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4)  鸡蛋( 0)
|
常聽想學心靈法門卻沒有勇氣信心的老年人感嘆:“我不像你們,大半輩子已經過了,剩下的時間就算一天到晚念經,怎麼還得清欠下的債呢?又拿什麼去見佛祖呢?”因為在世俗人眼裡,人老了,便只有聽天由命的份了,這個時候學佛,又能改變多少命運呢?要解除這種擔心,需仔細分析幾個貫穿生命始終的問題,明白之後就會知道這份擔心純屬妄自菲薄,若是肯抓緊餘下的生命,內求本如佛性,不但能達到現世圓滿,更能讓靈魂歸於善處甚至解脫;只要道心堅定,方法得力,年邁這個看似不利的條件反而可能成為比年輕人有更大成就的增上緣。) z7 e; P8 f# C' K1 t
) a. a* X4 ?, \9 |4 d3 }9 |大半生拼命貪求來的一切,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 N u7 V8 e+ d$ }
0 g, m6 h2 o5 m% K! s物有成住空壞,人有生老病死,評價人一生的成敗得失,只有從生到死來看才有意義。有人年輕時成名成家,呼風喚雨,老來痛苦不堪,甚至早早離世;有人嘗盡辛苦,老時卻安穩幸福,得享天年。但人們往往只以前半生論成敗,將晚年承受的痛苦看作常態。其實,早年風光,晚年受罪的規律只是普通人受報的過程,而學佛可以將生命的軌跡重新改寫。人生後半部的際遇才告訴我們真正的答案——如果我們曾經出於貪瞋痴,甚至把人性、道德隨意轉化成了利益,那麼這些拼命追求來的財富、名利、地位,不但終將失去,還造下了無盡的罪業。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這種罪業必定存在,只是多寡而已,再加上宿世的業力,足以讓人膽寒。
) t- }3 T& \9 u$ ]
: |- ?- `9 f' O* t" ?如果不明白在下半生積功累德、消業償債的重要,背負的這份業力將讓我們長久地沉淪於三惡道。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下一次生命形態能夠重獲人身的,已是非常不易,人佔幽凡眾生的比例實在是微乎其微,只有今生持五戒十善才能如此,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做到呢?而一旦墮落,只有在鬼道、畜生甚至地獄中受報消掉這些惡業後,才有機會重返人道,說不定也是盲聾暗啞、窮困潦倒之人,因為宿世福德福報只有消耗,沒有積累,實在太過微薄。
- m6 }4 u! W; N- x
5 a/ R$ G0 B+ ]( M, H. Z按照普通狀態的大眾化老年生活,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 P) x) Z8 E8 O
# K. J2 o% [- S; J+ R* `; x" p現實生活中,大凡年老之人如身體尚健,就但求眼前快活,打麻將、跳街舞、逛商場、說是非,忙得不亦樂乎,生存意義僅限於消極等待最終那一天的到來。/ B0 D5 x- d0 s# S3 X* ?% \" p
: v& u, a, A$ E! f& ?
待到風燭殘年,除極少數人因宿世福澤深厚,前半生心存善念而盡享天倫外,多數人在種種疾病纏身,老邁困苦不堪時,只懂得向外求,向社會求救護、向親屬求照顧、向子女求陪伴,甚至向寵物求慰藉,殊不知這種回饋可遇而不可求,求到了是自己的曾經的積德造化,求不到也是過去沒有種下善因。儘管這種外求有社會制度和人情道德的支撐,但一時的幫助終究解決不了現實問題和對死亡的恐懼。過度的索求非但激化了親情矛盾,甚至讓親人造業,也給自己製造了無盡的煩惱;而與寵物相伴廝守,非但剝奪動物的自由天性,更有命終之後因情緣太深而墮其族類的危險。, ^- m/ K+ R8 E6 X' @4 L
1 s8 x Y' N) g- c3 s8 @ p不懂得佛法智慧的人,其實從未真正掌握過生命的主動權,可謂一生不明不白,隨波逐流,到老都在不停地編結著善緣和惡緣,將世間的塵網越結越大,自己深陷其中,身不由己地等待下一個恩恩怨怨的輪迴。年輕力壯時,再苦再難也能咬牙度過,而眼看著終點一天天臨近,才知一生只是南柯一夢,精彩與否無關緊要,不知道自己死後的歸宿,在極度困苦掙扎中結束一生,最為可憐。所以佛說凡是沒有證出自己本如佛性的人都是可憐憫者。
. X2 m3 n6 J2 Q; }8 m& r F: Z9 y' p0 W2 |" S0 o8 d V& k
學佛後,能給老年生活帶來哪些有益的改變呢?
