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5)  鸡蛋( 2)
|
傅佩荣: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4 g, r. f- V- L! y+ {作者:周绍纲 来源:《新华月报》 2012-9-6
- Y( e; w+ M! _+ l 傅佩荣: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4 @+ ~( `8 }2 p" w T8 w& H3 o
$ A* a4 ^3 I; Q- |% E* W9 I 傅佩荣,一九五〇年生于台湾,祖籍上海。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作逾百部,已出简体字版的有《哲学与人生》、《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儒家与现代人生》等。
: L% R) H) J- S& |$ G5 j
, X9 F& c8 `7 R 近年来,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频频出现于大陆的大学、企业高管的讲台和荧屏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研究、解读传统文化的台湾学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傅佩荣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深入浅出的融汇性解读,使传统哲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傅佩荣的著作陆续在大陆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日前,我们从人民出版社了解到,傅佩荣与东方出版社已开展全面合作,由该社出版其作品中的“国学普及读物”和“学术专著”。最近出版的是《哲学与人生》第二版。近日,傅佩荣接受本刊的专访,讲述哲学与人生、儒家传统文化以及“文化中国”等问题之间的关系。. k4 l1 Y; L5 n, U! e2 C$ `& q, g' ]
$ R6 u& k0 p9 u7 G( e3 u
若无研究与教学,
' }1 m5 r8 \- }: w7 B
( c. c& V* B0 e. m7 E/ R* S1 j 一切只是游戏8 j2 a5 c# z4 \- }$ N, h) Z
! v$ R8 q' q8 g' c+ k 周绍纲:作为著名的哲学教授,您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主攻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同时对儒家亦有涉猎,后来精研儒家和道家。近年来走向大众,在大陆各大高校和影视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演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您个人的问学和传道的路径本身具有相当的价值,请谈谈您的游学传道的历程。* a; o+ ~% K0 L f' }
$ ^; n2 L: f: a- ^ 傅佩荣:这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谈起。我生在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从小熟读《圣经》,憧憬西方文化。我中学读教会学校,大学第一志愿是辅仁大学哲学系,然后到台湾大学读硕士,直到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才领悟中国哲学的价值。我在台大当了两年讲师之后,前往耶鲁大学攻读宗教哲学的博士,在那儿除了学习西方哲学,还听了余英时先生的课,增加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信念。
# I4 G- F# f+ j
4 u7 |1 E$ O$ ?& m2 Y0 _9 D 念完博士之后,我回台大教书。一九八六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请我担任讲座,要我教儒家。我开始深入思考国学的内涵,体认自己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非深入研究国学不可。一九九七年荷兰莱顿大学请我担任“欧洲汉学讲座”,要我讲儒家与中西文化比较。与此同时,台湾许多好学的朋友敦促我在社会上讲课。我讲完西方哲学七十二堂课之后,开始讲儒家、道家与易经。
" g3 k2 j" _2 I+ o: l/ ?+ b5 u
$ L8 d2 ], m, N; t# l 我先学习西方哲学,懂得哲学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三项条件,亦即任何学问都必须说理清楚、完整、透澈。我以这种心态研究国学,理出很好的头绪。我下的是笨功夫。我年轻时学习西方哲学,认真翻译过二百万字,知道翻译是最扎实的功夫。现在,我以同样方法研究国学,一字不漏地翻译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中庸》,并为各书做了必要的解读,其中有不少新的看法。我环绕这些经典作了不下千场演讲,出版了深浅不一的书超过五十种。演讲与写作算是我的强项,但是若无研究与教学作为基础,一切只是游戏罢了。
& N5 q( t0 E* R, B* H, c2 ]
* J# C8 ?$ v3 R) _5 U5 o 周绍纲:您的《哲学与人生》今年由东方出版社再版,该书将哲学讲解得深入浅出,很容易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您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哲学课程,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成熟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都会经过“通识教育”这个环节,其中有对科层化教育体制的反思,请谈谈哲学经典著作对个体人生的影响。
; ]) p8 X4 b: Z) } 0 U% C3 J3 l- D: d) w- R
傅佩荣: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依自己有限的经验取得某些知见心得,随着年龄渐长而增加后悔的材料。然后,他终究必须面对的选择是:我这一生要成就什么?通常他所想到的是“外在的”名与利,而不是“内在的”某种觉悟与修炼。
}4 L6 E- o& |
' h; h. c4 ?2 \, c/ K 我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主要是想提醒学生不妨从哲学经典的内容去反思人生的问题。所谓“哲学”,原指爱好智慧;所谓“智慧”,必定涉及对人生之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譬如,年轻时要考虑包括“老病死”在内的完整人生;同时,论及根本,则不能错过对“痛苦、罪恶、死亡”的省思与观点。如此双管齐下,才可称为爱智者。
- \4 V$ z) I! L, X* v3 M
P2 u8 k4 P$ y0 F+ S z 哲学家的作品总是触及上述内容,引人进入深思,并且辅以合乎逻辑的论证,助人得到明确的见解,然后促人积极实践,以改善生命的品质。我常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每个人都有某种哲学念头,譬如使用某些格言金句来表示自己的人生观,但是只有在阅读哲学著作时才可获得较为系统的说明,有如进入一片森林时先得悉空照图,知道自己的选择将导致什么结果。人生有如航海,没有罗盘是不敢贸然启程的。哲学作品的角色即是罗盘。
0 c5 a9 d# L0 y8 ~
% x+ b) b5 h% J# o& z6 o; p! s 周绍纲:《哲学与人生》中,苏格拉底占据一章的篇幅,可见苏格拉底在您心目中的分量或者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据说,苏格拉底在街头遇到了色诺芬,问,哪里可以买到市面上的各种生活品?色诺芬很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哪里可以买到“幸福生活”?色诺芬茫然失措。苏格拉底说,跟我来吧。古典时期哲学与德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5 E% V7 r$ g$ m0 [, r; e
/ P5 K* c& J9 r2 J; j- P' e 傅佩荣:苏格拉底受人推崇,因为他是希腊时代典型的哲学家。所谓“典型”,是兼指知与行而言。先谈“知”,哲学家是爱智者,所探索的是真理,而“真理”一词在希腊文是指“发现”,这种发现是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与其探问宇宙的起源,不如省思自我的本质,从“认识自己”开始。宇宙万物受制于自然律,但是人不同,人有理性与自由,必须自行选择有意义的一生。于是苏格拉底逢人就讨论有关“德行”的难题。他主张“知识即德行”,人若对德行一无所知或所知不深,则不可能实践德行。幸福生活即在于体现人对德行的认知与实践。苏格拉底的探究方法包括反诘法、归纳法与辩证法,启发了西方学术界实事求是的研究心态。
1 ^4 h: r7 D# u! _9 d: M8 T" A1 E
$ n3 o% H. d4 ^0 P 其次,再谈“行”。苏格拉底七十岁时受人诬告,他在法庭上面对五百人的审判团侃侃而谈,强调他一生遵从良心的呼声,服膺神明的指示,只顾追求真理而从不与流俗意见妥协。他不在意众人畏惧的死亡,认为一个人宁死也不可陷于邪恶的陷阱,并且相信死亡对于义人不但不是灾难,反而是解脱。最后他被判处死刑。他以生命作为见证,肯定每个人都有珍贵的灵魂,那才是人的真我。人生是觉悟与修行的过程,他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千古之后仍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 W: o: V g6 E) k, a# u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