美国和欧洲。2005年以来,北非对美、欧的出口量分别基本保持在20%和60%水平。2009年,北非输出到中国的原油虽然仅占其输出量的6.5%,但较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
$ F1 P& r( o6 h
, g( ]3 U, J: @# k7 S# A6 f 从趋势来看,欧洲地区从北非及中东进口的原油量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是从中东的进口量在下降,从2005年的1.56.亿吨下降到2009年的1.05亿吨,减少了32%多。美国从北非及中东进口的原油总量基本稳定,但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滑。
8 e. t' K% r0 O( n& h! d- ?( M
) L7 [) |, f( p5 y+ F: | “石油美元体制”也开始面临挑战。
: E, m* c" C7 n+ ^; y
& L K% D* \8 L* [; z) k 长期以来,美凭借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压倒优势,与沙特达成君子协定,产油国在进行石油交易时使用美元,而不得用其他货币支付,建立起一整套“石油美元体制”。但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宣称在出口石油时不收美元只收欧元。后来伊朗、朝鲜也效仿这种做法。8 l" D" B. w s" h: f
7 M1 r9 @ X5 E* {& {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美元持续贬值,给产油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沙特自2010年1月1日起不再把WTI当作其面向美国客户的原油定价基准,改为采用以一揽子货币计价的阿格斯含硫原油指数(ASCI)作新标准。鉴于此,更多的一些交易者开始考虑放弃以美元计价的WTI作为原油销售指标,WTI价格越来越更局限反映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供需情况。# R6 D( r, ^( [2 C4 ]
$ ^: A# T( X# k' b( B 尚未剧终
# E& n1 I, b% \3 ~% W0 v' X
* Y! T9 Z& m( @6 ` 伊利亚反对派攻占首都的黎波里为标志,此轮中东变局似乎告一段落,但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导致石油市场动荡的原因也没有消除。( V. R1 p% F1 V: ~! M+ w
5 I9 A4 T+ F: ]8 N 一是茉莉花革命的连锁反应。源自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已经波及到埃及、也门、伊朗、巴林、约旦和利比亚等国家。中东地区国家的民众都面临着专制统治或强人统治的相似状况,都有较高的民主诉求,尤其是在政府无法有效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情况下。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及埃及革命的成功犹如一剂强心针,对该地区的民众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这种精神力量非常容易通过网络扩散到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使其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 O- p$ q g& K
' B" |- G- G$ P K- N5 F* i2 f& ] 二是动乱源自国内经济社会矛盾。三次石油危机时,中东地区面临的主要是阿拉伯国家与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此次动乱则不同,主要是由于国内民众不满专制政府的统治而产生的,反映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就连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动乱的爆发也措手不及。广大民众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极有可能继续扩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