" R& _; n1 C, O# j$ y+ v
^1 I% ` d7 A0 s佛教經典沒有任何的強制成份,完全隨緣施教、自願修行,修到哪種程度,就得相應益處。老年學佛,先且不說是否有把握能夠往生極樂,至少可以肯定,它能使人無論貧富,心地都安樂自在,身後靈魂流轉也一定勝於今生。' E( Z. K8 f( Q, [
9 W9 T' o# ]9 Q/ V人到晚年,幾十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們比年輕人看透人生冷暖,少了功利心,多了空閒時,但放不下的主要是對生命的留戀。而學佛使人明白連身體都是虛幻不實的假象,生命本無始無終,現在的肉身只是無盡流轉長河中的一環,下次生命將以今生功德善業為基礎,明白這一真相將大大減輕對死亡的恐懼,轉而致力於修行。老年修道,雖精力不濟,但比年輕人少了人天福報的追求和眾多俗事的羈絆,更容易認識人生苦空無常,因此從佛法的角度講,後半生才是最得力的,是決定生命流向的重中之重。" R4 W& a- p& T( }8 l! }
: a0 O. k0 ^! J8 I
老年人一般閱歷通達,更容易理解佛的智慧並落實於心性,進而得到自己的本如佛性。到那時,生命真正可以依靠的,不再是外界的緣分,而是神通廣大的自性佛,用智慧時刻摒除負面心緒,斷惡修善,遠離貪瞋癡,在人間已經達到三善道的境界,甚至已然解脫六道,還有必要擔心命終之後的去向嗎?
$ Q! Q; c0 g7 f' Y R
: Y/ l$ B% N6 t: S有佛法智慧的人,經常滿足安寧,對於外界的一點點幫助都非常知足感恩,對子女也盡量不求,心地寬容的結果是豁達善良、隨和健康,往往長壽而沒有病苦;其次是懂得了子女成家、伴侶離世、親朋疏遠、地位不再等,都是一份份塵緣的了斷,對身邊的緣分,也能盡量互不糾纏相欠,不從緣中求利,坦然處之;再加上隨份盡力的誦經懺悔,自然減輕病苦,心地安詳,甚至可以預知時至,安然往生佛國。所以即使到老年才開始學佛,也能晚景幸福,後世圓滿。; C( Z& n, n! M0 z K+ {/ Q
( Z3 c( w% q8 X4 g1 ?/ r
我年齡大了,學佛還來得及償還業債嗎?
4 c. [& {6 s+ ]3 L, [& [
% U4 a8 T; u& S對任何人來說,何時開始學佛都不晚。有人說,我什麼都不懂,而有的老年人已經信佛好多年了。這話只說明他比你早與佛結緣,卻與最終修行的結果無關。有些人學了許多經典,理論成套,但煩惱習氣絲毫未改;有些人常年燒香拜佛,祈求福報,但不懂得修正心行。相反,起步晚但用心精進,再加上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依教將佛法落實到生活中的人,卻能迅速獲益。我們身邊的老同修比比皆是,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心靈和現實的收益,能數年如一日堅持至今嗎?
$ [& N% G! a% C. W$ z9 A% d1 z$ l- F+ N. j% E3 n
事實是最好的證明。一位七十多歲老媽媽,早年曾經胃切除2/3、膽囊摘除、腦梗塞、頸椎病、身體虛弱得時常暈倒,幾年前又因乳腺癌動了手術,最後又患上了淋巴腺瘤,萬念俱灰之際,用心靈法門念經、許願、放生三大法寶短時間內經醫院複查,淋巴病變已消失無蹤。一位老伯伯,腦梗三次,最後竟莫名其妙地患了乳腺癌,他不僅用近百張經文組合化解了疾病,康復後還堅持每天誦經,多年的食道返流、前列腺炎、哮喘、關節痛、皮膚瘙癢等疾病緩解康復,居然還數次夢遊西方極樂世界,親身見證了佛經描述真實不虛。更有些精進的老同修壽終之後,已經往生西方,甚至證得聲聞、緣覺果位。/ Y" T `) x0 j6 @5 e
! V& r& b! ]3 V+ Y1 ?
