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5-1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各位大虾说的“镜头后面那个头”偶是非常赞同的,多年来一直拍不出个好片来,实在是一直在拉不出屎来愿茅坑,直到最近一件事情才得以茅房顿开!
' t5 v( K4 ?/ M0 Q! N' v4 z- B4 S' {2 o0 ]
一个朋友的女朋友,因为在欧洲留学,经常揣着一个小家用DC, 到处走走看看,可以说没有几张是拍的清楚的,但照片确实非常好,色彩,构图,都非常舒服,更主要的是有自己的调调,并且不是为了拍片而拍片,我第一次看他的片子时就感觉这个人的脑子不是空的,跟一般的摄影爱好者不一样;后来,她虽然学的不是摄影专业,回北京就找了一个时尚杂志社的摄影编辑,这在如今一个工作难找的时候能聘请一个非专业摄影师,也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呢? 后来才知道她从小就学美术!!其实这才是根本,摄影就是瞬间绘画,无非工具变换了一下。9 ~1 q' E& L* g% `8 y5 l) {" F: U- d, B% t
8 Z; V/ V( C5 P, U5 A由此联想到世界历史上的摄影大师,都是用一个手动的普通相机,既没有自动对焦,也没有光圈自动等,用黑白胶片,有的甚至一辈子就用一个广角或者中焦的镜头,拍出无数精彩的霎那;从这两个例子也可以证明好的作品是器材无关的。
6 T7 v1 r/ d: e6 c! B, @+ I" U9 ^# v6 ~, ~) x" G
当然有了好相机好镜头就可以拍更好的瞬间,典型例子就是打鸟(或者说是射击),没有那个武器,就是拍不来,有了那个机器,一般人瞄准好,有自动对焦的镜头,有连拍的功能,你只要按住快门别动就行了,高手和低手的区别就是一个照上了眼睛,另外一个只照了鸟屁股。而摄影大师来了,没有这个器材,什么也够不着。这也是当代技术的提高给了我们爱好者更多的空间,更多花钱的机会。
( R* m, l9 Z# E5 R, i J" k k; d6 p3 H0 h5 I
相对比较容易上手的远射,广角最难入门和掌握,因为广角收入的信息太多,如果作者没有很好的构图和突出主题的表现力,一副作品让人看完了不知道想说什么,而新闻摄影和人文摄影中大量适用超广角,突出表现主体在大背景现场环境下的霎那,更让读者看完了有所震撼,著名摄影家大多成功的作品在广角段。
( t. S. ~8 m% z! ~' X6 A: I" w( V
这些是我最近茅房顿开之后的一点点感悟,所以开始在茫茫书海只讲器材,不讲艺术的摄影书中终于挑出了一两本纯粹的只讲构图,器材无关的书,刚刚邮寄到....../ o* x" _' E3 [' G0 k0 X m- u
* g9 t: w+ ]- C% p" T2 f再说回NC比较问题,个人觉得镜头在于用好控制好,如同大家说的一样,用好即可,所以他们的镜头无从比较;我想比较的是传感器和处理器的色彩还原能力,在数码年代镜头对色彩还原影响不大,如果一个传感器让你感觉到每次在复杂光线下的宽容能力,适应能力,担心回了家颜色变了,那么这个这个传感器不能用,你会感觉到很难控制它,而在胶片年代,这个问题几乎不用考虑,除了反转片; 所以佳能的CMOS的宽容度好,也敢于吹“照片风格"的牛,可以像负片一样宽容的,准确的把细节和现场色才还原回来。
- t& F6 H, G0 f7 Z- p# @* c9 E4 F3 L* F
关于这个复杂光线下传感器的色彩还原能力,可以看看坛子里佳能拍的3周年晚会的片子,再看看尼康拍的,就可有明显感觉。白天太阳下拍的,相信区别不大。' R3 S0 j2 E' @7 b! |$ n
, h& d( h+ j/ H1 X, U$ r2 U[ 本帖最后由 逍遥游 于 2007-5-16 15:56 编辑 ] |
|