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 F7 s) a其一,润格的量化标准与价格单位以尺幅而定。对于不可以量计算价值的艺术品,采用量化计价的方式,本身即包含了一种悖论。这种矛盾也显现出其非功利的艺术属性与旨在牟利的商品属性之间,无法调和与填补的角落。目前通行的量化标准,以书画作品的尺寸、工写、疏密、画科、名头等因素来确定价格,这种标准自古盛行。画家以此撰写润格条款者也大有人在,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郑板桥“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的润格,画家的恣肆才情与率真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润格明晰,出现的问题也俯首可见,其结果,尺幅越来越大,笔墨质量与认真的态度却难以保障,一些卖家通过广告、展览、评论等中间环节,对作品进行外观的过度包装和人为炒作,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却直接导致了作品艺术水准的缩水。 , N+ X# z2 G. j$ }" O4 F % D& C1 r/ |: `4 Z/ I q其二,长期以来,润格价值标准处于混乱状态,关于“谁在为书画家定润格”的问题在收藏界和学界的持续讨论中难以得出结论,或在市场实践中难以推行。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书画市场也迅速升温,书画家的生存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在利好的行情下,一部分书画家的润格一再攀升,现当代书画家的润格比民国时期的作品价位还要高的情况屡见不鲜。书画家自己拟定的润格,经常与实际市场流通价格差距巨大;而市场流通的价格又受到书画家作品数量、质量、宣传、名气以及收藏家认可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目前当代的书画市场,润格普遍都高于市场流通价格。于是,存在的问题便体现为,对于当代在世的艺术家,艺术价值与市场价位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功夫相对深厚、素质较高的书画家,其艺术价值与市场价位大致相近或偏低;而一些艺术造诣较低,又善于炒作营销的书画家,其市场的价位却超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其直接导致后果是,一些对于艺术水准判断不清的藏家盲目收藏,上当受骗,反过来搅乱了书画市场的价值标准。究其原委,除了某些画商或经纪人唯利是图,与这些书画家里应外合、哄抬价格之外,一些媒体与评论家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致使“名家”“大师”名号满天飞的现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W6 `3 D* d- {# f7 D* y: F: `& {: T. w5 o7 p
其三,润格高低对于书画创作质量的影响日趋显著。从某种角度看,润格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艺术市场对于艺术创作质量的影响,甚至制约着艺术史价值标准的发展走势。近些年来,艺术市场的火爆、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物欲诱惑,吸引或转移了画家的大半创作精力,使其无法潜心于笔墨传统,进行更富学术性的研究与思考。书画创作应具备的那种解衣磅礴、心无旁骛的非功利状态难以寻觅,相当一部分画家的创作精力被市场的威力和物欲的诱惑所吸引而无法潜心艺术,进行艰苦而有价值的探索。随着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繁荣,继架上油画、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当代艺术门类之后,书画创作也部分呈现出“快餐化倾向”,伴随着书画作品的超量生产,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的手段屡见不鲜,一些相对肤浅和平庸的创作价格严重虚高,由此导致的作品内涵的苍白和审美趣味的下滑,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接受与普及甚为不利。 ( y# U; y0 [ x/ s 9 n6 u/ K9 c' s3 g+ h G4 i c其四,职业艺术家的艺术品位与大众的审美价值标准的脱节,导致书画交易的价格日趋神秘化,在讹传中偏离其本体属性。书画市场的相对混乱,也反映在民众与藏家对于书画作品价格的接受与质疑。一个比较现实的境况是,大多数当代书画名家的润格在艺术品收藏界流传着多种版本,且高低相差很大。这一方面与艺术品交易的不规范相关,一方面也昭示着欣赏与收藏受众对于书画作品的鉴赏力与艺术价值判断力的虚弱。在艺术品藏家中,富商巨贾阶层尚未养成观摩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的习惯,对于美术史知识的了解更无从谈起。由于无法判断艺术品价值的优劣,便索性紧盯市场,跟风出手,以价格高为作品好,以流行题材为购藏目标,甚至对于一些水平拙劣的“行画”也高价收藏。与此同时,一级市场主体画廊的低水平发展也导致了书画市场的整体混乱,一些画廊不具备合格的学术眼光,急功近利地展览销售卖相十足的平庸之作。& j9 f3 }- t" b f# M3 V* L$ J
( w. {9 f1 g% s H+ A1 G* |* U* O
以上几点因素,有的古已有之,有的尚属新时代的产物,有的具体到书画的本体规律,有的牵涉到对于创作的潜在影响,但总体上,润格的存在与衍变,切实影响着当下书画市场的走势。无论作为一种动力,还是作为一种尊严,无论是理直气壮,还是欲说还休,润格的力量,已经不仅仅作用于画家在书斋画室里面对艺术品交易的个人态度,而是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域中艺术生产与流通的宏观生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家与民众整体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价值和市场价位两者之间的矛盾最终会逐步消融,但中间的磨砺期将十分漫长坎坷。 " T! P" Q* h& B. ~1 ~; X- S9 U( N : A, s' [) c0 r& G. m+ h(此文发表于《荣宝斋》2010年第3期) ( x+ w8 x3 r. Z # x, b' n# \# E1 a, m p- p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副教授; o5 O2 G0 h; x(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