我年紀大了體力不支,看不懂,也沒法念這麼多經文怎麼辦?0 i6 h# Y5 I- a4 q, g6 u' a0 r8 W
- s3 N3 C. [, K8 T. M4 m佛經的智慧,非世間凡夫能完全理解,即使解釋也是表面含義。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只要有信心和虔誠,念誦經咒就能得到相應程度的加持,而不是必須具備高深的佛法知識才能成就。相反,在家人修行時對佛法中純粹知識的學習是相對次要的,因為用人間迷惑顛倒的思想來思考研究,是永遠都無法達到證悟的。只有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把佛法正確運用在生活中,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 ^. _1 G7 p' Z4 B2 d7 T
5 D3 ]4 c) d* z* ^" M r5 s
老年修行,學習白話佛法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師父把佛法的精華深入理解之後,再與人生融合起來的現實教材,是心靈法門使人明心開悟的真正核心,而佛經組合,則是加快消除孽障、償還宿債的有效工具,因此並非只靠念佛經組合就能了脫生死,二者結合方能迅速見效。如果用虔誠心念經,靠著諸佛菩薩的加持力,和在師父的指引下,用白話佛法中講述的理念和方法,懺悔惡業永不再造,把修持和生活緊密結合,自然很快與佛感應道交。1 K5 F. O; y% P8 C9 i8 ~# |) s' B
8 M7 N1 a4 D* o6 w
另外,晚年學佛少了人間的貪求,只求得生佛國,加上早已看破紅塵實質,所以稍加努力,反而更易深刻領悟佛理,有了這些基礎,對自己、對法門、對三寶的信心油然而生,境界較快提升,念經質量自然增長。師父開示,經文的數量和質量之間,以質量為重,如果用信心、出離心乃至菩提心念出的一遍經文,可能抵得上別人的好多遍。
; p; H; @3 d" n1 F
; s3 Z" F; U$ x# O2 f再者,如果實在身體不支,無力作功課和念經,抑或習慣念佛,師父開示因觀音亦是西方三聖,多念觀音聖號,也大有裨益,同樣可能超脫生死。這一點,印光大師也說過:念佛還是念觀音,何必作此閒計較?患難世道,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宜於念佛外,兼念觀音,果能至誠懇切,自可蒙恩覆被。只要任何時間地點都口念、心念、耳聽,讓佛菩薩的洪名聖號植入心中,臨命終時就會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身無病苦。因此即使年邁體弱也完全不必擔心,只要不造新業,勉力消除宿業,投生善道是必然,帶業往生極樂也並非夢想。
( D. \' [0 Y3 P6 R J$ h
# u- L. ~' T$ ~% l \1 w7 ?8 W作家朱自清書齋中寫著兩句詩: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清代小說家蒲松齡也曾作一副對聯自勉: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些充滿哲理的話語,折射出一個真理:只要勇敢地開始追求人生的目標,此後的每一天將是嶄新的天地;人生只要在世一天,都是今後所有日子中最年輕的一天。) C" o6 P! Y" [1 x1 i: `1 C8 \5 l
% _1 k9 L& V! V4 r4 c: A1 \& w& @1 h( r
如果能在年輕時代得遇佛法和明師,能精進修行,固然是人生大幸,但對於已經在紅塵中浪費過半生命的人來說,人生後期才是決定靈魂命運的關鍵期。對於沒有佛法智慧的普通人來說,殘年是悲哀可怕的。但對於修行人來說,哪怕疾病纏身,如壽數未盡,則能早日康復,福壽增長;若世緣將盡,也能因為明白生命的去向將遠勝現在而不會怕死,還會用安詳欣喜之心來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W5 X4 K. \. p7 `
3 R0 p7 T" g/ H8 u* H因此,徘徊在佛門外的老年人不必有任何擔心和猶豫,只要憑藉善知識的指點,用高效簡捷的修行方法,一定能在晚年最大程度上擺脫煎熬,在改善現世的同時,掙脫生命苦空無常的枷鎖,為自己的靈魂開創無限美好的未來,實現生命不滅,慧命無量,這才是對整個人生的成敗得失最終最正確的答案。9 ]3 X( d# ?" Q
8 a/ o4 f$ u2 O6 Q6 l4 |( q' W8 A
同修 二〇一六年十月十九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